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 期(总第738期)又教货:料 晒圆凹皎 浅谈“画中人"故事与中西方艺术观 以《聊斋志异・画壁》和《道连・格雷的画像》为例 韩 斐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摘 要:《聊斋志异.画壁》和《道连.格雷的画像》的“画中人”在志怪、象征性和整体结构上有类同性,但又表现出各自强 烈的个性。首先是“画中人”一善一恶;其次是“画中人’’对人物的影响一是恢复原来的状态,一是以人物毁灭为结局;最后是 《道连.格雷的画像》明确地表达出一种形而上的意义,而《画壁》则面向现实。这与中西方艺术观念的差异有关,中国艺术观重 视情感感受而不是认识模拟:而西方美感是以理智型的认识愉快为特点的。 关键词:画中人 画壁道连・格雷的画像 象征性 艺术观 《聊斋志异》结构故事的模式分为两类,其中一类为人 人异域幻境.而异域幻境被“形式化”,“多数情况是用作故事 志怪。 《画壁》和《道连.格雷的画像》两个小说围绕画像的问 题展开 虽然情节不尽相同,但是它们同为“志怪”小说,画像 中带有神秘的成分。《画壁》中的书生朱孝廉在观画的过程 的结构框架,任意装入现实”l1】。而《画壁》篇较为特殊,异域幻 境并不是一个框架。蒲松龄曲终奏雅,提出“幻由人生”,把异 域幻境本身作为写作的内容和目的。一直以来,很少有人关注 这篇作品。作品中的“画中人”。让我们非常自然地联想到19世 中进入画境.这是书生自己的幻想。但是作者却把它坐实 了 首先是友人在兰若中找他不到.在老僧的指引下发现他 已经进入画中 其次是画中女子本来是少女装束。朱孝廉回 到现实后,女子“螺髻翘然,不复垂髫矣”。同样,《道连・格雷 的画像》中霍尔华德用画作记录了道连恶念升起的一瞬,以 致道连观画后发现了自己的美.一语成谶.即使岁月和堕落 也不会使他的美貌有任何改变.而画作却逐渐变得丑陋可 纪末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 一、“画中人”型故事和“画中人”母题 “画中人”,是在《画壁》和《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重要 意象。“画中人”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已久。口]我们通过对 于中国“画中人”故事的联系与比较.可以总结出它的基本 情节: 怕 道连因内心的痛苦不得不以刀刺画.最终死去的却是变 得丑陋的自己.而画像却恢复了美丽的样子。二者都不约而 同的使用了“画中人变化”这一情节.来展现神秘的气氛,同 时又把人物与现实联系起来。 ._ 画中人”隐喻的类同性 显然.两个文本中的“画中人”都有对“欲望”的隐喻。 在宗教画中。散花天女是检验结习(烦恼)的执法者, 见画——画中人是美女——与画中人相爱(入画)—— 受到阻碍——出画——画的变化 在“画中人”型故事中.“画中人”母题是作为整个“母题 链”的核心推动情节发展的 再同《道连.格雷的画像》进行对比。显然两个故事不尽 相同,《道连.格雷的画像》也不能被归为上述的“画中人” 型故事。但是两个作品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画中人”这一 母题。“母题是故事中最小的叙述单元,可以是一个角色、 一“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 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 子.便著不堕。……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 ……个时间或一种特殊背景.类型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类型是 由若干个母题按相对固定的一定顺序组合而成的.它是一 个‘母题序列’或‘母题链’ ”【3]‘‘画中人”是富有象征意味的 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_4_可是在 《画壁》中,她是书生“人心自动”的幻化。在这段艳遇中,天女 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暗牵其裾”,以花“遥遥作招状”(这里 的花朵也暗喻检验世俗之心的花朵.作者写得何其巧妙). 符号,也是整个作品的线索。《画壁》中的散花仙女,以古人的 说法——“千幻并作.