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在儿童语言教育中的功能
摘要:儿歌是一种很好的语言范例,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儿歌训练让儿童在感知、体会、记忆这些儿歌的同时不断积累经验并最终转化和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这是儿童语言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儿歌 儿童 语言教育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幼儿期是人语言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因此这一时期的语言教育对人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时期如何创设语言学习的场景,调动语言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高效发展儿童语言能力,是我们探索的重要课题。儿歌是为儿童创作的、适合儿童唱的歌谣,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一直以来,优秀的儿歌都在代代相传,显示着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通过儿歌的教育活动,让儿童在感知、体会、记忆这些儿歌的同时不断积累经验并最终转化和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是儿童语言教育的有效途径。
1 儿歌的特点
儿歌以幼儿的视角和语言来描述幼儿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表现了幼儿的观点和感情。儿歌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活泼风趣,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与一体、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是学前儿童教育不可缺重要教育资源。
1.1主题明确,通俗易懂
儿歌从摇篮曲开始,是幼儿最早接触到的文学样式。学龄前儿童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知识有限,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单纯,因此儿歌主题明确,通俗易懂,描述的多是常见的生活情境和自然景观,如花鸟虫鱼、日月星辰等,便于儿童理解。
传统儿歌《小老鼠》:“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咪咪咪,猫咪来,咕噜咕噜滚下来。”情节简单而有趣,娱乐性很强。《小蜘蛛》:“小蜘蛛,拉银丝,织个网,丝连丝,捉到蚊子它就吃。”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蜘蛛习性,娱乐中传授了一定的生活常识。表现日常生活普通事理的,如《《排排坐》:“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了留一个。”告诉儿童懂得分享,懂得关爱他人。
1.2篇幅短小,生动有趣
儿歌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好懂好记,易诵易唱,一般都短小精巧,节奏鲜明。从每句的字数看,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都有。音韵上合辙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性,儿童容易接受。
如儿歌《鸡》:公鸡打鸣,母鸡下蛋,小鸡捉虫,也很能干。四句十六字,整齐押韵。儿歌《星》:满天星,亮晶晶,好像青石板上钉铜钉。整散结合,节
奏分明,幼儿十分喜爱。富有音乐感。生动活泼的儿歌语言容易引起幼儿的愉悦感,激发他们学习儿歌的积极性,提高语言能力。
1.3想象丰富,生动有趣
形象化的描述是儿歌最突出的特点,通过艺术性的语言描述人和各种动植物的形象、声音、色彩、动作、神态,塑造生动的形象,个性鲜明,充满童趣。
《蘑菇出来戴草帽》:天上下雨,地上冒泡,蘑菇出来,戴个草帽。语言朴实自然,生活气息浓厚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石榴》:石榴树,开红花,石榴果,圆又大,石榴里面住娃娃。把石榴籽比作小娃娃。《小猴子》:小猴子,吱吱叫,肚子饿了不能跳,给香蕉,还不要,你说好笑不好笑。真是生动有趣,充满了童真稚趣。
2 儿歌的语言教育功能
儿歌是儿童最喜欢听和唱的口头文学,其简洁的语言、新奇的比喻,鲜明的节奏,也使其成为幼儿最好的语言学习资源和范本。
2.1短小优美的儿歌,培养听的能力
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首先是培养听的能力与习惯,听是说的前提,注意倾听是发展幼儿语言的基本条件。幼儿语音、词汇、语法都是通过听来感知的。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能力,是发展其口语的先决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听话能力不一样,小班幼儿有意注意时间只有3一5分钟,大班幼儿不超过15分钟,因此让幼儿听赏的儿歌要简短,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能激发幼儿倾听的兴趣。儿歌语言上短小易懂、音律优美、节奏感强的特点整符合了儿童语言能力培养的需要。儿歌一般只有4一8句,字数二三十字,符合幼儿有意注意时间短的特点。
2.2儿歌伴随游戏,培养说的能力
