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来源:东饰资讯网


高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高职旅游专业不断发展壮大,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理想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高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入手,分析了高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发展现状及现存的困难与问题,从而提出要对高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以改革与完善,并通过建立全新的以就业为导向以顶岗实训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改革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西方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那么何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呢?世界合作教育协会这样解释:“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进一步分析和思考。”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经历了许多波折,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成为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一、高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确立 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颁布了一份中国职业教育纲领性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该文

件从八个方面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方针、模式、要求、途径等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其中第五条意见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并具体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并明确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教育部提出的将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性意见,引起了高职院校广泛学习和讨论,并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实践。其中,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很快就将工学结合确定为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纷纷着手探索和全面建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 为什么高职旅游专业能快速响应教育部的意见,可以说是毫不迟疑地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到专业建设中来呢?因为,高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是建立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和国内旅游行业迅猛发展的外在需求的基础上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

高职旅游专业是面向国内旅游行业特别是本地区旅游行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旅游服务与管理知识与技能,能胜任旅游行业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也就是说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既具有很高的素质,如

良好的职业道德、广博的文化修养、出色的沟通能力、非凡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又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一毕业就能胜任岗位工作,满足快速发展的旅游企业的用人需要。要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模式是唯一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以上种种都充分说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满足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所以它理当成为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选择。

(二)迅猛发展的中国旅游业为高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外在保障

早在教育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前,许多高职旅游专业已经和旅游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提前迈开了工学结合的步子,成为学校工学结合方面的“领头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可以说高职旅游专业选择和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既有良好的工学结合的基础,又有迅猛发展的旅游行业的需求保障,这些都为高职旅游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力保障,促使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坚定地选择工学结合作为专业首选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高职旅游专业对工学结合的道路具体该怎么走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模式。现高职旅游专业在工

学结合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先学后工”和“工学交替”两种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先学后工模式及其弊端

先学后工模式是现在高职院校最普遍采用的工学结合模式,也是高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探索初期采用的最主要模式,包括有“5+1”、“4+2”等模式,即前5个或4个学期学生在校学习,最后1个或2个学期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工学结合模式,学习与顶岗实习安排都相对集中,便于学校统一管理,同时先学后工也有利于学生顶岗与就业对接。并且还能满足教育部提出的“高职院校要保证在校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的要求,故而先学后工模式至今仍是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业工学结合的主要方式,也是高职旅游专业比较惯用的一种工学结合模式。

在不断探讨工学结合具体模式的过程中,高职旅游专业深切感受到先学后工的方式不能很好地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由于先学后工,学与工的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很难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及时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及时转化为岗位工作能力;也无法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又带回课堂,以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也就是说先学后工的模式并没能最大程度地将工学结合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工学结合的优势,近几年来许多高职旅

游专业开始尝试新的工学结合模式,即“工学交替”的新模式。 (二)现行“工学交替”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旅游专业在工学交替的模式方面进行了多种探索,主要出现了“3+2+1学—工—学”、“2+1+2+1 学—工—学—工”、“1+2+2+1工—学—工—学”等模式。以上模式中的阿拉伯数字代表学期,“工”、“学”出现的顺序代表“工”与“学”的交替情况,如“3+2+1学—工—学”模式,就是学生先在校学习3学期,然后到企业顶岗实训2学期,最后再回学校学习1学期的工学交替模式。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在工与学的顺序和学期长短的具体安排上各不相同, (下转第98页)

(上接第96页) 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将学与工交替进行安排,试图通过工与学更紧密的结合,最大程度发挥工学结合的优势。

从理论上看,作为工学结合的具体模式,“工学交替”模式显然优于先学后工模式。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职旅游专业“工学交替”过程中还是面临着诸多困难与问题。

三、高职旅游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与相应课程体系革新的思考与建议

(一)高职旅游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 高职旅游专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内部需要,又有快速发展的旅游行业提供外部支持使其得以实施,所以说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是正确可行的。

但是困难和问题仍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关于这一点上文已经进行了分析。因此,要使旅游专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更大效能,必须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模式结构。

首先,“工”与“学”的交替要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更加科学细致的划分,配合旅游专业每一阶段素质技能培养的重点安排相应的顶岗实训,工学结合更紧密。同时对实训岗位的选择必须要慎重,确保岗位工作内容与专业实训要求相一致。

其次,“工学交替”中“工”的安排一定要契合旅游行业的实际情况,针对行业特点在顶岗实训时间和方式上更灵活。由于素质技能有局部与综合、简单和困难之分,所以顶岗实训的时间安排可以根据素质技能养成的需要可长可短,不应拘泥于学期时间。而实训方式上,也可根据具体实训内容和行业需求特点,采用专兼职结合、集中分散并存的形式。仍以旅游专业中的导游方向为例,学生到景区景点担任讲解员工作,时间上最好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时间累积达到一个月即可)、形式上以兼职为佳。因为每一景区景点都有自己的专职讲解员以满足一般工作需要。但是到了旅游旺季,如周末、春游季节、节假日游客骤增,讲解员的缺口就很大,景区不可能因短期需求再招聘专职讲解人员,这个时候经过专门培训的旅游专业实习生就很受欢迎,顶岗实习的学生也因此可以扎扎实实地在讲解员的岗位上得到真正的锻炼。而学生到旅行社门市担任接待工作,则需要采用集中专职的方式以便逐步了解行业循序渐进地提高业务能力。

(二)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顶岗实训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好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真正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光是从模式自身革新改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体到课程体系、学习内容、方式的全面革新,其中课程体系的革新尤为关键。旅游专业现有课程体系的设置已不能满足革新后“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高职旅游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主要针对先学后工培养模式而设置的,强调校内学习和顶岗实训两大模块有序进行相对独立。课程的设置总体看还是以“学”为中心的体系,理论课多于实训课、模拟实训多于实境训练、校内教学实训多于企业顶岗实训,这与工学交替模式下,学后工,工又学,在“学”中掌握“工”之知识,在“工”中增长“学”之技能的课程体系要求不符。

因此,高职旅游专业要做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工作,必须改革现有课程体系,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顶岗实训为核心的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相信只要不断完善高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新模式的需要探索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高职旅游专业的发展前途一定会无限光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2006年11月16日. [2]戴翔东,石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

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

[3]刘学华.对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7).

[4]张爽.浅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企业导报,201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