皆人心自动”.是朱孝廉追求爱情或者 说爱欲的一种象征。《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画中人”,则象 征着真实的道连.格雷,表现了不同于华丽外表的放纵、堕 落的灵魂 出现危险时还尽力保护朱孝廉 这是一个理想的世俗女性 形象。但在佛教看来.追求爱情.对女性美的欣羡。都是一种 欲望。 二、《聊斋志异・画壁》与《道连・格雷的画像》“画中人”的 类同性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画中人”是道连人性中负面 因素的外化 这是从道德层面对这个人物的评价。如果我们 从王尔德唯美主义的观点出发.道连只不过是实践了一种 (一)“画中人”母题要素的类同性 我们所说的“画中人”母题.包含着两个要素:画像与 .。艺术人生.张扬了他对于美的崇拜。比如他抛弃西碧儿・韦 79——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恩.是因为他的爱情是建立在这个女孩完美的诠释了莎士 比亚戏剧的基础上的。一旦艺术的美被破坏.道连的爱情也 面又说“幻由人生”。作者处于追求个性解放与回归道德自 律的矛盾之中,最终走向了道德的一边。何守奇说:“志中诸 随之瓦解。抛弃爱人、残杀朋友,在艺术作品之中可能会产 生一种残酷的美;但这样的事在现实中不能照搬.因为现实 生活与审美处于不同的层面.有着各自的规则和道德。道连 看到画像后,发现了美,完全解放了自己,当然也包括人性 幻境皆当作如是观”。依此类推到《聊斋志异》中诸幻境,“千 幻并作”,“皆人心自动耳”,只存在于人的心里,最终都回到 现实。这样令美带着道德的镣铐舞蹈.也说明了蒲松龄的审 美判断和道德判断有自相矛盾的倾向,传统文论“发乎情. 止乎礼义”恰恰代表了这种矛盾 中的负面因素。而这都通过画像之变显现出来的。 (三_)‘‘画中人’,.作家审美理想与道德判断的冲突 文学作品的题材是艺术品.这本身就包含着一个非常 有意味的结构。“画中人”的类同性不仅仅停留在内容上.而 是立体的.如表1所示。 表1 作者 被画者 作 品 三、《聊斋志异・画壁》与《道连・格雷的画像》“画中人”的 异质性 (一)画像的心理和谐与形式和谐 “画中人”本质上是艺术作品。但在作家的笔下.画作呈 现出了风格的不同 王尔德 道连・格雷 道连・格雷 霍尔华德 蒲松龄 散花天女 散花天女 无 《聊斋志异》中“东壁画散花天女,内一垂髫者。拈花微 笑,樱口欲动。眼波将流”,完全是一种写意的笔法,以意境来 代替写实.是这种意境带来的引人遐想的空间给读者带来 栩栩如生之感。再与《道连・格雷的画像》中对于“画中人”的 描绘对读 这是霍尔华德被杀之前看到的“画中人”——“不 管怎样.狞恶的表情还没完全掩盖那出类拔萃的美 浑浊的 眼睛多少保持着原来可爱的碧蓝色.清秀的鼻孔和雕塑似 得脖子尚未完全丧失典雅的线条美。”[7]这段描写.给人一种 非常逼真的感觉 两位作家虽然不约而同地写“画中人”.却呈现出各自 的特点,一为心理和谐之理想,一为形式和谐之真实。 域/画中人 画家 观画者 朱孝廉 道连-格雷 这是一个嵌套的结构.作品内部有作者和画作,作品的 外部有小说的作者与文本本身 王尔德说:“艺术这面镜子反映的是照镜者.而不是生 活 ”I5]王尔德的作品表现他的唯美主义思想业已被充分论 述过。一方面。王尔德强调艺术无所谓道德,他让人物像一 个艺术品一样生活着.大量地描写道连追求美的行为—— 恋爱、收集珠宝、加入罗马天主教会……而另一人物亨利勋 爵则肆意挥洒语言.宣扬“新享乐主义”。另一方面.他又让道 连内心挣扎。最终无法忍受画像的丑陋,以刀刺画,在道德 与艺术的冲突中毁灭 这种矛盾是王尔德这个“照镜者”的自相矛盾。研究者 从绘画内容本身和描写绘画的手法上.我们都可以清 晰地分辨。一个是中国的水墨画.追求“淡而无极而众美从 之”(《庄子》)的境界。中国的传统绘画有自然、空灵、虚幻 的美感.绘画之美取决于赏画之人的想象与联想,取决于 他对于“象外之象”、“味外之味”的理解。中国传统绘画所 呈现的是心理和谐的状态。一个是厚重的、充满立体感的 陈瑞红认为.“‘……强烈的个性是由罪恶造成的。’王尔德 认为.罪恶作为进步的本质要素,增加了人类的经验,增添 了世界的色彩。然而,他一方面为罪恶高声辩护,另一方面, 他又始终无法涤除灵魂深处的罪感意识.或者应该说.辩护 就是对罪感的另一种体认 ”.6]‘‘强烈的个性”即这种艺术人 生 道连.格雷的悲剧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王尔德的悲剧。 作品本身就说明唯美主义只在审美层面可以成立,而在现 实层面则会变为利己主义.