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广东省2021届高考化学压轴试卷(附答案详解)

来源:东饰资讯网
广东省2021届高考化学压轴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0.0分) 1.

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 𝑁𝑎2𝑂2吸收𝐶𝑂2产生𝑂2,可用作呼吸面具供氧剂 B. 𝐶𝑙𝑂2具有还原性,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 C. 𝑆𝑖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D. 𝑁𝐻3易溶于水,可用作制冷剂

2.

氯、溴、碘等卤族元素主要来自海水,很多海洋植物中都含有大量的碘,

反应①是从海藻灰中提取碘的主要反应,反应②是从智利硝石中提取碘的主要反应: 2𝑁𝑎𝐼+𝑀𝑛𝑂2+3𝐻2𝑆𝑂4=2𝑁𝑎𝐻𝑆𝑂4+𝑀𝑛𝑆𝑂4+2𝐻2𝑂+𝐼2① 2𝑁𝑎𝐼𝑂3+5𝑁𝑎𝐻𝑆𝑂3=2𝑁𝑎2𝑆𝑂4+3𝑁𝑎𝐻𝑆𝑂4+𝐻2𝑂+𝐼2②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𝑁𝑎𝐼和𝑁𝑎𝐼𝑂3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应生成𝐼2

B. 𝐼2在反应①中是还原产物,在反应②中是氧化产物 C. 两个反应中生成等量的𝐼2时转移电子数相等

2+−2−

D. 氧化性:𝑀𝑛𝑂2>𝐼𝑂3>𝑆𝑂4>𝑀𝑛4

3. 近几年一种新型的甜味剂木糖醇悄悄地走入生活,进入人们的视野,因为木糖醇是一种理想的蔗糖代替品,它具有甜味足,溶解性好,防龋齿,适合糖尿病患者的优点。木糖醇是一种白色粉末状的晶体,分子式为𝐶5𝐻12𝑂5,结构简式为𝐶𝐻2𝑂𝐻(𝐶𝐻𝑂𝐻)3𝐶𝐻2𝑂𝐻,下列有关木糖醇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木糖醇与葡萄糖、果糖不一样,它不属于单糖 B. 木糖醇不能跟新制的𝐶𝑢(𝑂𝐻)2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C. 木糖醇与乙醇属于同系物

D. 木糖醇是一种五元醇,可以与羧酸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

4.

实验室常用反应𝑁𝑎𝑁𝑂2+𝑁𝐻4𝐶𝑙=𝑁𝑎𝐶𝑙+𝑁2↑+2𝐻2𝑂制取𝑁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𝑁𝑎𝑁𝑂2是氧化剂 B. 𝑁2的电子式是

C. 生成1 𝑚𝑜𝑙 𝑁2时转移6 𝑚𝑜𝑙 电子

D.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质量之比是1:1

5.

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2−𝑁𝑎+、𝐶𝑂3、 A. 常温下,呈碱性的溶液:𝐾+、𝐴𝑙𝑂2+

、𝐶𝑙−、𝐼− B. 含𝐹𝑒3+的溶液中:𝐾+、𝑁𝐻4

−2−、𝑆𝑂4 C. 中性溶液:𝐹𝑒3+、𝐴𝑙3+、𝑁𝑂3

−−−

、𝑁𝑂3、𝐻𝐶𝑂3 D. 无色溶液中:𝐾+、𝐴𝑙𝑂2

6.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2−

A. 用醋酸除去水垢:2𝐻++𝐶𝑂3=𝐶𝑂2↑+𝐻2𝑂

B. 向𝐹𝑒𝐶𝑙3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𝐹𝑒3++𝐹𝑒=2𝐹𝑒2+ C. 钠与水反应:𝑁𝑎+2𝐻2𝑂=𝑁𝑎++2𝑂𝐻−+𝐻2↑

+D. 用管道疏通剂(主要成分为𝐴𝑙粉和𝑁𝑎𝑂𝐻固体)疏通管道:2𝐴1+2𝐻2𝑂+2𝑂𝐻−=2𝐴𝑙𝑂2

3𝐻2↑ 7.

𝑁𝐴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标准状况下,2.24 𝐿𝐶2𝐻4和𝐶2𝐻2的混合气体中含碳原子数目为0.2 𝑁𝐴 B. 标准状况下,6.72𝐿 𝑁𝑂2与水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4𝑁𝐴

+

的数目相同 C. 常温下,1𝐿 0.5𝑚𝑜𝑙/𝐿 𝑁𝐻4𝐶𝑙溶液与2𝐿 0.25𝑚𝑜𝑙/𝐿 𝑁𝐻4𝐶𝑙溶液所含𝑁𝐻4

D. 常温下,1𝐿 𝑝𝐻=2的𝐻2𝑆𝑂4溶液中含有的𝐻+数目为0.02 𝑁𝐴

8.

四氢噻(

)是家用天然气中人工添加的气味添加剂具有相当程度的臭味。下列关于该化合物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能在𝑂2中燃烧 B. C.

与𝐵2的加成产物只有一种 能使酸性𝐾𝑀𝑛𝑂4溶液褪色

D. 生成1 𝑚𝑜𝑙 𝐶4𝐻9𝑆𝐻至少需要2𝑚𝑜𝑙𝐻2

9.

