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宋元文学试题(加强改良版)

来源:东饰资讯网
第三部分 宋元文学试题题库

一、名词解释

1.西昆体:宋初馆阁文士杨亿、钱惟演、刘筠大倡吟和风习,所吟编为《西昆酬唱集》,因得名。风格师法李商隐,词采华丽而少实质内容。因是高官文人,故多影响。

2.晚唐体:宋初寇准、林逋等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得流派。有清丽、质朴的风韵。

3.香山派:又称“白体诗派”,以五代入宋的李昉、徐铉等人为代表,有闲适风格。

4.江西诗派:指北宋晚期以黄庭坚(江西修水人)创作理论为中心而形成的诗歌流派,理论宗旨为“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以学问为诗”。有“一祖三宗” ——一祖为杜甫;三宗为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5.豪放派:指宋词中渊源于范仲淹,形成于苏轼,鼎盛于辛弃疾与辛派词人一种的词派。题材扩大,延伸至史事、家国、建功立业,风格豪纵、旷达、雄奇。

6.中兴四大诗人:是进入南宋以后,从江西诗派得氛围中冲决而起,取得重大创作成就得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以陆游为代表。

7.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字成斋。写诗自出机杼,独具风格。有活脱通透的特点。

8.四灵诗派:指南宋后期温州地区徐照(灵晖)、徐玑(灵渊)、赵师秀(灵秀)、翁卷(灵舒)四人,因均有“灵”,而得名。是对江西诗派得继承者得反拨。以清苦、幽深、枯健、小巧取胜。

9.江湖诗人:南宋后期由江湖游士,因刊印《江湖集》而得名,代表人物有刘克庄、戴复古等。内容反应底层生活,风格较为多样。

10.散曲:渊源于民间,盛行于元代,别于剧曲的“新诗体”,合乐;有散套与小令两种。诗、词、散曲有一定的承接关系。

11.词牌:填词用的曲调名。不同的“词”,以词牌区分,对句,字数,声调有限制。有些词牌,一调数名;也有同名异调。

12.科范:元杂剧中术语,是对演员作出动作、表现效果的提示语。 13.套数:是散曲中相对于小令一种大型体式,与诸宫调有渊源关系,是由多种曲调连贯而成的整套曲子。又名“套曲”、“散套”。

14.话本:说话人的底本。说话是起于隋唐的一种说故事的行当,有类现

代的说书。“话”:故事。是白话小说的源头。

15.入话:是“话本”与“说话”引入“正话”的部分,大多是相类的小故事,也有诗词等。

16.诗话:中国诗学史上,诗人、文人读诗时评点、分析而发展而来的理论概括。

17.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流行于宋元南方的相对于北方杂剧的戏曲。其曲调来自宋人词调与里巷歌谣;篇幅较长,场次结构为“出”;演唱比杂剧灵活,可合唱、对唱、接唱;“科”曰“介”。后发展为明清传奇。

18.元末四大南戏:元末四大南戏:柯丹邱《荆钗记》;民间作品《刘知远白兔记》;徐田臣《杀狗记》;施惠《拜月亭》。

19.元曲四大家:指元代最有代表性的四位曲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和马致远。四大家的说法是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提出来的。

20.套曲:套曲是由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又称散套、套数,或与小令相对而言而称大令,一般都有尾声。

21.《董西厢》:指的是金代董解元所作《西厢记诸宫调》,取材唐元稹《莺莺传》,而结果从始乱终弃到终成眷属,主题人物均有变化,反封建意义更为积极,篇幅亦甚宏大,是演变为王实甫《西厢记》的重大关节。董解元生平不详。

22.《录鬼簿》:元锺嗣成所著关于元曲的重要史料著作。

23.“张三影”:北宋词人张先,以写景著称,有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等,因此得名。

