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来源:东饰资讯网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6 (题后含答

案及解析)

题型有:1.

1. 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西南大学2014】

正确答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强调协作学习。它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强调“情感教育”。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五大观点:即潜能观、自我实现观、创造观、情感因素观与师生观。 (1)潜能观。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与工作上人人都有潜在能力。教育本身就是努力去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2)自我实现观(也叫自我发展观)。 人本主义理论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人价值观;强调学生自我实现(发展),把学生的自我实现作为教学的目标。教师应该根据每个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使得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发挥,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 (3)创造观。 罗杰斯指出:“人人都有创造力,至少有创造力的潜能,人应该主动地发展这些潜能。” (4)情感因素观。 学习中的情感因素与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创造力都有密切关系 对这一点,人本主义给予特别重视,认为学习是学生个人主动发起的(不是被动地等待刺激)。 (5)师生观。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以情感为纽带,应该维持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 涉及知识点:心理学导论

2. 为什么内向的人比外向的人读书时更喜欢选择安静的环境?【华中师范大学2016】

正确答案:根据艾森克的观点: (1)外向的人不易受周围环境影响,难以形成条件反射,具有情绪冲动和爱发脾气、爱交际、渴求刺激、粗心大意的特点。 (2)内向的人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情绪稳定、好静,不易发脾气,不爱社交、冷淡、深思熟虑,喜欢有秩序的生活和工作等特点。 所以内向的人比外向的人读书时更喜欢选择安静的环境。 涉及知识点:人格心理学

3. 请简述组织管理心理学领域中有关人性假设的理论。【北京大学2014、2015】

正确答案:人性观是管理理论的基础。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管理学家和管理心理学家都会根据他们对人性的认识提出他们的管理理论。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人性假设包括: ①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亚当.斯密,认为人是以自身利益为追求目标的,工作的动机是获得报酬,因此一般人会尽可能规避工作,必须被人监督。 ②自我实现人假设:马斯洛提出,认为人并无好逸恶劳的天性,

工作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和手段,只有将潜力全部发挥出来,人才能感受到最大的满足。 ③社会人假设:梅奥认为工作中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的意义,人们更加重视工作中与周围人的友好关系,重视社会需要和自我尊重的需要。 ④复杂人假设:薛恩认为人是复杂的,人的需要和反应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⑤全面自由发展人假设:威廉.大内认为人需要的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人在工作中需要被关心,需要参与感。 ⑥决策人假设:西蒙认为无论是最高领导还是底层员工都是自主决策后采取相应行

动的主体,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在决策过程中是在寻求一个满意解答。 涉及知识点:管理心理学

4. 简述方差分析的基本条件。【华南师范大学2013;首都师范大学201l】

正确答案:(1)方差分析又称“变异数分析”或”F检验”,是R.A.Fisher发明的,主要用来处理两个以上的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性检验问题。它能够解决简单的Z检验和t检验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Z/t检验的扩展。当我们用多个Z/t检验来完成这一过程时,会增加了I型错误的概率。一般而言,设需要进行两两比较的次数为N,则以T0.05/2为临界值时的I型错误率为PN=1一(1一α)N。所以两个以上平均数的差异检验用方差分析来解决。此外,当自变量(因素)不止一个时,Z检验和t检验不能分析交互作用,而方差分析可以。 (2)方差分析逻辑: 实验组间的差异(称为组间差异)是组均值偏离总体均值的变异。由于不同实验组的实验处理不同造成的。 实验组内的差异(称为组内差异)是各个被试偏离组均值的变异。由于实验中一些希望加以控制的非实验因素和一些未被有效控制的未知因素造成的,它们统统被认为是误差因素(一般指抽样误差)。 把观察值的总变异分解为两个或多个部分,除随机误差外,其余各部分变异可由某个或某几个因素或它们的交互作用来解释。F分布的统计推断可阐明某一或某些因素或因素间交互作用是否对观察值有影响。如果实验数据的总变异主要是由实验处理因素造成的,那么在总差异中组间差异将占较大比例,组内差异只占较小比例,这时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实验处理有效果;反之,如果总变异主要是由误差因素造成的,那么就只能认为无实验处理效果。由于方差分析是要看组间差异是否显著大于组内差异,故方差分析的F检验是单侧检验。 (3)方差分析的基本条件。 ①各处理条件下的样本是随机的。 ②各处理条件下的样本是相互独立的,否则可能出现无法解析的输出结果。 ③各处理条件下的样本分别来自正态分布总体,否则使用非参数分析。 ④各处理条件下的样本方差相同,即具有齐性。 涉及知识点:心理统计

5. 简述注意分配的双加工理论。

正确答案:双加工理论是由谢夫林于1977年提出的。双加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种: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1)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而自动进行,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但是形成之后这个过程比较难改变。(2)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而且在经过大量练习之后会转化成自动加工。双加工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比如,我们可以一边骑车一边看沿途的风景,通常是已经自动化

的活动,不需要认知资源,这样就可以将注意集中到其他需要认知资源的活动中。

6. 智力发展的快慢规律。

正确答案:智力的发展是不等速的,一般是先快后慢,到了一定年龄时会停止增长,然后随着人的衰老,智力开始逐渐下降。

7. 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正确答案:(1)加德纳通过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提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具体包括如下七种智力。言语智力:包括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如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逻辑一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如做数学证明题的能力。空间智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如查阅地图的能力。运动智力:包括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音乐智力:包括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方式表达音乐的能力。社交智力:包括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及其关系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它有四大要素:①组织能力,指群体动员与协调能力。②协商能力,指仲裁与排解纷争能力。③分析能力,指能够敏锐察知他人的情感动向与想法,易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的能力。④人际联系,指对他人表现出关心,善解人意,适于团体合作的能力。自知智力:包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表现为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会吸收他人的长处。(2)后来,加德纳又继续补充了两种智力类型。自然智力:能认识、感知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的能力,如敏锐地觉察周围环境的改变。存在智力:人们表现出的对生命、死亡和终极现实提出问题,并思考这些问题的倾向性的能力。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它们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8. 简述詹姆斯一兰格的情绪理论。

正确答案: (1)情绪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2)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觉知,人们由于哭泣而悲伤,由于打斗而愤怒。(3)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4)两人基本观点相同,都认为情绪是对身体生理变化的知觉,是直接由生理变化引起的。詹姆斯和兰格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植物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