如图为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的一部分,下列有关𝑅、𝑊、𝑋、𝑌、𝑍五种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𝑊元素的电负性大于𝑌元素的电负性 B. 𝑋元素是电负性最大的元素 C. 𝑝能级未成对电子最多的是𝑍元素

D. 𝑌、𝑍的阴离子电子层结构都与𝑅原子的相同

10. 下列依据相关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该溶液一定是碳酸盐

溶液

⇌𝐼2+𝐼−,向盛有𝐾𝐼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适量𝐶𝐶𝑙4,振荡静置后𝐶𝐶𝑙4层显紫色,说明B. 已知𝐼3

𝐾𝐼3在𝐶𝐶𝑙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

C. 将某气体通入溴水中,溴水颜色褪去,该气体一定是乙烯

D. 向含有少量𝐹𝑒𝐶𝑙3的𝑀𝑔𝐶𝑙2溶液中加入足量𝑀𝑔(𝑂𝐻)2粉末,搅拌一段时间后过滤,可除去

𝑀𝑔𝐶𝑙2溶液中少量𝐹𝑒𝐶𝑙3

11. 短周期元素𝑋、𝑌、𝑍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𝑋与𝑌、𝑍位于相

邻周期,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𝑋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或者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𝑋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显弱酸性 B. 𝑌的氧化物是离子化合物

C. 𝑋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在空气中存放不易变质

D. 𝑋的氢化物和𝑍的氢化物反应生成一种对热稳定的化合物

+2−2−

12. 某溶液中只可能含 𝑁𝑎+、𝐾+、𝑁𝐻4、𝑀𝑔2+、𝐶𝑢2+、𝑆𝑂3、𝑆𝑂4和 𝐶𝑙−中的几种。将试样平

均分成甲、乙、丙各 100𝑚𝐿三份,每次均加入足量的试剂,设计如下实验。

2−2−

已知:𝑆𝑂3+𝐵𝑟2+𝐻2𝑂=𝑆𝑂4+2𝐵𝑟−+2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中可能含有 𝑁𝑎+、𝐾+、𝐶𝑢2+

2−

和 𝑀𝑔2+,且 𝑐(𝐶𝑙−)=0.2 𝑚𝑜𝑙⋅𝐿−1 B. 溶液中一定含有 𝐶𝑙−、𝑆𝑂4

C. 可能存在的阳离子可用焰色反应进一步检验确认

+2−𝐶𝑙−、𝐶𝑢2+、𝑆𝑂3、D. 溶液中一定不含 𝑁𝑎+、𝐾+、𝑁𝐻4

13. 含固体混合物𝑁𝐻4𝐶𝑙、𝑍𝑛𝐶𝑙2、𝐴𝑔𝑁𝑂3、𝐾𝐻𝑆𝑂3、𝐾𝑀𝑛𝑂4、𝑁𝑎𝑂𝐻、𝑁𝑎𝐴𝑙𝑂2、𝐹𝑒𝐶𝑙3中的两种或

两种以上化合物,溶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且得到澄清溶液,推测可能存在的物质不合理的是( )

A. 𝑍𝑛𝐶𝑙2、𝑁𝑎𝑂𝐻 C. 𝑁𝑎𝐴𝑙𝑂2、𝐹𝑒𝐶𝑙3

B. 𝑁𝐻4𝐶𝑙、𝐴𝑔𝑁𝑂3、𝑁𝑎𝑂𝐻 D. 𝐾𝐻𝑆𝑂3、𝐾𝑀𝑛𝑂4

14. 𝑀𝑔−𝐻2𝑂2电池可用于驱动无人驾驶的潜航器。该电池以海水为电解质溶液,示意图如下。该

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𝐻2𝑂2是电池反应的氧化剂 C. 𝑀𝑔电极是该电池的正极

B. 石墨发生氧化反应 D. 溶液中电子向正极移动

15. 对室温下𝑝𝐻相同、体积相同的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分别采取下列措施,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加入适量的氯化铵晶体后,两溶液的𝑝𝐻均碱小 B. 温度下降10°𝐶,两溶液的𝑝𝐻均不变 C. 分别加水稀释10倍,两溶液的𝑝𝐻仍相等 D. 用盐酸中和,消耗的盐酸体积相同

二、双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6. 下列分类标准正确的是

A. 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标准:能否透过滤纸)

B. 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标准:是否在水溶液中进行)

C. 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标准:元素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 D. 化合物分为:电解质、非电解质(标准:溶于水或熔融状态能否导电)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0分)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𝑆𝑂2的化学性质进行以17. (1)研究𝑆𝑂2的性质对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实验,如下图装置(加热及固定装置已略去)。

①以上实验中,体现𝑆𝑂2具有氧化性的实验现象为______,对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𝐷装置的作用是______,写出该装置中发生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③𝐴中反应开始后,试管𝐵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现将试管𝐵中溶液分成两份,分别滴加一定量的氯水

和氨水,均出现白色沉淀,任选其中一个实验,结合离子方程式进行解释:______。 (2)硫酸工厂的烟气中含有𝑆𝑂2,有多种方法可实现烟气脱硫。

①“钠碱法”用𝑁𝑎𝑂𝐻溶液作吸收剂,向 100𝑚𝐿 0.3𝑚𝑜𝑙⋅𝐿−1的𝑁𝑎𝑂𝐻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下

0.448𝐿 𝑆𝑂2气体,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2

−的酸性废水处理烟气中𝑆𝑂2,反应后的铬元素以𝐶𝑟3+形式存在,则反应中②某硫酸厂拟用含𝐶𝑟2𝑂7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0分)

18. 富硼渣中含有镁硼酸盐(2𝑀𝑔𝑂⋅𝐵2𝑂3)、镁硅酸盐(2𝑀𝑔𝑂⋅𝑆𝑖𝑂2)及少量𝐴𝑙2𝑂3、𝐹𝑒𝑂等杂质。由

富硼渣湿法制备硫酸镁晶体和硼酸(𝐻3𝐵𝑂3)晶体的一种工艺流程如图1。

已知: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𝑝𝐻(金属离子的起始浓度为0.1𝑚𝑜𝑙/𝐿)

开始沉淀时 完全沉淀时 𝐹𝑒(𝑂𝐻)3 1.9 3.2 𝐴𝑙(𝑂𝐻)3 3.4 4.7 𝐹𝑒(𝑂𝐻)2 7.0 9.0 𝑀𝑔(𝑂𝐻)2 9.1 11.1 (1)上述流程的操作中能加快反应速率的措施有______、______。 (2)①酸浸时镁硼酸(2𝑀𝑔𝑂⋅𝐵2𝑂3)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②已知硼酸与过量𝑁𝑎𝑂𝐻溶液发生的中和反应为:𝐻3𝐵𝑂3+𝑂𝐻−=𝐵(𝑂𝐻)−4。 下列关于硼酸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𝑎.硼酸是一元酸

