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原子的构成教学案例

来源:东饰资讯网


《原子的结构》教学案例

内丘四中 刘素英

《原子的结构》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二课题。是续课题一《分子和原子》后对物质微观分析的更深入的学习。同时,原子的构成又与后面知识点如《离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与化学式》密切相关。学好这一课题对以后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而言,本节是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抽象,所以学习过程中有很大的困难。 设计思想:

1、针对学生没有粒子这种微观的概念,在教学工作中,我采用多媒体展示法,充分利用图、表、视频、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在教学中,运用了一系列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也得到较好的体现。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

2、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3、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原子结构图片的分析、讨论、了解原子结构的

有关知识

2、观察图片的过程中,增强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概括、总结能力。 2、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原子核的结构

2、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教师引导讲解、学生交流研讨、比较归纳、练习巩固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电解水的过程。

2

(使学生通过课件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是不可分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那么,原子究竟是不是简单而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呢?你知道原子的内部结构吗?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原子的构成》) 二、展示教学目标 1、掌握原子的构成。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目标展示便于学生把握本课学习的重点) 三,探索新知 1、原子的发现史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发现史。(通过介绍原子的探索,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从而使学生体会科学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学生能通过卢瑟福的散射实验知道原子内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并能够知道原子内有一个核心) 2、原子的构成

活动一、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教师提出问题: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2、你能否用语言简单的描述一下?

3

(学生看到了微观的原子结构,能形象、直观的知道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构成;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甲同学:我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上看到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的球体,它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乙同学:我还看到原子核是由两种不同的微粒构成的,书上说这两种粒子分别是质子和中子

(这两位学生在班里成绩并不太好,我及时表扬了他俩,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原子结构 质子 原子核

原子 中子

核外电子

原子的结构我们了解了,那么关于原子中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又是怎样的呢?

(再次引起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学习原子的构成的兴趣。)

活动二、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以下表格,引导学生分析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 粒子种类 质子 电性 1个单位正电荷 质量(kg) 1.6726×10-27 4

中子 电子 不带电 1个单位负电荷 1.6749×10-27 质子质量的1/1836 教师提出问题:

1、构成原子的粒子他们的电性怎样? 2、构成原子的粒子质量是什么样的呢? 3、原子的质量主要是由谁决定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得出了以下结论

a、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中子不带电,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核电荷数=质子数

b、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很小,但比电子大很多。 c、原子的质量主要决定于质子和中子

(通过学生对表的观察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的电荷数和电性都由质子决定,即原子核的电荷数=质子数,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多媒体展示图片:如果原子是体育场,那原子核就是体育场的一只蚂蚁。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更形象更容易的了解原子核与原子间的关系,防止了学习的枯燥性。)

活动四:观察表3-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5

原子种类 氢 碳 氧 钠 镁 氯 铁 质子数 1 6 8 11 12 17 26 中子数 0 6 8 12 12 18 30 核外电子数 1 6 8 11 12 17 26 1、不同种原子之间有哪些区别?

2、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吗? 3、质子、中子、电子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4、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以下结论

a、不同原子质子数、电子数不同,中子数可能相同, b、氢原子的中子数为0,因此,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c、质子数一定等于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d、原子不带电,因为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所带核电荷数相等,电性相反,相互抵消,所以电子不带电。

6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学生进行分析总结能够得出原子结构中出现的一些规律,) 3、相对原子质量

活动一、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与地球的体积比 (让学生感受原子很小。并转换问题引出原子的质量。)

活动二、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氢原子、氧原子的质量测定值,让学生到黑板把氢原子和氧原子的实际质量用科学记数法转换小数表示法 (让学生感受原子质量在使用和书写时的不方面)

提出问题:用这样小的数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很不方便,能不能用一种化繁为简的方法使原子质量好写、好记、好用呢?(引起学生注意,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讨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引导:会计记帐通常用“万元”作单元,例如5万元记作“5”,不用画那么多“0”了。像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很多,如商店以“件”为单位记录当天销售汽水的量„„ 引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用类比降低知识难度)

活动三、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相对原子质量概念 (让学生熟悉、掌握相对原子质量概念)

7

活动四、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公式

教师让学生根据公式计算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并与表3-1的中子数与质子数相比会有什么发现? 学生计算比较,得出: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学生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并灵活的运用。感受相对原子质量的使用方便。且从原子的构成中总结出重要的规律——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处理、分析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教学理念,)

活动五、 教师指导学生查找相对原子质量,书后附录II中查找。 (学生能灵活使用附录II——相对原子质量表)

活动六、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资料 (张青莲教授对相对原子质量作出的贡献)

(学生感受民族爱国主义教育) 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有所收获?

(使学生巩固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

8

第四单元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正电荷) 核外电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

Ar = 氢原子的质量 碳原子的质量的1/12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学内容非常抽象,学生对于原子结构的发现、原子的结构等微观方面的化学知识,在头脑中没有形成表象,所以我注重灵活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原子结构的发现、原子的结构等,形象直观的展示了微观方面的化学知识,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体学生至始至终、兴趣盎然的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在导入新课时,我播放课件展示电解水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课件知道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是不可分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9

2、在原子的构成学习时,我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和教材中的表格4-1,提出了思考问题:1、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是什么关系?2、构成原子的粒子他们的电性怎样?3、构成原子的粒子质量是什么样的呢?4、原子的质量主要是由谁决定的呢?使学生不仅看到了原子是一个可分的粒子,而且知道了原子是一个怎样构成,并且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能用语言描述原子的结构,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一如既往的灵活运用农远资源,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史料、教材图表的观察分析,了解原子的构成。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学习从图表、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通过阅读张青莲教授的资料,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模式 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四、教学过程

10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投影学案上的完成学案第1题 由回忆旧知识引入第1题 认真观看视频 课题,不仅巩固了(一)回2. 播放《日本广旧知识,又体现循忆 岛原子爆炸实况》序渐进的认知规旧知及 及中国第一枚原律。 创设情 子弹爆炸的图片 调动学生感官,激景,导 3.导入新课 发学习化学的积极入新课 性及了解原子弹反(5分钟) 应原理的欲望,顺其自然的把学生引入了新课 1.投影《化学史1.阅读学案上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料》 〈化学史料〉后建立的历程,体会 完成第二题。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2.总结,归纳原子2.学生展示学断发展,人们的认结构示意图 习成果 识必将不断完善。(二)原 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子 3.巡视、指导后进 无限可分性。 的构成 行反馈纠正 3.完成原子结从图表、史料中分(15分 构规律的探究 析、归纳获取信息,钟) 并对获取的信息进 行加工处理,培养 主动与他人交流讨4.完成巩固练论,清楚表达自己习 观点的良好学习方法。 1.投影几种原子1.用科学记数让学生直接体验原的实际质量,引出法表示原子质子质量很小,在书相对原子质量的量 写、记忆时都不方概念。 2.学生阅读P71便。 2.引导学生在定第二部分教材,使学生对定义有更(三)相义的基础上推导找出相对原子加深刻的理解,加对 出计算公式 质量的定义。 强识记 原子 3.投影张青莲的3.学生用公式 质量 生平概况及突出求原子的相对 (15分贡献。 原子质量。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钟) 4.学生学会查的能力 表求相对原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质量。 义教育,增强民族5.学生完成学自尊心和自豪感 案第5题表格的

11

(四)总投影板书内容 在相互交流、补充结 中完善本节的认知反思,拓 体系 展升华 (8分钟) (五)布 置 作业 (2分钟)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内容,并展开讨论交流 6.完成巩固练习 1. 把本课的知识点写出来,然后交流 2. 完成【拓展升华】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