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来源:东饰资讯网
高校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

摘 要:高校奖助学金制度的实施为激励优秀学生刻苦学习和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在奖助金评选过程中产生了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表现。针对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从而真正实现高校奖助政策的扶志、育人、树人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奖助学金评定 理想信念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241-02

2007年5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下发后,财政部、教育部于2007年6月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至此,由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三个层面的奖励和资助组成的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基本确定。

近些年来,高校的奖助学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在激励优秀学生刻苦学习、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等方面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随着资助比例的逐步扩大,在奖助政策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由于宣传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到位,大学生在受到资助的同时也有一部分人产生了与这一制度的宗旨不符甚至是相违背的思想和行为表现,一部分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误区,在价值观上产生了偏差。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认为必须及时了解这些思想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且找到最为有效的教育引导途径,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奖助政策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从而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奖助学金制度实施后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的依赖心理加重

国家奖助学金制度的实施,一方面有效地促进并激发出了大学生努力学习、拼搏进取的热情;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学生因为受到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表现出了与奖助学金制度原本的宗旨不一致的方面,“一些人会感恩图报,努力学习,生活朴素,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上进;一些人会仗义疏财,请客吃饭,以感谢投票支持自己的同学;还有一些人则是被动等待,以贫困为荣,视国家资助为理所应当,把在学校勤工俭学当成低人一等的事情,节假日及双休日也不愿意去打工挣得生活补贴。”其中,第三种学生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认为自己最贫困,理所当然应该得到各类资助,他们往往把贫困当作一种获取利益的资本,随时等待着学校、社会和国家的资助,一旦不能如愿得到资助,反而会埋怨学校、埋怨老

师和同学。不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获得回报,而是一味依赖学校和社会的资助,这种错误的思想会消磨大学生积极上进的斗志,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力更生、努力奋斗的精神品质。 1.2 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偏差

国家奖助学金制度设立旨在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扶贫扶志、树立榜样。近年来随着资助比例的增大,受助门槛的降低,在面对国家助学金的时候有些学生抱着“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的消极心态,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会有一些本身并没有达到受助标准的学生为了获得资助而开具虚假家庭收入证明,从而轻易地获得助学金的情况出现。此外,奖助学金的评定的标准除了贫困程度,也注重学习成绩,特别是励志奖学金,每年的奖励金额有人均5000元,因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取得高分,不择手段,或考场作弊,或在综合测评中弄虚作假,或行贿教师,影响了考风,败坏社会风气。大学生正处在成长与发展的关键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如果在这个时候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而让这种唯利是图、金钱利益至上的观念影响他们,那么将对他们正确三观的树立和人格的完善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 1.3 勤俭自强的精神品质弱化

由于奖助对象覆盖面不断扩大,奖助金额的标准不断提高,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的贫困认定通过审核,那么助学金就很容易获得。因此,很多学生认为这种不需要回报的资助来得容易,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换来定期的资助,因而他们得到钱后往往没有计划

地使用也不用于学习方面,或请客吃饭或追求享乐,甚至有学生不顾自身家庭经济条件有限,而去一味追求档次高、价钱贵的商品,习惯性跟周围的同学进行攀比。在学校里,经常会出现某些学生虽然是经济困难生,但却依旧拿着最新款的手机,装着潮流时尚的服装这样的情况。究其原因正是由于资助来的容易,让一些学生养成了“等、靠、要”的心理,而逐渐淡忘了曾经那种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

2 高校奖助政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1 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自古代起就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关于感恩的典故。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懂得感恩、学会感恩也是一个人应该拥有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在高校的奖助工作中,感恩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在资助工作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可以提升受助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帮助他们正确的理解奖助政策的意义和目的,使他们意识到获得外界资助得到的不仅是经济物质上帮助,更是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和期望,进而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帮助他人、回报社会。同时要让受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些林林总总的资助,是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和帮助,并不是欠他们的债,不要把这种关心和帮扶当做理所应当,更不要因为某次分配没有得到资助而心存怨恨。要帮助他们走出那种“等、靠、要”

的思想误区,提高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自觉地以感恩的心态去回报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帮助,从而成长为一个有着良好品质和完善人格的人。 2.2 理想信念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可见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灵魂作用,“如果放松了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就会在根本信仰上产生动摇,在纷繁复杂的形式面前迷失方向,成为各种错误思潮的俘虏。”高校奖助学金的发放不仅仅是对贫困学生的物质支持,更在于通过对困难学生的帮扶,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奋发图强,顺利完成学业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更好的服务他人,回报社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这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在奖助学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牢牢抓住理想信念教育这条主线,扶贫更应注重扶志,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树立崇高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避免依赖、懒惰思想的滋长,结合实际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励志教育,鼓励他们充分发扬努力奋斗、独立自强的优良传统,最终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2.3 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是人们在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对现实生活里各种事物、现象进行评价、决定取舍的基本思想观点,他支配、影响着人

