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楚辞》表现形式对比探讨
《诗经》 《楚辞》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两大源头,在表现形式方面有着明显
的不同。《诗经》的比兴主要表现为简单而独立的客体,显得琐碎而零散,多触物生情。《楚辞》的比兴主要表现为主客体结合,意义丰富,具有集中而系统的特点,多为托物寄情。两者有着相似之处,又有种明显的不同。总之,《楚辞》是对《诗经》的升华和进步。
标签:《诗经》;《楚辞》;表现形式;对比
1 表现形式的聚散
1.1《诗经》表现形式多零散而片段
《诗经》的比兴多为简单而孤立的客体,一首诗歌中只有一两个意象。而这些比兴物象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弱,呈现出零散而片段性的表现形式,只能描写一些简单的生活场景,抒发简单的情感,所以境界就显得狭窄,意义显得浅薄。《魏风·硕鼠》全诗都是用的比体,借用“硕鼠”这个意象来比喻剥削者,说他们十分贪婪凶残,惨无人道,就像那丑陋的硕鼠一样。《周南·桃夭》用“桃夭”来比喻新娘,说她漂亮美丽,脸色就像那桃花一样红艳。《卫风·氓》用“桑叶”比喻面容姣好,身材丰满的年轻女子。在《诗经》中尽管这些比兴十分的贴切、生动、形象,但是都是零散的,缺乏整合性。赵沛霖在《兴的起源》一书中说:“所以诗歌的形象和意境未免稍嫌单调狭小。这种情况使它比较适宜表现某些单纯的情绪或某些片段的生活场景,而对于稍微复杂的生活内容,其不足就显得十分突出了。”
朱自清先生对中国诗歌中的比体诗进行了划分,大致可以分成四类:咏史诗、游仙诗、艳情诗、咏物诗。咏史诗就是吟咏古代的事情,用古代来比喻现在。游仙诗就是描写神仙,用仙人来比喻俗人。艳情诗就是描写男女之间的情事,来比喻君臣之间的关系。咏物诗就是描写物体,实则是用来比喻人。
就这四体对照《诗经》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1)咏史诗。《大雅·荡》主要是假托周文王来斥责殷纣王,讽刺周厉王的昏庸无道。后文“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托古讽今之意溢于言表。
(2)游仙诗。《周南·汉广》把情爱与神女相联系,描写了一位青年樵夫爱慕一位女子,可是求而不得,内心煎熬痛苦,愁绪萦绕心头,只能面对江水倾吐自己的惆怅。看似写的是神女不可得,其实是抒发人世间男求女不得的哀伤和惆怅。
(3)艷情诗。《邶风·柏舟》描写了一位女子深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愁绪久久萦绕在心头,家庭境遇十分不幸。往深了看,便发现“群小”就是当道的奸臣,阻隔了诗人与君主。“威仪”,“奋飞”指作者实现展宏图大志。这首诗其实是
作者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悲愤情绪的作品。
(4)咏物诗。《魏风·硕鼠》把“硕鼠”比作了剥削者,突出强调了他们的贪婪凶残;《邶风·新台》用“戚施”来讽刺卫宣公和他的儿媳,突出强调它们的荒淫无耻,让人唾弃;《卫风·氓》写道桑树成长的时候,叶子长得非常茂盛来。借此用“桑叶”来比喻美丽漂亮,面容姣好,身材丰满的年轻女子。《卫风·竹竿》作者采用了托物起兴的方法,用“竹竿”来引起自己对于家乡那化不开的思念。《小雅·角弓》抓住了“角弓”和兄弟关系的共同点,用角弓的不可松弛暗喻兄弟两人的关系不可以疏远,要多亲近。
1.2《楚辞》表现形式多集中而系统
《楚辞》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了这四体,集中体现在屈原的《离骚》中。就这四体对照《离骚》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1)咏史诗:从“昔三后之纯粹兮”到“夫唯捷径以窘步”。屈原列举了三后、尧舜、桀纣这些历史人物,描写了三后品德高尚,公正无私,所以有贤能的人愿意跟随她。尧舜做事光明正直,遵循公正,所以走在正道上。然而夏桀商纣行事残酷凶狠,所以最后走投无路。屈原借用这些人物来表达自己希望君主能够学习那些道德高尚的君主,而不要昏庸无道。
(2)游仙诗:从“前望舒使先驱兮”到“帅云霓而来御”。屈原用望舒、飞廉、鸾皇、雷师、凤鸟、飘风、云霓这些神乎其神的意象,使人置身于天庭之上,仿佛成了神仙,不停地去赶路,其实这是诗人追求理想的道理。
(3)艳情诗:“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它的意思是屈原想到草木的凋落衰败,便害怕美人的衰老。这里的“美人”指的是圣明的君主,诗人害怕他的老去。
《诗经》中的诗篇虽然大量地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且以四体为区分,但是就一首诗歌看来,这些比兴物象都是孤立而简单的存在着,零散地分布在文章当中,缺乏整合。而《楚辞》中比兴俯首皆是,灵活多变,生动形象,诗人娴熟地把比兴物象整合在一起,把比兴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和境界。特别是屈原的《离骚》,甚至把四体运用到一篇作品中,行文流畅,使语言更加生动,主题更加凸显,内涵更加丰富,境界更加壮阔。
《楚辞》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香草美人”的寓意手法,屈原用一系列的香草和美人的意象,烘托出自己的正直不阿,秉公无私,不与群小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还把男女之情和政治抱负紧密联系在一起,男女的相遇变成了君臣的相遇。形成了两条线,一条是男女情爱,一条是政治抒情,让作品更有立体感,整首诗就在虚实中不断转化和融合。由此,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和饱满,诗人的感情也得到了升华,显得熠熠生辉。
综上所述,其实《诗经》和《楚辞》的不同,归根究底是因为发源地的不同,
也就是说所代表的文化的不同。并不是说他们截然不同,泾渭分明,他们也是有交集和融合的。《诗经》对《楚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楚辞》在很大程度是对《诗经》的继承,在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第一版.上海: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1934.10:129.
[2]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第一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04:20.
[3]朱自清.诗言志辨·比兴[M].第一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1:53.
[4]余冠英.诗经选[M].第一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01:248.
[5]建华.最美的诗经[M].第一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03:225.
[6]司马迁.中华文化名著典籍精华·史记(下册)[M].第一版.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04:369.
[7]赵沛霖.兴的起源[M].第一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87.11:195.
杨椓琴,现就读于西北大学文学院2016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