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大学
课 程 论 文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监管及其发展趋势
学 院: 金融学院 专 业 名 称: 金融学 学 生 姓 名: 陈XXX 学 号: 02XXXXX6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XXX 副教授
完成日期:2019年 6 月 11 日
摘 要
金融危机的发生暴露出了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引发了世界各国重视和重塑金融监管体制。本文以金融危机为视角分析金融监管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探讨应对金融监管改革的新方法,认为应重视多重约束的资本监管,加强监管以防范系统性风险,强调逆周期监管理念,并判断未来金融监管改革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世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和创新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金融危机 系统性风险 逆周期性
目 录
1 绪 论 ................................................................................................................................ 1 2 金融危机凸显金融监管存在的法律问题 ............................................................................ 1
2.1 过于依赖资本监管 ..................................................................................................... 1 2.2 对系统性风险关注不足 ............................................................................................. 2 2.3 加剧了顺周期性 ......................................................................................................... 2 3 金融危机视角下金融监管模式的改进对策 ........................................................................ 3
3.1 构建多重约束的金融监管框架 ................................................................................. 3 3.2 加强监管以防范系统性风险 ..................................................................................... 3 3.3 建立科学的逆周期资本监管制度 ............................................................................. 3 4 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的未来发展趋势 ................................................................................ 4 5 结 语 ................................................................................................................................ 4
1 绪 论
当前经济环境下,金融体系的有效运行是一国经济安全、平稳、协调运行的基础,而金融监管模式的构建与完善是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内在要求。从监管的有效性来看,一国的监管体制,应该与该国金融经营体制相适应。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范围内金融业遭受重创,也体现了金融监管机制的不完善,金融的监管无法完全适应金融业的迅猛发展,无法对系统性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危机过后,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纷纷开始审视这场危机,并就背后金融监管机制的失灵进行了反思,最终在深化金融监管改革上达成共识。近些年来,各国和国际组织逐渐启动全方位和深层次的金融监管改革,全球进入金融严监管阶段。金融监管开始重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主要目标再次回归到保证金融安全性。全球金融监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并取得一定成果。但随着美国经济好转,以及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国优先”战略,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及民粹主义逐步抬头,美国逐渐放松金融监管,将会对全球金融监管格局产生较大影响。同时按照周期性规律,当前全球金融经历了严监管的阶段后,将可能进入放松监管的阶段。
2 金融危机凸显金融监管存在的法律问题
2.1 过于依赖资本监管
作为全球统一的审慎银行监管标准,1988年订立的巴塞尔协议,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规定。然而金融危机表明,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未能有效约束银行杠杆的持续累积,也无法应对流动性断裂的冲击,而银行危机初期通常表现为流动性危机。金融危机发生前夕,许多银行虽然一级资本比率合格,但普通股占比低,扣除监管调整后可灵活使用的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一般仅为1%~3%。与此同时,日益复杂的各
1
种二级资本,以及更低级的抵御市场风险的三级资本占据了银行大部分的资本构成,造成了银行资本充足率虚高的假象。
具体来说,银行为了保证资本充足率,有的使用分子策略,在资本构成中会用核心资本、附属资本及资本创新工具;有的则使用分母策略,比如改进优质客户风险权重,调整风险资产,以达到减小分母的目的。巴塞尔协议中的一个小小公式,虽然过去在监管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此次危机中也体现出它存在过于单一的缺陷。近年来爆发危机时,不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明显高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水平。比如,雷曼的一级资本充足率是11%,巴林银行1993年出现危机之前,资本充足率也远远超过8%。
2.2 对系统性风险关注不足
