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以新经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来源:东饰资讯网
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 1 月,第 50 卷第 1 期,Jan. ,2020, Vol. 50,No. 1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 Social Sciences Edition)新经济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新经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

发展的机制与路径钞小静#2,薛志欣(1.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新经济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所生成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

和新模式,主要包括知识能力、数字经济、智能技术、平台经济和全球化等。基于法国调节

学派的分析框架,新经济可以推动宏观层面经济运行的有效循环累积、中观层面产业间的

自我良性循环和微观层面企业的自我正向反馈,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因此,以新经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需要建立“宏观全要素生产率提

升一中观产业结构优化一微观企业效率提高”的三维目标导向,在宏观层面通过技术效 率的改进、技术进步的提升和配置效率的改善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中观层面通过产业

间供给平衡和价值链的跃升以优化产业结构,在微观层面通过管理效率的强化、服务效率 的完善与生产效率的提升以提高企业效率。关键词: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要素生产率;产业结构;企业效率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152/j.cnkt.xdxPsk. 2020-01-005—、引言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取得了举世瞩目

的历史性成就。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际与国内的制约性因素均呈现

出加大趋势。从国际环境来看,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呈现延续放缓趋势,2018年增长率为3.6%,相较 2017年降低了 0.2个百分点①。从国内发展来看,新阶段下经济结构不合理、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资源 环境约束等问题日益突出。在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我国对外贸易技术赶超空间收窄的背景下,迫切

需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2016年“新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培育 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均进一步强调了收稿日期:2019-11-09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字基础设施推动陕西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及机制研究” (2019D018);陕

西省高校人文科学青年杰岀人才支持计划,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作者简介:钞小静,女,陕西佳县人,西北大学教授,从事新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研究。①数据来源于《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9年春季)》-50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新经济在加快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法国调节学派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上融合了凯恩斯经济学和卡多尔经济理论,解释了经济主 体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运行规律(Florence Jane-Catrice, Dominique Meda,2018 ) [1](P2),对揭示新时代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法国调节学派认为经

济发展的模式可以看作是一种积累机制,如果积累机制内部的各方面是互相协调的,那么,经济体就会

按照原有发展模式自主进行下去,相反则会导致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危机甚至经济的衰退(夏明, 2006)[2]。历史上大部分的经济体当经济运行到一定阶段、尤其是进入到中等收入阶段以后,经济高速

增长的动力往往会弱化,由此导致经济无法增速换挡(张军扩,2016;洪银兴,2014;马勇、陈雨露, 2017)[3-5]o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实现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是否形成新的动力因素。二、以新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法国调节学派以现实前提为基础,系统讨论了宏观层面积累机制的运行状态、中观层面制度形式的

调节状态①和微观层面企业或个体的发展状态(吕守军,2015 )[6]。新经济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

变革中所生成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主要包括知识能力、数字经济、智能技术、平台经济和

全球化等。借鉴这一思路,本文分别讨论宏观经济运行、中观产业间循环以及微观企业发展过程中新经 济对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在宏观层面,新经济可以推动经济运行实现有效循环累积。一是新经济会通过激发国家创新持续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经济能够通过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扩散来形成规模经济,促使经济从外延

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李其庆,2004)[7]o二是新经济会通过深化分工体系

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福特主义的“大规模生产”通常以流水线技术所驱动的劳动分工体系为主, 该分工体系是在生产必须不间断以及规模经济的供给驱动原则上整体组织起来的,并随着分工的进一

步深化,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形成职业分工,进而产生行业分工。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得积累体制

实现规模报酬递增,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新经济通过技术扩散和分工深化形成网络溢出效

应,从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正向激励作用。在中观层面,新经济可以推动产业间实现自我良性循环。一是新经济通过效率改进持续推动经济

高质量发展。新经济通过创新工业或科技的生产范式,影响生产要素的配置与转换效率,增强生产体系 的灵活性,不断塑造产品的内生比较优势,并对相关产业产生技术扩散效应,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任保

平、宋文月,2019)[8],从而产生较大的社会剩余与资本积累,改变要素禀赋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张 申、张华勇,2015)[9],最终促进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新经济通过要素流动持续推动经济高

质量发展。新经济促进要素流动,不断突破产业的要素禀赋局限,打破传统产业“中心一外围”的空间

秩序,细化产业分工,延长产业链条,进而培育产业间的内生比较优势,充分提高各产业的竞争力,实现

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新经济通过产业效率改进和促进要素流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从而推动经济高

