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工作是一项高风险、高危险性的工作。在保证放射工作质量的前提下,放射工作场所及设备检测措施是确保放射工作安全的关键。制定科学合理的放射工作场所及设备检测制度是保障放射工作安全的必要手段。
一、检测范围
1.1放射工作场所及设备: a.放射源内的辐射场、
b.放射源辐射周围环境的辐射场、 c.放射源辐照设备的外界辐射场。 1.2放射工作者:
a.接受放射工作培训前的体检和放射学检查; b.每年进行放射学检查;
c.作为特殊人群,应加大医学检查力度,并定期进行细菌检测和病毒学检查。
二、检测内容
2.1放射工作场所及设备:
a.辐射防护设施、设备、工具等的辐射防护性能; b.辐射区域的辐射防护措施;
c.辐射场的剂量率、污染物含量等超标情况; d.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
2.2放射工作者:
a.辐射剂量的监测和控制; b.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 c.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 三、检测方案 3.1检测计划的制定:
a.制定放射工作场所及设备检测计划; b.制定放射工作者辐射防护监测计划。 3.2检测人员的配备:
a.放射工作场所及设备检测主要由具备辐射防护专业技能的人员负责,其中包括放射工作负责人、放射防护人员等;
b.放射工作者辐射防护监测主要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放射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和辐射防护人员负责。
3.3检测评价标准的制定:
a.对于放射工作场所及设备,评价标准应该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要依据,同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价,确保超标数据的有效处理;
b.对于放射工作者的辐射防护监测,评价标准应该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要依据,同时还应制定特定标准,以满足放射工作者辐射防护监测的需求。
四、检测流程
4.1放射工作场所及设备的检测流程:
a.检查现场,对各项防护设施的完好性、封闭性、泄漏情况等进行检测;
b.对放射源的辐射场及周围环境的辐射场进行检测,监测辐射源在不同位置及不同方向上的剂量率;
c.采集和分析已知污染源和动力系统部分的样品,检测污染物含量。
4.2放射工作者的检测流程:
a.定期将个人剂量仪放在有效部位,并记录剂量监测数据; b.根据剂量监测数据,并结合工作时的辐射防护措施情况,确定个人辐射剂量;
c.对于新接触放射源的工作者进行体检和放射学检查,以及诊断放射性疾病。
五、检测结果的处理
5.1针对放射工作场所及设备的检测结果:
a.对于未超标的场所和设备,应及时记录检测结果,并定期进行复查;
b.对于超标的场所和设备,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超标,并进行超标情况的记录和报告。
5.2针对放射工作者的检测结果:
a.对于未超标的放射工作者,应及时进行记录和相应的提示; b.对于超标的放射工作者,应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并进行个体辐射防护控制。
六、制度的管理与审查
6.1制度的管理
a.制定放射工作场所及设备检测制度管理规定;
b.对检测人员进行相关培训,确保能够实施检测任务,提高检测质量;
c.建立制度管理档案,定期审查制度,并及时修订完善。 6.2制度的审查
a.按规定实施定期制度查验和监督考核,检查各部门是否按照制度的要求进行,并及时解决问题;
b.针对制度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整改计划,并进行整改;
c.将制度的管理和审查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纳入考核目标,以确保制度的落实和有效性。
在保证放射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对放射工作场所及设备的检测措施是确保放射工作安全的关键。科学合理的制度可以使得放射工作场所及设备的检测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从而确保放射工作在可控范围内,大大降低职业曝露的风险,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