𝑏.向𝑁𝑎𝐻𝐶𝑂3固体中滴加饱和硼酸溶液,有气泡产生

𝑐.硼酸的电离方程式可表示为:𝐻3𝐵𝑂3+𝐻2𝑂=𝐵(𝑂𝐻)4+𝐻+

(3)除去浸出液中的杂质离子:用𝑀𝑔𝑂调节溶液的𝑝𝐻至______以上,使杂质离子转化为______(填化学式)沉淀,过滤。 (4)获取晶体:

ⅰ.浓缩滤液,使𝑀𝑔𝑆𝑂4和𝐻3𝐵𝑂3接近饱和; ⅰ.控制温度使两种晶体分别从溶液中结晶。

结合如图2溶解度曲线,简述ⅰ的方法:将浓缩液加入到高压釜中,______。(将方法补充完整) 19. 𝑆𝑒、𝑇𝑖、𝑃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在工业生产、医药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和研究价值。回答下列问题:(1)𝑆𝑒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______区。同周期元素中,第一电离能大于𝑆𝑒元素的有______种,基态原

子未成对电子数目等于基态𝑆𝑒原子的有______种。 (2)𝐻2𝑆𝑒𝑂3和𝐻2𝑆𝑒𝑂4均可用于电镀行业。

2−的立体构型为______。 ①𝑆𝑒𝑂3

②𝐻2𝑆𝑒𝑂4中𝑆𝑒原子的杂化形式为______。 ③𝐻2𝑆𝑒𝑂3的酸性弱于𝐻2𝑆𝑂4的微观原因为______。

(3)钛与酒石酸[𝐻𝑂𝑂𝐶𝐶𝐻(𝑂𝐻)𝐶𝐻(𝑂𝐻)𝐶𝑂𝑂𝐻]形成的配合物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酒石酸中𝜎键和𝜋

键的数目之比为______,做配体时,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为______(填元素符号)。 (4)𝑃与𝐴1形成的一种化合物可用于制农药,其立方晶胞结构如图所示:

①晶胞中所有𝐴1原子堆积形成的几何构型为______。

②若原子坐标参数𝐴为(0,0,0);𝐵为(4,4,4),则𝐶的原子坐标参数为______。

③若晶体密度为𝑝 𝑔⋅𝑐𝑚−3,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𝑁𝐴,则晶体中邻近的两个𝐴1原子的核间距离为

______𝑝𝑚(用含𝜌、𝑁𝐴的代数式表示)。

331

20. 某课题组以苯为主要原料,采用以下路线合成利胆药—柳胺酚。

已知:

(1)对于柳胺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请回答下列问题:

A. 1 𝑚𝑜𝑙柳胺酚最多可以和2 𝑚𝑜𝑙𝑁𝑎𝑂𝐻反应 B. 不发生硝化反应 C. 可发生水解反应 D. 可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𝐴

解析:解:𝐴.𝑁𝑎2𝑂2为固体,吸收𝐶𝑂2产生𝑂2,可用作呼吸面具供氧剂,故A正确; B.𝐶𝑙𝑂2具有氧化性,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故B错误;

C.𝑆𝑖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𝑆𝑖𝑂2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𝑆𝑖不能传递光信号,不能制作光导纤维,故C错误;

D.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具有制冷作用,能够做制冷剂,与氨气易溶于水无关,故D错误; 故选:𝐴。

A.𝑁𝑎2𝑂2吸收𝐶𝑂2生成𝑂2和𝑁𝑎2𝐶𝑂3,氧气能供给呼吸; B.𝐶𝑙𝑂2具有强氧化性;

C.𝑆𝑖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𝑆𝑖𝑂2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D.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具有制冷作用。

本题考查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为高频考点,属于基础题,明确物质结构和性质是解本题关键,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题目难度不大。

2.答案:𝐴

𝐼元素由−1价升高为0,解析:解:①2𝑁𝑎𝐼+𝑀𝑛𝑂2+3𝐻2𝑆𝑂4=2𝑁𝑎𝐻𝑆𝑂4+𝑀𝑛𝑆𝑂4+2𝐻2𝑂+𝐼2中,𝑀𝑛元素由+4价降低为+2价;

②2𝑁𝑎𝐼𝑂3+5𝑁𝑎𝐻𝑆𝑂3=2𝑁𝑎2𝑆𝑂4+3𝑁𝑎𝐻𝑆𝑂4+𝐻2𝑂+𝐼2中,𝐼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为0,𝑆元素的化合价由+4价升高为+6价,

A.𝑁𝑎𝐼具有还原性,𝑁𝑎𝐼𝑂3具有氧化性,则𝑁𝑎𝐼和𝑁𝑎𝐼𝑂3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应生成𝐼2,故A正确; B.反应①中碘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反应②中碘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𝐼2在反应①中是氧化产物,在反应②中是还原产物,故B错误;

C.生成1𝑚𝑜𝑙𝐼2时,反应①转移2𝑚𝑜𝑙电子,反应②转移10𝑚𝑜𝑙电子,转移电子数不相等,故C错误;

−D.氧化性𝑀𝑛𝑂2>𝐼2,但是不能确定𝑀𝑛𝑂2与𝐼𝑂3氧化性强弱,故D错误.

故选A.

该反应①中𝐼元素由−1价升高为0,𝑀𝑛元素由+4价降低为+2价,氧化剂是𝑀𝑛𝑂2、还原剂是𝑁𝑎𝐼,氧化产物是碘,所以氧化性𝑀𝑛𝑂2>𝐼2;

反应②中𝐼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为0,𝑆元素的化合价由+4价升高为+6价,氧化剂是𝑁𝑎𝐼𝑂3、还

2−−2−

原剂是 𝑁𝑎𝐻𝑆𝑂3,氧化产物是𝑆𝑂4、还原产物是碘,所以氧化性𝐼𝑂3,据此分析解答. >𝑆𝑂4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侧重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明确元素化合价变化是解本题关键,难点是电子转移数目的计算,题目难度不大.

