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朱家角

来源:东饰资讯网
美丽的江南水乡孕育着美丽的江南风情,朱家角是上海市保存最完美的古镇之一,并有“上海威尼斯”、“沪郊好莱坞”之誉。“小桥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是对她最恰当的形容了。小街明净疏朗,老树参天蔽日,河道水泽连绵,石桥古风依存,犹如上海繁花似锦的后花园。青石小路,错落有致;大红灯笼,高高悬挂;三里长街,百家铺子;俨然一幅古意盎然的江南水乡水彩画。

近年来人们对于水乡游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一乡水土养一乡人,或许在领略水乡风情的同时,带给人们认识江南、感受江南的情怀。认识江南的第一步从美食开始,人气美食为您推荐几款朱家角的特色美食:

朱家角小刘粽子店

从朱家角课植园出来,你会看到好多人拿着好迷你的小粽子在吃,其实这是一家卖迷你粽的店,名叫小刘粽子店。包粽子的阿姨说她包的这个一口粽是朱家角独家经营的,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到这家店,老板会很热情地让你试吃。价钱0.8元/个。小小的迷你粽长相惹人喜爱,拿着分量没大粽子厉害。粽子真的是好吃,半张粽叶包一个一口粽,糯米的分量不会太多吃的顶胃,粽肉都切的很均匀的大小,而且肉都蛮精的。粽子没一点油水也是不好吃的,看到老板娘包粽子就知道其实那么个小粽子里还是有放一小块油肉的,但是在煮粽子的时候,油肉就煮化了,所以吃口很香但不会很油。

茂荪馆

这可是家百年老字号的饭店,相信不少游客去朱家角前都会做好功课准备FB,热情的老板每天都会在门口招呼四方游客。一进门,立即看到满墙的图片,大多是老板老板娘和笑星们的合影,王汝刚、王双庆……老板娘热情地招呼着每一位客人。

在这里一定要尝尝朱家角鼎鼎有名的扎肉,4元/块,吃起来有点点棕香的红烧肉。红烧肉烧得还是很入味,就是带有一点肥肉,肉皮做得很酥。还有一道必点的菜:蚬子肉炒韭菜,18元/份。

蚬子肉很鲜韭菜很香,自己在家也可以试着学着做。白水鱼,28元,也算得上是朱家角应该也算特色菜了。鱼肉很嫩很鲜,就是刺多了点,恐怕懒人们要望而却步了。加上茶水(5元),餐具(3元)的费用,差不多人均一共45元/人。

阿婆茶楼

“阿婆茶楼”位于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东井街122号。这家“阿婆茶楼”名气可是享誉国内外,是朱家角这幅水彩画中不可或缺的一抹。

阿婆茶楼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总占地700平方米,设有近二百个座位,临江并有独立码头。楼高两层,呈回字形,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是一座古香古色的典型明清建筑。茶楼地处黄金水道漕港河和西井巷汇集之处,是由东北入口进入古镇的第一处景观,距离停车场仅200米,交通方便,环境怡人。据说2001年APEC会议期间,部长夫人们在此品茗小憩,边喝阿婆茶,边欣赏表演,尽享中国农家乐。江总书记游览朱家角时,也曾亲临阿婆茶楼。到阿婆茶楼喝阿婆茶,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在朱家角的常往之所,也是上海居民周末闲游朱家角的赋兴所至。

朱家角镇位于上海市青浦区中南部,紧靠淀山湖风景区。东临西大盈与环城分界,西濒淀山湖与大观园风景区隔湖相望,南与沈巷镇为邻(2001年与之合并),北与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镇接壤。朱家角镇东距青浦镇6公里,上海市中心48公里。318国道贯穿镇境。2009年全镇总面积54.5平方公里。 朱家角之地,大约成陆于7000年前,淀山湖底发现有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代的遗物。唐朝以前分别隶属于由拳县、娄县、嘉兴县、信义县、昆山县。唐天宝十年(751年),分属于华亭县、昆山县。宋元时期渐成小集镇,名朱家村。朱家角镇的手工业历史悠久 明代中叶,就因盛产棉布名闻四乡,纺纱织布成为家庭主要手工业,农家“工纺织者十之九”。淀山湖酒厂的蜜清醇、上海黄酒、淀山湖啤酒深受消费者欢迎,义仁泰食品厂的的酱油、乳腐等产品远销海内外,著名土产有美味醉蟹、鳝燠面、五香熏鱼、卤汁豆腐干等均已恢复生产供应,市场更加繁荣。 朱家角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素有“江南明珠”之称,1991年,被列为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镇区36座古桥,古朴典雅,9条长街临水而建,民居宅地依水而建,一式明清建筑,古风犹存。尤其是横跨于漕港上的明代建筑五孔石拱放生桥,造型优美,极为壮观,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镇西北有马氏课植园,亭台楼阁,风格各异,布局稀疏得体,有望月楼、五角亭、逍遥楼、宴会厅、打唱台、书城、书画廊等建筑。还有城隍庙、珠溪园等处胜迹。 风景名胜