质量发展。在微观层面,新经济可以促进企业实现自我正向反馈。一是新经济通过提升管理质量持续推动经

济高质量发展。新经济的发展会对企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新经济所催生的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

能等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数据与信息的智能交互,节约沟通与管理成本,通过变革管理模式,充分提升企

业管理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新经济通过提升服务质量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经济①根据吕守军(2015)的思路,中观层面包含雇佣劳动形式、货币制约形式、竞争形式、国家形式与参与国际体系形式这

五种形式。钞小静等:以新经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51 -的发展能够充分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匹配效率,不仅能有效提供个性化服务,

还能提高用户反馈效率,从而提高企业服务的精准性和敏捷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新经济通过

提升产品质量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经济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下持续提高产品质量,满足

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促使企业产生需求端的范围经济,保证“社会再生产一物质条件再生产一生产关 系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提高交易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新经济通过管理质量、服务质量

与生产质量提升共同提高企业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三、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新经济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是由新经济驱动的宏观经济运行循环累积、中观产业间良性循环和微观企

业正向反馈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别在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层面对新经济提出了不同的

要求。从宏观层面来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通过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实

现生产力发展的代价最小化。当一国或地区经济的边际增长率接近极限值,特别是在资源环境约束增 加的条件下,必须破除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阻碍现象,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以抵消要素边

际报酬递减的不利影响,但仅依靠提高资本产出比来改善劳动生产率并不能充分实现经济持续性发展 (蔡昉,2013)[10],其实现还需要借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师博,2019)[11]o新经济的发展具有一个重

要特征,即虽然创新成本可能相对较高,但是其边际成本可能相对较低,甚至有可能为零。全要素生产

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各种既定的投入要素向最终产出转变时达到的额外产出效率,其作为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的基础,是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核心引擎。而全要素生产率主要由技术变化和结构变化引 起,一般由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等构成,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进

步效应的发挥。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通过改变要素的使用方式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而技术进步的间接

效应借助改变要素产出弹性与要素投入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马洪福,郝寿义,2018 )[12]o因

此,以新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注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特别是与技术进步有关的生产效率的

提升。从中观层面来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从工业重型化转向产业数字化,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以实现生

产力发展的代价最小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不仅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果,还是生产力发展

的前提。从工业化发展阶段来看,在前工业化时期,三次产业中主要是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工业化初

期第一产业比重渐渐缩小,第二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以基础工业为核心,再到工业化中期以第二产业为主

导且其重心转为高加工度工业,而在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主导,产业知识化成为

该时期的主要特征(党耀国等,2004)[13]。总体来看,产业结构是一个由低附加值产业转移至高附加值 产业的动态变化,且产业的优势也从初级产品转化为向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

是遵循由单一化到多元化再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一般规律(任保平、李禹墨,2018;钞小静、薛志欣,

2018)[14-15]o新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原有产业升级和质量提升,而且可以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

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因此,要实现发展的“质量提升”,产业结构应在多元化的前提下具备

数字化的特征,通过产业间和产业内的更迭来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从微观层面来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从企业规模增长转向企业效率提升,通过提高企业效率以实

现单个微观单位生产成本的最小化。企业是新经济微观构成的主体,其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中观产 业结构的优化与宏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企业效率的构成主要包括管理效率、生产效率和服务效率

三个层面。管理效率反映微观主体管理能力的优劣程度,它是指通过技术和管理对企业改善效率、减本

增效实施的各项管理措施。企业内部组织建设、功能发挥与管理方式影响产品和服务效率的优劣,只有

-52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通过有效的科学管理才能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效率,促进企业发展效益的提升。服务效率反映微观主体 的无形产品的优劣程度,它是指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为依据,采用非物质手段来增加企业产出的附 加值。服务效率不仅体现在服务过程中消费者能体验到服务水平,而且包含消费者对服务结果的评价。

生产效率反映微观主体的有形产品的优劣程度,它是指物质技术特征满足实际需求。生产效率是产品

使用价值和外观的具体体现。总体而言,三者共同反映企业的效率,企业效率的提高对推动企业经营绩

效、带动行业以及整个经济发展效率的长期稳步提升都具有重要作用。四、以新经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基于以上理论分析,目前我国新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层面。(-)宏观层面的制约因素全要素生产率为宏观层面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宏观层面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与否直

接关系到中观结构的调整与微观主体的活跃。而目前全要素生产率在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配置效率

三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首先,以专利结构和人力资本结构表征的技术效率普遍偏低。技术效率反映当前实际采用的技术 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吻合程度,衡量创新产业化水平(沈坤荣,2016)叫而当前我国在技术效率领域

