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第2期 总第119期 CARBON_¨删 炭素技IQ1术 2002№2 sIJM119 石墨层间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 时虎,胡 源 (中国科学技求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火灾化学研究室,安徽合肥230026) 摘要:石墨层间化台物(Graphite Intercalation Compound,简称GIc)是一种重要的化台物,广泛用于各种科学 和生活领域。车文介绍了石墨层问化台物台成及其在密封、环保、医药、阻燃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石墨层问化台物;台成;密封;阻燃 中周分类号:TQ127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741【2002}02-0029—04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GRAPHITE INTERCALATIoN CoMPoUNDS SHI Hu.HU Yuan (Laboratory 0f Fire Chemistry,State Key Lab of Fire Science,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 of China,Hefei 230026,China) Abstract:The Grap ̄te lntercalat ̄n Cc ̄pound is a kind of important chemical compound,wbSch has been, ̄ddy used in a nt ̄nber 0f fields.Th paper focuses on the prel ̄raton of Graphite Intercalation Compound and its applica— tlc ̄a as secant,mate.riMsfor en ̄rormaental protection,medicine andflame—retardant. Key w ̄ds:Graphlte intercalation compound;preparatlc ̄;se ;fk肼r吐 ant 石墨是一种天然层状无机材料,资源丰富且 价格便宜。我国作为石墨资源第一大国。产量和 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全国20个省(区)有石墨 等)3种.以区域变质型为最重要,不仅矿床规模 大、睹量多,而且质量好。石墨矿成矿时代有太古 宙、元古宙、古生代和中生代,以元古宙石墨矿为 最重要…。 石墨层间化合物是以天然鳞片石墨为原料。 经化学或电化学处理而得到的一种石墨产品。鳞 矿产出.探明储量的矿区有91处,总保有储量矿 物1.73亿t,居世界第一位。从地区分布看.以黑 龙江省为最多.储量占全国的64.1%,四川和山 东石墨矿也较丰富。石墨矿床类型有区域变质型 (黑龙江柳毛、内蒙古黄土窑、山东南墅、四川攀枝 花扎壁石墨矿等)、接触变质型(如湖南鲁塘、广东 连平石墨矿等)和岩浆热液型(新疆奇台苏吉泉矿 作者苘介:时虎男片石墨具有层状结构,碱金属、卤素、金属卤化物、 强氧化性含氧酸都可嵌入层间,形成层间化合 物【 。在受到200℃以上高温时。由于吸留在层 形点阵中化合物的分解,石墨层间化台物便开始 1974年3月生,安徽庐江^,工程师。1997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一直从事于阻燃 防火材料及涂料的研究开发,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职研究生,台肥科焱化学材料技术发展有限责 任公司技术主管,E—mail:ws ̄bfhu@263.net。 收稿日期:2001—10—29 编辑谷丽萍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炭素技术 2002正 膨胀,并在1 100℃时达到最大体积(最终体积可 以达到初始时的280倍)。