名镇朱家角迷人的自然风光,在一山一湖。真山真水显现出江南水乡之特色,山名叫淀山,山虽不高,名气极大,为浙西天目余脉,此山为始,如登山望湖,有“淀峰晚照”一景可赏。

即天然淡水淀山湖,面积达62平方公里,湖东区大部分在朱家角境区,有11个杭州西湖面积大,乘艇游湖,茫茫水天一色,湖区芦苇轻摇,惊起野鸭水鸟,顿觉远离尘嚣,心旷神怡。名镇朱家角更迷人、更具古镇特色的人文景观,是一桥、一街、一寺、一庙、一厅、一馆、二园、三湾、二十六弄。如果说九百岁的水镇周庄小巧精致、似小家碧玉,而千年古镇朱家角则具气势磅礴、大家闺秀的风采。首先朱家角古镇面积达1.5平方公里,为周庄面积的三倍多,家大,自然游玩的地方就多,漕港河将朱家角分成两半,北岸井亭港,南岸北大街,两岸遍布蜿蜒曲折的小巷,花岗岩石的街面,青砖黛瓦的明清建筑及众多的历史遗迹。

一桥,当推沪上第一石拱放生桥,也是江南地区最大的五孔大石桥。站在桥顶,看七月廿

朱家角图片

七摇快船,是再好莫属,而其他三十几座古石桥之壮美也并不逊于周庄,论构筑和工艺,朱家角中和桥和西栅桥较周庄双桥更坚,而那些特色桥更是周庄无法比拟的。三步之遥的“高低桥”,“微缩景观”的课植桥,“咭咯”作响的戚家桥,“纪念国耻”的永丰桥……。

一街,那是沪上第一明清街北大街,久经沧桑,还保存得如此原汁原味,那“一线天”独特构筑,令人啧啧称奇。有“长街三里,店铺千家”之称的北大街,老式店招林立,大红灯笼高挂,成为江南古镇最热闹的古老街道,是江南其他古镇所望尘莫及的。

一寺,是报国寺,为上海玉佛寺下院,寺内缅甸白玉雕成的释迦牟尼玉佛、新加坡赠送的第一尊白玉观音及千年古银杏,称为报国寺“三宝”。

一庙,是城隍庙,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城隍庙,青瓦黄墙,飞龙翘角,吉祥葫芦,花格落地长窗,呈现古意盎然、香烟袅绕、肃穆壮丽的景象。其中“斗拱戏台”、“木刻横梁”及“中堂画轴”(现已废)被称为城隍庙“三宝”,十分罕见。

一厅,是席氏厅堂,集江南豪门大富人家建筑之大成,特别“墙门砖雕”堪称一绝,其图案优美,雕花之精细,技法之高超,让人叹为观止。

一馆,即是“王昶纪念馆”,展出清代乾隆十九年进士、刑部右侍郎,称为“吴中七子”的王昶的蜡人蜡像、诗字画、碑刻、织布机、老式床等近百件实物展品,内容丰富,

史料翔实,品位极高。

二园,是课植园和珠溪园,一个古老,一个现代;一个庞大,一个精巧,相映成趣。课植园是一处庄园式园林建筑,占地96亩,园由马文卿建于1912年,乃寓“一边课读,一边耕植”以应园名,园内建有书城,又辟有稻香村,园中亭台楼阁,廊坊桥树,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各种建筑及生活用房200余间,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得体,构思精巧,在私人园林建筑中实为罕见。而珠溪园,则建于1956年,占地70余亩,小巧玲珑,景色优美,布置成春、秋、冬三园,各具特色,还辟有儿童乐园、餐厅、茶室、商店,为休息、进食、购物、游玩于一体的理想场所。

