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内蒙古中医药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机探讨 盛丽 摘要:亚急性甲状腺炎属中医“瘿病”“瘿瘤”“瘿肿”等范畴,其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是气虚,标实为热毒、痰、瘀。病变脏腑在肝肾。 早期以标实为主,中期以虚实夹杂为主,后期以本虚为主。 关键词:亚急性甲状腺炎;病机;本虚标实 中图分类号:R58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5)02—0144—02 Argumentation about the pathogenesis of subacute thyroiditis SHENG Li (Changzh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lAbstrae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nk subacute thyroiditis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gall disease”“galI tumors”“gall swelling”.Its pathogenesis is deficiency in origin and excess in superficiality.The asthenia in origin is deficiency of qi,the excess in superficiliaty is toxic heat, phlegm and blood stasis.The patholoigcal viscera is the liver and kidney.There ale different stages of major and minor differences in the actual situation.The excess in superficiliaty occupies the main position in early stage,the excess type accompanied by deficiency occupies the main po— siifon in mid stage.,and the deficiency in oriin maignly in late stage. I[Key words】Subacute thyroiditis;Pathogenesis;Deficiency in origin and excess in superficiality 中医学没有亚急性甲状腺炎(亚甲炎)的病名,中医根据临床 特点将其归属为“瘿病”“瘿瘤”“瘿肿”“痛瘿”等范畴,关于本病,古 代论述甚少。《医宗金鉴》有云:“瘿瘤二证,发于皮肤血肉筋骨之 处。瘿者,如缨络之状;瘤者,随气留住,故有是名。”明・李梃《医学 入门》瘿瘤篇中说:“盖瘿瘤本共一种,皆痰气结成。”《诸病源候论》 中写道:“常食令人作瘿病。”宋代《三因方》明确指出本病为外感六 淫侵袭所致:“此乃外因寒、热、风、湿所成也。”现代医家认为I”,本 不遂引起。外感火热或风热毒邪,热毒壅结于颈则颈部肿块疼痛。 随病程发展,或气郁化火,灼津为痰,痰热互结于颈……若病程迁 延不愈,阴虚而渐损及阳。提示亚急性甲状腺炎在不同的病程阶段 病机是动态变化的。 综上,笔者认为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气虚,容易遭受外邪的侵 病的发病与外感风温、疫毒之邪和内伤七情有关。 笔者认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是气虚,标 响,易出现精血津液的瘀滞,进而形成痰、瘀;痰、瘀既是疾病过程 袭。病位在肝’肾。初期因感受风寒、风热之邪,郁而化热,或热毒直 接侵犯颈部,热毒壅盛,热毒伤阴,阴虚火旺,灼津为痰;肝失疏泄, 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同时气虚则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受影 又是致病因素。热毒、痰凝、血瘀凝结于颈前而 实为热毒、痰、瘀。病变脏腑在肝肾。不同阶段虚实的主次有差别, 中形成的病理产物,早期以标实为主,中期以虚实夹杂为主,后期以本虚为主,本虚标 发病。后期热毒渐退,阴损及阳,可出现肾阳虚变证。 2临床研究 实贯穿病程始终。 朱晨 介绍江苏省中医院许芝银老中医治疗本病经验,后者认 病机为热毒痰瘀交阻,壅聚 现代・顾伯康《中医外科学》瘿篇说口:“有关瘿的发病原因,总 为亚甲炎初期多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期,的来说,不外乎正气不足,外邪入侵。由于正气不足,以致外邪乘虚 颈靥,表现以邪实为主,治疗上采用急则治其标的原则,以清热解 侵入,结聚于经络、脏腑,导致气滞、血瘀、痰凝等病理变化,逐渐形 毒、化痰散瘀为大法,再根据临床伴随症状的不同,随证加减,权衡用 成瘿病,说明了正气不足是形成瘿病的内在依据。” 药。本病中、后期多甲状腺功能减退期,大多表现为阳气虚弱、阴寒内 本着缓则治本的原则,以益气散寒作为基本治法。具体治 颈部经络所属与任、督、肝、肾经络有一定的联系 。瘿病发于 盛的证候,颈前结喉两侧,颈前属任脉所主,任脉起于少腹中极穴之下,沿腹 疗,病初方选银翘散化裁。病久方选四君子汤合阳和汤加减。 