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观察中医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应用复方益肝灵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茵陈蒿汤为主方并辩证加减应用,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氯;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85%。经过统计学计算可得P=0.0443,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中医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可以明显提高有效率,效果显著。建议茵陈蒿汤为主方的中医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方法在临床上能广泛应用。
【关键词】中医;黄疸;急性黄疸型肝炎;茵陈蒿汤
黄疸是以巩膜、皮肤、小便黄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对黄疸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溺黄赤,安卧者,黄瘅”、“目黄者,曰黄瘅”。《金匮要略》根据病因及症状将黄疸分为酒疸、谷疸、黑疸、女劳疸四种类型。病因不外时邪疫毒,熏蒸肝胆;酒食伤脾,化生湿热;积聚内阻,胆汁失泄;华源不充,血不荣色。元代医家据此将黄疸分为阳黄、阴黄[1],黄疸黄疸病机为感受湿热邪毒后,脾胃功能失调,肝胆气机受阻,导致肝失疏泄,湿热因此不得泄越,逼迫胆汁外泄,泛溢肌表。临床上将急性黄疸型肝炎列于黄疸中阳黄的范畴,阳黄的治疗原则不外乎清热、利湿以及退黄,历代医家均以茵陈蒿汤为主方并随兼次症加减治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104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48例;年龄23~77岁,平均年龄(43.25±12.54)岁;最短病程2个月,最长病程20年,平均病程(8.73±3.25)年;胸胁疼痛明显者77例,出现恶心纳呆者58例,出现腹水者21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40~99 U/L者28例,100~199 U/L者36例,200~299U/L13例,>300U/L 27例;总胆红素(STB):34.2~171μmol/L者77例,171~342μmol/L者22例,>324μmol/L者5例。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5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服复方益肝灵片,一次4片,一日3次,饭后服用。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茵陈蒿汤为基础方,茵陈30~100克(根据患者病情确定用量),山栀15克,大黄8克。辩证湿重于热者加茯苓15克,泽泻10克,以利水渗湿;辩证热热重于湿者加黄柏10克,龙胆草10克,以清热祛湿;胸胁疼痛明显者加柴胡10克,川楝子5克,以疏肝理气止痛;出现恶心纳呆者加山楂15克,陈皮10克;出现腹水者加车前草20克,大腹皮10克,茯苓皮10克。每日1剂,水煎两次,取汁兑匀后分两次口服。治疗期间患者尽可能卧床休息,清淡饮食,忌食肥甘厚味。7天为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治疗结果。
1.3疗效标准[2] 治愈:主症及兼次症消失,各项生化指标恢复正常。患者皮
肤、巩膜黄染消失,小便黄症状消失,总胆红素<17.1μmol/L,肝功能各项生化指标恢复正常。显效:主症及兼次症部分好转,生化指标下降。患者皮肤、巩膜黄染程度降低,总胆红素<34.2μmol/L或下降,肝功能生化指标好转。无效:主症及兼次症均未见好转,各生化指标无较大变化。患者皮肤、巩膜黄染未出现好转,总胆红素下降不高于50μmol/L,肝功能各项指标无变化。
1.4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统计治疗后患者具体数据,对照组52例患者治愈32例,好转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8.85%,观察组应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后52例患者治愈35例,好转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高达94.23%。所有数据经过统计学检验可得X2=4.0444,P=0.0443,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研究表明经典退黄名方茵陈蒿汤具有抗炎、利胆、促进损伤的肝细胞修复与再生的作用,能加快黄疸的消退。在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应用本方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改善肝功能。实验研究也证实本方能明显降低胆红素,具有保护肝功能,抗肝损伤的功能,同时能提高机体免疫力[3],并通过诱生干扰素的作用抑制肝炎病毒,抑制乙肝肝炎抗原。
黄疸多由湿热所致,湿从热化,湿热互结则发为阳黄,主症见身目发黄,色泽鲜明如橘皮色[4]。阳黄分为湿重于热及热重于湿两种,临床主症均为巩膜、皮肤的黄染及小便发黄,但次症有所不同,前者为头身困重,脘腹痞闷,食欲减退并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后者往往出现发热口渴,大便密结,口苦等症状。对于湿重于热者应重用泽泻、茯苓类,以淡渗利湿;而热重于湿者需加黄柏、龙胆草类苦寒药以翼清热之功;另需根据出现的胁痛、呕恶、腹水等兼次症对症治疗。
茵陈性苦平微寒,寒能清热,苦能燥湿,是治疗黄疸的要药,故茵陈蒿汤中重用茵陈为主药,取其善于清利湿热而退黄疸;辅以苦寒栀子清利三焦湿热,使肝胆湿热从小便而出;大黄苦寒降泄,荡涤肠胃,通导阳明之积,使湿热从大便而解。三药相合共奏清利、利湿、退黄之功,引湿热从二便去,使邪有出路,则黄疸自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茵陈蒿不仅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而且还能促进胆汁酸的分泌[5],增加其排泄量;栀子能引起胆囊收缩,促进胆汁排泄;大黄除清热解毒外还能降低奥迪氏括约肌张力的作用[6]。
本院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结果显示:104例患者中对照组52例患者治愈32例,好转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8.85%,观察组应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后52例患者治愈35例,好转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高达94.23%。理论与实践均充分证明,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另外多年的临床经验表明对黄疸的诊断除了以巩膜、皮肤的黄染为主要依据外,还应发挥现在生化检查的优势,结合生化指标和物理检查,如果总胆红素明显升高超过正常而患者未出现巩膜、皮肤黄染的症状时,也应该按黄疸的治疗原则施治。
参考文献
[1].王文彦,黄疸病机探析[J].河南中医,2009,29(9):843-844
[2].马备战,退黄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53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77):128-129
[3].柯礼业,韩树堂.黄疸的中医证治沿革[J].中医学报,2010,25(147):357-358
[4].沈家康, 浅谈急性黄疸肝炎的辨治[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8):443
[5]寇义华,卢军利,茵陈对黄疸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1,2(5):25-27
[6]何汶忠,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8例[J].光明中医,2011,26 (9):1843-18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