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药剂学学位考试大纲

来源:东饰资讯网
药剂学?学位考试大纲

〔适用于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2021 级起〕

一、课程名称:药剂学

教材:药剂学(第7版),崔福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1年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剂型、制剂的概念

2.熟悉药物剂型的重要性、剂型的分类;掌握药物传递系统〔DDS〕的含义及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3.了解药典、药品标准、处方及非处方药、GMP、GLP、GCP的概念 4.了解药剂学的任务和分支学科,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的开展

第二章 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1. 掌握常用药用溶剂的种类及性质

2. 掌握药物溶解度的定义、测定方法;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及增加溶解度的方法;掌握溶出速度的定义及影响药物溶出速度的因素

3. 熟悉介电常数、溶解度参数的定义及应用 4. 了解药物溶液的性质及测定方法

第三章 外表活性剂

1. 掌握外表活性剂的概念、构造特征;掌握外表活性剂的分类级具体品种 2. 掌握外表活性的根本性质〔胶束、CMC、HLB值及计算、增溶、昙点,Kraff点〕

3. 熟悉外表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外表活性剂的应用〔增溶剂、乳化剂、润湿剂、气泡剂和消泡剂、去污剂、消毒剂和杀菌剂等〕

4. 了解外表活性剂的吸附性

第四章 药物微粒分散系的根底理论

1. 掌握分散体系的概念、分类、根本特性及其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2. 掌握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热力学性质、动力学性质、光学性质、电学性质〕;絮凝及反絮凝

3. 熟悉微粒大小的测定方法; 微粒大小及体内分布的关系;微粒分散体系的热力学、动力学、光学性质

4. 了解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相关理论

第五章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1. 掌握药物稳定性的概念;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研究范围;有效期的概念和计算

2. 掌握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处方因素和外界因素〕及稳定化的方法 3. 掌握原料药稳定性实验的内容〔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药物制剂稳定性实验内容〔加速试验、长期试验〕;掌握经典恒温法预测药物有效期

4. 熟悉药物的物理稳定性特点和制剂物理变化的表现形式 5. 了解药物化学降解途径

第六章 粉体学根底〔自主学习〕

1. 熟悉粉体定义及根本性质〔粒子径、粒度分布、粒子的比外表积、粉体密度及空隙率、粉体的流动性,粉体的吸湿性及润湿性〕

2. 熟悉真密度、颗粒密度、松密度等粉体密度的概念

3. 掌握粉体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方法,水溶性药物和水不溶性药物的吸湿性特点及CRH定义

4. 了解粉体粒子及粉体根本性质的测定方法;了解粉体黏附性及压缩性质。

第七章 流变学根底〔自主学习〕

1. 熟悉牛顿流动、非牛顿流动、触动流动的特点;熟悉流变性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2. 了解流变学、剪切应力、剪切速度的概念;变形及流动的概念;黏性及弹性的概念;粘弹性概念;了解流变性质的测定方法

第八章 药物制剂的设计〔自主学习〕

1. 熟悉制剂设计的目的、根本原则,给药途径和剂型确实定;掌握QBD的

定义,

2. 了解处方前研究的主要内容;熟悉药品研发流程中的药剂学相关研究 3. 熟悉药物理化性质测定〔药物溶解度及pKa、分配系数、溶解度、多晶型、固有溶出速率、吸湿性、粉体学性质〕;熟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4. 了解基于QBD理念的制剂设计和研究方法;了解制剂处方和工艺的设计和优化

第九章 液 体 制 剂

1. 掌握液体制剂的特点、质量要求和分类

2. 熟悉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增溶剂、助溶剂、潜溶剂、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

3. 熟悉溶液剂、糖浆剂、酊剂等低分子溶液剂的概念、特点和制备方法 4. 掌握高分子溶液剂性质和制备方法 5. 熟悉溶胶剂概念、双电层构造及特性

6. 掌握混悬剂的概念、物理稳定性;熟悉混悬剂的稳定剂及质量评价;了解混悬剂的制备方法

7. 掌握乳剂的定义、组成、类型;乳化剂的概念、乳化剂的选择以及乳剂的稳定性;熟悉乳剂的形成理论及质量评价;了解乳剂的制备

第十章 灭菌制剂及无菌制剂

1. 熟悉灭菌灭菌法、无菌无菌操作法定义;掌握灭菌制剂、无菌制剂定义 2. 熟悉注射用水质量要求和原水处理方法;掌握热原的定义、性质、污染途径及去除方法;掌握等渗溶液、等张溶液的概念及渗透压调节的计算方法;熟悉物理灭菌技术、化学灭菌法和无菌操作法;掌握F0值的概念及意义;了解干净室空气净化标准、干净室的设计;掌握不同制剂配制对干净度的要求

3. 熟悉注射剂的分类、给药途径、掌握其定义、特点和质量要求;熟悉注射用溶剂、主要附加剂及注射剂的制备流程

4. 输液:掌握输液的概念和质量要求;熟悉输液制备及活性炭的作用;熟悉输液的分类及质量检查;掌握输液剂大生产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熟悉注射用无菌粉末的定义、分类、质量要求;了解注射用无菌分装产品的分装、分装工艺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注射用冻干制品的制备工艺;冷冻枯燥

原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6. 熟悉眼用药物的吸收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了解滴眼剂和洗眼剂的定义、质量要求、制备方法