所以他的审美理想和道德理想 是天然冲突的 油画.西方画家通常把绘画看作追求知识和真理,乃至追 求信仰的活动。画像虽则恐怖,展现非道德的一面,但同时 又是一种终极真实。呈现出一种智性的美感。这是一种外在 的形式和谐 在中国的作家和接受者看来.绘画是不太可能画一个 使人产生恐惧感的、完全逼真的、逐渐变丑、道德堕落的人 像的。如果是以丑为美的画作。也一定不会突破道德这条底 线 因为绘画美如同文本中的情节那样.需要观画者的介 我们发现这种类似的嵌套结构也存在于《画壁》之中。 一入.所以一旦突破道德底线.那么心理和谐将不复存在。然 而,《道连.格雷的画像》恰恰反之。王尔德借文本中人物画家 霍尔华德之El说,“我们丧失了抽象的美感。有朝一日我要 方面.作家描绘入画之后的景象,是完全没有贬义的,所 以“讽刺佛教传播中自秽的现实”这一主题显然是有问题 的。天女们带有一种世俗的、人间的欢乐,故事也写得富有 诗意.可以说是美好的体验。天女与朱孝廉狎好后梳了发 髻.被描述为“比垂髫时尤艳绝”,是充满赞美的。朱孝廉除了 ‘‘J 骇无主”之外别无他事,并不像《骂鸭》中偷了鸭子受到惩 戒长满鸭毛.所以主题为戒淫之说也有它的局限性。另一方 面.作者并未让主人公与仙女幸福地生活下去,把一切写成 了幻觉 还以“异史氏日”论述强化吆]由人生”观点。 朱孝廉从“画中人”变为“画外人”.蒲松龄让一个老僧 轻敲墙壁.主题就从个性解放转向了宗教虚无。作者一方面 写画中理想的世界.张扬个性、表露人欲、复苏人性,另一方 一让世人知道什么是抽象的美感……”[8]他又在《自序》中强 调——书无所谓道德的或不道德的。画中所反映的恶,因为 诗意的形式而得到升华。由于“形式美”的过滤作用,使人不 以为道连?格雷堕落以至于杀人是现实。而用实用的态度来 对他做出评判.而是对画像产生一种惊心动魄的审美体验。 这恰恰是王尔德所强调的“抽象的美感”.是客观的独立于 创作者与观赏者的。 )_‘‘画中人”象征意义的异质性 我们对两个“画中人”做了完全不同的道德判断。在表2 中.我们可以看到身份全然不同的两个“画中人”: 8O一 2o16年第 期(总第738期)夫敖贽料 匦鲫昀曩 表2 特点 身份 人物与 “ 中人”关系 对人物的影响 功能 差异决定了中西“画中人”故事的不同。《道连?格雷的画像》 表现出西方将绘画作为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工具,作家所 表现的东西近乎科学的试验结果.艺术本身就是目的。而蒲 (聊斋志异> 善 画 中 神 自然接受、和谐相 一切恢复原来的 人物的妻子/情 人,美好理想的化 处、产生爱情 样子一幻由人生 身 鬼 冲突(人鬼人自 对人物的毁灭一 人物人性中负面 、松龄是面向现实的,对于中国作家来说.创作是思考社会人 生的一种手段、工具.创作本身不是目的。文学仅用来解决 人 <道连・格雷 恶 的画像' 身冲突) 原罪 因素的象征 现实问题.而不做超越具体人生的抽象思索.不具有形而上 的意义。所以,《画壁》最终展现现实中的人何以自处、与自己 的欲望达成和解.以至于很多清代评论家认为它在宣扬佛 教的教义,它的主题是具体性的。而《道连.格雷的画像》主题 是抽象性的.旨在表现其艺术观念.表现人生的终极真 《画壁》的“画中人”是理想化的,她的美与善良消减了 故事的恐怖感与虚幻性。而《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画中人” 是现实性的.是人物心灵的外化和表现.仅仅这种阴暗的人 性之恶.就足以让人产生恐惧感。 实——唯美主义的利己主义。王尔德把创作作为探索人生、 追求艺术化的人生的手段.这显然不适合蒲松龄.也不适合 中国作家。 《画壁》中朱孝廉出画看到画像变化“心骇无主”,这个 心理是值得探究的。 经》讲“五蕴皆空”,认为一个人一生 中所看到的、触摸到的、心中的各种追求等等色受想行识都 是虚幻的,从而取消了它们的意义。《金刚经》中的佛偈“一切 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讲的亦是 如此。“幻由人生”可以解释为,当人出画后.画中之“幻”也就 无所依附、没有意义。人生如同这样的逆旅.幸福美好终成 “梦幻泡影”。人生有着“一次等于从来没有”的悲剧 这是朱 刘再复说:“中国古代文学缺乏灵魂叩问的资源 ”[10】中 国古典小说并不是一开始就以虚构的方式存在.是“稗官野 史”,与史传文学有观,与古代帝王“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 相关。叙事文学的功能比之诗歌,更是“兴观群怨”的.不是一 种伦理的约束、规范。