3.答案:𝐶

解析:木糖醇有五个羟基,乙醇只有一个羟基,二者的结构不相似,不属于同系物。

4.答案:𝐴

解析:解:𝐴.𝑁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𝑁𝑎𝑁𝑂2是氧化剂,故A正确; B.氮气中存在三键,每个氮原子都满足8电子结构,其电子式为

,故B错误;

C.每生成1𝑚𝑜𝑙𝑁2时,由化合价的变化可知,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3𝑚𝑜𝑙,故C错误;

D.𝑁𝑎𝑁𝑂2中𝑁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降低为0,为氧化剂,𝑁𝐻4𝐶𝑙中𝑁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升高为0,为还原剂,则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故D错误; 故选A.

𝑁𝑎𝑁𝑂2中𝑁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降低为0,𝑁𝐻4𝐶𝑙中由𝑁𝑎𝑁𝑂2+𝑁𝐻4𝐶𝑙=𝑁𝑎𝐶𝑙+𝑁2↑+2𝐻2𝑂可知,𝑁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升高为0,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子式,把握氧化还原反应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解答的关键,侧重氧化还原反应中基本概念和转移电子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5.答案:𝐴

解析:

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问题,难度不大。

−2−𝑁𝑎+A、在碱性溶液中𝐾+、𝐴𝑙𝑂2、𝐶𝑂3、不发生任何反应,可以共存,故A正确;

B、𝐼−、 𝐹𝑒3+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共存,故B错误; C、中性溶液𝐹𝑒3+、𝐴𝑙3+已经沉淀完全,不能共存,故C错误;

−−D、𝐴𝑙𝑂2、𝐻𝐶𝑂3因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A。

6.答案:𝐷

解析:解:𝐴.醋酸为弱电解质,应写成化学式,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𝐶𝑎𝐶𝑂3+2𝐶𝐻3𝐶𝑂𝑂𝐻=𝐶𝑎2++2𝐶𝐻3𝐶𝑂𝑂−+𝐶𝑂2↑+𝐻2𝑂,故A错误;

B.向𝐹𝑒𝐶𝑙3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离子方程式:2𝐹𝑒3++𝐹𝑒=3𝐹𝑒2+,故B错误; C.钠与水反应的离子反应为2𝑁𝑎+2𝐻2𝑂=2𝑁𝑎++2𝑂𝐻−+𝐻2↑,故C错误;

D.利用固体管道疏通剂(主要成分为𝐴𝑙粉和𝑁𝑎𝑂𝐻固体)产生的气体疏通管道,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

+3𝐻2↑,故D正确。 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𝐴𝑙+2𝐻2𝑂+2𝑂𝐻−=2𝐴𝑙𝑂2

故选:𝐷。

A.醋酸为弱电解质,应写成化学式; B.电荷不守恒; C.电子、电荷不守恒;

D.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

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为高考的高频题,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明确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常用方法:检查反应物、生成物是否正确,检查各物质拆分是否正确,如难溶物、弱电解质等需要保留化学式,检查是否符合原化学方程式等。

7.答案:𝐴

解析:解:𝐴.𝐶2𝐻4和𝐶2𝐻2分子都含有2个𝐶,所以标准状况下,2.24 𝐿𝐶2𝐻4和𝐶2𝐻2的混合气体物质的量为0.1𝑚𝑜𝑙,含碳原子数目为0.2 𝑁𝐴,故A正确;

B.标况下6.72𝐿二氧化氮的物质的量为0.3𝑚𝑜𝑙,0.3𝑚𝑜𝑙二氧化氮与水完全反应生成0.2𝑚𝑜𝑙稀释,转移了0.2𝑚𝑜𝑙电子,故B错误;

+

C.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1𝐿0.50𝑚𝑜𝑙⋅𝐿−1𝑁𝐻4𝐶𝑙溶液与2𝐿0.25𝑚𝑜𝑙⋅𝐿−1𝑁𝐻4𝐶𝑙溶液含𝑁𝐻4物质的量

后者小,故C错误;

D.𝑝𝐻=2的𝐻2𝑆𝑂4溶液氢离子浓度为0.01𝑚𝑜𝑙/𝐿,1𝐿 𝑝𝐻=2的𝐻2𝑆𝑂4溶液中含有的𝐻+数目为0.01 𝑁𝐴,故D错误; 故选:𝐴。

A.𝐶2𝐻4和𝐶2𝐻2分子都含有2个𝐶;

B.0.3𝑚𝑜𝑙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0.2𝑚𝑜𝑙硝酸和0.1一氧化氮,电子转移了0.2𝑚𝑜𝑙;

++C.𝑁𝐻4发生水解,𝑁𝐻4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D.𝑝𝐻=2的𝐻2𝑆𝑂4溶液氢离子浓度为0.01𝑚𝑜𝑙/𝐿;

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分析应用,熟练掌握公式的使用和物质的结构是解题关键,注意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计算,注意物质的量和微粒数的计算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8.答案:𝐶

解析:

本题考查有机物结构和性质,侧重考查含有碳碳双键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明确烯烃的加成和氧化解本题关键,注意𝐷为解答易错点,题目难度中等。

A.四氢噻(B.四氢噻(C.四氢噻(D.四氢噻(故选C。

)是有机物,能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故A错误; )能与𝐵𝑟2发生1:1加成有二种产物,2加成生成一种产物,还可能发生1:故B错误; )含有碳碳双键,能使酸性𝐾𝑀𝑛𝑂4溶液褪色,故C正确; )与氢气完全加成产物为𝐶4𝐻8𝑆,不能生成𝐶4𝐻9𝑆𝐻,故D错误。

9.答案:𝐵

解析:解:由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可知,𝑋为𝐹,𝑊为𝑃,𝑌为𝑆,𝑅为𝐴𝑟,𝑍为𝐵𝑟, A.非金属性𝑆>𝑃,𝑊元素的电负性小于𝑌元素的电负性,故A错误; B.𝐹的非金属性最强,则𝑋元素是电负性最大的元素,故B正确;

C.𝑝能级未成对电子最多为3个,则𝑝能级未成对电子最多的是𝑊元素,故C错误;

D.𝑍的阴离子电子层结构比𝑅原子的多1个电子层,而𝑌的阴离子电子层结构都与𝑅原子的相同,故D错误; 故选:𝐵。

由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可知,𝑋为𝐹,𝑊为𝑃,𝑌为𝑆,𝑅为𝐴𝑟,𝑍为𝐵𝑟, A.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 B.𝐹的非金属性最强; C.𝑝能级未成对电子最多为3个;

D.𝑍的阴离子电子层结构比𝑅原子的多1个电子层.

