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两种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和局部阻力 化工管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种是直管,另一种是弯头、三通、阀门等各种管件。
直管造成的机械能损失称为直管阻力损失(或称沿程阻力损失) 管件造成的机械能损失称为局部阻力
注意 将直管阻力损失与固体表面间的摩擦损失相区别
阻力损失表现为流体势能的降低 由机械能衡算式(1-42)可知:
p1p2P1P2hfzgzg12 (1-71)
层流时直管阻力损失 流体在直管中作层流流动时,因阻力损失造成的势能差可直接由式(1-68)求出:
32lud2 (1-72)
此式称为泊稷叶(Poiseuille)方程。层流阻力损失遂为:
hf
32lud2 (1-73)
1.5.2湍流时直管阻力损失的实验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的基本步骤如下:
(1)析因实验-寻找影响过程的主要因素
对所研究的过程作初步的实验和经验的归纳,尽可能的列出影响过程的主要因素。对湍流时直管阻力损失h,经分析和初步实验获知诸影
f响因素为:
流体性质:密度ρ、粘度μ;
流动的几何尺寸:管径d、管长l、管壁粗糙度ε(管内壁表面高低不平):
流动条件:流速u。 于是待求的关系式为:
hff(d,l,,,u,)
(1-74)
(2)规划实验-减少实验工作量
因次分析法的基础是:任何物理方程的等式两边或方程中的每一项均具有相同的因次,此称为因次和谐或因次的一致性。
以层流时的阻力损失计算式为例,式(1-73)可写成如下形式
hfu2l32ddup (1-75)
式中每一项都为无因次项,称为无因次数群。
换言之,未作无因次处理前,层流时阻力的函数形式为:
hff(d,l,,,u)
(1-76)
作无因次处理后,可写成
hfu2
dul,d (1-77) 湍流时的式(1-74)也可写成如下的无因次形式
hfu2
dul,d,d (1-78) (3)数据处理-实验结果的正确表达
获得无因次数群之后,各无因次数群之间的函数关系仍需由实验并经分析确定。方法之一是将各无因次数群(π1、π2、π3……)之间的函数关系近似的用幂函数的形式表达,
ab1K23 (1-79)
此函数可线性化为
log1logKalog2blog3 (1-80)
对式(1-78)而言,根据经验,阻力损失与管长l成正比,该式可改写为
hfu2lRe,dd (1-81)
1.5.3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式
统一的表达方式 对于直管阻力损失,无论是层流或湍流,均可将式(1-81)改写成如下的
lu2hfd2 (1-82)
形式(范宁公式),以便于工程计算。
式(1-82)中摩擦系数λ为Re数和相对粗糙度的函数,即
Re,
d (1-83)
摩擦系数λ 对Re<2000的层流直管流动,根据理论推导,将式(1-73)改写成(1-82) 的形式后可得:
64(Re2000)Re (1-84)
研究表明,湍流时的摩擦系数λ可用下式计算
1
18.721.742logdRe (1-85)
使用简单的迭代程序不难按已知数Re和相对粗糙度ε/d求出λ值,工程上为避免试差迭代,也为了使λ与Re、ε/d的关系形象化,将式(1-84)、式(1-85)制成图线。见图1-34
该图为双对数坐标。Re<2000为层流,logλ随logRe直线下降,由式(1-84)可知其斜率为-1。此时阻力损失与流速的一次方成正比。
在Re=2000~4000的过渡区内,管内流型因环境而异,摩擦系数波动。 当Re>4000,流动进入湍流区,摩擦系数λ随雷诺系数Re的增大而减小。
此时式(1-85)右方括号中第二项可以略去,即
1
21.742logd (1-86)
粗糙度对的λ影响 实际管的当量粗糙度 非圆形管的当量直径
实验证明,对于非圆形管内的湍流流动,如采用下面定义的当量直径
de代替圆管直径,其阻力损失仍可按式(1-82)和图1-34进行计算。
de
4管道截面积4浸润周边 (1-87)
1.5.4局部阻力损失
突然扩大与突然缩小 突然扩大时产生阻力损失的原因在于边界层脱体。流道突然扩大,下游压强上升,流体在逆压强梯度下流动,极易发生边界层分离而产生旋涡,如图1-35a。流道突然缩小时,见图1-35b。
局部阻力损失的计算-局部阻力系数与当量长度 通常采用以下近似方法。
(1) 近似地认为局部阻力损失服从平方定律
hu2f2 (1-88)
(2) 近似地认为局部阻力损失可以相当于某个长度的直管,即leu2h
fd2 (1-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