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不毁乡校,作品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故事包涵着典型的公共关系思想。对于乡人聚会议政的乡校,然明主张毁掉,子产不同意,他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子产把乡校作为获取群众议论政事的反馈信息的场所,而且注意根据来自公众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子产执政后,重视听取百姓的议论,还把刑书铸在鼎上公告于世,努力疏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颇得百姓的爱戴,从而使郑国强盛起来。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子产不毁乡校
【作品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作品体裁】历史散文
【创作年代】春秋[1]
原文
郑人游于乡校⑴,以议执政⑵。然明谓子产曰⑶:“毁乡校,何如⑷?”子产曰;“何为⑸?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⑹,以议执政之善否⑺。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⑻,不闻作威以防怨⑼。岂不遽止⑽?然犹防川⑾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⑿,不如吾闻而药之也⒀。”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⒁。小人实不才⒂。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⒃?”
仲尼闻是语也,曰⒄:“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掌握政权的人(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干什么?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能堵住怨恨。难道不能很快的制止(这些怨恨)吗?但是就像堵大川一样:河水大决口所造成的灾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让(川)通畅,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并且把它当作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我们这些做官的(赖之)!”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对“子产不毁乡校”的分析
公共关系的源头可追溯到古代社会人类文明开始的地方, 当时的统治者虽然更多的是依靠国家机器——军队、监狱等暴力工具来维护他们的统治,但舆论手段的运用在处理与民众的关系上仍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当时的统治方式的反映。尽管 “公共关系”这个名词几千年前根本没有出现,但在当时,它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却已有之。
中国古代公共关系的萌芽是从春秋战国时出现的。在当时社会,由于国家分裂,各种
势力不断重新组合,造成了一种社会动荡不安的政治氛围,这在客观上为各种思潮的发端提供了现实的土壤。郑国“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就是古代公共关系思想的极好表现。乡校是古代养老和比赛射箭的场所,老百姓常在那里议论和批评政府。有人建议毁掉乡校,子产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不就是体现了子产正确地处理了公共关系吗?何为公共关系?---即组织和公众之间通过双向沟通,协调关系,在满足公众利益的基础之上求得组织自身的发展。公共关系的目标是在组织与社会之间形成沟通,参与组织决策,争取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子产就很好的处理了这方面的问题,他力图消除国家与平民百姓之间的隔阂,努力为大家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能让大家更轻松的发表意见和心声,这样才能是统治者更好的争取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才能赢得民心,很好的明白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子产不毁乡校”很好的阐明了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萌发出来的早期公共关系,让我们很好的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更好的理解了公共关系及其发展情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