本题考查位置、结构与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元素的位置、性质、元素周期律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规律性知识的应用,𝐶为解答的难点,题目难度不大.

10.答案:𝐷

解析:解:𝐴.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则溶液可能为亚硫酸盐等,故A错误;

B.振荡静置后𝐶𝐶𝑙4层显紫色,溶解碘单质,可知碘单质在𝐶𝐶𝑙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故B错误; C.气体可能为烯烃或还原性气体,溴水褪色可知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硫,故C错误; D.加入足量𝑀𝑔(𝑂𝐻)2粉末,促进铁离子水解转化为沉淀,过滤可除杂,故D正确; 故选:𝐷。

A.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 B.振荡静置后𝐶𝐶𝑙4层显紫色,溶解碘单质;

C.气体可能为烯烃或还原性气体;

D.加入足量𝑀𝑔(𝑂𝐻)2粉末,促进铁离子水解转化为沉淀。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反应与现象、混合物分离提纯、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11.答案:𝐵

𝑌、𝑍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𝑋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解析:解:短周期元素𝑋、则𝑋只能有2个电子层,处于第二周期,𝑋与𝑌、𝑍位于相邻周期,则𝑌、𝑍位于第三周期,故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个电子,则𝑍为𝑆;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则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可推知𝑌为𝑀𝑔;三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则𝑋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3−2−6=5,即𝑋为氮元素,

A.𝑋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硝酸,𝐻𝑁𝑂3为强酸,故A错误; B.𝑌的氧化物为𝑀𝑔𝑂,是离子化合物,故B正确;

C.𝑋的氢化物的水溶液为氨水,在空气中易吸收𝐶𝑂2而变质,故C错误;

D.𝑋的氢化物和𝑍的氢化物反应生成的物质为硫化铵或硫氢化铵,受热会分解,故D错误. 故选B.

短周期元素𝑋、𝑌、𝑍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𝑋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则𝑋只能有2个电子层,处于第二周期,𝑋与𝑌、𝑍位于相邻周期,则𝑌、𝑍位于第三周期,故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个电子,则𝑍为𝑆;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则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可推知𝑌为𝑀𝑔;三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则𝑋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3−2−6=5,即𝑋为氮元素.

本题考查结构位置性质关系应用,判断𝑋为第二周期元素为突破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熟悉元素化合物知识.

12.答案:𝐷

解析:

本题考查无机物的推断,侧重常见阴阳离子的检验,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常见离子的性质及检验方法,试题充分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

分成3份,甲加入溴水,溴水不褪色,说明不含 𝑆𝑂3;乙加入酸化的氯化钡,生成2.33𝑔沉淀,一定2−2−)=𝑛(𝐵𝑎𝑆𝑂4)=233𝑔/𝑚𝑜𝑙=0.01𝑚𝑜𝑙,则至少加入0.01𝑚𝑜𝑙𝐵𝑎𝐶𝑙2,溶液中加入含有𝑆𝑂4,且𝑛(𝑆𝑂4

2.33𝑔

硝酸银溶液生成沉淀为𝐴𝑔𝐶𝑙,𝑛(𝐴𝑔𝐶𝑙)=143.5𝑔/𝑚𝑜𝑙=0.02𝑚𝑜𝑙=2𝑛(𝐵𝑎𝐶𝑙2),说明原溶液不含𝐶𝑙−;

2.87𝑔

丙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0.58𝑔白色沉淀,说明含有𝑀𝑔2+,不含𝐶𝑢2+,且𝑛(𝑀𝑔2+)=58𝑔/𝑚𝑜𝑙=

+2−2−0.01𝑚𝑜𝑙,无气体生成,说明不含𝑁𝐻4,则可确定𝑛(𝑆𝑂4𝑛(𝑀𝑔2+)=0.01𝑚𝑜𝑙,不含𝑆𝑂3、)=0.01𝑚𝑜𝑙,+2−𝐶𝑙−、𝑁𝐻4、𝐶𝑢2+,由电荷守恒可知电荷的物质的量为2𝑛(𝑀𝑔2+)=2𝑛(𝑆𝑂4)=0.02𝑚𝑜𝑙,溶液呈电

0.58𝑔

中性,则不含𝑁𝑎+、𝐾+,无须再用焰色反应检验,只有D正确, 故选:𝐷。

13.答案:𝐶

解析:解:𝐴.二者可发生反应,若𝑁𝑎𝑂𝐻过量,生成𝑁𝑎2𝑍𝑛𝑂2和𝑁𝑎𝐶𝑙,可得到澄清溶液,故A正确; B.可发生反应𝑁𝐻4𝐶𝑙+𝑁𝑎𝑂𝐻=𝑁𝑎𝐶𝑙+𝑁𝐻3⋅𝐻2𝑂、𝐴𝑔𝑁𝑂3+3𝑁𝐻3⋅𝐻2𝑂=𝐴𝑔(𝑁𝐻3)2𝑂𝐻+𝑁𝐻4𝑁𝑂3+2𝐻2𝑂,生成银氨溶液、氯化钠、硝酸铵,可得到澄清溶液,故B正确;

C.二者相互促进水解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铁沉淀,得到悬浊液,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D.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钾、硫酸锰,可得到澄清溶液,故D正确; 故选:𝐶。

A.二者可发生反应,若𝑁𝑎𝑂𝐻过量,生成𝑁𝑎2𝑍𝑛𝑂2和𝑁𝑎𝐶𝑙;