第十一章 固体制剂-1〔散剂、颗粒剂、片剂、片剂的包衣〕

1. 熟悉固体制剂的定义特点;掌握固体剂型的体内吸收路径;掌握Noyes-Whitney方程;掌握固体制剂的制备工艺

2. 熟悉固体制剂制备的各单元操作,了解常用设备;掌握混合的影响因素 3. 熟悉散剂定义和特点;了解制备工艺和质量要求;掌握散剂粒度要求 4. 熟悉颗粒剂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检查

5. 掌握片剂的概念、特点和分类;掌握稀释剂、润湿剂和粘合剂、崩解剂、润滑剂的种类及参加方法;熟悉片剂制备方法和分类;掌握湿法制粒的工艺流程;熟悉影响片剂成形的因素和片剂制备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掌握片剂的质量检查

6. 掌握片剂包衣的目的、类型;熟悉片剂包糖衣、薄膜衣的材料及工艺;了解片剂的包衣设备及包衣方法

第十二章 固体制剂-2〔胶囊剂、滴丸和膜剂〕

1. 掌握胶囊剂的概念、特点和分类;了解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制备方法、质量检查及包装贮存

2. 掌握滴丸剂的概念和特点;熟悉滴丸剂常用的基质;了解滴丸剂的制备方法

3. 熟悉膜剂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常用成膜材料;了解制备工艺及质量要求

第十三章 半固体制剂

1. 掌握软膏剂的定义、特点和分类、软膏剂的基质;熟悉软膏质量要求、制备方法及质量检查;了解软膏剂的附加剂

2. 掌握眼膏剂的概念、特点及质量检查;了解制备方法

3. 掌握凝胶剂的概念、分类及常用水性凝胶基质;了解水凝胶剂的制备 4. 掌握栓剂的概念及特点;熟悉栓剂基质的分类,掌握置换价的计算;熟悉栓剂的制备方法、质量评价及临床应用〔全身作用及局部作用的栓剂〕;了解

新型栓剂的特点

第十四章 气雾剂、喷雾剂及粉雾剂

1. 掌握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的概念、肺部吸收特点 2. 掌握气雾剂的分类、特点及组成

3. 熟悉药物在呼吸系统分布吸收的影响因素;喷雾剂、吸入粉雾剂的特点 4. 了解气雾剂的制备工艺;了解喷雾剂、吸入粉雾剂的装置

第十五章 中药制剂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中药、中药制剂、天然药物制剂的概念;中药制剂的特点; 2. 掌握中药提取物的形式;掌握浸出过程、影响浸出的因素、浸出方法 3. 熟悉常见浸出制剂〔汤剂、合剂、酒剂、酊剂、流浸膏剂及浸膏剂、煎膏剂〕的概念及特点

4. 熟悉药材的预处理;熟悉中药的提取方法;熟悉中药微丸的定义、特点 5. 了解中药制剂的进展、中药制剂的改革;了解浸出工艺及设备、浸出液的蒸发及枯燥;了解中药微丸的制备

第十六章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技术

1. 掌握固体分散技术的概念、固体分散体的类型、速释及缓释原理 2. 熟悉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载体材料 3. 了解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定

第十七章 包合物的制备技术

1. 掌握包合物定义和特点;掌握常用包合材料环糊精的构造及特点; 2. 熟悉包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包合物制备技术 3. 了解包合物的物相鉴定

第十八章 微粒分散体系的制备技术

1. 掌握分散系的定义、分类及微粒分散系在药剂学中的意义

2. 熟悉聚合物胶束的定义、分类及形成原理;了解聚合物胶束的载药方法、释药机制及质量评价

3. 掌握纳米乳及亚微乳的定义和特点;常用的乳化剂和助乳化剂;了解纳

米乳的形成及制备;了解影响纳米乳和亚微乳形成的因素;了解纳米乳及亚微乳的质量评价;熟悉纳米乳和亚微乳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4. 掌握微囊、微球的定义及药物微囊化特点;熟悉微囊和微球常用载体材料;熟悉微囊和微球制备方法;掌握影响粒径的因素;了解微囊及微球中药物的释放及体内转运;熟悉微囊、微球的质量控制指标及评价方法;了解微囊、微球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5. 熟悉纳米囊、亚微粒的定义、制备方法;了解固体脂质纳米粒、磁性纳米粒和亚微粒的制备;了解纳米粒及亚纳米粒的修饰和质量评价;了解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6. 掌握脂质体的概念、构造和特点;熟悉脂质体的膜材料、理化性质、分类、功能及制备方法;了解脂质体作用机制、灭菌;熟悉脂质体的质量评价;了解类脂泡囊的定义、分类、特点、制备材料及应用

第十九章 缓控迟释制剂

1. 掌握缓释、控释制剂的概念、特点、设计原则、辅料、释药机制 2. 熟悉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制备工艺、体内外评价 3. 掌握口服定时、定位释药系统的定义及类型

4. 了解渗透泵脉冲释药制剂、包衣脉冲释药制剂;定时脉冲塞胶囊剂;胃定位释药系统的定义及类型;掌握结肠定位释药制剂的定义及释药原理

第二十章 靶向制剂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靶向制剂的定义和特点

2. 熟悉靶向制剂的体内作用机制和分类〔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3. 熟悉靶向制剂的评价

第二十一章 经皮给药制剂〔略〕 第二十二章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略〕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采取闭卷考试形式,总分值100。

审核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