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专利数量与质量失衡。近年来,我国专利数量大幅提升,而专利质量却并未同 步提高。据统计,2018年我国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设计专利占比分别为36%、48% *16%,专

利比重的失衡阻碍了技术创新的长期性发展,这也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可持续提升。二是人力资本结构 失衡。我国人力资本结构中高技能人力资本的比重偏低,存在高技能人力资本短板,特别是缺少进行基

础技术等核心技术研发的技能型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水平难以支撑国家创新提升的要求,从而不能很好

地改善技术效率的不足,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以基础研究环境与投入表征的技术进步不足。技术进步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

率,从而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我国整体技术创新水平相比以往虽有较大提升,但与发达国

家最前沿技术,特别是原发性技术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一是科研环境有待改善。目前我国

基础研究源头上存在评比与考核标准“一刀切”现象,对不同岗位、不同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其能力和贡

献评价的量化不太合理,未能营造出优越的基础研究外部环境。二是对核心部件等基础研究投入的稳

定持续性较弱。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基础研究周期长,从获取基础研究的知识发现到实现商业

化的过程相比其他科学研究是“长线投资”,而我国关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稳定性有所不足。据统

计,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比例为5%左右,远低于美国(16. 9% )、英国(16. 9% )、法国(24.4%)等国 家,这不仅阻碍技术引进的吸收能力,也影响技术进步的长足发展。最后,以行政壁垒效率和国有企业混改效率表征的配置效率低下。我国长期以来要素市场跨区域

流动存在障碍,造成部分生产要素难以流向边际生产率较高的地区或行业,从而各地区或行业间不能达 到最优的配置,形成资源错配与低效率,进一步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下滑,影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表现为:第一,破除行政壁垒效率较低。由于各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行政壁垒,导致要素不能自由 流动,生产要素的投入不能带来有效产出,制约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第二,国有企业混改效率不足。

2018年国家发改委推动实施国有企业混改试点达到50家,较上年增长31家,但目前国有企业混改集 中于“混”,资本运作难以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二)中观层面的制约因素中观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微观企业的投资行为与生产决策,而中观产业结构主要存在产业间的供 给失衡与产业内的低端锁定,这些共同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钞小静等:以新经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53 -首先,我国产业供给表现出产业间供给失衡的特征。目前我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取得了显著

成效,但产业间供给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看:一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不平衡。存在“服务业过

快增长”的态势,且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呈现出偏离实体经济而进行自我循环的增长趋势,导致虚实结构

性失衡。二是产业间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主导的发展呈现两极化趋势。由于不同产业的禀赋、科研 能力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各个行业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新技术呈现逐渐分化态势,在产业链的基 础层、技术层与应用层的分布不均。其次,我国产业结构呈现显著的低端锁定态势°在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和供应链布局调整中,我国 产业低端锁定的破解有一定难度。具体来看:一是工业部门低端锁定。工业部门主要以代工形式参与 全球价值链,其主要被锁定在以低附加值以及低创新能力为主的中低端加工制造环节,企业难以进行独

立自主的技术研发,低端制造业向现代高科技制造业转型困难。二是服务业供需不平衡。服务业中部

分部门在全球价值链中参与程度较低,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内部结构高级化程度不足,高附 加值产品或服务供给不充分,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三)微观层面的制约因素企业效率的改善不仅决定微观主体活力的有效释放,而且是宏观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提。而在新时 代的背景下,我国企业效率的改善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约束。首先,我国企业的管理效率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企业管理是有效盘活企业资源、决定企业收

益的关键因素,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存在管理与现实需求之间并不匹配的问题,管理效率未能达到预期水

平。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管理与现实脱节。目前我国处于新经济发展阶段,企业在网络部署、商业

模式与运维操作上并不明晰,导致企业整体运营效率低下,5G融合等新技术应用的落地推广困难。二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空洞化。企业文化支撑着企业生存与发展,但我国大部分企业对文化的建设仅仅关

注到物质层面,而忽视了对员工价值观的引导,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并未真正发挥作用,阻碍企业管理效

率的提升。其次,我国企业的服务效率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随着智能化、网络化的普及,我国企业服务过多 追求速度,而忽视效率,主要表现为:一是2B市场的服务效率与用户多样化需求匹配耗时较久。由于