现代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是内生产生的,不能通过单个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表现出来或者由特定市场或资产价格进行度量,特别是这些指标是静态的或是事后的。危机爆发前,系统性风险并未引起监管当局的足够重视。巴塞尔协议的监管方法是以单个金融机构为单位,主要实行自下而上的监管,对于金融系统性风险评估不足,势必会忽视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健状况,并缺乏对金融风险传染的防范措施。在这种监管理念下,更多地是关注单家金融机构是否能够持续稳健地经营,却没有考虑到各种风险因素的叠加,也没有度量机构之间交易往来造成的风险溢出,特别是对于大型金融机构的内部交易监管缺失,造成了金融风险大量积聚。虽然有着看似完善的金融监管机构,运作良好的金融市场,多元化的风险分担和强大的制度基础设施,但是系统性风险仍然有可能会在某个时间出现并且未被及时发现和解决,从而造成巨大破坏。
2.3 加剧了顺周期性
顺周期性是金融业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在上升周期里面,贷款刺激经济的上升,资产价格的上涨。再融资的时候,似乎账面上更为安全,但实际上放大了收益,低估了风险。到经济收缩期时,往往越是认真清理,不良率反而升高,风险也不断显性化。金融体系与金融制度本身的顺周期性是与生俱来的现象,而国家在金融监管过程中,由于制度与政策的不当,也可能带来新的顺周期性风险的发生。这种由于国家金融体制内部和外部政策等原因对金融市场监管带来的顺周期性风险,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
3 金融危机视角下金融监管模式的改进对策
3.1 构建多重约束的金融监管框架
金融危机发生后,巴塞尔委员会对现有的资本结构重新进行了细化,提高了最低监管资本的要求。《巴塞尔协议III》确立了资本充足率、LCR、NSFR、杠杆率、大额风险暴露上限相互补充协调配合的多重约束监管框架,以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按照资本质量与资本数量同等重要的原则,确立了普通股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核心地位,并严格规定非普通股资本工具的合格标准,确保各类资本工具可以适时用于吸收损失。二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将普通股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由2%和4%分别提高至4.5%和6%,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还要满足2.5%的储备资本要求和0~2.5%的逆周期资本要求。
3.2 加强监管以防范系统性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在危机发生后提出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同时在《巴塞尔协议III》中引入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这一概念,对于业务规模较大、业务复杂程度较高,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或经营失败会对整个金融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的机构,提出特别资本要求,使其具有超出一般标准的吸收损失能力。世界各国也纷纷在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上做出了切实行动。比如美国成立了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FSOC),统一对监管标准、监管冲突、监管争端协调处置,并将已识别的系统性风险向具体监管机构开展风险提示。英国成立金融政策委员会(FPC)作为宏观审慎管理部门,制定宏观审慎政策,鉴别、消除或降低系统性风险。
3.3 建立科学的逆周期资本监管制度
在金融市场出现的顺周期振荡中,国家必然进行逆周期性的金融监管与调节,国家的金融监管政策能抑制金融风险的泛滥。其中最根本的措施是根据市场的要求,通过建立逆周期监管制度来缓释。为了缓解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实现逆周期资本监管,巴塞尔委员会指出资本监管应随着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转化和变化体现出应时而变的特征。各国监管机构将根据自身情况确定不同时期的逆周期缓冲,其范围在0%~2.5%。当监管当局认为市场处于信用过度增长时期,可将逆周期缓冲从2.5%向下调整,以使逆周期缓
3
冲能够全部用来缓解银行在危机时期的压力。
同时,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不具有风险敏感性的杠杆率指标,作为资本监管的补充和底线,缓解了资本监管可能加剧的顺周期性。
4 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的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主要经济体逐步落实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全球金融体系稳健性上升,国际化大银行的风险应对能力显著增强。即便如此,金融监管新规则的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执行新监管标准的最终效果还有待检验,并且经济增长环境的变化、金融体系演化还会产生新的风险。未来一段时期,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将围绕三个方面展开:推动新监管标准的实施评估,新监管标准的效果和监测金融体系新生风险。
从全球金融监管的演变历史周期观之,经历了严监管阶段后,全球金融将可能步入放松监管的阶段。归纳历史,全球金融监管沿着“危机——强监管——去监管——危机”的规律演变。1933年大危机后,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动荡对经济体系冲击是金融监管的主要目标;随后的强监管造成金融机构难以维系,金融效率下降,70年代的监管主要目标重新回到保证金融效率,采取宽松的监管政策;80年代中期,宽松的监管环境促使房地产的过热发展,地产泡沫的破裂将美国重新带入严监管阶段;90年代,面对法国和德国全能银行混业金融模式的冲击,为了增强本国金融竞争力,美国放松监管,废止分业经营模式;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金融监管改革重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主要目标再次回归到保证金融安全性。由此可见,当前全球金融在经历了严监管的阶段后,按照周期规律将可能进入放松监管的阶段。
5 结 语
从金融监管的实质来看,有效的金融监管是否能够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一直是各学派争论和关注的热点之一。在金融监管的实践中,金融界往往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不断地总结和反思,而又不断面临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的挑战。然后,当金融危机再度面
4
临时,又再度总结和反思,再度完善和修订金融监管规则。可以说,金融本身就是风险的游戏,而风险就是不确定性,所以在金融实践中很难做到真正的前瞻性监管或对不确定性进行前瞻性的判断。因此,金融监管只能在历史中不断地总结金融危机的特征,探索约束金融创新的边界,在金融发展和运行中不断调整探索,降低大规模的危机和不确定性发生的概率。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