B.可发生反应𝑁𝐻4𝐶𝑙+𝑁𝑎𝑂𝐻=𝑁𝑎𝐶𝑙+𝑁𝐻3⋅𝐻2𝑂、𝐴𝑔𝑁𝑂3+3𝑁𝐻3⋅𝐻2𝑂=𝐴𝑔(𝑁𝐻3)2𝑂𝐻+𝑁𝐻4𝑁𝑂3+2𝐻2𝑂,生成银氨溶液、氯化钠、硝酸铵; C.二者相互促进水解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铁沉淀; D.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钾、硫酸锰。

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与现象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反应后得到澄清溶液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

14.答案:𝐴

解析:解:𝐴.𝐻2𝑂2在石墨电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是电池反应的氧化剂,故A正确; B.石墨做正极,𝐻2𝑂2在石墨电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B错误; C.𝑀𝑔易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作负极,故C错误;

D.该装置为原电池装置,电子不能通过溶液,只能是负极流向导线流向正极,故D错误; 故选:𝐴。

该装置中𝑀𝑔易失电子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𝑀𝑔−2𝑒−=𝑀𝑔2+,𝐻2𝑂2具有氧化性,应为原电池的正极,被还原,电极反应式为𝐻2𝑂2+2𝐻++2𝑒−=2𝐻2𝑂,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原理,由𝑀𝑔、双氧水的性质确定正负极,会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知道离子移动方向,题目难度不大。

15.答案:𝐴

解析:解:室温下,𝑝𝐻相等的氨水和𝑁𝑎𝑂𝐻溶液,氨水浓度大于𝑁𝑎𝑂𝐻,

A.加入适量的氯化铵晶体,抑制一水合氨电离,𝑁𝑎𝑂𝐻和氯化铵反应生成氯化钠和一水合氨,所以加入适量的氯化铵晶体后,两溶液的𝑝𝐻均碱小,故A正确;

B.降低温度,一水合氨电离程度减小,所以氨水的𝑝𝐻减小,故B错误; C.加水稀释促进一水合氨电离,则稀释后氨水的𝑝𝐻大于氢氧化钠,故C错误;

D.用𝐻𝐶𝑙中和,𝑝𝐻相等、消耗盐酸的体积与碱的物质的量成正比,体积相等的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一水合氨的物质的量大于氢氧化钠,所以氢氧化钠消耗的盐酸少,故D错误; 故选:𝐴。

本题考查了弱电解质的电离,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特点是解本题关键,易错选项是𝐷,注意消耗酸的物质的量与碱的物质的量成正比,与电解质强弱无关,为易错点。

16.答案:𝐶𝐷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化学中常用的分类方法的应用。

A.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分为溶液、胶体、浊液,故A错误; B.按照是否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故B错误;

C.按照元素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故C正确; D.按照溶于水或熔融状态能否导电,化合物分为:电解质、非电解质,故D正确。 故选CD。

17.答案:𝐻2𝑆溶液变浑浊 𝑆𝑂2+2𝐻2𝑆=3𝑆↓+2𝐻2𝑂 吸收𝑆𝑂2,防止污染环境 𝑆𝑂2+2𝑂𝐻−=

+2−

+𝐻2𝑂 𝑆𝑂3+𝐻2𝑂 𝐵𝑎2++𝑆𝑂2+2𝑁𝐻3⋅𝐻2𝑂=𝐵𝑎𝑆𝑂3↓+2𝑁𝐻4

或𝐵𝑎2++𝑆𝑂2+𝐶𝑙2+2𝐻2𝑂=𝐵𝑎𝑆𝑂4↓+2𝐶𝑙−+4𝐻+ 𝑁𝑎2𝑆𝑂3和𝑁𝑎𝐻𝑆𝑂3 1:3

𝑆𝑂2+2𝐻2𝑆=3𝑆↓+2𝐻2𝑂;解析:解:反应方程式:(1)①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生成硫单质和水,所以看到现象为:𝐻2𝑆溶液变浑浊;

故答案为:𝐻2𝑆溶液变浑浊;𝑆𝑂2+2𝐻2𝑆=3𝑆↓+2𝐻2𝑂;

能引起空气污染,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被氢氧化钠吸收,②二氧化硫有毒,

2−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𝑆𝑂2+2𝑂𝐻−=𝑆𝑂3+𝐻2𝑂,所以𝐷装置的作用是吸收𝑆𝑂2,防止污染环境; 2−故答案为:吸收𝑆𝑂2,防止污染环境;𝑆𝑂2+2𝑂𝐻−=𝑆𝑂3+𝐻2𝑂;

③氯水具有强的氧化性能够氧化二氧化硫生成硫酸,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离子方程式:𝐵𝑎2++𝑆𝑂2+𝐶𝑙2+2𝐻2𝑂=𝐵𝑎𝑆𝑂4↓+2𝐶𝑙−+4𝐻+; 故答案为:𝐵𝑎2++𝑆𝑂2+𝐶𝑙2+2𝐻2𝑂=𝐵𝑎𝑆𝑂4↓+2𝐶𝑙−+4𝐻+;

二氧化硫物质的量为:(2)①向 100𝑚𝐿 0.3𝑚𝑜𝑙⋅𝐿−1的𝑁𝑎𝑂𝐻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下0.448𝐿 𝑆𝑂2气体,

=0.02𝑚𝑜𝑙,0.3𝑚𝑜𝑙/𝐿×0.1𝐿=0.033𝑚𝑜𝑙,𝑛(𝑂𝐻−)=氢氧根离子物质的量为:则<𝑛(𝑆𝑂2):22.4𝐿/𝑚𝑜𝑙

2

20.448𝐿

1

<,所以产物为𝑁𝑎2𝑆𝑂3和𝑁𝑎𝐻𝑆𝑂3; 31故答案为:𝑁𝑎2𝑆𝑂3和𝑁𝑎𝐻𝑆𝑂3;

②设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𝑥:𝑦,则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可知:𝑥×(6−3)×2=𝑦×(6−4),解得𝑥:𝑦=1:3, 故答案为:1:3。

(1)①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生成硫单质和水;

