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及对策研究

来源:东饰资讯网
第30卷第5期2008年10月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ActaAgriculturaeUniversitatisJiangxiensis

Vo.l30,No.5Oc.t,2008

文章编号:1000-2286(2008)-0938-06

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及对策研究

文继群,濮励杰,张 健

(1.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1

1,2

1

2.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摘要:基于江苏省吴江市1995~2004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及相关统计数据,在分析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对影响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验证。结果表明,影响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子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率、工业总产值以及渔业总产值。同时建立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模型,并提出促进吴江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关键词:土地利用;驱动力;驱动机制;吴江市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ontheDrivingForcesinLandUseChangeand

MeasuresforLandUtilizationinWujiangCity

WENJi-qun,PULi-jie,ZHANGJian

1

1,2

1

(1.DepartmentofLandResourcesandTourismSciences,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2.KeyLaboratoryoflandUse,MinistryofLandandResources,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Basedonthelandusechangedataandcorrelatedstatisticaldatafrom1995~2004inWujiangCity,JiangsuProvinceandananalysisonthecharacteristicsoflandusechange,thepapermakesaqualitativeanalysisandaconfirmationwithquantificationalmethodonthedrivingforcesaffectinglandusechangesinWujiangCity.Theresearchshowedthatthemainsocio-economicfactorsaffectingthelandusechangesinWujiangCityweresocialinvestmentinfixedassets,therateofurbanization,grossoutputvaluesofindustryandfishery.Atthesametime,basedonthefactorsinWujiangCity,thedrivingmechanismmodelingoflandusechangehasbeensetupandthemeasuresforpromotingsustainablelandutilizationinWujiangCityarepro-posed.

Keywords:landuse;drivingforces;drivingmechanism;WujiangCity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动态变化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关键而迫切的研究课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是导致土地利用方式和目的发生变化的主要生物、物理、社会、经济因

[4,5]

[1~3]

素,是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难点和重点中逐步受到重视

[6,7]

[8~21]

。区域作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基本单位,在土地利用变化

。近些年来,国内外针对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开展了大量实证研究,取

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但在区域研究上大多局限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定性分析和耕地变化驱动力的定量分析,而对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全面定量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以经

收稿日期:2008-05-08 修回日期:2008-06-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71106)、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0基金(2003)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5080)联合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文继群(1983-),男,硕士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规划方面的研究,E-mai:ldi2jibinq@i163.com。

第5期文继群等: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及对策研究

#939#

济快速增长区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吴江市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因子的耦合关系和驱动机制进行全面定量分析,有助于加深对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内部机制和基本过程的理解,有助于我国各级行政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也有助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吴江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N30b45c36d~31b13c41d,E120b21c4d~120b53c59d。全市总面积为121965.6hm(不包括所辖太湖水面),东接上海市青浦区,南连浙江省嘉兴市和桐乡市,西临太湖,北靠苏州市吴中区,东南与浙江省嘉善县毗邻,东北和昆山市接壤,西南与浙江省湖州市交界。

由图1可知,1995~2004年吴江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耕地、园地、其他农业面积呈减少趋势,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土地、其他土地呈增加趋势。在面积减少的地类中,耕地减少最多,面积减少8600.1622hm,平均每年减少860hm,耕地面积2001~2002年之间减少幅度较大,1995~2001年与2002~2004年均维持在较小的变化幅度内。在面积增加的地类中,居民点工矿用地增加最多,面积增加4634.6hm,平均每年增加

2

2

2

图1 1995~2004年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Fig.1 Landusechangefrom1995to2004inWujiangCity注:1.耕地;2.园地;3.林地;4.其他农用地;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463.5hm,其中城市用地面积基本维 6.交通运输用地;7.水利设施土地;8.未利用土地;9.其他土地。

222

平,建制镇用地面积增加351.27hm,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140.57hm,独立工矿用地增加4149.11hm。

2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2.1 指标选取

根据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情况,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未利用地来反映吴江市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同时结合吴江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选取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总人口数、城市化率、客运量、粮食单产、工业总产值、渔业总产值、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个因子作为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反映吴江市社会经济的变化(表1)。

2.2 指标标准化

由于指标间存在量纲的不同,指标间数量级存在明显的差异,需对该指标体系中各项评价指标建立指标隶属模型,根据其量化标准值来进行评价。本文采用最大值标准化法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无因次处理,然后计算得1995~2004年吴江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及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化结果(表1和表2)。2.3 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驱动因子相关分析

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于不同空间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要素动态变化的规律分析,通常采用相关分析法。以上述标准化数据矩阵为基础,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得到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表3)。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吴江市各类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驱动因子的关系如下:

(1)耕地。与耕地面积变化相关性最显著的驱动因子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化率、工业总产值、渔业总产值,均成负相关性。说明影响吴江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基础设施、道路交通、水利设施、房地产开发、农村私人建房等,都会占用一定量的耕地。二是城市化。吴江市城市化率由1995年的22.4%上升到2004年的54.2%,已#940#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表1 1995~2004年吴江市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

Tab.1 Evaluationindexofsocio-economicdevelopmentinWujiangCityfrom1995to2004

第30卷

年份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

X10.00000.04900.14030.20560.22220.23510.34180.49200.71581.0000

X20.00000.04930.14150.20860.22790.24170.34980.50300.72721.0000

X30.00000.06110.00680.02670.06680.23980.28840.50130.89471.0000

X40.96500.87000.76500.48050.20550.29670.11090.00000.34171.0000

X50.00000.03960.13810.14820.18820.33060.38260.57630.86831.0000

X60.03190.02150.01680.00560.00590.00000.02350.04550.66151.0000

X70.90551.00000.99340.74770.61230.36840.20340.14220.00000.0345

X80.00000.02030.05240.09120.11030.15290.19730.39800.67131.0000

X90.00000.02600.03920.12990.21090.27460.67430.86780.99111.0000

X100.24470.35980.46510.62680.76340.91251.00000.67460.36820.0000

注:X1:GDP;X2:人均DGP;X3:全社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4:总人口数;X5:城市化率;X6:客运量;X7:粮食单产;X8:工业总产值;X9:渔业总产值;X10: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

表2 1995~2004年吴江市各土地利用变化评价指标

Tab.2 EvaluationindexoflandusechangeinWujiangCityfrom1995to2004

年份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

Y11.00000.93920.97310.96460.95850.93880.86660.03730.07390.0000

Y21.00000.99290.70660.70230.67500.65170.62230.24030.15300.0000

Y30.03580.04250.04740.03870.02820.01200.00001.00000.99350.9681

Y40.11690.09760.09680.09390.08750.01990.00001.00000.96710.6125

Y50.00000.09450.14440.16230.19190.27200.44080.65930.74181.0000

Y60.00000.04980.08790.10670.11350.10890.11030.65090.95381.0000

Y70.00000.04360.03920.03800.03440.08700.08380.78460.54521.0000

注:Y1:耕地;Y2:园地;Y3:林地;Y4:其他农业用地;Y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Y6:交通运输用地;Y7:未利用地。

表3 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驱动因子的相关系数

Tab.3 Correlationcoefficientsbetweenlandusechangeandsocio-economicdrivingfactors

指标Y1Y2Y3Y4Y5Y6Y7

X1-0.895**-0.964**0.858**0.875**0.982**0.948**0.907**

X2

X3

X40.1270.238-0.0980.027-0.159-0.036-0.018

X5

X6

X70.798**0.877**-0.744*-0.707*-0.900**-0.795**-0.756*

X8

X9

X100.3960.223-0.440-0.550-0.273-0.466-0.445

-0.897**-0.924**-0.966**-0.927**0.860**0.876**0.983**0.948**0.907**

0.895**0.921**0.968**0.967**0.898**

-0.916**-0.767**-0.968**-0.786**0.882**0.892**0.985**0.958**0.898**

*

0.751

**

-0.901**-0.912**

-0.933**-0.930

0.872**0.903**0.964**0.959**0.919**

0.869**0.836**0.966**0.899**0.867**

0.847***0.832**0.880**0.786**

注:*表示A=5%相关性显著;**表示A=1%相关性显著。

进入了一个快速城市化阶段,城镇的外延扩展导致城郊大量的耕地被占用,由于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

劳动力发生转移,也造成了一定量耕地的荒废。三是工业总产值。工业在吴江市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历年工业总产值的涨幅迅猛,由1995年的269.3亿上升到2004年的1210.5亿左右,工业企业由1995年的2434个增至2004年的7803个。到2004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4.3B62.7B33.0,工业第5期文继群等: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及对策研究

#941#

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作为载体,同时近些年吴江市政府兴建了许多工业园区,占用了大量的耕地,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吴江市工业园区内土地利用率普遍偏低,造成了一定数量的浪费。四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土地逐步由传统的大田作物向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用地转变,导致了耕地面积的减少。

