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有效课堂的框架

来源:东饰资讯网


有效课堂的框架构建

有效课堂的框架,一直是教育学家们苦苦探索的问题。早在200年前,赫尔巴特和他的弟子席勒、莱因等就试图把教学的过程分为准备、提示、联想、概括与运用五个基本阶段。凯洛夫的《教育学》则把赫尔巴特的五阶段改造成为六个阶段。后来,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布鲁纳、加涅,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等,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的框架与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1996年,丹尼森的《教学框架:一个新教学体系的作用》则设计了一个包括4个板块、22个成分、66个元素的教学框架体系。

鲍里奇先生在他的《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也介绍了关于有效课堂的“骨干结构”:一是“吸引注意”,通过呈现图表、图片、比例模型和电影等各种教学技巧,引发好奇心;二是“把目标告诉学习者”;三是“激发学生回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四是“呈现刺激材料”;五是“引发期待行为”;六是“提供反馈”;七是“评估行为”。

我国学者也先后对有效教学框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如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把教学分成7步: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强调“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教授提出“启、读、练、知、结”的“自学辅导模式”,要求教师在开始上课和即将下课时的15分钟进行“启”与“结”,其余时间由学生自主完成阅读、练习、反馈的学习过程。泰兴市洋思中学提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三段六环节教学框架,三段即“先学”“后教”“训练”。第一阶段“先学”的操作要求:一是揭示教学目标,教师用投影仪(或口头,或板书)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1分钟左右);二是明确自学要求,教师向学生讲明自学的内容、时间、方法及如何检测自学质量(2分钟左右);三是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5至8分钟);四是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学生通过板演、练习等形式展示,最大限度地暴露学习中的疑点难点,为后教做准备(5至8分钟)。第二阶段

是“后教”环节,教师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学生讨论质疑、交流发言等形式来解决“先学”中出现的问题(8至10分钟)。最后是“当堂训练”环节,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15分钟)。在洋思中学的基础上,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发展并总结出“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这个模式包括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和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六大环节。顾泠沅先生在上海青浦区进行的数学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的实验中也明确提出了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主要包括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指导尝试(在讲授的同时指导学生探究、发现、应用等)、变式训练(组织分水平的变式训练)、系统归纳(指导学生连续地构造知识系统)、反馈调节。

新教育实验也不例外。在汲取前人智慧的基础上,我们基于新教育思想和理念,提出了由五个部分组成的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

一、教材及学生的解读(这是教师的备课阶段,主要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学生的了解);二、确定教学目标(A类:基础性、阶梯性目标,为核心目标搭梯的知识;B类:核心目标,即课堂教学重点要教学的内容;C类:附着性、拓展性目标,即思想、情感、价值等。另外,还有针对不同学生的个别化目标);三、有明确方向的预习作业(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不应只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而应尽可能地针对所有教学目标,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四、严谨的教学板块(教学板块一方面要求课堂清晰地划分若干板块,注上每个板块要解决的目标及可能所需的时间,在讲究必要的节奏、方式灵活多样的基础上,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富有成效;另一方面,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教师列出学生个体学习清单,是为了真正确立“教为学服务,让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五、教学反思。

这个框架的基本流程仍然继承了传统的“目标——策略——评估”的教学基本过程,

但在两个地方有所创新:一是在框架中特别强调了以精确目标为课堂教学统帅;二是在框架中,从备课开始,全程都确保、还原了学生个体的独立完整的学习过程。

所有教学框架都有各自的机械、繁琐之处,尤其是新教育第一重境界中强调的有效教学框架,从确定目标到设计教学策略与学习清单,许多教师开始不能适应。但是,与所有教学框架一样,新教育理想课堂落实有效教学的框架也是为了保证教学的基本底线和教学的基本效率。教师一旦熟练掌握,就能够简单确保教学底线,同时让课堂井然有序、效率倍增。正如山西绛县安峪小学曲良霞老师所说:“这中间有一个煎熬的过程。刚开始使用框架备课,有许多不理解的东西,操作起来确实感到困难。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思考,很多东西就明朗清晰起来了,这中间经历的过程就是教师自身逐步提高的过程。使用框架备课帮助我的课堂走向有效。”

1979年10月至1981年1月,黎世法开展了有关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研究。分析发现,每个优秀中学生的基本学习过程具有十个有序的前后联系紧密的学习环节: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改正错误-系统小结-课外学习-记忆巩固-学习检查。

主要的学习环节有六个: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改正错误-系统小结。根据这六个环节的学习功能,黎世法将学生解决每一个学习问题的过程相应地抽象为六个因素: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六因素”也可称为“六步学习法”。

1981年2月至1984年12月,经过研究和大规模实验,黎世法进一步发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指导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五步指导过程”,即“提出问题-指示方法-明了学情-研讨学习-强化小结”,简称“五步指导法”。将教师的“五步指导过程”与学生的“六步学习过程”综合起来,可以构成“六阶段有效教学过程”(简称“六段教学方式”),

即“提出问题-指示方法-学生学习(六步学习)-明了学情-研讨学习-强化小结”,从而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实现了有效统一。

1985年1月至1989年6月,黎世法提出了人类社会教学实践发展的三个阶段:以个别教学方式为主的古代社会的教学实践阶段、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近代社会的教学实践阶段和以个性化教学方式为主的现代社会的教学实践阶段。最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理论属于现代社会的一种个性化教学方式和教学理论。黎世法认为,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是“同步教学”,即一个班全体学生的学习速度与一个教师的讲课速度同步,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为了区别于同步教学,并突出最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理论的特点,黎世法将其更名为“异步教学方式”和“异步教学理论”。

1987年7月至今,黎世法重点研究了学生的自主教育过程,发现学生的自主教育过程具有“八个基本”:基本事实、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本作业、基本综合学习实践成果、基本思维方法、基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述八个基本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表明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形成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八个基本”的学生自主教育过程的提出,就将教学活动和教育活动统一起来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