能引起空气污染,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被氢氧化钠吸收; ②二氧化硫有毒,

③氯水具有强的氧化性能够氧化二氧化硫生成硫酸,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2−

,当𝑛(𝑆𝑂2):𝑛(𝑂𝐻−)≤2+𝐻2𝑂,𝑂𝐻−+𝑆𝑂2=𝐻𝑆𝑂3(2)①依据离子方程式:2𝑂𝐻−+𝑆𝑂2=𝑆𝑂3

1

1

产物只有亚硫酸钠,当𝑛(𝑆𝑂2):𝑛(𝑂𝐻−)≥1:1时产物只有亚硫酸钠,2<𝑛(𝑆𝑂2):𝑛(𝑂𝐻−)<1; ②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计算解答。

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硫性质试验,明确二氧化硫性质,熟悉反应实质及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规律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11

18.答案:研磨 加热 2𝑀𝑔𝑂⋅𝐵2𝑂3+2𝐻2𝑆𝑂4+𝐻2𝑂⇌2𝐻3𝐵𝑂3+2𝑀𝑔𝑆𝑂4 𝑎𝑐 4.7 𝐴𝑙(𝑂𝐻)3、

𝐹𝑒(𝑂𝐻)3 升温(至200℃左右)结晶,得到硫酸镁晶体,趁热过滤,再将母液降温结晶,分离得到硼酸晶体

解析:解:(1)上述流程的操作中能加快反应速率的措施有研磨、加热, 故答案为:研磨;加热;

(2)①酸浸时镁硼酸(2𝑀𝑔𝑂⋅𝐵2𝑂3)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𝑀𝑔𝑂⋅𝐵2𝑂3+2𝐻2𝑆𝑂4+𝐻2𝑂⇌2𝐻3𝐵𝑂3+2𝑀𝑔𝑆𝑂4,

故答案为:2𝑀𝑔𝑂⋅𝐵2𝑂3+2𝐻2𝑆𝑂4+𝐻2𝑂⇌2𝐻3𝐵𝑂3+2𝑀𝑔𝑆𝑂4;

②𝑎.硼酸与过量𝑁𝑎𝑂𝐻溶液发生的中和反应为:𝐻3𝐵𝑂3 +𝑂𝐻−=𝐵(𝑂𝐻)−4,可知硼酸为一元酸,故𝑎正确;

𝑏.非金属性𝐵<𝐶,则硼酸的酸性比碳酸弱,与碳酸氢钠不反应,故𝑏错误;

+𝑐.为一元酸,则电离方程式为𝐻3𝐵𝑂3 +𝐻2𝑂⇌𝐵(𝑂𝐻)−4+𝐻,故𝑐正确;

故答案为:𝑎𝑐;

(3)溶液中含有铁离子、铝离子等杂质,由表中数据可知,用𝑀𝑔𝑂调节溶液的𝑝𝐻至4.7以上,使杂质离子转化为 𝐴𝑙(𝑂𝐻)3、𝐹𝑒(𝑂𝐻)3, 故答案为:4.7;𝐴𝑙(𝑂𝐻)3、𝐹𝑒(𝑂𝐻)3;

(4)由图象可知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硼酸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则可升温(至200℃左右)结晶,得到硫酸镁晶体,趁热过滤,再将母液降温结晶,分离得到硼酸晶体, 故答案为:升温(至200℃左右)结晶,得到硫酸镁晶体,趁热过滤,再将母液降温结晶,分离得到硼酸晶体。

硼镁泥含有镁硼酸盐(2𝑀𝑔𝑂⋅𝐵2𝑂3)、镁硅酸盐(2𝑀𝑔𝑂⋅𝑆𝑖𝑂2)及少量𝐴𝑙2𝑂3、𝐹𝑒𝑂等杂质,由流程可知,研磨后加入硫酸,过滤除去𝑆𝑖𝑂2,加入的过氧化氢把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加𝑀𝑔𝑂调节𝑝𝐻,溶液𝑝𝐻升高,铁离子生成氢氧化铁沉淀,铝离子形成氢氧化铝沉淀,过滤,滤渣含有𝐹𝑒(𝑂𝐻)3、𝐴𝑙(𝑂𝐻)3,用重结晶的方法得到硫酸镁晶体、硼酸晶体,以此解答该题。

本题考查混合物分离提纯的综合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混合物分离提纯方法、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19.答案:𝑝 3 3 三角锥形 𝑠𝑝3 𝐻2𝑆𝑒𝑂3中𝑆𝑒原子的非羟基氧原子数目比𝐻2𝑆𝑂4中𝑆的少,且𝑆𝑒

的正电性更弱,更难电离出离子 15:2 𝑂 正四面体 (4,4,4) (√2×3𝑝⋅𝑁×1010)

𝐴

13329

解析:解:(1)基态𝑆𝑒原子价电子排布式为4𝑠24𝑝4,属于𝑝区元素。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但𝐴𝑠元素原子4𝑝轨道为半充满稳定状态,第一电离能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的,故第一电离能比𝑆𝑒大的有𝐾𝑟、𝐵𝑟>、𝐴𝑠三种。第四周期中,基态原子未成对电子数目与基态𝑆𝑒原子相等的元素原子价电子排布式有:3𝑑24𝑝2、3𝑑84𝑠2、4𝑠24𝑝2,共有3种, 故答案为:𝑝;3;3;

2−的中心原子𝑆𝑒的孤电子对数=(2)①𝑆𝑒𝑂3

6+2−2×3

2

=1,𝑉𝑆𝐸𝑃𝑅模型为四价层电子对数=1+3=4,

面体形,忽略孤电子对可得微粒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 故答案为:三角锥形; ②𝐻2𝑆𝑒𝑂4中𝑆𝑒原子孤电子对数=故答案为:𝑠𝑝3;

③𝐻2𝑆𝑒𝑂3中𝑆𝑒原子的非羟基氧原子数目比𝐻2𝑆𝑂4中𝑆的少,且𝑆𝑒的正电性更弱,更难电离出离子,故H 2𝑆𝑒𝑂3的酸性弱于𝐻2𝑆𝑂4的,

故答案为:𝐻2𝑆𝑒𝑂3中𝑆𝑒原子的非羟基氧原子数目比𝐻2𝑆𝑂4中𝑆的少,且𝑆𝑒的正电性更弱,更难电离出离子;