(2)园地。与园地面积变化相关性最显著的驱动因子是GDP、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化率、工业总产值、渔业总产值,均呈负相关性。说明影响吴江市园地面积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一是比较利益的驱动,经济效益较低的园林向效益更高的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其他农业用地转变;二是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越发达,人们越注重土地的经济产出;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等导致了园地的减少;四是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从事工业生产或其他服务业,许多园地被弃荒;五是工业化,工业企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并为农民带来稳定的收入,而从事果园生产却要承担大量的自然和社会风险,直接影响了农民对果园开发投入的积极性;六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从事渔业等经济产出效益更高行业的人增多,减少了对园地的生产与投入。

(3)林地。与林地面积变化相关性最显著的驱动因子是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城市化率,均呈正相关。说明影响吴江市林地面积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一是政府投资。随着林地的生态价值越来越重要,政府对林地的保护力度逐渐增强,加大了对林地的投入,继续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和鼓励苗木种植,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二是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损林开发、乱砍乱伐的现象得到遏制,被闲置的土地一部分重新转换成林地。

(4)其他农业用地。与其他农业用地变化相关性最显著的驱动因子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均呈正相关性。说明影响吴江市其他农业用地面积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因子:一是政府投资。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引起了吴江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加大了对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投入,大量闲置、废弃、损坏的农业用地得到重新利用;二是工业化。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增强了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

(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变化相关性最显著的驱动因子是GDP、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率、工业总产值、渔业总产值,均呈正相关性,而与粮食单产呈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影响吴江市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因子:一是比较利益的驱动。据研究显示,工业用地的比较利益是农业用地的10倍,商业用地的比较利益是农业用地的20倍,由于城镇周边农业用地的占用成本较低,城镇建设用地向外延扩展的势头难以遏制;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住房居住条件的要求不断升高,对农村宅基地和城镇居住用地的需求明显增加;三是城市化。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需要更多的建设用地解决城市人口的居住问题,同时还需提供大量土地用于城市道路、绿地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四是工业化的发展。近些年来,吴江市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建立了许多工业园区,营造出良好的工业氛围与企业经营环境;五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农业向收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等转变,增加了农民的经济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增加了大量的农村新房;六是与农业生产效率呈负相关。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业产出增加,使得对农业用地的总量需求减少。

(6)交通运输用地。与交通运输用地变化相关性最显著的驱动因子是GDP、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率、工业总产值,均呈正相关。说明影响吴江市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因子:一是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省市的沟通往来、产业合作、产品运输越来越频繁,对交通运输用地的需求明显增加,同时城市交通设施的改善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二是政府投资。城市道路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投资,政府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城市道路的建设,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三是城市化。城市化的进程增强城乡之间的联系,交通便利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交通运输成本,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需要大量的交通配套设施;四是工业化。工业原材料的进口、产品的运输、贸易与城市交通设施都有非常直接的联系。

(7)未利用地。与未利用地变化相关性最显著的驱动因子是GDP、人均GDP、工业总产值,均呈正相关。说明影响吴江市未利用地面积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因子:一是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942#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第30卷

经济的发展,政府增强了对湿地的保护意识,围湖造田、建设占用湖泊、河流等现象得到了遏制,未利用地呈增加趋势;二是比较利益的驱动。农民产业结构的调整,人们加大了对经济作物的投入,减少了对产业效益较低的土地的投入,造成了一些农业用地闲置;三是工业化。工业化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劳动力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工业生产中,疏忽了对农业用地的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的维护,造成荒地有所增加。

3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模型的建立

根据多元回归分析模型

[22]

,对土地利用变化与主要驱动力因子之间的耦合关系及互动机制进行分

析。其中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是常用来解释土地利用变化的一种经验模型,它是通过对可能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各种驱动因子的多变量分析而建立的一种数学型模型,以更明确地鉴别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除政策影响因子)。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中的逐步回归分析法,逐一建立各类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之间的驱动机制模型:

Yi=Af(Xi)+B

(1)

其中:Yi代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Xi代表驱动因子;A、B代表模型的系数。

由以上公式计算得到1995~2004年吴江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及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化结果(表1和表2)。

(1)耕地变化的驱动模型:Y1=1.013-1.096X3,R=0.854,F=46.807,相伴概率P<0.001,方程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影响吴江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子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耕地面积可以表示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指标的函数。

(2)园地变化的驱动模型:Y2=1.01-2.077X5+1.058X3,R=0.972,F=123.293,相伴概率P<0.001,方程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影响园地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子是城市化率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园地土地面积可以表示为城市化率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指标的函数。(3)林地变化的驱动模型:Y3=-0.027+1.113X3,R=0.802,F=32.308,相伴概率P<0.001,方程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影响林地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子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林地土地面积可以表示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指标的函数。