2B市场在服务精致化以及研发周期上相比2C市场更为严格,其服务在用户多样化需求和市场需求之 间匹配耗时较久,使得服务的外延受到局限,企业服务难以短期盈利。二是公域流量焦虑问题。随着淘

宝、抖音及各类视频网站发展成熟,造成原有的“公域流量”红利逐渐消失,企业通过线上渠道获客成本

逐渐上涨,有效客源质量逐渐下降,影响企业整体的服务水平°最后,我国企业的生产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低。企业的生产效率决定企业的生产力水平。近年

来我国企业生产效率总体不高,产品附加值偏低,具体表现为:一是优质产品供给不足。其原因是由于

不对称的产品市场信息使得买卖双方之间形成“柠檬市场”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优质产品将被逐出 市场或是被迫生产低质产品,使得企业缺乏创新激励,影响产品品质的提高。二是工业数字化推进较

慢。工业数字化要求数字化改造渗透在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信息、技术、自动化与产品的全生命

周期融合,但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线还未完成数字化改造,使得相关企业对5G等相关技

术应用的需求受到限制,也相应延缓了工业数字化应用的进程°五、以新经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法国调节学派认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调节机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具有关键性作用。 因此,以新经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在于建立“宏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一中观产业结

构优化一微观企业效率提高”的三维目标导向。-54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宏观层面:技术效率改进、技术进步提升与配置效率改善首先,发挥“技术择优”效应,改进技术效率。应从低效率的技术转型到高效率的技术,具体措施

为:第一,提升专利质量。我国应改革创新体制,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激励发明专利的创新,实现专

利的创造和高效益运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第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我国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制度的完善工作,特别是强化对出口企业知识产权的培育,保护外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为企业的发展不

断提供新动力。第三,深化人力资本结构的高级化。我国应继续加大专业化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并通过

对劳动力提供继续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创新型人力资本质量,提高技术利用效率。其次,加强基础研究,提升技术进步。基础研究的深入学习将提升技术进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

提高。因此,我国应在基础研究上下功夫,具体措施为:第一,全面改善科研环境。我国在强调自主创新

作用充分发挥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各基础科学的自身特点,坚持分类评价。为处于关键核心技术的科研

人员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促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挥持续领先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提高 全要素生产率。第二,促进研发投入形成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我国在深化科研机构间合作的同时,应

对基础研究实施长期规划和布局,形成稳定的持续性投入,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优势 互补,增加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最后,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改善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除了要提升各部门技术水平,还需

使生产要素在各部门之间流动的配置效率得到提升。我国应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全面改善资源配置

的效率,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措施为:第一,破除行政壁垒。政府应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打 破行政壁垒,鼓励要素跨区域充分流动,提升要素配置效率。第二,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我国应围绕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优化国有与非国有股东的控制权,依据不同行业不同特点的国有企业

分别构建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不同资本的互补与发展。(二) 中观层面:供给平衡的实现和产业价值链的跃升首先,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实现产业间的供给平衡。主导产业更替与发展的过程是产业结构升级

的本质,这需要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以及推动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具体措施为:第一,加快传统制造

业“体系”思维转变。传统制造业应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连接手段,依靠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多

产业融合进程,助力构建融合紧密、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重塑我国产业价值链形态,促进整体产业生态 布局向“微笑曲线”两端的跃升。第二,促进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大力发展新经济,通过推动区 块链等信息技术与各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共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 产业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成熟程度,推动价值网络的交互协同作用,提高生产力,推动“中国创造”的迈进 步伐。其次,大力发展新经济,实现产业价值链跃升。推进产业体系内部各个产业的数字化进程,促进数 据与实体经济各领域的融合应用。我国应重点发展中高端产业,减少低端产业,使得“微笑曲线”延伸

到两端,并逐步攀升至国际产业链的中高端。具体措施为:第一,加快产业新体系构建。我国应积极构

建产业新体系,以信息流带动技术、资金、人才以及其他要素流动,延长产业价值链,释放数据红利,促进

新经济的培育。第二,前瞻性地培育新兴服务业。我国应不断深化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国民经

济各部门中的重要地位,加快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的服务业,并加快以优享化为主的生

活性服务业发展进程,不断创新经营方式与服务模式,实现产业供给的倍增。(三) 微观层面:管理效率的强化、服务效率的完善与生产效率的提升首先,全面落实科学化管理,强化管理效率。管理效率作为企业效率的构成要素之一,其应从常规 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迈进。具体措施为:第一,促进管理模式革新、柔性化生产。企业应实行柔性生产体

