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6年6月)教学能手经验交流

来源:东饰资讯网
教学能手经验交流(徒弟)

(2016年6月)

丰晓霞

分享阅读是一种不以学习为主要目的的阅读游戏活动,强调的是享受阅读,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欣然接受教育。它与传统的阅读活动不同,特别重视幼儿自主的提问和参与。通过“分享阅读”幼儿能与他人或同伴进行友好、成功的交流;学习倾听和理解别人的语言和观点;能尝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疑问和立场,在幼儿与成人和同伴之间形成一种愉快、友好的沟通氛围,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在这个学期中分享阅读有计划地开展着,我在师徒结对活动中,深入地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体会和反思,并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教师要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参与讨论。

所谓开放性问题,指的是不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也就是没有固定标准答案的问题。因此,在组织幼儿活动时,教师应经常提一些能促进幼儿的观察和思考的问题,有利于发现有趣内容的问题,有利于得到多样回答的问题。例如在“贪吃的小猫”的读本中。“你觉得妈妈为什么要买胡椒粉呢?她想用来干什么?”这样的问题需要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和思考,而由于幼儿的经验各不相同,他们就可能作出不同的阅读理解。教师及时引导幼儿参与讨论,为幼儿分享到不同的经验和理解。

二、以灵活弹性的反应,回答幼儿问题,深入幼儿分享阅读。 对于分享阅读来说,回答的弹性和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尽量鼓励幼儿进行思考,而不是对幼儿的回答作出迅速判断。过于果断和权威的判断会破坏幼儿进行思考的动机,或者阻碍幼儿说出哪写还处于试探阶段的答案。对于教师来说,对幼儿的回答做出适当的反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时候,幼儿口中得到的答案并不是教师所希望的那个,这时就要求教师灵活地对幼儿的问题作出弹性的反应。例如在《贪吃的小猫》的故事中,教师问“袋子里装满了什么?小猫想干什么呢?”孩子回答:“这

只小猫想偷吃巧克力。”而事实上,这只小猫并不是想偷吃巧克力,而是想偷喝牛奶。这时教师就要把这个答案当作一个可能的答案来接受,可以说:“这只小猫可能想偷吃巧克力。”然后鼓励幼儿再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让幼儿继续在分享中去观察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说“是”或“不是”,以及把幼儿的回答判定为“好”或“不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从师徒结对的活动中得到了不少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将学到看到的与实际相结合,更好地搞好分享阅读学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