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情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它既承接了前面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又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本课将要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2.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入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掀起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但之前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那时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依旧没有改变。政治及思想界更是出现沉闷、彷徨。那么,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这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的束缚,要振兴民族,就必须刷新国民的思想观念,重铸国魂。于是,
1
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展开。它就是,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段历史。
【设计意图】引出对新文化运动的思考。 (二)合作探究,剖析主题 1.《新青年》与新觉醒 (1)背景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袁世凯祭孔和祭天坛的影像资料。 教师设问:为什么要祭孔、祭天坛? 学生回答:为了复辟帝制。
教师点拨: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这与民主共和观念是势不两立的。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思考,当时还有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 学生回答:结合教材53页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政治方面:内独裁专制,外列强侵略;
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思想文化:尊孔复古逆流与民主共和观念势不两立。(直接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再让学生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找出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概况
要求学生回答,完成下面表格: 兴起标志 代表人物 前期指导思想 活动中心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落实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设问: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谁起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北大他提出
了怎样的办学方针?
学生回答:学生依据教材54页回答问题。
师生合作探究:提出这一方针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教师总结: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实质是允许各种科学思想自由发展,
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的阵地。
教师点拨:指出新文化运动塑造了新的北大,此后北大的历次爱国活动无不与新文化运动精
神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设计意图】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以及对后来中国的思想影响作铺垫。 2.高扬科学民主大旗 (1)前期内容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教师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吗?
学生回答:学生结合教材54页的注释回答问题。
师生合作探究: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点拨:“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
2
与愚昧。这也是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此外,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层面深入到思想文明层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进行比较的意识和能力。即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联系起来。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以下材料:(教材P55之资料卡片) 材料一:“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教师设问:这段材料共同反映新文化运动的什么主张? 学生回答:学生联系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就是封建文化的象征。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
天地合 ,
乃敢与君绝!
材料二: 上天呀!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直到这样的事情全都发生时,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 学生活动:同学们开始情不自禁地朗读这两段材料。 教师设问:读完这两段材料,你感觉哪一个读起来更顺口更通俗易懂?两段材料在语言文字
方面有哪些区别?
学生回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师生合作探究:用哪一种语言更容易普及新思想、新文化? 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文学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之中,
而文言文比较难懂。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文言文和一段白话文的对比,学生能直观地感知二者的区别,很容易理解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
师生合作探究:文学革命需要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呢?
学生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文学革命是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代替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
3
2.后期内容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相应图片和材料: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图片、材料并思考。 教师强调: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运动中的一批先进分子,极力宣传十月革命。1918年,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在中国的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教师设问:我们应如何去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 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材料四:“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学生活动:学生开始认真地读材料并联系教材思考问题。
师生合作探究:学生先相互讨论,依据材料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图表材料的能力。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三)归纳小结,情感提升
课堂总结:通过提问的方式,巩固知识要点(背景、概况、新文化运动内容、意义)。 教师强调:新文化运动用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刷新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推动
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知识结构。回应导入,突出主题。 (四)学以致用,巩固创新 1.教材后的测评题和材料题。
2.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信息时代的网络语言非常丰富,有人说,这又是一场新文化运动。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文化垃圾。你对此有何看法? 六、板书设计(略) 七、教学小结
(一)考虑到学生知识储备、理论修养及学习能力的差异,在问题情景和反馈练习中设置了不同的思维含量,引导鼓励学生整体进步,体现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的激励功能,促使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驱力。
(二)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构建及反馈课题的设置,试图体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历史课题研究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衔接,实现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更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及人文素养。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