们思想和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尤其在全球化时代和急速变迁的社会背景下,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价值观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在面对人生考验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在国家对高校奖助金不断加大投入的过程中,一些受助学生在价值取向上产生了偏差,主要表现为单向度索取意识强,功利主义倾向明显,投机思想严重等,由于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经历着一个由可塑性到稳定性的阶段,而在这一过程中,来自于学校、社会的影响和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个社会,总是企图利用教育来向青年一代传输、灌输一种特定的价值观念,以使其尔后真正成为该社会中的一份子。”所以,一定要重视对受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摈弃错误的思想观念。 3 在奖助学金评选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3.1 做好广泛的宣传工作

为使奖助学金在学生中及时起到教育和榜样的作用,营造积极奋进的良好学风,必须要深入开展关于奖助学工作的宣传教育。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和班级的作用,认真组织学生学习相关奖助政策和评定条例,让广大学生都了解申请的条件、标准和相应的程序,使每一个有意愿申请奖助学金的学生能清楚的知道国家相关的政策和规定;其次,在开展奖助学工作的过程中要善于发挥榜样的力量,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宣传典型人物、典型事例结合起来,用最贴

近学生的人物事迹作为宣传教育的教材,用榜样的力量去激发他们的拼搏精神,鼓舞他们的斗志,从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奖助学工作中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再次,除了让学生掌握国家相关的奖助政策条例和规定以外,还要向学生宣传国家出台高校奖助政策的更深层次的目的和意义,加深受助学生对高校奖助学体系的认识和理解,阐明在物质经济支持背后所包含的是国家、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和殷切期望,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情感激励相结合,用以激发他们努力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意志,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2 完善评定机制,保证评定结果的公正性

激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是一种通过激发人的行为动机,来维持和提高人的动机水平并使其朝着预定的目标持续努力的管理措施和教育手段。在奖助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深刻的社会责任感。而激励是否公平,对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当学生感到对他的评价是客观的,他们会认为这是公平的而易于接受评定结果,否则就会产生不公平感,严重挫伤其自尊心和积极性。奖助学金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如果机制完善、过程和结果相对公平,则有利于营造关心友爱、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作风和思想氛围,如果评定过程有明显的缺陷和漏洞或主观因素干扰过大,而导致评定结果不公平,那么学生之间则可能产生埋怨、滋生矛盾、加重功利心理和投机心理,弱化奖助金对受助学生的精

神激励作用。所以,为了确保奖助学金评定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一定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公正、合理的评定标准,完善评定机制,在奖助金的评定过程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体现评定的公正性,努力消除以往存在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从而真正发挥出奖助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有效调动大学生学习与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 对学生进行多渠道的启发式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也出现了多样化趋势,除了传统的课堂理论教育以外,校园论坛、官方微博、qq群等都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可以结合这一实际情况开辟专门的奖助工作qq群、官方微博和校园bbs论坛等对获得奖励资助的学生进行定期的引导教育。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场域,大学生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平等交流,这对于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并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当代大学生充满了激情和好奇心,对于新鲜事物有着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和接受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大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多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学生也可以同时和多个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增强教育效果。要通过多种教育渠道向受助学生传递积极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和扭转学生错误的思想观念,创设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要让学生知

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并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围绕感恩、自强、责任、使命等来开展,以此对受资助学生产生正面价值引导。 3.4 寓教于行,开展学生感恩回馈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以及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育的有效延伸,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有针对性的开展面向受助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在奖助学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注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受助学生的特点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回馈活动,寓教于行,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自己感悟和体验教育的内容与精神实质。例如,可以将感恩教育做为切入点,开展各具特色的感恩回馈活动,还可以成立专门的感恩服务小组,每一学期或每一学年开展几次有意义的服务活动,如学习雷锋月、服务一条街、看望孤寡老人、农村支教等。通过发动学生参与这些活动,有助于把所要宣传和提倡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并经过长期的实践内化为大学生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既能更加深入地挖掘道德教育的内涵,让学生对教育中所提倡的感恩品质、自立自强精神产生认同感,又能够进一步拓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树立学以成才、感恩他人、回馈社会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姜玉梅.高校奖助学金评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4):38.

[2]张梅.论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31.

[3]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