三湾,即:三阳湾、轿子湾、弥陀湾。人行街上,前后左右都是房,以为到了路尽头,直角拐弯,一街市面在眼前,令人产生别有洞天的奇妙感觉,这种在老街上出现奇特拐弯的景观,是其他古镇难得一见的,非朱家角不能见到。

朱家角全景图片

二十六弄,实际是朱家角的古弄何止26条,每街每路都有弄,路通街,街通弄,弄通弄,形成网络式棋盘格局,朱家角的古弄幽巷又以多、古、奇、深,名闻遐迩,这在一般江南其他古镇上是不能相比的。穿弄走巷,如入迷魂阵,趣味无穷,寻古探幽,领略北方胡同式的情趣,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近年,“古弄旅游”越来越受到外地人和老外们的青睐,是一项颇有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处女地。

名镇朱家角迷人之处还有是世人皆知的“三多”,就是名人多,明清建筑多,河埠、缆石、茶馆多。 首先名人多,主要是朱家角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是读书做学问的风水宝地,历来文儒荟萃,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共出进士16人,举人40多人。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清代学者王昶、御医陈莲舫、小说家陆土谔、报业巨头席子佩、画僧语石等。 其次,深宅大院明清建筑多。历史上许多富贵人家和文人雅士在此建园造宅,全镇古宅建筑有四、五百处之多,风火墙、石库门、墙门人家随处可见。“三泖渔庄”、“王昶故居”、“福履绥祉”,还有席氏厅堂、陆氏世家、陈莲舫故居、仲家厅堂等数十处,还有无数沿街明清建筑,飞檐翘角,黛瓦粉墙,明清风格组成一幅明清水墨画卷。 三是河埠、缆石、茶馆多。朱家角是水的故乡,水多桥多,河埠多,紧挨在一起的缆船石,也不计其数,那造型各异的水桥,那千姿百态的缆船石,布满全镇的大河小巷,这些江南水镇特有的景观,细细欣赏观察,不觉令人兴趣盎然,耐人寻味,简直是历史、文物、建筑、风情、艺术等内容构成的综合体。有凸出石驳岸的“两面河滩”,有凹进石驳岸的“单面河滩”,更有“人从前门进,河滩从屋后出”的“隐身河埠”。而那些镶嵌在水巷石驳上的花岗石浮雕缆船石更是琳琅满目,趣味无穷,有的雕成牛角,有的凿成宝剑,有的刻成怪兽,面目狰狞,有的琢成如意,呈现吉祥、古朴的美,这些已有几百年历史的雕刻艺术将古镇点缀得更具风韵。古镇茶馆,大多集中在放生桥、北大街一带,不下十几爿之多,有豪华型新辟的“放生桥茶楼”,有年代久远古老的“俱乐部茶楼”,更有古色古香的“淼趣楼”,

也有排门板门面、几张桌子几条长凳,简易廉价的农家茶馆,最有趣和令人欣喜的是“茶馆开到游船”上的“游船茶馆”,分为两层,舱内顶上,均可入座茶客,茶船上还备有电视、扑克、象棋、干湿点心,在茶船上品香茗、望廊桥、看水景、听流水,煞是优哉悠哉,不亦乐乎。 名镇朱家角水之美、桥之古、街之奇、园之精,不临其境,难言其妙,不踏石板老街,不探深巷幽弄,不走拱型石桥,不乘咿呀小舟,又如何体现“船在水上行,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古镇朱家角,桥多、弄多、角多,显露出无限的水乡文化气息。朱家角因水而秀,因水而盛,数百年造就了无数豪杰,今天,朱家角人又不断延伸了这条悠悠文化之源。于是,朱家角诞生出许许多多\"特色角\",说是自娱自乐也罢,说是群众文化也罢,总之,\"特色角\"小荷才露尖尖角。比文化功底,讲文化品味,行文化消遣,吮文化内涵,已经成了朱家角人的生活时尚,犹如绿叶衬牡丹,给水乡泽国添上重重一笔。这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财产。

