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管峪村位于忻州市静乐县杜家村镇,是忻保高速静乐出口所在地,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现有有居民312户,893人,其中妇女数 414 人。当我们走进村子时,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有序的农家小院,宽敞美丽的文化广场,那镌刻在阡陌大地上的田园风光,如描如绘,如诗如画,那宣泄在晋北大地上的乡村景致,犹如一幅幅油墨画卷,让人忘返流连。
一年来,该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强基促动、城乡联动、创新驱动、能人带动、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上下联动,以高涨的热情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美丽乡村设施配套齐全;另一方面,在美丽乡村建设上,视野开阔、思路清晰,推进力度大,实践效果好,使群众得到了实惠,难点问题取得了突破,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位奇实际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
今年以来,该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着力于为群众办实事,力求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修建完善2.6公里污水排放管网,购置分类式垃圾桶30个、压缩式垃圾收集车1辆;在小学路、村委会路铺筑面包砖,栽植风景树,美化、绿化、亮化两侧花坛1.3公里。完成杨石线公路过境沿线门前特色风貌改造21户,改造渠道盖板480米,硬化村社道路6公里,粉刷墙壁2.6公里。建成综合性高标准文化活动广场,健身娱乐器材、亭台、楼阁、便民服务中心等多项乐民、便民、惠民的公共服务设施。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要给农村一个美丽的外表,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周到、完善的公共服务,实实在在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镇党委书记李俊青说。 村民王保应高兴的说:“以前,村里的环境是脏乱差,以前村中道路基本上是土渣路,凹凸不平,雨天坑洼、泥泞,出行不便。现在,党委政府为老百姓办了许许多多的好事。一有空我就来锻炼锻炼身体,看看书、下下象棋,我感觉非常幸福。”
亮化、绿化、美化也要上档次,上水平。镇党委政府多方筹资,架设太阳能路灯35盏。以各类风景树木为主线,以庭院绿化为依托,广场绿化带、主街道及杨石线公路沿线完成绿化美化2.4公里,种植孙柏等风景树木2000余棵,形成2.4公里的美丽风景长廊,村子西邻狮子崖和错落有致的骆驼峰,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高矮相间、错落有致,仿佛置身于园林之中。
美丽乡村三分建七分管。今年,镇党委政府成立保洁队伍,健全保洁机制并配备保洁员,就连沟渠、小溪等场所都有人巡逻保洁,同时对破旧的房屋、围墙、绿化带、背街小巷进行改造,整体提升了村容村貌。 “自从我们村开展了这个美丽乡村建设,变化很大,基础设施和城里差不多,我们住在这里就像是住在城里一样,做什么都方便,环境也很美。”该村村民指着新修建的文化广场乐呵呵的说道。
该镇镇长李智勇表示:“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改善村容村貌,更要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
打造美丽乡村的根本目的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此,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项目,筹资158万元,建立17座大棚,主要种植草莓和培育香菇。2018年底全村通过产业带动、退耕还林,生态扶贫、兜底等措施实现了全村72户122人稳定脱贫。工作中,通过劳务收入和管护收入让本村妇女们增加收益,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年人均劳务收入达12000元,使建档立卡贫困妇女户实现稳定脱贫。
傍晚,在磨管峪村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十几位妇女合着动感十足的音乐翩然起舞,就连围观的大爷和小朋友也跟着跳起了广场舞。“以前没场地、没设备,现在广场建好了,村上配了音响,我也来跟着跳舞健身。”该村村民赵占军的媳妇边说边随着音乐跳起了广场舞。
今年,镇党委政府将通过把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结合起来,整合“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项目,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将文化内涵注入其中,提高现有的农家书屋、村民活动室利用率,购置音响设备、碟片,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同时,还通过开展“五星文明户”、“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创评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引导农民过上健康、文明、欢乐、幸福的美好生活。 “通过建设美丽乡村,现在村里关心公益、爱护环境的村民多了,不讲文明卫生的少了;求富思变的村民多了,打牌赌钱的少了;乐于助人的村民多了,吵闹扯皮的少了。”村党支部书记赵建飞说。
如今磨管峪这片富饶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下,就像一颗镶嵌在晋北大地上的明珠,正在逐渐成为投资创业的乐土,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