石墨层问化合物急剧 分解、气化、膨胀后,可制得密度极低(0.003~ 0.005 g/crI13)的蠕虫状石墨,它是一种结构疏松、 柔软、富有韧性的物质,故通常称它为可膨胀石墨 或柔性石墨 J。 石墨层间化合物材料,是近3O年来发展起来 的新型炭素材料,由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1963 年首先申请专利并于1968年进行工业化生产 。 1石墨层间化合物结构性能 石墨层间化舍物主要是用化学方法制备的, 从插入层与石墨层之间的电子授受关系来说,主 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插入层的电子向石墨层转 移,称为施主型插层化合物,例如:碱金属、碱土金 属、稀土金属等形成的插层化舍物;另一类是石墨 层的电子向插入层转移,称为受主型插层化台物, 例如强酸和金属卤化物等形成的插层化台物。除 这两类外,近年来叉发现一类插层化合物,在插入 层与石墨层之间几乎不存在电子授受行为,例如 惰性气体氟化物和卤素的氟化物,它们以分子形 式存在于插层化台物中,Selig和Ebert等人对这 类化台物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共振 结构假设。 目前对二元石墨层问化台物的研究比较充 分,对多元石墨层问化合物的研究较少。前者只 有一种物质进入石墨层内,后者涉及层间物质的 相互作用,情况比较复杂。Solin对三元插层化台 物的各个方面有较详细的报导。Takeshi Abe等人 用x射线衍射研究了石墨一Fecb一 SO4三元 体系和石墨一FeC13一IBr—H2SO4四元体系, suzuki M等人也研究了石墨一(bCb—K三元体 系【 。 2石墨层间化合物制备方法 2 1化学插层法 制备用的初始原料系含碳量99%以上32~ 8O目的天然高碳鳞片状石墨,其余化学试剂如浓 硫酸(98%以上),过氧化氢(28%以上),高锰酸钾 等均使用工业级试剂。制备的一般步骤为:在适 当温度下,将不同配比的过氧化氢溶液、天然鳞片 石墨和浓硫酸以不同的加入程序,在不断搅拌下 反应一定时间,然后水洗至中性,离心分离,脱水 后于6O℃真空干燥,当有必要进行后处理时,上 述水洗前的初级产物在搅拌下加入一定量的高锰 酸钾固体粉末反应0.5 h,然后再水洗,离心和干 燥[6~ 。 2.2电化学法 在一种强酸电解液中处理石墨粉末以制成石 墨层问化台物,水解、清洗和干燥。处理是在氧化 还原电位恒定为0.55~1.55 v下,存在有化学氧 化剂下进行的,或在阳极电位恒定在1~2 V、酸 与石墨的质量比为1~4条件下当电流流过放置 于阳极和阴极之间的石墨与酸的混合物时,通过 石墨的阳极氧化而进行处理。作为强酸主要使用 硫酸或硝酸。此种方法制得的石墨层间化台物有 着低硫含量L ’ -。 2.3超声氧化法 制备石墨层问化合物的过程中,对阳极氧化 的电解液进行超声波振动,超声渡振动的时间与 阳极氧化的时间相同,超声波功率电流小于500 rrLA_。由于超声波对电解液的振动有利于阴、阳极 的极化作用,从而加快了阳极氧化的速度,缩短了 氧化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并节约了能源。 2.4气相扩散法 将石墨和插层物分别致于一真空密封管的两 端,在插层物端加热,利用两端的温差形成必要反 应压差,使得插层物以小分子的状态进入鳞片石 墨层间,从而制得石墨层间化台物。此种方法生 产的石墨层问化合物的阶层数可控制,但其生产 成本高。 2 5熔盐法 将几种插入物与石墨混合加热复合,形成石 墨插层物。 3石墨层间化合物应用 3 1密封材料 我国柔性石墨密封件的研制,有着得天独厚 的条件,其原料丰富,同时国家重视新型密封件的 开发,国家计委下文推荐的高新科技产品中,便有 新型密封件,所以,起步虽晚,但很快形成自己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时虎石墨层问化台物的台成和应用 特点和优势,从柔性石墨的进口国,一跃而成为出 口国。柔性石墨是以鳞片石墨为原料经过特殊加 工而成,是当今工程行业密封的首选材料,用它制 作的石墨板材、密封元件被广泛应用于字航、机 械、电子、核能、石化、电力、船舶、冶炼等行业。因 为它具有质轻、导电、导热、耐高温、耐酸碱腐蚀、 回弹性好、润滑性、可塑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良特 性,被誉为世界“密封之王”。 