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放射质量控制标准

来源:东饰资讯网
放射质量控制标准和评价办法

一、放射学科组建的基本要求

1、从事放射诊断及投照人员素质要求:放射诊断医师必须为本专业或者临床专业大中专毕业,经过临床及本专业培训(1年以上),且要求有医师执照及执业注册证书方可从事放射诊断医师工作,技术投照人员原则上要求为本专业毕业人员,特殊情况医学相关专业人员经过专业培训(1年以上)如能胜任工作可适当放宽;三级医院必须有副主任及副主任以上职称的诊断医师和主管技师及主管技师以上的技术人员。

CT或MRI诊断医生和技术员必须有相应的上岗证;开展CT或MRI检查,根据病情,需要增强者,必须开展增强扫描,并要求有相应的抢救设备及抢救程序。CT或MRI开诊时相应的医生及技术员必须在上级或同级医院进修学习半年以上,并有进修合格证

2、仪器设备及场地要求:放射设备要求如下:

三级医院:①全身各部位透视、摄影应备有多台普通拍片机,CT断层设备、移动式床旁拍片机;②能开展胃肠道、胆道及泌尿系造影:应备有多功能胃肠机;③应配备PACS系统,实现临床、医技资源共享。④能开展大血管造影技术及介入性放射技术:应备有大型心血管检查专用X光机及其他辅助设备,如高压注射器、快速换片机或快速数字化采集处理设备。二级医院:①全身各部位摄影:应备有多台普通拍片机;②胃肠道造影、胆道及泌尿系造影设备,应备有胃肠造影专用X线机;③透视设备:应备有X线透视机。一级医院:①全身各部位摄影:应备有多功能拍片机;②透视X线机。

机房及机房要求:根据放射防护要求:100mA及100mA 下X线机机房面积应大于25m2,100mA 以上X线机房应大于36m2,双机头X线机房应以两台X线机作

要求,机头距墙体距离应大于2m,带有多功能床及其他附属设备,如快速换片机,高压注射器等,应适当扩大机房面积,机房内不应有非相关家具及器物,机房四周X线防护应大于0.5mmPb当量,控制室面积应能满足日常工作及机器维护要求,周边防护应大于1mmPb当量。

暗室及暗室要求:暗室使用迷路,室内装备通风干燥设施,对于手洗片暗室要求有专用水池及进出水设施,暗室面积要求不小于15m2,红灯操作台大于2m,自动洗片机隔室安装,不能隔室安装的要求装备专用排风管道。

3、完善的科室管理制度

①各级岗位责任制度(主任、副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医士、主任技师、副主任技师、主管技师、技师及技士),有考勤薄;②透视工作制度;③诊断报告书写制度;④暗室工作制度;⑤X线机操作及保养制度;⑥差错事故登记及分析制度,有登记分析薄;⑦储片室工作制度,借片、还片制度;⑧财产保管及经济核算制度;⑨科室会议和学习制度;⑩交接班制度及质量控制制度等等。

4、防护措施和设备,各医院所有放射设备均应为检测合格产品,且经过劳卫所检测达到防护要求方可开展工作,要求有《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及《射线装置工作许可证》。

5、专业医德医风要求,放射专业各工作人员应和其他临床各专业工作人员一样,要求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6、必备条件:如上所述,质控中心对各级医院从业人员条件、设备及环保达不到要求的提出限期整改意见,超过期限未能整改的医院放射科停业直至达到相应的条件为止。

二、诊断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办法

一)申请单

1、DR摄片:①按“基本要求”填写并加填原X线号码;②扼要填写主要症状、病史(包括治疗及手术史)、体征、相关检查结果及初步诊断;③申请检查部位、方法和目的;④需用碘剂的检查,需注明碘过敏试验结果。

2、CT检查:①按“基本要求”填写,包括CT号;②扼要填写主要症状、病史(包括治疗及手术史)、体征、术后复查病人注明手术后时间、相关的X线、超声、化验检查等检查结果及初步诊断意见,需增强者应作碘过敏试验并注明碘过敏试验结果;③申请检查部位、方法和目的。

3、MRI检查:①一般资料:按“基本要求”填写并注明病人的体重、职业及原MRI号码,门诊患者应填写患者详细地址、邮政编码和联系电话等;②MRI禁忌症应填写清楚,主要包括:心脏内有无起搏器及身体内有无其他电磁装置;有无血管夹和金属内支架;有无大的金属假体,如内固定钢板等;③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应尽量详细填写;④术后复查的病人注明手术时间;⑤与此次MRI检查部位相关的其他影像学资料(包括超声、CT、X线、核医学等)和化验结果,应简要填写;⑥写清楚临床初步诊断,以便MRI医生检查前心中有数,确定检查方法及扫描序列;⑦检查部位要清楚具体,如脊椎MRI检查,应标明以第几椎体为中心扫描。

二)诊断报告书写质量要求

1、诊断报告书写按报告单上的项目逐项填写,“一般资料”要齐全,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室、床号、门诊号,X线号/CT号/MRI号/DSA号、摄片序号、摄片日期、报告日期、核片日期和临床诊断。

2、“检查名称和检查方法或扫描技术”要具体说明,扫描及投照的确切起止范围、层厚、层间距、扫描方式、所用的扫描序列、增强情况应描写。

3、“影像学表现”要阐明有无临床所疑疾病的种种表现或征象,阅片要全面观察,重点描述,按器官分级,分别描述,有病变时,详细确切描述,说明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缘与毗邻的关系、有无特征性的改变,描述与结论应保持原则性一致,追踪复查,病例要作详细前后对比,有影像及临床特征的病例,必须按照规范的要求书写影像报告结论。字迹端正清楚,文字通顺。