游戏在学龄前儿童生活和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儿童文学家朱自强曾说:“游戏之于儿童,是其生活本身,游戏的意义即其生活的意义。”一般情况下,儿歌和游戏总是同时进行的,因此儿歌的教育功能和游戏紧密联系,在游戏中不自觉地发展了语言能力。幼儿为满足自己游戏心理的需要,常将儿歌中的事物假想为游戏的伙伴,跟他们说话,跟他们游戏。不仅小兔子、小松鼠、小猴子,这些可爱的动物是他们亲爱的好朋友,就是日常生活中不讨人喜欢的老鼠、蛤蟆也是他们游戏的好伙伴。如《小板凳》:小板凳,真听话,和我一起等妈妈,妈妈下班回到家,我请妈妈快坐下。又如《老鼠娶媳妇》:打花鼓,抬花轿,老鼠娶媳妇儿好热闹,挑开花轿瞄一瞄,唉呀呀,不得了,新娘是只大狸猫。《盖新房》:小白兔,盖新房,小狗小猫来帮忙,你垒砖,我刷墙,盖了一间大瓦房,进屋一看黑洞洞,原来忘了留个窗。
不管是有生命的事物,还是没有生命的事物,不管是平常喜爱的事物,还是不喜欢的事物,不以厌恶的眼光去看待,而是带着热闹夸张的游戏心态去谈笑和参与,这就是一种游戏精神的体现。儿歌和游戏的结合进行,将学习儿歌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变成了一种愉快的经历。幼儿一旦产生儿歌学习的兴趣,语言学习的积极性自然随之提高,就会主动寻找学习语言的机会,语言的潜能就能得到更好发挥。幼年时学习语言的兴趣往往是成年后运用语言的兴趣的基础。游戏的同时潜移默化进行语言能力培养对幼儿将来人生语言能力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
2.3通过儿歌训练提升语音词汇使用水平
语音正确是语言训练的第一步,也是发展语言能力的首要因素。儿童由于发音器官尚未发育完好,语音技巧没有掌握,儿歌训练能发现儿童语音语调存在的问题,帮助儿童更好地找到正确的发音部位,掌握发音方法,矫正错误语音。比如,“吃饭”chifan念成qifan;“老师”laoshi念成laosi。有些方言区的儿童学习普通话的时候受到方言影响容易形成方言普通话,有些方言边鼻音n-l不分,“南方”和“男方”不分。有些方言舌面音和舌根音混淆,“鞋子”和“孩子”不分。通过反复的儿歌训练有助于语言心理构建的固化,有助于提高语音规范程度。词汇方面,通过反复唱诵儿歌来学习新词语,找到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对应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辈分歌》: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奶奶。爸爸的哥哥叫什么?爸爸的哥哥叫伯伯。爸爸的弟弟叫什么?爸爸的弟弟叫叔叔。爸爸的姐妹叫什么?爸爸的姐妹叫姑姑。妈妈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爸爸叫外公。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外婆。妈妈的兄弟叫什么?妈妈的兄弟叫舅舅。妈妈的姐妹叫什么?妈妈的姐妹叫阿姨。可是方言亲属称谓系统往往各不相同,不能和普通话的一一对应。比如鄂东南的咸宁市爸爸称爸(爷),妈妈称娘,爷爷称爹,奶奶称妈,其余也不相同。
一般来说,4一5岁的儿童能掌握2300个词左右,5一6岁的儿童词汇量在3500左右。学龄前是儿童词汇学习的关键期,日常生活与人交往和接受语言教育是掌握词汇的主要途径,儿歌词语形象鲜明,表现力强,儿童在学习儿歌的同时能轻松学会许多词语及词语的用法,由语言模仿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2.4通过学习儿歌发展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儿童思维随着语言能力的提升而不断发展。儿歌语言虽然简短,但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按时间、空间、事理等顺序有效组织的。《天上一天星》:天上一天星,屋上一只鹰,楼上一盏灯,桌上一本经,地上一根针,捡起地上针,收起桌上经,吹灭楼上灯,赶走屋上鹰,数数天上的星。是按空间顺序组织的。《小蜗牛》:小蜗牛,背书包,妈妈叫他上学校。太阳一杆高,蜗牛慢慢跑;太阳当头照,蜗牛慢慢跑;太阳下山了,蜗牛慢慢跑;小朋友,放学了,蜗牛还没到学校。是按时间顺序组织的。
常练习可使儿童思想灵敏,对训练思维很有作用。儿歌的比喻、拟人等修辞,还能提高儿童的联想能力,使儿童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3 家庭学校社会合力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
儿童语言能力发展和其他方面的发展一样,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是人生学习的开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生活为儿童交往提供了大量语言学习的机会,儿歌学习应结合生活体现在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社会的文化教育设施和各种文教活动,在儿歌教育中起着同样重大的作用,社会推出的儿歌作品通过影视、网络传播,让充满童心童趣的儿歌成为能诵、能歌、能演的作品,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如果家庭学校社会合力关注和发展儿歌的教育功能,孩子们必能乘着歌声的翅膀,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黄路明,儿歌与学龄前幼儿语言能力发展[D].桂林,广西大学,2008.06.
[3]黄路明,论童谣的幼儿语言教育功能[J].广西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4]李义淑,例谈运用角色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语言交往能力[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