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泽爱老师执教的《同学之间》一课,是三年级《品德与生活》课本第二单元的第三个主题。教学中冯老师能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系列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思想,体现了教育教学新理念。
整节课层次清晰,设计巧妙,实效性强,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使凝固的教材文本演化成了生动的课堂,让我们惊喜的看到,孩子们已走进文本,做到回归生活,体验深刻。纵观本节课我认为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体现了课程价值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心理品质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自我发展为目标。《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新的综合课程,在课程价值上具有多元性,注重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的构建性,侧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体验。
《同学之间》一课,教学内容多是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书本上的例证对学生而言极易产生共鸣。学生在阅读教材后很容易情绪激动,争论生活中的这些小事。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和实际操作时,冯老师注意与第五课相衔接,从同学之间相互关爱的事例入手,感受同学之情。并通过小结让学生意识到快乐的校园生活源于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宽容。为后面处理问题奠定一个换位思考,互相体谅的基调。另外,在具体事例的分析上,教师能调控好课堂的氛围,在讨论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问题时,尽量做到从正反两方面考虑,不要过分批评某一方的当事人。努力在分析事件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站在双方的角度考虑,设身处地为双方着想。 冯老师能从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从时间观念来看,冯老师能合理支配时间,开头简洁直奔主题,谈话精练,环节紧凑,其目的是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多学多思多动多练,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学生品德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的源泉。 二、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完成的教材。在教学中,
冯老师为学生提供话题和范例,凭借这些话题和范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认知和经验、情感和体验。冯老师的教学设计颇具匠心,能创造性地活用教材。《同学之间》一课是培养学生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替别人着想,学会宽容,学会谅解。不难看出,本课设计的思路很清晰,教师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把握教材要旨,洞悉和分析“学情”,从而制定出既新颖又实际的教学实施方案,因此,显得课堂的实效性很强。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材观、教学观的转变,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整堂课的教学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生活世界。
三、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区,达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此课的标准强调了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与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体验、来实现。冯老师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如教师上课开始,预学部分有关本校体育节图片的出示,后面学生说一说同学之间难忘的事,这些都是从学生生活中出发,让学生谈生活的体会,与学生讨论遇到的困惑,帮学生排除烦恼的经验等,都说明教学内容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地制宜的。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他们体会到和谐的同学关系来自于宽容,来自于谅解,从而让我们看到了课堂生成的精彩。 四、本节课几点遗憾
1.教师上课时也很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评价也比较很全面:如师生评、生生评、自我评,但语言方式有些单一。
2.课堂上,教师语言激情高涨,但彰显教学艺术方面有待提高。
以上是自己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可能也有不成熟之处,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