近年来,我国石墨密封件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石墨密封件的年产量在l 000~2 000 t 之问。石墨是替代石棉密封件的最好材料,但要 全部代替石棉密封件,还有8 000~9 000 t缺口。 况且目前工厂分布极不均匀,大部分集中于浙江、 江苏、山东一带,多数省区为空白。同时,外国向 我国购买石墨密封件的数量迅速增加,生产厂家 往往来不及供应。 石墨密封件产品主要分两类:软密封件和硬 密封件。软密封件,也叫柔性石墨密封件,是用磷 片石墨经化学处理、高温膨胀获得“石墨蠕虫”,然 后进一步加工成密封件,其主要产品品种有:石墨 层间化合物盘根、石墨层问化合物填料环、石墨层 问化合物金属缠绕垫、石墨层间化合物金属复台 高强垫片、石墨层问化合物金属复合高强板、浸渍 炭纤维一石墨层问化合物复合盘根。硬密封件是 用多孔石墨浸渍树脂或金属,再加工成旋转密封 件或机械密封的动环和静环 I 。 此外,石墨与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相结合,可制 成特种密封件。例如,与聚氨酯弹性体结合,可用 于油田抽油机密封圈;与聚四氟乙烯结合,可用于 新型柱塞阔的上下密封圈l1 。 3 2环保领域 高温膨化得到的石墨层间化合物,具有丰富 的孔结构,因而有优良的吸附性能,所以在环保和 生物医学上有广泛的用途。石墨层间化合物的孔 结构有开放 L和封闭 L两种, L容积占98%左 右,而且以大孔为主,孔径分布范围1~10 3 rll ̄l。 由于它是以大孔、中孔为主,所以与括性炭等微孔 材料在吸附特性上也有所不同。它适于液相吸 附,而不适于气相吸附。在液相吸附中它亲油疏 水。1 g石墨层间化合物可吸附8O g以上重油, 因而它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清除水面油污染的环保 材料。采用压榨法或抽吸过滤法可分别从吸着有 自身质量约8O倍的A重油或原油的石墨层间化 合物中,回收8O%或5O%~70%的重油。同时发 现,其中若采用抽吸过滤法时,对牯性较高的B重 油及C重油几乎不回收,同时对石墨层间化合物 所特有的膨松度不损坏而可以再吸着利用。然 而,随着反复回收操作,其吸着量和回收量将逐步 减少。在化工企业的废水治理中,常采用微生物 (细菌)处理,石墨层间化合物是一种很好的微生 物载体,特别是对油脂类有机大分子污染的水处 理中,由于化学稳定性好,又可再生复用,因此有 良好的应用前景[13 ̄15 J。 3.3医学 由于石墨层间化合物有对有机、生物大分子 的吸附特性,在生物医学材料上有广泛的应用前 景L16 J。清华大学用石墨层间化合物制作医用敷 料代替医用纱布,经300多只小白鼠、大白鼠、豚 鼠、家兔的动物试验,证明无毒、无副作用,对剖面 无刺激、不染黑,并促进愈合。在第一军医大学南 方医院伤科等4所医院进行了l14例临床实验, 其效果比传统纱布引流好,有明显的抗感染、抑 菌、消炎作用,可代替5O%~8O%的纱布。 3.4高能电池材料 石墨层问化台物作为电池材料,是利用石墨 通常以石墨层问化合物作为阴极,以锂为阳极,或 以石墨层间化合物复合氧化银作为阴极,锌为阳 极。目前,氟化石墨、石墨酸及AuC1 和Ti 等金 属卤化物的石墨层间化合物已应用到电池 中 ̄17,18]。 3 5阻燃防火 3.5.1防火密封条 由于石墨层间化合物的可膨胀性及其耐高温 性,使得石墨层间化合物成为优良的密封材料,在 防火密封条上广泛使用。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将石墨层问化台物材料与橡胶材料、无 机阻燃剂、促进剂、硫化剂、补强剂、填料等混炼、 硫化、成型,制成各种规格的膨胀密封胶条,主要 用于防火门、防火玻璃窗等场台。这种膨胀密封 条能够在常温和火灾中由始至终起到阻隔烟气流 动的作用。另一种是以玻纤带为载体,将石墨层 问化合物用某种牯台剂粘合在载体上,这种粘合 剂在高温时形成的炭化物所提供的抗剪切力能够 层间化合物层间反应的自由能变化转变成电能。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炭素技术 2002盎 有效阻止石墨的滑动。它主要用于防火门,但其 不能在常温或低温时,有效阻隔冷烟气的流动,所 以其必须与常温密封剂配合使用L19]。 3.5.2塑料材料的阻燃 石墨层间化合物是塑料材料良好的阻燃剂, 其具有无毒、无污染等特点,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阻 燃剂混合使用都可达到理想的阻燃效果。