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的所有进步与落后的差异,都是由创新所致,一切竞争 全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 归根结底是创新人才及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倍 加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多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创新,为其以后 的创新做充分的准备。学生的独立思考本身也是一种 创新活动。只要不墨守陈规,能别出心裁提出合乎事物 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创新是 人的本性,人人皆有。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情景,让学生 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 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建立平等关系。培养创新精神 在大力提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扬教学民主的今 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教 师即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书本永远是正确的,对 书本质疑,对老师质疑,便是对老师不敬,换来的是老师 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训斥,久而久之,学生就没了问题, 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抹杀了。相反,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 态、和蔼的态度、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激励的话语、 耐心的引导,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创设良好的 氛围。教师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打成一 片,学生才消除与教师的隔阂,消除胆怯与禁锢,以良好 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积极主动地 参与教学过程,努力探讨与思考,以创新的观念去看待 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创新能力。教师 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保护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学生 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 和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得课堂真正 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三、师生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创新之母,问题孕育着创新,惟有提出问题 才是创新的第一步。能发现问题就等同于取得了成功 的一半,甚至一大半。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 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质疑,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 就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没有马克思的“价值 规律”等等。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中论述:“中国衡 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 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 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 越会突发奇想。”可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可以有效 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在课堂 上,问题应成为教学的开端,且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更 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 心,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善于 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其次,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认同 别人的观点,要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积极探索,勇于 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式思考问题,独辟蹊径,提出自己 的见解,做到敢言前人所未言。最后,每节课都要精心设 计一些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 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四、自信心和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动力 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动力源泉。增强自信 心,可以提高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磨练学 生的意志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 异。如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 让每个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教 师应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支持学生各种与众不同的构 思,即便看似荒唐,也不轻易全盘否定和排斥,尽量捕捉 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表扬和鼓励。另外教师 评价学生应坚持使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的回答很 独特;你回答问题的角度很新颖;你所说的这个方面连 老师都想不到;你回答的可能是正确的,老师现在还不 能肯定,我们课后探究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 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是积极主 动的、全神贯注的,甚至是废寝忘食的。在教学中只要教 师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各种因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 兴趣和探索精神,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 新能力。 总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大 胆实践,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营造创新的空问,以益于 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