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研究生对导师的感言

来源:东饰资讯网


研究生对导师的感言

篇一:研究生入学感言 研究生入学感悟

背着行囊,又来到这个校园,西工大,感受周围的一切,发现,一切崭新却又陌生,那一花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物,都律动着青春激扬又成熟稳重的气息。

校园中,有因充实而洋溢笑容的脸庞,有因忙碌而锁紧眉头的学生;教室里有知识渊博、德学双馨的老师,图书馆聚集了求学若渴的的学生。到处洋溢着积极进取、刻苦专研的学术气氛。研究生的生活从此拉开了帷幕。

没有觉得孤独,也没有了离开大学的怅然若失,因为我这里有热情主动的兄弟姐妹,有了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导师,有了五湖四海来的学子组成的班集体,还有„„生活上,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远到他乡求学,当对家的思念悄悄爬上眉头,没关系,大家彼此安慰,互相关心,便顿觉温暖,仿佛置身另外一个家;学习上,有跨专业读研的同学,基础羸弱,没关系,有导师孜孜不倦的教诲,有同学尽心竭力的帮忙,相信再通过自己的努力便能赶得上。思想上,有时浮躁不稳,没关系,和同学敞开心扉,聊天谈心,便知道目标所在,而变得踏实沉稳。数月前,跟着导

师做毕业设计,我切身感受到研究生不同于大学生,大学时期我们做的事最基本的学习,从书上学习知识,而研究生的重点在于创新,我们不在满足于学习别人的知识,更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创造,再创造。现在社会上流行说研究生出来找工作和大学生没有什么区别,我想正是缺少这种科研和创新精神吧,只有懂得创新的研究生才可以在研究生期间得到正真的锻炼。研究生还应承担很多责任,学习的责任、培养高尚品德的责任、不断追求的责任、做事要实事求是的责任和为国防事业做贡献的责任。而研究生期间学到的东西,不管是知识还是做人的道理,不仅对以后的工作有帮助,更会让自己受益终生。我选择读研究生的目的也在此。

研究生生活开始了,我们面临的是更大的挑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此与各位同学共勉! 班级:13201-4 姓名:龚煦 学号:2013200029 篇二:研究生感悟

一、从来就没有太晚的时候

很多人老是说自己基础如何如何差,担心搞不定。有这种心态是很自然的,但是不要因此而否定自己的能力。人都是逼出来的。我当年本科 也是烂的一塌糊涂,但是上了研究生后我说要用三年的时间做一点事情证明给自己。事在人为,才坐了三年的冷板凳,

到了毕业的时候论文专利什么都有了(SCI 6篇,1作四篇,IF总和超过16,专利一项现在公示)。 二、定位决定地位

我当初上研究生的时候,老听博士师兄们讨论SCI,一问才知道就是发表的文章被一个叫web of science的搜索引擎收录的文章。虽然中文杂志有一些被收录,但是英文杂志几乎全部收录。于是我就想既然如此直接发英文文章岂不省事。中文文章审稿慢,周期长。另外再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自己以后想走的路。还是直接走国际路线比较好。我毕业的时候所有的文章都是英文的,现在回过头来看,也觉得英文文章不是太难。 三、导师的层次决定你的层次

如果你是一个勤于努力的人,想要飞的更高的话,导师的层次决定了你的层次。以我导师为例,他在我们这个这个方向研究搞了几十年,是国际公认的牛人之一。所以他接触的都是我们这个方向一流的人物。他也经常邀请一些大牛来所以做报告。这些都是很好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而一般导师的学生是不能有这个机会的。他看问题和做事的方法给了我很多启发,所以选择导师很重要,站的高才能看的远。 四、交流很重要

通俗的说法就是多和牛人聊天。什么是牛人,我的看法是比你自己强的都是牛人。所以不管是教授博导,副教讲师,还是前辈师兄,只要能就某一个问 题和你讨论,都是学习的好机会。我这

三年聊的最多的就是和我的副导师也是我导师的在读博士,刚开始聊很具体的问题,后来讨论的面就比较广了。三年下来,感觉就不一样。当然为了准备讨论的题目而翻看资料论文,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五、文献要多看