(4)其他农业用地的驱动模型:Y4=-0.01+0.758X3,R=0.848,F=44.678,相伴概率P<0.001,方程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影响其他农业用地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子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其他农业用地土地面积可以表示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指标的函数。

(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变化的驱动模型:Y5=0.026+0.938X5,R=0.97,F=262.012,相伴概率P<0.001,方程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影响吴江市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子是城市化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可以表示为城市化率指标的函数。

(6)交通运输用地变化的驱动模型:Y6=0.005+1.016X3,R=0.936,F=116.351,相伴概率P<0.001,方程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影响吴江市交通运输用地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子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可以表示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指标的函数。

(7)未利用地变化的驱动模型:Y7=-0.013+1.035X8,R=0.845,F=43.552,相伴概率P<0.001,方程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影响吴江市未利用地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子是工业总产值。未利用地面积可以表示为工业总产值指标的函数。

2

2

2

22

2

2

4 结论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综上所述,影响吴江市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交通用地变化的最主要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扩张与城市化发展水平有最为直接的联系。结合吴江市的实际情况,要真正促进其土地可持续利用,今后还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 优化固定资产投资

防止政府盲目地追求经济速度,片面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进一步优化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各行业协调、稳步地增长。一是严格控制房地产等行业过热的投资增长,加强对房地产用地的审批第5期文继群等: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及对策研究

#943#

与监管,坚决查处违法、违规用地,严禁通过/以租代征0、/土地入股0等各种违法形式占用耕地;二是引导企业向生态工业园区集中,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对耕地不必要的占用;三是鼓励交通用地走综合开发、挖潜改造的路子,减少对城镇周边优质耕地的占用,防止道路建设过程中对非交通用地的占用;四是加大对农业、林地、渔业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继续落实退耕还林政策,积极开展土地的开发、整理、复垦工作。4.2 大力推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张,必然会给耕地保护和环境保护带来极大的挑战。首先,鼓励城镇从外延扩张转变为内涵挖潜,走集约化路线,严格非农用地的审批手续,提高城市周边农业用地占用税,加强旧城改造,经营立体城市,提高城市用地的建筑密度、容积率,遏制城市盲目向外扩张的势头。其次,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挂钩,广泛开展综合整治工作,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防止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宅基地同步增长的局面。最后,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统筹规划、统一管理,提高工业用地的利用率,杜绝工业园区土地的严重浪费现象。

4.3 加强各专项规划的有机协调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城镇规划、交通规划、农村规划等专项规划,加强各专项规划的有机协调,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对农用地转用的控制和引导,防止耕地的大量减少。同时,构建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的保障体系,控制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土地存量,增加土地的取得和保有成本,大力推广土地集约利用技术。参考文献:

[1]谭少华,倪绍祥.20世纪以来土地利用研究综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5):84-89.[2]刘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评述[J].农村经济,2005,10(3):100-102.

[3]后立胜,蔡运龙.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实质分析与进展评述[J].地理科学展,2004,23(6):96-104.[4]倪绍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6):932-935

[5]邵景安,李阳兵,魏朝富,等.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前景展望[J].地球科学展,2007,22(8):798-808[6]谭少华,倪绍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成因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3):47-50.[7]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55(2):151-160.[8]刘晶,彭补拙.锡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分析[J].土壤,2001,33(6):295-300.

[9]牛星,欧名豪.扬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1):102-108.[10]徐勇,马国霞,沈洪泉.北京丰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经济驱动力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6):860-869.[11]郑国强,江南,史同广.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8(6):18-22.[12]伍星,沈珍瑶,刘瑞民.长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43(4):461

-466.

[13]汪小钦,王钦敏.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其驱动力分析[J].资源科学,2007,29(5):175-181.[14]邓红兵,王英明.江西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定量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8(6):933-938.

[15]衣华鹏,刘贤赵,张鹏宴.烟台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6(3):407

-410.

[16]张海龙,蒋建军.近25年来西安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资源科学,2006,28(4):71-77.

[17]莫宏伟,任志远,谢红霞.东南丘陵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衡阳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

11(6):551-556.

[18]梁巨伟,张健.滁州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34(3):410-413.

[19]RiebsameWE,PartonWJ.Integratedmodelingoflanduseandcoverchange[J].Bioscience,1994,44(5):350-356.[20]LambinEF.Modellingandmonitoringlandcoverchangeprocessesintropicalregions[J].ProgressinPhysicalGeography,

1997,21(3):375-393.

[21]张健,陈凤.近20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07,29(4):61-69.[22]尹光霞.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的异方差性问题[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5(2):121-1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