4、“影像学诊断”一般为一个或几个疾病的名称,结论要求定位基本准确;定性方面:征象明确,能确定的就确定,不能确定的不强求,但应指明基本病变,提出进一步检查的方向、方法,层次要清楚。诊断学意见包括:①肯定性诊断意见;②参考诊断性意见:如考虑有几种诊断的可能,应依可能性大小按顺序排列,一般不超过3个;③建议性意见: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观察的建议。

5、报告必需签名,包括书写报告医师及审核医师签名,二级和三级医院报告单应由主治(包括主治)以上医师签名后发出。报告单一式两份(复写),一份交病房或门诊,一份同照片一起存档。

6、诊断报告发出的时间:

普通诊断报告:①急诊:照片完后一小时内发出诊断报告书;②普通病人:上午照片,下午取诊断报告单;下午照片,第二天上午取诊断报告书;③特殊检查24小时内取诊断报告单。

CT、MRI、介入放射学诊断报告:①急诊检查完后两小时取诊断报告单;②一般病人:24小时内取诊断报告书;③疑难病例24小时内通知患者取报告的时间。

三)诊断质量要求

1、手术病例放射诊断定位正确率三级医院>95%,二级医院>85%;定性正确率三级医院>80%,二级医院>70%。

2、大型X线机检查阳性率>70%,CT检查阳性率>70%,MRI检查阳性率>70%。

3、三级医院甲片率≥40%,废片率≤2%;二级医院甲片率≥ 35%,废片率≤3%;一级医院甲片率≥30%,废片率≤5%。

四)随访质量要求

1、随访要有书面记录,资料要齐全。

2、随访项目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室、病床、门诊号,X线号/CT号/MRI号/DSA号、病理号、手术日期、影像检查名称和诊断、手术记录、病理表现与诊断、书写报告医师及审核医师和随访者。

五)评价办法

三级医院:优良率≥75%

二级医院:优良率≥65%

具体细节见后面附表

医院放射科影像诊断报告书

姓名 性别 年龄 科别 病室 DSA号

检查日期 年 月 日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住院号

临床诊

断 X线号

CT号

检查名称:

检查方法:

影像表现:

意见:

报告医师: 审核医师: 核片日期: 年 月 日

放射诊断随访记录

门诊号________手术日期________

姓名________性别____年龄_____科别____住院号________病理__________

主诉、体征、化验:

影像学检查及诊断有关内容:

1. X线号/检查名称:

X线诊断:

书写/签核医师:

2. CT号/检查名称:

CT诊断:

书写/签核医师:

3. MRI号/检查名称:

MRI诊断:

书写/签核医师:

4. 其他:

手术记录:

病理表现与诊断:

随访者___________________

放射诊断质量一般项目检查记录表(____ ___医院_______年______月) 评片总数(份) 20 百分率 平均分 上月检 查项目 优良100-70 % 分 中69-60 % 分 差59-0 % 分 大型X线机检查阳性率 CT检查阳性率 % MRI检查阳性率 % 百分率 % 项 目 诊断报告书写质量 一般资料 姓名 记分 病人姓名 2 性别 年龄 科别 住院号 病室\\病床 门诊号 X线号 CT号 MRI号 DSA号 摄片序号 摄片日期 报告日期 核片日期 临床诊断 检查名称 检查方法 医学影像学表现 医学影像学诊断 书写报告医师签名 审核报告医师签名 定位符合 诊断正确率 定性符合 病人姓名 随访 质量 一般 资料 性别 年龄 2 2 2 2 2 2 2 5 5 5 5 5 5 5 5 5 2 2 2 科别 住院号 门诊号 X线号 CT号 MRI号 DSA号 摄片序号 病理号 手术日期 影像检查名称和诊断 手术记录 病理表现与诊断 2 2 5 5 5 2 2 书写/签核报告医师记录 5 随访者签名 总分

投照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办法

常见部位放射技术质控标准

(一) 肘关节:

肘关节前后位:

1. 评价标准:

5 100 20*:其中胸部、腹部、四肢脊柱、颅脑五官各5份

1.1 关节间隙呈“一”字样阴影,肱桡关节面无骨性重选;

1.2 肱尺关节面有尺骨膺嘴重迭但关节间隙仍清晰;

1.3 桡骨粗隆少许与尺骨重选,尺桡关节间隙界限不清楚;

1.4 肱骨纵轴线与尺骨纵轴线在外方构成角165°-170°(女方多为165°,男多为170°)。

2.质控要点:

2.1前臂伸直掌心向上,上臂与前臂在同一平面放置;

2.2 中心线垂直肱骨内外髁中点下1寸英寸.

肘关节侧位:

1. 评价标准:

1.1肱骨内外髁重迭构成圆形致密影;

1.2 膺嘴呈切线投影,肘关节间隙呈半圆形透亮影;

1.3 桡骨头与尺骨喙突“△”形重迭显示。

2. 质控要点:

2.1 前臂与上臂成90°弯屈,且在同一平面放置;

2.2掌呈半握拳,腕肘关节呈侧位;

2.3 中心线垂直肱骨外上髁。

(二)肩关节前后位

1. 评价标准:

1.1 肱骨头与肩胛盂有1/3呈“纺锤状”重迭面;

1.2 肱骨头与肩峰分离约4mm不应重迭,肱骨大结节显示;

1.3 肩峰与锁骨远端相邻形成约2-5mm的肩锁关节面。

2. 质控要点:

2.1肩部自然下垂,不应抬肩;

2.2中心线应垂直通过喙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