刚开始看文献的时候,什么杂志都看。到后来就发现了本专业的主流杂志,所以这几个杂志几乎是每期浏览,重点阅读。一个杂志一旦成为了本专业的主流,那一个定有很多年的积累,对于一个初入此到的新人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web of science提供文章的引用报告,对于一篇文章可以查到其引用的详细相信,通过引用可以到了解导这篇文章的分量。当文章看到一定数量之后,你也会发现其实 一个方向,做的最好的往往就是那几个到十几个小组。这样的话就可以对这些小组的文章进行系统阅读和跟踪研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学术界也是另外一个江湖,不了解江湖的形势怎么能混的下去呢?。 六、文章多多益善

这是一个人心浮动的年代,也是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像爱因斯坦那样靠两三篇文章就可以惊动世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搞研究的人如果 这一辈子只有几篇文章也是不正常的。而文章往往是对科研工作的提炼和总结。因此只要做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论文应该是必须的。现在很多人是大同行,而不是小同行。具体到某一个点上,可能与你相同的组全世界也没有几

个。因此通过发表在国际公认的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作为一个评价体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考虑的中国的国情,如果只靠同行的评价,碍于人情世故,很难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既然国内现在以SCI为标准,那这个参数的值当然是越大越好了。有人说不能为了文章而文章,不能灌水。但是如果一个人可以在本行业的主流国际期刊发表文章,只要不造假抄袭,就算灌水也总比在国内那些杂志上灌水强。在不能得到一个更加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前,多发SCI也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与其抱怨论文,还不如趁早研究论文是个什么东西。很多事情外面看很难,走进去了也就是那么一回事情了。

七、水平是慢慢提高的

大家都想发IF高的杂志,但是水平的提高是一步一步来的。 像我刚开始的论文投在IF一点几的杂志上,到了研二就投到了IF四点几的杂志上。所以从无到有是一个过程,从良到优还是一个过程。欲速则不达。 八、活要干的漂亮

很多国际一流的杂志,文章的组织,图表的设计都很漂亮,还有老外的ppt一般也做的比我们要好。有人说有了好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不会完美的表达自己的结果也算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一个好的研究人员,不光需要做出好的工作,还需要将此工作介绍给同行的能力。一篇好的论文不光是一篇好的报告,应该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回过头来看,现在自己对当年发表的

论文在构图方面还觉得的有很多地方做的不是太好。当然了现在的眼光也很当年不一样 了。像Latex这样的软件学会了还是很有用的。

九、要有一点历史知识

对于本学科的发展历程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最好做一番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横向的就是和其它的学科发展相比较,认识到本学科现在所处的地位。纵向就是比较它的发展过程,如果该学科现在热,为什么热,如果冷,为什么冷。一两年看不出来,放到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这样一个范围,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了。很多国外专业的经典书籍一般第一章都是介绍学科发展历史的。 十、如何找牛人

下面几个办法我觉得还不错,大家试试如何。一个是本专业的主流期刊,里面的编委都是在本领域成名的人物。第二就看本专业的会议的顾问名单,再烂的会议也能找几个牛人来充充场面。至于他们来不来开会就另当别论了。第三一般一个成熟的学科都会有国际的学术团体,学会。像APS,ACersS, IEEE等。这些学会一般每年都会有年会,会上一般都会发几个大奖来肯定牛人鼓励后进。找到这样的获奖名单,一个一个的看,也会找到不少已经是牛人或者快要成为牛人的人。对于本专业的牛人,尤其是国际上认可的那些人,要知道他们的名字,更要知道他们为什么成名。用web of science,很容易找到某个人最高引的文章。不管懂不懂下载下来看看,如果你能从文章里面看出来该文为何高引,

你的水平也就很不错了。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开端,是人生中的关键一步。回顾自己的基础研究学习生活,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1. 持之以恒的精神。基础研究工作是非常艰难的事情,一旦我们确定一个研究方向以后,尤其是对于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而言,没有近似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这个的研究过程是一件非常艰难和困苦的事情,这个过程有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这期间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坚持。记得2004年8月在交大的一个高级力学培训班上,一个交大的教授讲他研究的一个项目已经有1年多了,但是毫无进展。哈佛大学的锁志刚教授说再坚持一下,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坚持是我们最终解决问题的心态,具有这个心态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

2. 开放合作交流的意识。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由于自己知识积累有限。因此要经常与自己的导师以及领域内的教授进行讨论交流,他们的一句话往往会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的关键。这个过程往往是判断你的观点正确与否的一个途径。这个过程也是培养自己具有团队意识的过程。另外对于一流的大师我们也不要惧怕,要敢于表达自己点观点,有时候哪怕即使是错误的。