王旭 治疗亚甲炎提出病初应注重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病久 和胸部正中线直上,抵达咽喉,再上至颊部,经过面部进入两目;颈 部也属督脉之分支所过,盖督脉其循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 则应加强养阴清热,化痰散结。自拟清热消瘿汤加减治疗亚甲炎, 心,人喉。任督两脉皆系于肝肾,肝肾之经脉皆循喉咙。 药物组成:连翘、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夏枯草、半枝莲、浙贝母、 徐长卿、甘草。在此基础上随证加减:方中众多清热解毒泻火 《灵枢经》经脉第十云:“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人 赤芍、颃颡,……”清・沈承之《经络全书》前编・分野云:“(颈项也)……又 药直折火邪,内行气血,软坚散结。诸药合用,共同起到清热解毒、 散结止痛的作用。从用药上也肯定了热毒、痰、瘀在亚甲 属足厥阴肝经。”因此甲状腺病变与肝肾关系密切。又《素问遗篇・ 行气活血、刺法论》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 炎发病中的地位。 气必虚”,故亚急性甲状腺炎发病的根本是气虚,病变脏腑在肝肾, 教富娥【tol等治疗亚甲炎认为早期风热痰凝,治以清热疏风生 化痰散结;中期瘀痰互结,治以活血化瘀、祛痰散结;后期气血 可表现为肝失疏泄、肾气亏虚。林兰教授提出了甲状腺“助肝疏泄, 津、亏虚,治以益气养血、健脾补肾。此与本案早期以标实为主,中期以 助肾生阳”之功娜 ,也肯定了甲状腺疾病与肝肾的关系。 后期以本虚为主的观点基本相符,也肯定了热毒、 陈实功《外科正宗》提出 夫人生瘿瘤之症,……乃五脏淤血、 虚实夹杂为主,浊气、痰滞而成。瘿者阳也,色红而突高,或蒂小而下垂”,提示瘿瘤 痰、瘀在亚甲炎证治中的重要性。 综上,亚甲炎患者由于正气不足,外邪侵入肺卫,致卫表不和, 因五脏瘀血,气血运行不畅,痰瘀互结,凝结于颈前所致。《名医指 掌》认为:瘿病的病因与气滞痰凝有关,气滞痰凝留着于咽喉部致 肺失宣肃而见发热、恶寒、咽喉肿痛、咳嗽、头痛、汗出、周身酸楚等 使n闪喉肿大疼痛,如“必因气滞痰凝,隧道中有所留止故也”。《古今 不适。后外邪入里,郁而化热,或热毒直接壅滞于颈前,则见瘿肿而 医鉴》曰:“皆因气血瘀滞,结而成之。”《内分泌代谢中西医诊治》 痛;结聚13久以致气血阻滞而不畅,形成痰、瘀,热毒伤阴,灼津为 痰瘀毒邪互结,则见瘿肿坚硬而痛。热毒伤阴,阴虚火旺,可见 指 :“亚甲炎为感受风热、温热毒邪,或其他毒邪,入里化热…… 痰,心悸、失眠、心烦。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可见双手颤抖、急躁易怒等 蕴结于颈前而成”,肯定r热毒、痰、瘀在亚甲炎发病中的地位。 《中西医临床内科学》中阐述 亚甲炎多由外感火热之邪、情志 肝失疏泄,冲任失调,故女子可见月经不调、经量异常等。“百病多 因痰作祟”,且痰致病具有变幻多端、病证错综复杂的特点,故亚甲 常州市中医院 13003) 2015印1月1 3 H收稿 炎早期临床症状可变化多端。病情初期以标实的症状为主。随着病 1理论基础 2015年2月 145 情的恢复,热毒渐退,正气逐渐恢复,标实的症状逐渐减少,可见气 实为主,治以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化痰散结;中期以虚实夹杂为 虚的症状,故见乏力、动则汗出、畏寒怕冷等,呈现虚实夹杂。后期 主,治疗上以补虚泻实为主,治以疏肝理气、补气活血、化痰散结; 滋补肝肾、燮 则以虚证为主,热毒伤津耗气,热毒伤阴,日久阴损及阳,可出现气 后期以本虚为主,治疗上以补虚为主,治以补气活血、虚、肾阳虚的症状。 理阴阳。《外科正宗》也指出初起元气实宜攻逐,久则元气虚宜护 正。亚甲炎的病机探讨便于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但亚急性甲状腺 3西医特点分析 亚急性甲状腺炎(亚甲炎)【1】j,又称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巨细胞 炎临床症状变化多端,尚存在许多变证,有待进一步完善。 性甲状腺炎或de Quervain甲状腺炎,最多发生于2O~5O岁的女性, 参考文献 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3~1:6,本病通常于流感或普通感冒后1-2w发 【11陈如泉.陈如泉教授医论与临床经验选萃[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 出版社.2007:199. 病,起病较急,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甲状腺肿痛及甲状腺功能异 常。亚甲炎为自限性疾病,病程一般可持续2-3个月,少数患者可 [2])f ̄4fri康冲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95. 迁延至1-2年,患者甲状腺功能一般均能恢复正常,少数发生永久 [3]Y-晓晨.中西医结合外科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06. 性甲减。 病因上本病多见于HLA—B35阳性的妇女,提示与患者体质相 [4】任志雄,李光善,倪青.林兰教授从中医新释甲状腺疾病【J】.世界 关,有个体差异,与中医理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相符,肯定了气 中医,2013,8(1):96—98. 5】陈实功.外科正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121. 虚的存在。