朱角家旅游资源

慈门寺

--即清华阁十二景中的“慈门杰阁”,为朱家角著名古刹,位于放生桥畔、漕港河边,初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原名“明远庵”。明嘉靖中毁于兵祸,隆庆五年,行脚僧“湛印”募款重修大雄宝殿,民间称为新殿。据传正殿如来佛的一对眼睛看上去像活的一样,夜里还会发光,是用“猫儿眼”宝石镶嵌,如来佛座垫下有一暗室,直通淀山通灵泉。大殿朱檐石柱、内塑十八罗汉,二十诸天于壁,凡所应有,无不毕具,寺遂成为大刹。 明万历三十九年,敕赐寺名为“护国明远慈门寺”,并赐乌斯藏大士一尊,经二十部,为此寺内特地建造观音阁和藏经阁,以珍藏这二件御赐的镇寺之宝。由此慈门寺名声大振,香火旺盛。明崇帧元年(1628年)殿左建一座钟楼,楼高六丈二尺(20米),钟重二千五百斤,撞之声闻二十余里。每当风晨月夕,钟声隆隆,震于太空,鸣鸣遥闻,闻者肃然而醒,

惶然以思,止恶而兴善,于警世之教,亦深有裨益。 几经战乱,慈门寺逐渐衰落,民国期间,寺被改为医院,四十年代末仅存大殿、钟楼等建筑。五十年代初在原寺址建成县人民医院,现为朱家角人民医院住院部,旧址上仅存雌雄古银杏各一株,依然挺拔苍翠。

珠溪园(10张)

慈门街

慈门街(3张)

现慈门街是在原基础上重建的,是百年老店涵大隆酱园的后院,内有文昌阁、九碑廊、龙泉地等。现为集商业、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商贸城。

珠溪园

--珠溪园位于镇东首318国道的入口处,建于解放后,是朱家角镇上除西井街的课

植园外的又一

课植园

座园林。珠溪园原名共青公园,建于1956年。原为镇上富户蔡氏墓地,占地70多亩,内有池塘、小河,把墓区分成3个圩头,以小桥相通。墓区内竹林、树木成片,花卉簇拥,栽有松、柏、梅、榆、棕、铁树等名贵树木和各种花卉。

课植园(12张)

课植园

--青浦区朱家角镇是上海西部水网地区的一个大镇,1991年3月被公布为上海市历史文化名镇。课植园园址建在镇西井街147号,这是一处庄园式的园林建筑,园主姓马,名维骐,自号农圃。园取以“耕读”之意,题名“课植”,俗称马家花园。民国元年(1912

年)始建,历时15年,花银30万元。花园坐西朝东,正墙门面对西井街巷。沿河有船舫、河埠、石驳岸。整个庄园由厅堂区、假山区、园林区三部分组成。各种建筑200余间,占地5.3万平方米。 北部为厅堂区,第一进为轿厅,其余为头厅、二厅、三厅和迎宾厅四进。二厅为二层楼建筑,楼上为马氏生活区。迎宾厅北为书城楼。围墙上饰有城垛,似小城楼。围墙中间和两旁有圆形月洞门。正南面月洞门后建一拱形旱桥。 南部为假山区。假山区内有打唱台、逍遥楼、观戏厅、荷花池、藕香亭、课植桥、钓鱼台、蝙蝠亭等。园内建筑结构精巧、气势雄伟、布局优雅。登上高五层的逍遥楼顶,远眺四方,全镇景色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长长的碑廊内,有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枝三书写的“梅花诗”等碑刻数块,文徽明“游西山诗”、唐寅、周天球的诗文石刻共12块。经过十年动乱,还能如数完好保存实在有幸。 荷花池西为园林区,亦称稻香村。内有数十亩的各种花卉树木;北部有“耕九余三堂”,西南角上是小游览区,有小假山、荷花池、九曲桥和倒挂狮子亭等。

圆津禅院

--为清华阁十二景之一,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系禅宗曹溪一脉,淞吴名刹,因院

内供奉观音菩萨,故又名“娘娘庙”。禅院北临漕港,东傍珠溪,院舍结构小巧,佛像不多,但都精雕细刻,光彩耀目,庄严肃穆。

圆津禅院(6张)