石墨层 间化合物在达到同样阻燃效果时,用量远小于普 通阻燃剂。其作用原理是:在高温时,石墨层间化 合物急剧膨胀,窒息了火焰,同时其生成的石墨膨 体材料覆盖在基材表面,隔绝了热能辐射和氧的 接触;其夹层内部的酸根在膨胀时释放出来,也促 进了基材的炭化,从而通过多种阻燃方式达到良 好的效果。 3.5 3防火包、可塑型防火堵料、阻火圈 因为石墨层间化合物在高温中具有抗破坏能 力及其具有较高的膨胀率,可作为防火包、可塑型 防火堵料、阻火圈成分中有效的膨胀阻燃材料,用 于建筑中的防火封堵(例如:密封建筑管道、电缆、 电线、煤气、瓦斯管、风管穿过的孔洞等场 合):20,21]。 3.5.4涂料上的应用 石墨层间化合物的细颗粒加人到普通涂料 中,可制得效果较好的阻燃防静电涂料,提高其耐 高温及防火性能。其在火灾中形成的大量轻质不 燃碳层,能有效阻隔热量向基材的辐射,有效保护 基材。另外由于石墨是良好的电导体,制得的涂 料可防止静电荷的聚集,用于石油储罐,达到防火 防静电的双重效果。 3.5.5防火板、防火纸 抗腐蚀耐高温板:在金属基层上衬有石墨层 间化合物层,石墨层间化合物层与金属基层之间 有炭化胶接层,石墨层间化合物层外覆有炭化保 护层。具有抗腐蚀,耐高温和高压的性能。同时 耐热冲击,在低温下也可正常使用,不怕速冷速 热,并具有优良的热传导系数,使用温度为一100 ~2 000℃。适用范围广,制造容易,成本较低。 另外,将石墨层间化合物高温膨胀后,压制成的石 墨纸,也被应用于防火保温的场所。 4结束语 (1)石墨和石墨层间化合物是性能优良的无 机材料,能够应用于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 (2)我国有较丰富的石墨矿资源,我国的鳞片 石墨质量好而享誉世界,而我国石墨的加工水平 却低于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目前,仅靠出卖原 料换汇,而一些石墨深加工产品仍需进口,因此, 我国要加强深加工石墨制品的研制,提高产品质 量及扩展其使用范围,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而 其在密封、环保、医学、高能电池、阻燃防火材料等 中的应用,将会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朱训中国矿情[M].北京:矿业出版社.1999 [2]SELIG and EBERT Adv Inorg Chern Radio Chem,1980 (23):281. 3]Y MIZUTANI,et al J Mater aRs,1993,8(7):1586 4]SUZUKI M,et al Ph Rer B,1985.32(10):6800 [5]M INAGAKI.J Mater Res,1989,4(6):1560 [6]HOOLEY.in,1—33,Reidel Pub Dordrecht,Nether— lands,1977. [7]张红波,徐忭榆,莫孝文.环境科学.1993,14(6):20. [8]沈万慈,刘英杰炭素技术.1996.(3):1. [9]曹乃珍,沈万慈,温诗铸.等化学研究与应用,1997,9 (1):54. [10]孟宪光,刘敬春炭素,1996,(2):41 [11]黄启恩炭素,1993,(3):45 [12]JINT S,MAYR,ZHANGZH.et a1.Synthetic Corn— murifcations,1997,27:19. [13]JMTHOMAS,at al MaterRes Butt,1980(15):671. [14]周同先,宗干臣CN85103917A(1985) [15]NIWASHITA,MINa_GAKI TheChem Soc of Japan, 1992(12):1412 [16]德国申请WC0851735. [17]沈万慈,等新型炭素材料,1996,11(4):24 [18]宋克敏,等应用化学,1 995.12(1):94 [19]宋克敏,等无机材料学报,1994,9(4):455 [20]N IWASHITA,M INAGAKI.The Chem Soc of Japan. [21]13本化学会志,2000(3):217~2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