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分米和毫米》是在学生已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及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
毫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比较分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
的能力。
3、 情感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使学生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
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概念;由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所以,教学难点是学生对物体的估测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实物展示法,师生共同参与,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实践,探究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和1厘米分别是多长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
这一复习导入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米和厘米的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要学习的新单位。 (二)新知探究 1、认识毫米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上课时,我运用课件出示情景图片《齐天大圣—金箍棒》,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画面,读一读金箍棒是多长?启发学生当金箍棒不足整厘米时,如何准确的表示金箍棒的长度?然后启发学生观察直尺,为什么每一厘米中有许多小格?
设计意图:选用富有童趣的素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用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学习兴趣。
1 / 6
(2)实物展示,引出毫米
在学生观察直尺时,学生可能会发现很多信息,我会根据学生的信息,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每一厘米中小格的数量,使学生发现每一厘米之间有10个小格,然后引出需要认识的长度单位—毫米。在学生已认识毫米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量一量身边的书本、文具盒、橡皮等物,感受一下毫米的表象。
设计意图:实物的展示根据形象性,以身边事物作为教具,用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毫米,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兴趣。 (3)回归情境,现学现用
学生已建立毫米的概念时,回归齐天大圣的问题(出示课件);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解决教学环节(1)所遗留问题,加深学生对毫米的认识,正确进行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2、认识分米
(1)对比情境,引出分米
齐天大圣又出了一题(单位是10厘米),请学生对比上一题(上题单位是1厘米),启发学生在单位不同的情况下,又应该如何准确读出金箍棒的长度?能否以更小的数字表示它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同事物的对比,使学生发现在单位不同的情况下,读数不同的结果。同时引出长度单位分米。
(2)出示课件,学习分米
课件出示一把以1厘米为单位的直尺,对比于以10厘米为单位的直尺,请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以10厘米为单位的直尺同样每10厘米中有10个小格,建立分米概念,1分米=10厘米。请学生在量一量文具盒,用分米作单位,它的长宽是多杀?
设计意图:对比方法的教学能使学生更易于发现事物的差异,在毫米与分米的认识更为深刻,亦同时教授学生一种数学方法—对比。 3、新旧交融,螺旋上升
出示课件,请学生完成图表(米、厘米、毫米、分米的关系)讨论:分米与毫米的换算。
设计意图:新知与旧知的整合,使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及换算有了更为系统的把握。 4、趁胜追击,巩固练习 (1) 填一填
1厘米=()毫米 1分米=()厘米 1分米=()毫米 1米=()分米 (2) 算一算
1米—2分米=()分米 14厘米+26厘米=()分米 (3)选择适合的长度单位
一块软盘厚 2 ( ) 一个曲别针长3() 一间房子高 3( ) 30() 一支铅笔长2 ( )20()
设计意图:(1)使学生知道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率;(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3)加强学生对理论与实际的理解度。 六、总结:
请学生说说通过这节课,自己学到了什么知识,有怎样的体会,想到什么,存有什么问题。使学生学会总结,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及数学语言的表达的能力。
2 / 6
分拆为乘与加
【学习目标】
1.能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加,丰富对数的感觉。 2.培养发散性思维。 【学习重难点】
1.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加。 2.在分拆的过程中感知括号里最大填几。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 )里最大能填几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 5×( )<26 7 ×( )< 70 6×( )<41 7×( )<43 8×( ) <57 ( )×7<50 3.用乘加的形式表示29
29=( )×( )+( ); 29=( )×( )+( ); 29=( )×( )+( ); 29=( )×( )+( ); 29=( )×( )+( ); 29=( )×( )+( ); 二、巩固练习
1.圈一圈,填一填
问:(1)为什么多余1和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数和谁要比一比大小?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余数<除数) 2.应用题
(1)把43张彩色照片贴在照相册上,贴了8页,平均每页贴照片多少张?还剩多少张? ①想:43里有( )个8,还多( ) 43=( )×8+( ) ②列除法算式表示:43÷8=( )张……( )张 ③说说每个数表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33朵红花,每人5朵,分给几人,还多几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丁丁有20颗珠子,每7个一串,可以穿几串,还剩几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怎样想?②怎样列式?
3 / 6
三、提高练习:
1.照样子完成对18的分拆
18=1×10+8 18=( )×5+( ) 18=( )×2 18=( )×4+( ) 18=( )×8+( ) 18=( )×7+( ) 18=( )×3 18=( )×6 18=( )×9
2.有22根小棒棒,小丁丁用它们搭下列漂亮的图案。 (1)最多能搭多少个正方形?
(2)最多能搭多少个三角形?
小结:要求最多能搭多少图形,我们列出的乘与加算式中,最后的加数要小于这里的每份数。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4 / 6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学习目标】
1.学会用乘法口诀求除数、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能熟练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学习重难点】
1.能正确计算除数、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能用乘法口诀求除数、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复习回顾
1.用乘法口诀求商。
12÷6=( ) 40÷5=( ) 21÷3=( ) 24÷8=( ) 2.计算。 17÷5=
在做有余数的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余数要比除数小) 3.例题:25÷8=( ) 问:这题该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1.例题:25÷8=( ) (1)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余数的除法也能用乘法口诀来做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几的乘法口诀?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哪一句都对不上?怎么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事巧解
熊猫乐乐:除数是8,用8的乘法口诀来试商。 小胖想到: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 小巧:四八三十二,积是32已超过被除数25,不行!
5
小丁丁:三八二十四,积24小于被除数25,商是3,余数是1, 余数小于除数,行! 为什么不用二八十六呢?积十六也小于被除数2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若商是2,余数就是9,余数大于除数,不行!) (4)解得25÷8=3……1 2.试一试:21÷5=(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独立尝试
(2)小结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步骤:如果口诀中的积超过被除数,商应该调小;如果口诀中的积比被除数小,还应该算出余数,并将余数跟除数比,若余数小于除数就能定下商,否则应再试商,即将商调大。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