24.自度曲:自创词调、曲调。可举例。

二、填空

1.疏影横斜水清浅,___暗香浮动月黄昏___。 2.___春风又绿江南岸___,明月何时照我还。 3.欲把西湖比西子,___淡妆浓抹总相宜___。 4.不是庐山真面目,___只缘身在此山中___。 5.桃李春风一杯酒,___江湖夜雨十年灯___。 6.塞上长城空自许,___镜中衰鬓已先斑___。 7.今宵酒醒何处,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___。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__此事古难全__。 9.两情若是久长时,___又岂在朝朝暮暮___。 10.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__人比黄花瘦__。 11.,__莫等闲__,__白了少年头__,空悲切。

12.惜春常怕花开早,__何况落红无数__。 13.三十功名尘与土,__八千里路云和月__。 14.无可奈何花落去,__似曾相识燕归来__。 15.__人生自古谁无死__,留取丹心照汗青。 16.山重水复疑无路,__柳暗花明又一村__。

17.宋初“香山派”师法的诗人是__白居易__;__林逋__自称梅妻鹤子。 18.大小晏是__晏殊__,__晏几道__。

19.宋代的__靖康之变__事件将李清照人生分成两个时期,其词集的名称__《漱玉集》__;“词别是一家”是她的《__词论__》一文中著名的观点。

20.苏黄是__苏轼__,__黄庭坚__。

21.苏门四学士长于词者__秦观__,长于诗者__黄庭坚__。

22.江西诗派“一祖”__杜甫__;三宗__黄庭坚__,__陈师道__,__陈与义__。

23.元好问是__金__代重要诗人,其以__“诗”__形式作诗论批评,题名为__论诗绝句__。

24.元杂剧每一幕称__折__,南戏中则称__出__;南戏中动作提示语“介”,杂剧为__科__。

25.元早期杂剧家中本色派的代表是__关汉卿__,文采派的代表是__王实甫__。

26.王实甫《西厢记》取材于唐元稹《__《莺莺传》__》,经金代__董解元__所作的《诸宫调西厢记》而获重大成功。

27.元末四大南戏有__《荆钗记》__,__《刘知远白兔记》__,__《拜月亭记》__,__《杀狗记》__等。

28.柳永的词集__《乐章集》__,秦观的词集__《淮海词》__,周邦彦的词集__《清真集》__。

29.苏轼的词集,__《东坡乐府》__。辛弃疾的词集,__《稼轩长短句》__。

30.晏殊的词集__《珠玉集》__。欧阳修的词集__《六一词》__。贺铸的词集__《东山词》__。李清照的词集__《漱玉集》__。

31.陆游的诗集__《剑南诗稿》,__。杨万里的诗集__《诚斋集》__。范成大的诗集__《石湖居士诗集》__。

32.《明妃曲》的作者__王安石__;《荔枝叹》的作者__苏轼__。

33.《后催租行》的作者__范成大__;《过零丁洋》的作者__文天祥__;《论诗绝句》的作者__元好问__。

34.《岳阳楼记》的作者__范仲淹__;《秋声赋》的作者__欧阳修__;《六国

论》的作者__苏洵__。

35.《留侯论》的作者__苏轼__;《黄州快哉亭记》的作者__苏辙__。 36.《金石录后序》的作者__李清照__;《指南录后序》的作者__文天祥__。

37.因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影响而产生的词牌《念奴娇》的别名有___大江东去__、__酹江月__等。

38.窦娥的三桩誓愿是__血染白练__, __六月飞雪__,__亢旱三年__ 。 39.金代《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是__董解元__。

40.元曲四大家__关汉卿__,__白朴__,__马致远__,__郑光祖__。 41.关汉卿的代表作__《窦娥冤》__;王实甫的代表作__《西厢记》__;白朴的代表作__《墙头马上》__;马致远的代表作__《汉宫秋》__。

42.纪君祥的代表作__《赵氏孤儿》__;郑光祖的代表作__《倩女离魂》__;高明的代表作__《琵琶记》__。

43.辛派词人有__陈亮__、__刘过__、__刘克庄__等。 44.姜派词人有__吴文英__、__张炎__、周密、史达祖 等。

45.《梧桐雨》杂剧中的主要人物是__唐明皇__、__杨贵妃__;《汉宫秋》中的主要人物是__王昭君__。

46.《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代传奇__《离魂记》__;《琵琶记》中的女主角是___赵五娘__。

