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卷烟制丝双线柔性混配加香的设计优化廖和滨,张伟,李晓刚,徐巧花,苏福彬,江琳
(龙岩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福建龙岩364021)摘要:为了突破原3000kg/h和6000kg/h制丝生产线仅能独立成丝的单一生产组织模式瓶颈,通过技术改造,优化了流程设计,实现了2条制丝线独立成丝、分组加工和模块丝加工三大功能为一体的柔性生产模式,有效提高了烟草加工过程的精细化水平,提升了烟草的感官质量,降低了烟叶消耗;同时,通过增设的独立外加工品牌加香房,解决了2条生产线需分期错时生产的弊端,实现了2条叶丝生产线同时作业的生产需求,大大提升了制丝车间有效作业率,减少了能源消耗。关键词:制丝生产线;混配加香;分组加工;模块丝中图分类号:TS47文献标识码:ADOI:10.15913/j.cnki.kjycx.2017.14.158烟过程的精细化加工以及烟丝品质的提升要求,特别是外加工的混合型卷烟和自主品牌的烤烟型卷烟不能同时生产,降低了制丝线的有效作业率,增加了能源消耗。该叶丝生产线能满足3种生产模式的加工需求,分别是6000kg/h叶线全配方生产、3000kg/h叶线全配方自有品牌和外加工品牌的生产,如图2所示。模式一中,6000kg/h叶线全配方生产,烟丝经烘丝干燥后,与干冰烟丝和梗丝比例掺配“5”,再进入加香滚筒“1”加香,从而实现自有品牌卷烟的大流量全配方生产;模式二中,3000kg/h叶线全配方自有品牌生产,3000kg/h生产线红后经电秤“4”进入3000线加香滚筒“3”,最后进入贮丝房;模式三中,3000kg/h叶线全配方外加工品牌生产,它与模式二共用加香滚筒,但生产用的香精香料、过程工艺参数均有所不同。由于模式三的加工过程异味浓烈,为了避免该异味对自有品牌卷烟的影响,模式一需全线停产,导致生产时间延长,增加能源消耗。混配加香是烟草制丝线尾段的重要工序[1-2],通过精准的流量控制,将干冰烟丝、梗丝和短丝,按配比要求混入叶丝中,然后通过加香系统,将香精香料按照工艺配方的比例均匀地喷洒在物料上,从而完成成品烟丝的工艺收尾。其中,加香的作用是赋予烟草制品优美舒适的嗅香,消除不同等级烟叶之间的差异并使之相互协调,增强了人们的吸烟欲望,增强某些特质香气,使烟气丰满醇厚。1存在问题龙岩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原制丝生产线于2002年异地技改完成,配备有6000kg/h和3000kg/h的2条独立的叶丝线,实现分别独立成丝的功能。其又可细分为3种卷烟加工方式:6000kg/h叶线全配方生产、3000kg/h叶线全配方自有品牌和外加工品牌的生产,具体如图1所示。1—6000kg/h加香滚筒;2—6000kg/h生产线;3—3000kg/h加香滚
图1原系统的生产组织模式
筒;4—3000kg/h生产线加香前电秤;5—干冰烟丝和梗丝掺配
图2原系统的工艺平面图
3种模式都是传统的独立成线生产加工模式,加工柔性化程度低,只能对原料烟进行单一、粗犷的加工,无法对不同产地、品种、等级的烟叶进行分级处理[3-7],不能满足卷2问题分析根据制丝生产柔性加工要求,通过技术改造,将2条叶·158·2017年第14期
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科技与创新丝生产线的工艺流程进行重新优化设计,将独立成丝、分组加工和模块丝掺配等三重功能集一身,实现了2条生产线的最大限度柔性加工功效。2.1独立成丝满足大流量的四、五类烟加工需求,维持现有2条叶丝生产线的2条出口设计,实现6000kg/h和3000kg/h叶丝线的独立成丝功能。2.2分组加工将2条叶丝生产线进行组合生产,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品种和等级的烟叶品质、物理性质和化学特征,制订不同的加工工艺,在2条生产线上分类加工,以实现差异化的加工方式、处理强度和条件,最大限度地体现烟叶的品质特征。2.3模块丝加工以6000kg/h叶丝生产线为主,3000kg/h线充当模块丝掺配为辅,通过掺配,实现小流量的模块丝在线掺配需求。3设计优化新工艺布局在保留原3种独立成丝模式的前提下,新增了生产线的分组加工模式和模块化加工模式,具体如图3和图4,其功能描述如下。3.1分组加工模式在生产过程中,2条叶丝生产线同时生产,根据2条生产线的不同原料配方和加工工艺,烟丝按比例混配,实现成品烟丝的加工。烟丝进入预混柜实现烟丝的掺混,混后烟丝再按比例掺配干冰烟丝和梗丝,最后加香贮丝。图3改造后的生产组织模式
烟丝和梗丝,实现加香贮丝。模块丝的混掺模式根据掺配量大小又可分为2种:①当模块丝的掺配比例较大时,模块丝先进入加香前预混柜,实现烟丝的混掺,再混入主生产线;②当掺配比例较小时,不进入加香前预混柜而直接掺配至主生产线。同时,系统为了满足3000kg/h混合型外加工品牌卷烟和6000kg/h烤烟型自有品牌卷烟同时生产的加工需求,在3000kg/h叶线的后端设置了2套加香系统,并将混合型外加工加香滚筒放置于独立的加香房,从而实现了2条生产线1—6000kg/h生产线;2—3000kg/h模块丝柜;3—预混柜;4—6000kg/h加香滚筒;5—3000kg/h生产线;6—3000kg/h自有品牌加香滚筒;7—短丝掺配区;8—3000kg/h外加工品牌加香滚筒
图4改造后系统的工艺平面图