禅院是历史上为重要的文物储藏所,明清以来,许多文人雅士慕名纷纷前来,禅院成了明清时期文人酬唱往还之所,文化底蕴深厚。清初住持语石大师擅长丹青金石,广交翰墨。此后凡七传二百余年,悉以书画名世。王时敏、王原祁以及王昶、刘墉、郑板桥、钱大昕、董其昌、徐乾学等诸多名人均来过禅院泼墨挥毫、留下诗画墨迹。其中王昶亦曾为禅院撰写碑文等,并寄存了他著作的部分书板及其他许多故物。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寺院进行了大规模修葺,修建了“亦峰居”、“漕溪草堂”、“墨花禅”、“息躬室”、”清华阁”、”航斋”诸建筑,其中以“清华阁”最负盛名,它不仅是名人文士珍藏书画之处,而且环境优美,登上清华阁远眺近望,珠溪胜景尽收眼底。西自淀山湖,南及余山。东至三汾荡,北眺西漾淀,“皆微茫见于云树之外,而村落之疏密,渔舟商舶之往来,得一览而尽之”,故有清华阁十二景之称。 圆津禅院内许多珍贵文物,部分毁于战乱,部分为寺内不肖僧徒偷出变卖。至四十年代末期,珍品已经不多,后大部分为江苏省文管会接收,收藏于江苏省及苏州市博物馆,少数保存在青浦县博物馆。五十年代初,禅院被拆,现还保留有王昶所撰“重修清华阁记”、“振华长老塔铭记”,及沈光莹撰“重修大殿记”石碑,成为禅院遗留下来的仅有文物。为了再现禅院昔日景观,在圆津禅院修复委员会的主持下,由上海云湖集团、青浦广宏房地产公司鼎助,于2000年5月动工修“三圣殿”,重建“圆通宝殿”等,同年九月竣工。

民风民俗

珠里兴市

农历七月初七,是旧时镇上独有的民间节日,称\"泥河滩香讯\",也称\"珠里兴市\"。为何将民间节日取名日\"珠里兴市\"呢?原来朱家角几百年来一直叫\"珠里\",朱家角不过是后来改名沿袭至今,\"珠里兴市\"讨个口彩,祝愿古镇生意兴隆,人气旺盛,岁岁平安。那么.珠里兴市有何热闹场景呢?用今天的通俗话来说,是旧镇上一年一度的摇快船比赛,或日赛龙舟。只不过古镇上赛龙舟非同寻常,其起源与规模系由松江、浦东一带进香船只自泥河滩三官堂进香归来,途经朱家角镇歇夜而形成。据老一辈称,几百条船汇聚淀山湖口,恰似三国曹军舟连舟,人挤人,煞是壮观。每到节日,在一星期前,各地商贾都赶来镇上,设立临时店铺,还有拉洋片、卖膏药、玩猴戏等,各种杂耍也都来此赶集。生意兴隆,盛况空前。到农历七月D六日晚上,达到高潮,是夜,松江等地进香船只留宿本镇大小客栈,四乡农民都集于镇上,外地乡民也都纷纷前来投亲赶集,街上行人如潮涌,摩肩接踵、各商铺店面灯火通明,通宵达旦,顾客盈门。沿街小吃,吆三喝四,香气四溢,令你垂涎三尺。镇上庙宇大门敞开,香烟燎绕,不少善男信女,手持香篮,或肩背香袋,双手合十,进香礼拜。整个朱家角一片歌舞升平景象。

清明放风筝

放风筝在朱家角镇上少说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也是镇上民间娱乐活动

朱家角镇清明放风筝

重要内容。先由镇上一些孩子,由自己扎起简易风筝,有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然后再请大人们在风筝上画些西游记、梁山伯祝英台、八仙过海等人物造型,待得清明节前,田梗郊外春暖花开,全家出动一起到空旷地放风筝嬉戏。大人们也会在此时此刻,向孩子们讲些风筝面上的民间故事,给下一代从小熏陶中华民族悠久文化。自然,镇上几户头面人家放风筝又有另一种情趣。他们专门请了竹匠,劈竹扎鹞,制成硕大的百脚鹞、蜈蚣鹞、蝴蝶鹞。放飞那天,主人选择在日落西下的傍晚,先用好酒好菜请客,尔后烧香点烛三叩九跪,祈求上天保佑平安,十分虔诚,最后,主人点亮密密的鹞灯,打开自家的后园大门,慢慢将风筝 放上天,让左邻右舍共同赏玩。空中,一头飞天蜈蚣张牙舞爪,翘首摇尾凌空而起,百脚鹞、蝴蝶鹞争相在空中争艳;几百纸鹞灯齐放光彩,天上地上笑语连天,掌声四起,确有一番不凡气势。