(3)单键为𝜎键,双键含有1个𝜎键、1个𝜋键,酒石酸[𝐻𝑂𝑂𝐶𝐶𝐻(𝑂𝐻)𝐶𝐻(𝑂𝐻)𝐶𝑂𝑂𝐻]分子中含有15个𝜎键、2个𝜋键,故𝜎键和𝜋键的数目之比为15:2.酒石酸分子中氧原子提供孤电子对, 故答案为:15:2;𝑂;

(4)①𝐴𝑙原子处于8晶胞的体心位置,4个𝐴𝑙原子形成正四面体, 故答案为:正四面体;

②𝐶与晶胞顶点𝑃原子连线处于晶胞体对角线上,由几何知识可知,二者距离等于晶胞体对角线长度的4,则𝐶到左侧面、前平面、下底面的距离分别为晶胞棱长的4、4、4,故C的坐标参数为(4,4,4), 故答案为:(4,4,4);

③邻近的两个𝐴1原子的核间距离等于晶胞面对角线长度的2,而面对角线长度对晶胞棱长的√2倍。𝑃原子数目=8×8+6×2=4,晶胞中𝐴𝑙原子数目=4、晶胞质量=4×则4×

27+31𝑁𝐴

1

1

27+31𝑁𝐴

1

133

1

1

3

3

133

1

6+2−2×4

2

=0,杂化轨道数目=0+4=4,𝑆𝑒原子采取𝑠𝑝3杂化,

𝑔,设晶胞棱长为𝑎𝑝𝑚,

𝑔=𝑝 𝑔⋅𝑐𝑚−3×(𝑎×10−10𝑐𝑚)3,解得𝑎=2×3

√2𝑎𝑝𝑚2

29𝑝⋅𝑁𝐴

×1010,则邻近的两个𝐴1原子的

核间距离==

√2×2

(2×3

29𝑝⋅𝑁𝐴

×1010𝑝𝑚)=(√2×3

29𝑝⋅𝑁𝐴

×1010) 𝑝𝑚,

故答案为:(√2×3𝑝⋅𝑁×1010)。

𝐴

29

(1)基态𝑆𝑒原子价电子排布式为4𝑠24𝑝4;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但𝐴𝑠元素原子4𝑝轨道为半充满稳定状态,第一电离能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的;第四周期中,基态原子未成对电子数目与基态𝑆𝑒原子相等的元素原子价电子排布式有:3𝑑24𝑝2、3𝑑84𝑠2、4𝑠24𝑝2;

2−的中心原子𝑆𝑒的孤电子对数=(2)①𝑆𝑒𝑂3

6+2−2×3

2

=1,价层电子对数=1+3=4,在𝑉𝑆𝐸𝑃𝑅模型基

础上忽略孤电子对可得微粒空间构型; ②𝐻2𝑆𝑒𝑂4中𝑆𝑒原子孤电子对数=

6+2−2×4

2

=0,杂化轨道数目=0+4=4;

③非羟基数目越多,中心元素的正价越高,越容易电离出氢离子; (3)单键为𝜎键,双键含有1个𝜎键、1个𝜋键;配体中原子含有孤电子对; (4)①𝐴𝑙原子处于8晶胞的体心位置,4个𝐴𝑙原子形成正四面体;

②𝐶与晶胞顶点𝑃原子连线处于晶胞体对角线上,由几何知识可知,二者距离等于晶胞体对角线长度的4,则𝐶到左侧面、前平面、下底面的距离分别为晶胞棱长的4、4、4;

③邻近的两个𝐴1原子的核间距离等于晶胞面对角线长度的2,而面对角线长度对晶胞棱长的√2倍。均摊法计算晶胞中𝐴𝑙、𝑃原子数目,计算晶胞中原子总质量,即为晶胞质量,结合“晶胞质量=晶体密度×晶胞体积”计算晶胞棱长。

本题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涉及元素周期表分区、核外电子排布、电离能、空间构型、杂化方式、分子结构与性质、化学键、配合物、晶胞结构与计算等,注意同周期第一电离能变化异常情况,(4)为易错点、难点,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与数学计算能力。

1

1

1

3

3

1

20.答案:(1)𝐶𝐷

浓硝酸和浓硫酸 (3)(4)见解析

(5)

(6)

解析:根据合成路线,由柳胺酚的分子结构可逆推出𝐹为邻羟基苯甲酸

𝐸为,𝐷为,𝐴为

,𝐶为,𝐵为

(1)柳胺酚分子中含酚羟基——具有酸性、酰胺键(类似于肽键)——发生水解反应。1 𝑚𝑜𝑙柳胺酚最多可以和3 𝑚𝑜𝑙 𝑁𝑎𝑂𝐻反应;苯环上可以发生硝化反应;苯环上酚羟基邻对位的氢可以发生溴代反应,1𝑚𝑜𝑙柳胺酚与𝐵𝑟2反应最多可以消耗4 𝑚𝑜𝑙𝐵𝑟2。 (2)引入硝基,必有硝酸参与反应,还需浓硫酸做催化剂;

氯原子水解消耗

1𝑚𝑜𝑙𝑁𝑎𝑂𝐻,产物有酚还可以再消耗1𝑚𝑜𝑙𝑁𝑎𝑂𝐻,共耗 2𝑚𝑜𝑙𝑁𝑎𝑂𝐻,不难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邻羟基苯甲酸,除苯环外,还有一个羧基、一个羟基;按题目要求,同分异构体含有2个酚羟基、醛基、苯环上有三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要求结构不能对称,不难写出相关四种同分异构体; (6)以苯和乙烯为原料可合成聚苯乙烯,很显然中间体为苯乙烯,不难写出相关的流程图。 【考点定位】今年高考有机试题较前三年的都较容易。考查的内容都是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辨认分子结构中的官能团,抓官能团性质;有机分子结构式、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同分异构体概念及其有机合成流程的正确表示。能力要求是依据有机化学基础知识采取逆向推理,从而得出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再根据有机合成路线回答相关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