亚甲炎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发病时,患者血清中某些 【病毒的抗体滴度增高,此与中医上的热毒相应,可出现急性炎症的 【6】赵进喜.内分泌代谢中西医诊治[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oo4:87. 全身症状。亚甲炎患者甲状腺有特异性表现,甲状腺轻至中度肿 大,有时单侧肿大明显,甲状腺质地较硬,显著触痛,与中医临床对 应,属痰结血瘀。亚甲炎患者有临床分期:①急性发作期:可有全身 中毒症状,甲状腺局部明显压痛,同时有甲亢表现。②缓解期:临床 表现为炎症消退,甲状腺局部肿痛减轻,部分患者出现甲减。③恢 复期:临床症状消失,甲状腺肿痛基本缓解。此亦与中医的临床分 期基本相符即早期以标实为主,中期以虚实夹杂为主,后期以本虚 为主。 4启示 [7]戴万亨.中西医临床内科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 617. [8]刘锦汉.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中医辨治认识与临床研究【D】.湖北中 医学院,2009. [9]纪放,王旭.王旭教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经验总结Ⅲ.吉林中医 药,2012,32(1):18—19. [10】教富娥,丛科,张颖.亚急性甲状腺炎证治探讨『J1.实用中医药杂 志,2011,27(11):785. 亚急性甲状腺炎病机总属本虚标实,病变脏腑在肝肾。本虚是 【11]陈家伦.临床内分泌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气虚,标实为热毒、痰、瘀。早期以标实为主,治疗上急则治标,以泻 393—394.论置器子宫异常出血与少阳气郁质△ 范薇 马晖’薛萌 袁世清 夏丽娜 摘要:探讨置器子宫异常出血与少阳气郁质的相关性。置器子宫异常出血属中医“月经失调”“崩漏”、“赤带”等病的范畴。前期实验 中我们发现肝郁证与置宫内节育器后子宫异常出血关系密切。由于在病理变化、量变积累与转化、表现特点、信息表达、诊察内容等方面 体质与证候均存在密切关联,个体的体质特征对证候的产生起决定作用,所以,笔者认为置器子宫异常出血与少阳气郁体质关系密切。 关键词:置器子宫异常出血;少阳气郁质;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2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5)02—0145—02 置器子宫异常出血,系指育龄妇女子宫内放置节育器后位置正 格内向不稳定,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差;胸胁胀满,善太息,或乳房 常,出现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月经淋漓不尽、非经期阴道出血,属中 胀痛,或暖气呃逆,纳呆;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健忘等症。 医“月经失调”“崩漏”“赤带”等病的范畴。近年来,多数医家认为置器 节育器作为金属异物,置入胞中,在直接损伤胞宫脉络及冲任 子宫异常出血的发病是由于瘀血内阻胞脉流通失于和顺,导致子宫 二脉同时,阻碍了气血的运行。由于肝藏血、司疏泄,能调节一身气 藏泻失司,该藏不藏,非时妄下而成月经失调诸症。但是,同处于置器 血,所以节育器置入胞宫导致气血运行失和后,必将影响肝主疏 后的妇女,均有瘀血内阻等之因,有些人发病,有些人并无明显不 适,无法用以上观点阐释。因此,其发病的深层原因需要进一步探 讨。笔者在前期采用调肝止血法对肝郁置宫内节育器大鼠血液流 变学影响进行研究发现,肝郁证与置宫内节育器后子宫异常出血 关系密切。由于在病理变化、量变积累与转化、表现特点、信息表 达、诊察内容等方面体质与证候均存在密切关联,个体的体质特征 对证候的产生起决定作用,故笔者认为置器子宫异常出血与少阳气 郁体质关系密切。现就二者相关性进行理论探讨,与同道商榷。 l置器妇女与少阳气郁质 泄、藏血之功。肝气疏泄不利,气机郁结,加之女子以血为本,机体常 处于“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的生理欠平衡状态,情志本身易于忧 郁、激动,故置器妇女易形成少阳气郁体质。 2月经异常与少阳气郁质 女子月经与肝的生理关系密切。月经是有规律、周期性的子宫 出血,主要成分是血。肝具有疏泄、藏血之功。肝宣畅气机,调节情 志,保证气血正常运行。倘若肝疏泄功能正常,则经血藏泻有度,应 时而下,定时来潮,经行通畅。若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血海蓄溢失 其常度,则致月经或先或后,或多或少,或先后无定,经期延长。故 少阳气郁质是以机体肝气不疏、气机郁结为主要特征的一种 肝气机的调畅是女子月事正常的条件之一。肝贮备血液充足,调节 体质状态。临床常见情绪不稳,忧郁脆弱 烦闷不乐,敏感多疑,性 血量有度,分布到全身各处的血液能满足生理需要,则血海盈溢, 月经应时来潮。若肝藏血功能发生障碍,或肝血不足,血海空虚则 △基金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基金项目(批准号:319—280) 见月经量少,甚或闭经;或肝不藏血,摄血失职,则见月经过多,甚或 成都中医药大学(610075) 通讯作者 崩漏。正如《傅青主女科》所日“夫肝主藏血,气结而血亦结,以反至崩 2015年1月17日收稿 漏?盖肝之性急,气结则其急更甚,更急则血不能藏,故崩不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