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I ll 教学大参考・复习备考 诗歌鉴赏l『9几种方法 画刘 芳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中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难在 学生对诗歌的意思常常难以准确把握 笔者结合教学 实践探索了诗歌鉴赏的几种方法。 一、关注题干中提供的朝代信息 朝代的不同。国力的差别.往往会影响诗人的艺术 风格.乃至形成相应的诗歌流派。比如唐朝分为初唐、 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在初唐时期,由于国体初 建,百废待举,浮艳淫糜的南朝齐梁诗风不能适合时代 的要求.诗人肩负时代使命.积极开拓诗歌的题材领 域,创建清新刚健的风格成为诗人的追求。盛唐时期. 唐帝国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一方面小康人家.一方 面开疆拓土.清秀的山水田园诗派和豪迈的边塞诗派 应运而生。中唐时期。直面现实.兴利除弊.诗人仍然向 往盛唐的强大。晚唐时期。兴国无望.诗人哀伤的情绪 笼罩诗坛。 试题中诗歌的作者,大多出自唐朝.所以对唐朝的 历史一定要了解清楚。了解朝代乃至某一时期的特点. 就对诗歌的总体风格有了一个宏观上的了解.解答诗 人的思想感情就有了一定的基础 二、关注诗歌的题目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看到一首诗歌后,马上就其诗 句进行分析,根本不去关注诗歌的题目.结果往往答非 所问。 如:《葛溪驿》(宋・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 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 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 疏桐叶半黄。”如果我们关注了题目中的“驿”.本诗所 抒发的思乡之情以及强烈的忧国忧家之情也就不言而 喻了。《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 影共74H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后的 问题是: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 “理趣”?如果只看诗句.无视题目.就无法正确回答采 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理趣”更是无从谈起 三、关注诗歌的题材、类别 按照不同的标准,诗歌有不同的分类。按题材主要 有以下儿类: 58 ÷ 借景抒情诗。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 于物.融情于景。通过对景色的描绘来表现感情 具体 到诗歌中,有因情造境和见景生情两种形式。 咏史怀古诗。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 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占讽今等目的 这一类诗 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羁旅行役诗。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昕见、耳 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 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懂憬,对故里的无穷思念。 山水田园诗。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 悠闲的田野,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 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 的高蹈情怀 托物言志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 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 融于某种具体事物 即事感怀诗。指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 发自己的感慨。这类诗往往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 一些佳句。 边塞征战诗。诗人或以雄浑的笔墨描写边塞风光. 抒写自己报国立功的壮志和宽广胸怀.或借征战之事 表现征夫思妇对心上人的思念,对拓土开边、穷兵黩武 的统治者予以辛辣的讽刺与委婉的劝谏 闲适隐逸诗。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 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 月作伴,借以表达自己光辉峻洁的品性 反映这些生活 的诗歌.往往有不少独得之作 赠友送别诗。“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作为至情 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 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 的主要题材 悼 游仙诗。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 儿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 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 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如果学生有诗歌题材分类的知识储备.读起诗来 就能比较快地把握诗歌的感情 四、尽可能全面的了解作者 对于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作者.在试卷中不会给 予解释。而对于比较陌生的诗人.在诗句之后、问题之 前会给予注解。注解有的简单.有的较为详细, 较为详 细的除了诗人的经历外.一般都附带出该诗的写作背 景。这对把握整首诗的内涵以及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 帮助。 如《咏素蝶诗》“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 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 谢,嘉树欲相依。”(粱.刘孝绰)对于作者刘孝绰,学生 较为陌生 在诗句之后.做如下注释:刘孝绰,南朝梁文 学家,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 数伏 这些注释使得我们对诗歌的鉴赏变得容易的多 了。 五、解读诗句的具体含义 1.注意词类活用、语序颠倒等语法现象 由于诗歌高度概括的特点.诗人在选择字词时力 求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在加上音节平仄的要求,词类 活用、次序颠倒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语法现象往往影 响对诗句本身意义的理解。 词类活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 涯路”(宋朝晏殊《蝶恋花》)中的“凋”字是使动用法。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中的 “哀”字.是为动用法 语序颠倒: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 奴娇.赤壁怀古》的正确语序是“应笑我多情”;“四十三 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外i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的正确语序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 烽火。”:“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唐朝王维 居 秋暝》)的正确语序是“浣女归喧(于)竹,渔舟下(而)莲 动。”等等。 2.关注诗歌中意象的文化积淀 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 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如:“月亮”是思念家乡、亲人的寄托物。“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 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菊花”成为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的象征。“朝饮木 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秋丛 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 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梧桐”成为凄凉悲伤的 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 声慢》)。“寒蝉”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寒蝉凄切,对长亭 晚,骤雨初歇。”(宋朝柳永《雨霖铃》)。“鸿雁”成了游子 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的参照物。“人归落雁后,思发在 花前。”(隋朝薛道衡《人日恩归》) 3.注意引用或化用典故 唐朝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 教学大参考・复习备考 II ll 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 的“朱雀桥边…‘乌衣巷口”“王谢堂”都运用了典故:朱 雀桥、乌衣巷都是金陵城中秦淮河一带的地名,东晋豪 门世族居住此地。王、谢指东晋宰相王导、谢安。了解了 这些典故.再加上斜阳野草、燕予IJ_{来的烘托,就能较 为准确的把握住诗中寄托的兴亡之叹 唐朝李商隐的 《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 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语文第三册)句句用典。曹 操《短歌行》(其一)是一首著名乐府,结尾有“山不厌 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用了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一饭三 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用此典.显示}召致人才、 礼贤下士之诚心。 4.注意调动必要的生活常识积累 宋朝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 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仡,、”如果我们 没有“黄梅时节”雨水多达一个月的常识.怎会体会到 约客下棋来打发时光的无奈.更怎会想象出作者只好 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的寂寞心情。读《乌 衣巷》,如果我们没有燕子在同一个巢穴居住的生活常 识。恐怕就会怪罪燕子的朝三暮四了吧.如此,兴亡之 叹将从何谈起! 六、合理地补充、想象 解读诗歌语句的同时.还有调动联想、想象等一些 思维活动.完成由纸上的汉字到脑海中的画面的过渡. 以便揣度在这种情境之中.会有怎样的思想感情。如: 《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 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 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 明可到家。”通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诗句.我们完全 可以想象到诗人“听春雨”“闲作草”“戏分茶”等一些动 作,还可以想象到诗人愁容满面,思绪烦乱,独坐窗前, 思国家前程之渺茫,想个人仕途之不畅。 七、总结明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经过以上步骤的鉴赏.无论诗歌后面的问题中有 没有要求回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之类的内 容.明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这一步骤也是必不可少 的 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牵涉到鉴赏诗歌有关写作技巧 的问题.还因为它是诗歌的“根”与”本”。 『作者通联:湖北武昌实验中学1 i l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