摇快船

早在清初顺治年间,定七月0七日为神诞节,泖南乡民均信焚香,先两天经朱家角,停泊舟楫相衔迤逦里许,待香市散,回朱里有彩船数十,金鼓沸腾,拨桨如飞,名\"摇快船\"。后成习俗,每年举行一次,\"摇快船\"成了民间的风俗。快船都塔起花棚,披红挂彩;前棚悬挂彩灯、插彩旗,中棚坐锣鼓手,后棚为摇橹手遮阳。前拥与中棚竖一方塔伞,顶安葫芦,每艘船有彩衣七八套,都上绣花下流苏,有鹤立鸡群、八仙过海,有绣狮、猴、娃等,装饰华丽。船上备大橹、矮槽置于船体左右,大橹旁搁跳板于舷外,伸出水面,掌橹扯绷共10人,均为身强力壮青年,穿紧身衫衣,脚蹬绣花鞋,在碧波荡漾的水面,

朱家角镇摇快船

从三汾荡至无主堂单程1000米左右往来如梭,相互竞赛。篙橹对峙,一有机会,抢着争前,橹手犹如龙腾虎跃,把橹出跳气宇轩昂,拉绷人臂碰水面,体如飞燕掠水,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势,时而跺脚比唱,时而猫腰挺胸,二三四合,橹手接力.把橹推艄扳艄,撑篙屹立船头,使尽绝招,点篙调向指挥自如。此时参赛之船在铿锵锣鼓声中,似飞箭出弦备勇争先,船上锣鼓响彻云霄,岸上人山人海,呐喊助威,精彩纷呈,场面壮观,无不赞声不绝。快船云集漕港大显身手,镇上各路商贾涌集大街、茶馆、饭店,顾客盈门。解放后,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1984年闹元宵和同年9月农民运动会上均有摇快船表演。摇快船乃江南水乡特有的传统体育水上文化。

灯游船

适应夜晚进游,观赏夜色天空,耳听幽婉乐曲,眼看融融灯火。也可于湖中散放油灯,随波飘逝,成为水中星星,使波光流翠、彩灯摇曳、橹声咿哑、涌泻千里,慢步划行,显得清丽雅致,若在大湖中排成一字蛇行,或双卷穿绕,组成光条,由指挥船只发号,船形变幻莫测,于晚风徐来云高气爽之夜,月色澄明之时,使人恍觉进人瑶池,飘飘如仙,观灯者也为之陶醉。若在井市港河中荡漾,岸上观众亦走亦趋,赢得一片欢呼,真是优者水也、游者船也、幽者影也、丽者人也。

音乐船

古镇古色古香之典雅文化艺术的又一特征,丝竹班早在清代中叶,盛行古镇,所谓丝竹,系指二胡、琵琶、三弦、秦琴、曲笛、箫、笙等丝弦管竹乐器,具有音色清丽柔美。音响细腻典雅之特点,其代表曲目有\"中花六板、三六、竹街、慢三六、慢六板、云庆、欢乐歌、四合如意\",俗称八大名曲、每种乐器上均饰有龙凤彩头,银珠闪烁,五色缤纷。丝竹古有洋台打唱,每班4~6人,有一套装潢台摆,每逢喜庆节日、迎神赛会、举办婚事均应邀演奏,吹吹唱唱,气氛热烈非凡,且具民族特色。平时一般为嫁娶喜庆之助兴。在赛船上演奏增加气氛,更是锦上添花。

扎肉提香

朱家角有一种别具一格的\"扎肉提香\"表演。表演者先在自己的前臂上,用铁钩钩住,铁钩下面挂上香炉、铜锣,甚至挂上沉重的铁锚,显得十分坚强和英武。当然,表演\"扎肉提香\"非一般等闲之辈,乃是练了十几载气功者居多,铁钩钩住皮肉,居然未见滴血,实属怪也。\"扎肉提香\"队伍也有女性,但她们主要挂上份量较轻的香炉之类、现在这种表演已灭绝,也不可能再有这般残酷的表演了。

小吃和美食

基本简介

扎肉,肉馅烧卖,炙毛豆,红烧蹄髈,阿婆粽,麦芽糖,臭豆腐等。

水产资源

朱家角地处淀山湖畔,水网密布,,水生资源非常丰富。白水鱼、鲫格郎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鰟魮鱼香脆可口,昂刺鱼营养丰富,,螺蛳价廉美味,河虾和大闸蟹更是城里人的最爱.,。水生植物品种多,如茭白、莲藕、孛荠、莼菜都是餐桌上的佳肴,。还有让城里人羡慕的新鲜蔬菜,这更让朱家角在吃的方面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游客可以到酱园、江南第一茶楼、酒坛子饭桶、江南人家等老店品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