3. 保持一个好奇心。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多,了解其它学科的知识对于启发自己的思维以及解决自己领域的问题有时会起到柳暗花明的作用。对于新的科技报 道以及进展,要了解要思考。

对于新鲜的事物要具有想了解的想法。一个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是培养自己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前提,也是使自己进行创新的原动 力。

总之,做研究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进行,不能为求一时的结果或成绩而违反科学道

德,要有耐心、恒心和自信心。用钟万勰院士的一句话就是:“ 科学研究,要独立自主,要走自己的路;人生不会一帆风顺,难免有不如意事。把握住自己的方向,毋为一时得失所惑,切要,切要。”

篇三:研究生毕业典礼导师代表发言 研究生毕业典礼导师代表发言 亲爱的同学们:

看着大家一张张熟悉的、洋溢着兴奋而幸福的面孔,看着大家穿上了红色的博士服和蓝色的硕士服,我的心和大家一样感到无比的激动和高兴!

从今天开始你们就要离开校园、踏上新的征程,去拥抱自己灿烂的未来。你们的身份就要从北中医的研究生变成北中医的校友。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全体研究生导师,向圆满完成学业并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默默为我们付出、甚至还叫不出名字的全体教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每年的初夏,伴随着燥热的气息,校园里总是充满了离别的伤愁。同寝室的师兄师弟,操场上活力四射、奔跑跳跃的身影,校园里暗恋的女生,

还有曾把我们训得悄悄流泪的导师,昨天还是那么真实地存在,今天过后很快就会变成回忆了。母校是一个自己可以随便骂它但绝不允许别人骂一句的地方,为什么?因为母校是我们的家,是我们人生走向社会之前的最后一个家,是我们生命永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承载我们汗水、眼泪、青春、友谊、爱情的地方。北中医现在的校园不大、甚至不美,但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陪伴着你们孤单过、迷惘过、哭过、笑过。导师工作室里你们与老师一起讨论甚至争执,实验室里你们一丝不苟(转 载 于:wWw.CDfdS.cOM 池锝 范文 网:研究生对导师的感言)实验操作;病房里你们对病人精心呵护、全力赴救,图书馆里你们书海泛舟、凝神静思??

亲爱的同学,我知道你们有种种的不舍,因为我和你们的每一位导师一样都对你们难舍、难忘,但“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千滋百味的大学时光终将如白驹过隙。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毕业了!你们又站在了新的人生起跑线上,开始了生命新的搏击,迎接命运新的挑战。此时此刻,我要告诉你们,曾经辉煌的同学请你不要骄傲,曾经失败的同学请你不要气馁,因为我们又开始了新的征程,机会对大家都是平等的,只要你种下善因,必将收获善果!

在离别之际,你们的每一位导师都和我的心情一样,有很多叮嘱的话想对你们说。我想了很久,就送你们四个字:“仁、和、精、诚”。

“仁”,二人为仁,“仁”是做人的最基本道德观念。要做好事,必先做好人。“仁者爱人”,首先要有一颗爱心,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对父母要孝、对长辈要敬、对朋友要信、对同道要让、对别人要恕。“仁”更是中医人的最基本职业要求。中医“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以活人为心”。只要我们有一颗仁爱之心,我们就一定会收获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和”是和谐的“和”,“ 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一定要谦和、和合,不要逞强斗勇、睚眦必报。“和”也是中医人的价值追求和思维方式,作为中医人,在临证诊治时应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努力做到医患信和、同道谦和、家庭亲和。“精”是中医职业精神的最高概括,孙思邈提出“大医精诚”,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从医者首先要有精湛的医术,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希望各位同学不断精研医术、精益求精,成为一代医道精深、医术精湛的国医传承人。

“诚”是做人的基本伦理,在“仁义礼智信”五德中“信”为什么排在最后?是因为诚信是作为一个人绝不可逾越的伦理底线,“无物不诚,诚外无物”;“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作为一个中医人,一定要牢记孙思邈《大医精诚》的古训:“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要把“诚”落实到医疗实践当中。医德之“诚”加上医术之“精”,就一定能成为一代“苍生大医”。

亲爱的同学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的世界,在等待着你们去探索。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你们就展翅飞翔吧!请你们记住,北京中医药大学永远是你们的家,老师永远是你们的亲人。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在逆境中,老师希望你们坚强乐观,永不言弃!在顺境中,老师也希望你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你们人生路上的每一步都有老师们的关注和期待、祝福和支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