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有三大要素:大气、水体、土壤。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利用,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如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任意排放,化肥、农药的不合理利用,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地危害人类的健康,阻碍了工、农业及科技的发展。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作为一名化学化学教师,如何教育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已是刻不容缓的义务和责任。
在化学教学中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联系环境保护的知识,重点介绍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这样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有关大气污染的教学
1.CO污染。在进行CO性质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重者使人死亡。例如2011年3月29日13时24分安泰集团25兆瓦电厂9号锅炉在检修中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当时安泰集团当班检修人员15人,事故发生后又有2人进入现场抢救,现场人员共17人。截止到14时20分,已经确定9人死亡,8人正在紧急治疗中。由于一名伤员在医院抢救过程中伤重不治,该市发生的一氧化碳中毒事故死亡人数上升为10人,其余7人病情稳定,暂无生命危险,正在紧急治疗中。
2.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污染。氮氧化合物和硫氧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硫酸厂、硝酸厂的废气,发电厂的“黄龙”等。SO2为大气污染的元凶,有一定的致癌作用,与雨水作用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对人体有刺激作用,其毒性为CO的五倍,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强于CO,如空气中NO2浓度达到0.5ppm可使树叶全部掉光。氮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结合最终会转化成硝酸和硝酸盐,硝酸是酸雨的成因之一;它与其他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光化学烟雾污染。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可使儿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增加,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还可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可减产 13% 至 34%。可导致大豆、蔬菜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下降;常使森林和其他植物叶子枯黄、病虫害加重,最终造成大面积死亡。
赞同
3.卤代烃污染。讲卤代烃时要介绍氟里昂排入大气后可破坏臭氧层。目前臭氧层已经出现了空洞,减弱了臭氧层对阳光中紫外线的阻挡作用,使人类患皮肤癌的可能性增加。紫外线可刺激人的眼睛,使白内障患病人数增大。
4.氰化物污染。氰化钾人误食0.1克就会致死,更不说大量污染的后果了。
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联合碳化物有限公司农药厂里的异氰酸钾悄然泄漏。毒气在泄漏的最初3天里杀害了8000~1万人,此后多年里又有2.5万人因为毒气引发的后遗症死亡。自1996年至今,就诊所注册备案的毒气受害社区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就有2.27万人。离工厂最近的人们遭受着非常剧烈的长期病痛的影响,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加剧。病人表现为呼吸短促、咳嗽、胸痛、肢体疼痛、腹痛、四肢麻木、视力衰弱等等。同时还加剧贫困,灾难过后,这些家庭的收入都在减少,还不得不花更多的钱在就医上。
5.CO2污染。结合讲CO2性质,介绍空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有机物的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升高,使全球气侯变暧,有人预计到下世纪未全球气温可平均升高2.5℃--5.5℃,将使冰川融化,许多岛屿被海水淹没。我们应减少空气中CO2的排放量,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氢能等新通能源。
有关水体污染的教学
1.无机物污染。在讲过渡元素时应向学生介绍重金属污染物。多数重金属盐在水中形成络合物,其价态变化多,对人体有明显的毒效应。因重金属离子与人体内蛋白质等生理活性高的分子结合成不可逆的变性物质,导致人生理活动障碍。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 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镉是人体不需要的元素。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就会得“骨痛病”。病人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
2.有机物污染。在讲石油炼制时向学生介绍石油工业废水中含有酚、芳烃等,酚为五毒之首,为助致癌剂,而且在低浓度就使蛋白质变性。因此,石油厂废水要经处理回收酚后再排放。
3.有机氯农药污染。在讲Cl2与苯酚的反应生成六氯环已己烷时,向学生介绍有机氯农药易残留不易分解,且易富集在生物体内。例如:DDT可通过食物链富集损害植物神经,发生慢性中毒而致癌。目前已禁止使用有机氯农药,改用有机磷农药,最好是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如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
有关土壤污染的教学
土壤的污染,一般是通过大气与水污染的转化而产生,它们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相互重叠和交叉进行。随着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农业化学化水平的提高,大量化学肥料及农药散落到环境中,土壤遭受非点污染的机会越来越多,其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在水土流失和风蚀作用等的影响下,污染面积不断地扩大。
土壤污染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放射性元素铯、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很多,教师要尽量因地制宜地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