三、简答题

1.简述诗与词的区别:词合乐,诗不必合乐;相对格律诗的齐言,词可长短;相对于格律诗的平声韵,词韵的押韵多样;诗庄词媚。 补充:

2.简述词与散曲的异同:合乐供唱是相同;曲多用北曲;用韵自由;可用衬词;内容更俚俗,广泛。词雅曲俗。 补充:

3.简述杂剧与南戏在形式上的区别:(1)形成地不同,一南一北,故各自承传有别。(2)形制不同。(3)术语不同。(4)曲调渊源不同。(5)唱法不同。

补充:

4.简述话本的结构:(1)入话引入,是相类相关的小故事,或相关诗词韵语。(2)正话,即本体故事。(3)结尾,有时有一段说教的文字,或以诗结题,或以套语“话本说彻,权作散场”之类。 补充:

5.简述话本在中国小说史中的作用与地位:说话;话本;白话小说的肇始;形式、内容对后来小说的影响;反映社会现实。

补充:

6.简述柳永对词文学发展的贡献:有《乐章集》。(1)自创长调;(2)扩大题材;(3)丰富艺术手法。

补充:

7.简述秦观词的风格与特色:有《淮海居士长短句》。婉约风格的代表。(1)“古今第一伤心人也”。(2)言情的特色、婉转的语调。(3)凄迷的景色

补充:

8.简述贺铸词的风格与特色:有《东山词》。栖于豪放与婉约之间;豪气中有伤情。主调叙写愁情;主题风格则是秾丽带凄凉,伤感中显幽洁。 补充:

9.简述周邦彦对词发展的影响:有《清真词》。(1)形式上创制新调,讲求章法,注重语言锤炼;(2)表现手法上善于铺叙与白描,通过曲折往复的描写,表达摇曳之美。

补充:

10.简述张元干在词史上的地位:有《芦川词》。他经历靖康之变,留守于李纲门下,以词表现爱国情怀,在豪放派的发展历程中起重大作用,成为南宋爱国词派的先导。 补充:

11.简述姜夔词的风格与影响:有《白石道人歌曲》。语言清刚峭拔,瘦硬凝练;音节谐婉,意境清空;兼具骚雅,多有寄托。 补充:

12.简述吴文英词的风格:有《梦窗词》。音律和协,字句研炼,重视形式,喜用典故,词意晦涩。 补充:

13.简述柳永《雨霖铃》的抒情特色该词抒人之别情,特色是哀怨悲愁。(1)特征性景物的选用,包括别前、别时、别后。(2)临别的别情描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3)别后设想,铺垫、映衬等手法。 补充:

14.简述柳永《望海潮》的白描特色:(1)总写与分写。(2)详写与略写。(3)实写与虚写。 补充:

15.简述苏轼《水调歌头·中秋》的旷达风格:此词述志而怀人——志未达,人相隔。并不生怨,而显得达观。志:不羡“天上宫阙”,能在人间把酒起舞,亦足称慰。情:“离”与“悲”,若“月缺”,不可避免,能“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即可慰相思 补充:

16.简述李清照《声声慢》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故国之思,故乡之思,故人(丈夫)之思。

艺术特色:纯用赋体,白描铺叙,语言家常,感受细腻,形容尽致,讲求声律,巧用叠字。 补充:

17.简述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的主张:(1)“文”与“道”的关系,肯定“道”而突破“道”,文以明道,“道”不仅“道统”,文自有“道”。(2)文学内容与功用的关系,文既载道明道,亦当经世致用。(3)关于创作规律,吸收司马迁的“发愤说”与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提出“穷而后工说”。(4)创作态度,主张严谨勤奋,力戒浮躁。 补充:

18.简述“江西诗派”的主张与特点:“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以学问为诗”,“无一字无来历”。 补充:

19.简述《西厢记》的主题及其表达:主题是“让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通过有情人莺莺与张生有情而遭阻,通过艰难的努力斗争而终获成功,表达出来。 补充:

20.简述《错斩崔宁》的结构特色:(1)通过十五贯钱组织情节。(2)巧妙使用误会、巧合的手段。 补充:

21.简述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主题的表达:(1)铺垫,险要的潼关不能拱卫皇权,让人寻思巩固政权的要素究竟是什么。(2) “兴亡”百姓均苦的原因。 补充:

22.简述《琵琶记》中赵五娘的形象:尽孝,勤劳,善良。 补充:

四、论述题

1.宋代散文兴盛的原因:(1)诗文革新运动的影响;(2)天才领袖欧阳修、苏轼等的出现,引领;(3)社会因素;(4)宋代科举“策论”的指挥棒作

用。 补充:

2.欧阳修对宋代文学的影响:(1)作为领导诗文革新的领袖而产生的影响。(2)培养奖掖青年学人而产生的影响。(3)散文、诗歌、词创作的影响。(4)文论、诗学观的影响。 补充:

3. 欧阳修“诗文革新”对文学的影响:(1)基本主张;(2)欧阳修及其奖掖下的文人集团的形成;(3)诗文词的成就;(4)对后代的影响(明唐宋派,唐宋八大家的称谓等)。 补充:

4.分析《秋声赋》:(1)内容简说;(2)人生哲理分析;(3)艺术特色。 补充:

5.苏东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1)诗、文、词、书、小说的各自成就与地位;(2)儒道佛积极的和谐结合文人魅力;(3)豪迈旷达的风格的魅力等。

补充:

6.分析《前赤壁赋》:(1)内容简说;(2)人生哲理分析;(3)旷达的情志;(4)艺术特色。

补充:

7.豪放派形成的原因:(1)婉约是正宗,豪放是流变。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2)北宋、南宋的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导致有志之士对国家命运的关

切,用词作表达,又每与自己建功立业的志气相连。(3)天才人物的引领。 补充:

8.陆游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1)内容方面——爱国、述志等;(2)艺术特色方面——对李杜的继承与发展;独自的风格魅力;(3)数量方面。

补充:

9.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1)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前期贵族小姐、少妇的生活形成的悠闲风雅的前期风格;靖康之变以后题材的拓展、视野的开阔的家国之思。(2)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神骏自傲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直率大胆与委婉含蓄的抒情艺术;自然清新的语言;庄重典雅的词品;意境的炼铸。(3)“词论”中表达的对词的本质的独特认识。 补充:

10.辛弃疾在词史上的地位与影响:(1)专力写词,词作在宋代最多;(2)爱国内容的巨大影响;(3)豪放派中的雄奇一路,对苏轼一路有所推进;(4)熔铸与创新出自己新的艺术特色:①从词作看出一个抒情主人翁的英雄形象;②用典的蕴藉繁富;③以文入词;④多样化风格。

补充:

11.元好问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与影响:诗、词、文、文论均有重要影响,分别叙述。

补充:

12.杂剧之所以成型、成熟于元代的原因:文体的内在规律的发展;元代的

特殊社会原因,文人无出路,与瓦肆勾栏优伶的结合;天才人物的出现(如关汉卿、王实甫等)。

补充:

13.关汉卿的戏曲成就及影响:(1)对杂剧形式的形成与完善。(2)剧作题材多样,关注生活,有深刻丰富的认识功能。(3)创作手法上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4)善于营造戏剧冲突,切合舞台需要。(5)语言的戏剧“本色”。

补充:

14.王实甫的戏曲成就及影响:即是《西厢记》的成就与影响:主题的提炼、戏剧的冲突、人物的塑造、语言的优美, “让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主题对后世青年男女、后世爱情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补充:

15.王实甫《西厢记》的成书过程及艺术特色:《莺莺传》、《董西厢》、《王西厢》,说出主题及其其他主要变化。

艺术特色:(1)鲜明的从众的主题。(2)人物形象的鲜明与典型化;莺莺、张生、崔母、红娘形象。(3)严谨的结构,曲折的的情节,优美的辞章。

补充:

16.戏曲的形成过程:(1)远源——原始社会至唐宋;(2)宋金的“诸宫调”; (3)杂剧与南戏。

补充:

17.话本的形成及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社会、经济、城市、市民化;说话与说话行业;话本;白话小说渊源。

补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