钞小静等:以新经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55 -制,实现工业、消费以及产业互联网在运营环节有柔性生产的支撑,产生具有交叉网络外部性的平台经

济,切实推进企业发展。第二,鼓励企业构建具有持续性竞争力的企业文化。观念决定行动,企业应建 立契合社会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通过积极引导,大力培养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高企业

的管理效率。其次,强调数字与服务融合,完善服务效率。企业应从速度导向型服务质量向客户导向型的服务驱

动。具体措施为:第一,保证服务的延展性需求。在考虑客户需求的同时,企业应注重服务系统的延展

性,提高代码质量,加强对服务每个阶段的自主性与可控性,保证其具有持续迭代的能力,实现大数据为

美好生活赋能。第二,搭建私域流量平台。利用前端技术,搭建一系列人性化服务,生产要素全部数字

化,一对一维护客户关系,从而促使消费者自主进行服务,提高企业服务效率。最后,切实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效率。生产要求应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具体措施为:第

一,构建产品公开与透明的信息平台。政府应采取背景筛查、资质审核、信息匹配等措施保证产品质量

信息发布的真实、有效,提供通畅和公开的沟通渠道,保证买方能方便快捷地识别优质产品的卖方,减少 信息不对称。第二,强化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企业应做好产品质量的源头控制,通过5G应用以提高 对设计、采购、流通、分配、生产等生产环节的运转效率,不断倍增优化生产工艺,力求质量技术的经济社 会效果最大化。参考文献[1] 弗洛朗丝•雅尼-卡特里斯,多米尼克•梅达.经济增长值得期待吗+ M].张俊丰,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8.[2] 夏明.技术转变与资本积累体制一一法国调节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述评+ a].国外社会科学,2006, (4):44-50.[3] 张军扩.通过改革释放中高速增长潜力[J].中国发展观察,2016, (22):14-16.[4] 洪银兴.论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及其支撑常态+ J].经济学动态,2014,(11):4-1.[5] 马勇,陈雨露.金融杠杆、杠杆波动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7,(6):3115.[6] 吕守军.抓住中间层次剖析当代资本主义一一法国调节学派理论体系的演进+ J].中国社会科学,2015,(6):62-77.[7] 李其庆.法国调节学派评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2):123-134.[8] 任保平,宋文月.新一代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效应与路径+ 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19,(5):6-13.[9] 张申,张华勇.理论分野视角下的国家产业发展路径选择一一以“竞争优势”“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理论为考察

+ J].贵州社会科学,2015 ,(5) : 129-136.[10] 蔡昉.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 J].中国社会科学,2013,(1):56-71 +206.[11] 师博.人工智能促进新时代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14-20.[12] 马洪福,郝寿义.要素禀赋异质性、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一一基于28个省市数据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

索,2018,(2) :39-8.[13] 党耀国,刘思峰,翟振杰.区域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与数学模型+ J].经济经纬,2004,(6):38-0.[14] 任保平,李禹墨.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培育+ 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8, (4):31-36.[15] 钞小静,薛志欣.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机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6) : 12-22.[16] 沈坤荣.TPP对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6, (2):1-3.[责任编辑卫玲]-56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The Mechanism and Path of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 s Economy with the New EconomyCHAO Xiao-jing1,2 , XUE Zhi-xin1(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west University;2. Institute of Studies of Chino Western Economia Development,

Northwest University,Xi' an 710127 ,China)Abstract: New economy is a new technology, a new industry, a new business form and a new mode generated

in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oico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anation, which mainly includes

knowledge abfity, digitat economy, inteeifent technolory, platform economy and gobaization. Drawing on the theoreticot framework of the French SchocO of Reeulation, the new economy con promote the effective cycle

accumulation of the macre-jevee economic operation, the self benign cycle of the mesoXeye industies and the set positive feedback of micaXee enterprises, so as te provide new impetus to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U

opment. Therefora, in order te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 s economy with the new econo­

my ,it is necessare te establish a three-dimensionat taaet orientation of $ totai factor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at the macro levd,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t the meso levd and enterprise efficienco improvement at

the micro level%. At the macro levd, it is necessare i promote total factoo productivity through the improve­

ment of technicot efficienco, technolovicot prooress and ^location dicienco. At the mess leveV, it is necessary Oi optimize the industuat structure through the realizing of suppIy balanco and the rise of velue chain. At the

micro levd, it is irnportaLnt to improve the eeicienco of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enhancement of management eS-

ficienco, the improvement of servico and production dcienco-Key words: new economy ;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 total foctor productiv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 enterprise

Sficienco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