而是一种对社会群体的伦理情感和社 会情感的满足。所以中国文学既不会表现形而上的东西.也 不会因为追求真实而损害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接受者的心理 和谐。在西方,自然科学没有缺失。宗教情感在人们的生活 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中国“实践理性”所对应.西方的 理性是科学理性和思辨理性 西方的小说源于对现实生活 孝廉“心骇无主”的原因所在。而《道连.格雷的画像》中,即使 画的内容变得丑恶,在审美层面,“画中人”是终极真实.甚至 比现实还要真实,是最美的:在现实层面象征道连不断释放 的欲望,个性解放像潘朵拉的魔盒被打开一样释放了人性 种种阴暗的东西。所以人的个性必然要受到压抑.无论是外 界现实的束缚,还是内心道德的谴责。个性不受压抑会使人 毁灭,个性在现实层面不能得到完全解放 故唯美主义在现 实层面只能是极端利己主义 在表2中,“画中人”对于人物的影响是不同的 两个“画 的模仿性描写,这使西方小说更多表现出科学的精神.去探 究外部世界,探究人性,进而出现唯美主义思潮和王尔德这 样的作家 参考文献: 中人”都是欲望的隐喻,从两个作品人物的结局可以看出中 西双方对于欲望的解决方式是颇为不同的 作者对于人物 的欲望都有清晰地、理智的判断。但是这是两种不同的理 智,所以人物也走向不同的人生轨迹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5:266. [2]详见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M].石家 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画壁》中的理智则带着强烈的中国传统的中庸色彩. 虽然朱孝廉走出幻境不免给作品蒙上伤感的阴云.但通过 不断地调整理智与情感、自我与社会的矛盾人物最终没有 受到惩罚,而是获得自省和提升,这正是中国不同于西方的 .[3] ̄Jl守华.比较故事学论考[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 版社,2003:91. [4]赖永海、高永旺译注.维摩诘经[M].北京:中华书局, 2010.5:1 15一ll6. 权变的智慧。这种理智是相对的、不彻底的。《道连.格雷的画 [5][英]王尔德(Wilde.0.)著,荣德如译.道连.格雷的画 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4. [6]陈瑞红.奥斯卡・王尔德与宗教审美化问题[J].外国 文学评论,2009(4):12—13. 像》属于极端的、彻底的解决方式.以人物的毁灭与世界达 成和解。以中国中庸的角度来看。过犹不及彻底的方式已 经走向理性的反面 .四、“画中人”故事与中西艺术观的差异 “画中人”故事有它的共性,但作家由于不同的文化归 属,又表现出强烈的个性,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中西方艺术观 念的差异。 [7][英]王尔德(Wilde.0.)著.荣德如译.道连.格雷的画 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172. [8][英]王尔德(WiIde.0.)著,荣德如译.道连・格雷的画 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15. [9]李泽厚.美的历程[M].修订彩图版.天津:天津社会科 学院出版社,2002:66. “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的结合,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 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 也不是理智型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 (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I 【]这种中西艺术观的 [10]刘再复,林岗.中国文学的根本性缺陷于文学的灵 魂维度[J].学术月刊,2004(8):16. 一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