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的创设
【摘要】幼儿园环境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硬件显性环境和隐性人文文化环境两部分,幼儿园和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课程创设相应环境。本文阐述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幼儿园和区域游戏环境,旨在引导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学习和发展,实现环境育人功效,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环境;创设;人文;区域;材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的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提出了:“要创设与教育相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这些内容都体现了创设良好的幼儿环境的重要意义。当前一些幼儿园和教师在环境创设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育人效果。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尝试做以下分析和探讨。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发展的。从古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到现在研究“校园环境育人”各大学派,他们分别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来探讨其价值,都强调幼儿的物质、人文、精神和心理等环境的创设,可以有效促进幼儿五大领域的学习和发展,实现全方位育人。
二、园内和区域环境创设的做法 (一)园内物质文化的环境布局
幼儿园整体布局以幼儿为本,幼儿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也要将幼儿放在首位,突出物质环境的外显性和感官性特征。幼儿园建设大到布局规划,如幼儿园的教学区安排同一区域,全园活动操场区安排另一区域,图书馆、科技馆,园内大剧场等归于同一区域,运动区通常靠近操场,也可以单独作为一个大区域进行设置。小到幼儿班级,午睡休息区,美术区要精心布局,做到“动区”和“静区”分开,班级游戏活动可以灵活处置,可以在运动区,操场上进行。同时,园内绿化也要重视,草坪、花草树木与幼儿区域活动相得益彰,显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总的说来,整体布局和区域设计要符合儿童理念,让孩子一看到区域,就喜欢上这样的区域,愿意参加其中的活动。
(二)区域类别设置要灵活、多变
在开展班级区域活动时,会听到个别幼儿说:“老师,今天要在哪个区域啊?”究其原因是班级开展区域活动经常变化,而导致幼儿产生疑问。教师有时候为了更好地开展区域活动,依据灵活原则,进行区域调整。可根据当地特色和季节特征不断变换区域种类。如冬天教师带领孩子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进行户外游戏活动,秋冬季大家喜欢喝点热的,可以设置一个热饮区。夏天可以在树荫下进行游戏活动,如将装满沙的瓶子挂在树枝下,让孩子用小木棍敲打瓶子,练习幼儿音乐,再如,班级参加年级活动,由于人数多,教师带孩子到操场等等。临时换场地,教师要先跟幼儿说清楚,交代明白。总的来说,要有目的更换区域才能提高幼儿的活动兴趣,增强幼儿探索、创新的欲望。
(三)创设和打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当前幼儿园都很注重和谐的人文环境创设,努力打造本园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彰显园内文化隐性的教育特征。我园一直立足“以幼儿发展为本,以教师成长为本,以家长信赖为本”开展各项活动。相信每一个孩子的潜能,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充分尊重每个幼儿,做幼儿的好朋友,将这些要求通过宣传标语,图画等植入楼道、过道墙面。在教师间弘扬团队精神、加强精神文化的学习,教师垂范,为人师表。另外,我们还创设亲、和、爱的育人环境。我们教师坚持做到一天中和每个孩子说话,至少要握一下手、抚摩一下头,给予孩子肌肤的接触。年龄小的孩子经常翘一下大拇指、做一个搂抱、拍一下手,让孩子感觉到教师对他的重
视、理解,从而产生依恋之情。使幼儿有良好的情绪、情感,喜欢上幼儿园。教师的一个个细小动作,营造了宽松、和谐、平等的人际环境。孩子们在快乐中放飞思想,在快乐中创造,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四)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区域材料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中提到:“早期教育应该是着眼于发展儿童的主动活动,让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获得学习与发展。所以,区域环境的设置离不开材料的设置。材料是孩子进行游戏活动的凭借。首先可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这种丰富性不单单只体现在材料的数量上,更应该体现在材料品种的多样性上。其次在投放活动材料时,教师不仅要遵循幼儿年龄发展的规律,同时要科学地进行材料分类。最后活动材料要定期更新,避免乏味枯燥,才能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例如,在美术区提供剪刀,各种纸张,颜色画笔,颜料,直尺,还要提供一个储物箱,里面有一次性的纸杯、泡沫盒、塑料瓶、吸管、贝壳等等,孩子通过材料进行装饰或者对材料的外观形态剪裁,使得幼儿制作出多元化的创新作品。再如,幼儿户外野战活动,教师尽量给幼儿提供低结构、可变性、分层次的材料,如:彩服、迷彩帽、高低不同、宽窄不一的壕沟,匍匐网也是有高有低,长短不同的梯子、大小不一的轮胎、塑料桶、易拉罐、旧锅、碗等,这些更能激发幼儿野战玩劲。也就是教师提供的材料适宜与幼儿区域环境和活动的需要。
(五)制作符合幼儿年龄的区域标示
在幼儿园大环境和区域环境活动中需要进行标示,帮助幼儿理解,或运用材料,发挥标示作为环境一部分的育人作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如:教会孩子认识自己所在区域的标志(如运动区、美术区、阅读区);认识行走方向的标志(箭头、一米线),让孩子认识各种较为复杂的标志,并根据标志进行相应的活动,如把幼儿洗手流程图(七步洗手法)贴在洗手间的玻璃上,幼儿会按照图上的步骤洗手。再如,户外活动中用标记标明运动的方向与路线;在滑滑梯上贴“禁止往上爬”的标志,在攀登架上贴上“禁止松手”的标志。在摇摆不定的平衡木上贴上“禁止幼儿站在平衡木的两头”的标识。大班幼儿喜欢用不同的方式探索事物的规律,对文字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所以大班的教师应该采用抽象的符号或者数字作为标示。同时教师在设计标示时,应当注意标示的色彩协调、线
条清晰,图形的选取要简练、生动,能够让幼儿感兴趣,知道标示的含义,并能遵照执行。
总之,幼儿大环境和域活动环境应从软件人文文化和硬件物质设施两个方面打造。以上是笔者关于这方面的体会和经验,这个创设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探讨和完善的过程,更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丰富理论知识,并结合实践,不断探索中总结出经验,也就是提升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水平,达到更好的环境育人。
参考文献
[1]本文《纲要》是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9月正式实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