的加香工序相互隔离,有效杜绝了混合型卷烟和烤烟型卷烟在加香过程中的异味互串问题,为2条生产线同时生产提供了可能,有效提高了车间有效作业率,降低了能源消耗。4综述该系统在维持原制丝车间6000kg/h和3000kg/h生产线生产规模不变的前提下,保留了6000kg/h叶线全配方生产、3000kg/h叶线全配方自有品牌和外加工品牌等3种生产功能,并扩展了2条生产线相互融合的柔性生产方式,包括分组加工模式和模块化加工模式,实现了不同烟叶采用不同的加工处理方式的柔性化烟草加工方式,同时,可以根据卷烟产品的风格特征,灵活调整不同种类烟丝的配比,有效3.2模块丝加工模式它是在分组加工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的加工方式,其3000kg/h叶线仅提供成品烟丝中少量的掺配丝,主要配方烟丝仍由6000kg/h叶线提供。在生产过程中,3000kg/h叶线将模块烟丝放入模块烟丝贮柜中暂存,当需要进行模块丝加工时,烟丝从模块柜出料并进行流量控制,对6000kg/h叶线进行不同掺配量比例的混配,最后成品烟丝混配入干冰·159·科技与创新┃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文章编号:2095-6835(2017)14-0160-022017年第14期
遥感技术在输电线路工程建设中的实践研究陈安宁
(国网福建省宁德供电公司,福建宁德352000)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遥感技术应用到现阶段的各个领域,对比传统的监测技术,遥感技术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遥感技术是科技发达的产物,通过这种先进的科技,能够对输电线路工程建设实时监测,为更合理和科学的工程设计方案提供了依据。具体阐述了遥感技术的原理、发展现状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揭示了遥感技术对输电线路的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关键词:输电线路;遥感技术;勘探;地质条件中图分类号:TM75文献标识码:ADOI:10.15913/j.cnki.kjycx.2017.14.1601遥感技术20世纪60年代,美国海军研究局最先提出了遥感技术;20世纪90年代,遥感技术在环境的监测方面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较为广泛的应用。人们常用其来对各地的地质条件和资源进行勘探,进而科学、合理地规划城乡建设和进行生态、环境管理。1.1原理遥感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探测技术,它将物理、信息技术、化学等集于一身,利用物体的反射或辐射磁波的特性,在仪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遥感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传统的监测技术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需求,难以检测恶劣的环境和拥堵的交通状况,还需要工作人员在勘探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考察。现代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缺陷,不但实效性强,获得的信息量大,监测的范围和空间也大大扩展。不仅如此,它的低成本和便携操作也让其在各个行业里得到了广泛推广。遥感监测的结果准确、图像清晰,为电力、铁路、油气管道等大型工程建设提供了便利,有效提高了工程建设效率。提高烟草产品的柔性加工方式,以降低在线加工的盲目性,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使卷烟生产加工更精细、更合理、更科学,以达到分组加工烟丝感官质量、稳定品牌风格特征、减少优质烟叶的使用比例、拓宽原料使用范围和降低卷烟配方成本的目的。此外,该设计将3000kg/h叶丝线设置独立的混合型外加工加香区域,实现了6000kg/h叶丝线和3000kg/h叶丝线的加香工序相互隔离,有效杜绝了异味互串问题,为2条生产线同时生产提供了可能,有效提高了车间有效作业率,降低了能源消耗,达到了预期的项目建设目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参考文献:[1]陆成飞.卷烟分组加工中掺配机构的改进与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6(04).[2]孟科峰.储柜柔性分组加工功能的开发[J].自动化应用,2013(02).[3]卫谦.制丝线分组加工模式改造[J].科技致富向导,2011(36).[4]汪辉.卷烟制丝分组加工工艺特点及质量控制要点研究[J].科学之友,2012(02).[5]曹洁穹.卷烟制丝线工艺设备技改趋势小议[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7).[6]严志景.分组加工对配方模块主流烟气及感官质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4(06).[7]魏楠.对烟草分组加工工艺技术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2).[8]赵伟.分组加工条件下的制丝线生产管理系统[J].科技与创新,2015(01).[9]田旭.贵烟分组加工技术探讨[J].轻工科技,2014(09).[10]刘晓晖.分组加工技术应用研究[G]//中国烟草学会工业专业委员会烟草工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男,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作者简介:廖和滨(1979—)事烟草设备及工艺研究。〔编辑:张思楠〕·16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