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开题报告参考

来源:东饰资讯网


中央财经大学

2013级博士研究生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学 院 财政学院 专 业 财政学 姓 名 某某某

学 号 2013110XXX

选题名称 我国国库现金管理 制度完善研究

指导老师 某某某教授

2015年6月15日

目录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

(一) (二)

研究背景。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3

二、 文献综述。 ............................................................................................................................ 4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国库现金管理的必要性。 ....................................................................................... 4 国库现金管理对经济运行、货币政策等的影响。 ............................................... 5 国库现金管理的运作方式。 ................................................................................... 6 国库最优目标余额和国库现金流的预测。 ........................................................... 7 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相关研究。 ........................................................................... 9 研究综评。 ............................................................................................................. 10

三、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技术路线。 ................................................................... 11

(一) (二) (三) (四) (五)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安排。 ................................................................................. 12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 ............................................................................................................. 14 数据来源 ................................................................................................................. 15

四、 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 15

(一) (二)

进度安排。 ............................................................................................................. 15 预计达到的目标。 ................................................................................................. 15

五、 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 ................................................................................... 16

(一) (二)

已具备的条件。 ..................................................................................................... 16 所需条件。 ............................................................................................................. 16

六、 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 16

(一) (二)

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 16 解决措施。 ............................................................................................................. 16

七、 论文框架 .............................................................................................................................. 17 八、 研究的创新和特色。........................................................................................................... 20 参考文献:..................................................................................................................................... 21

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制度完善研究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为解决传统国库支付方式,财政资金层层下拨带来的支付效率低下、容易产生克扣和挪用,以及支付信息不透明、难以监管等问题,我国于2001年启动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将原来分散的财政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进行统一管理,极大地提升了财政部门的监管能力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随着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纳入改革的预算资金量和单位数的大幅增加,我国国库资金量(Treasury Funds,TF)快速提升。这一方面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增强了财政部门抵御风险、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另一方面,巨额的国库资金也给我国的货币政策、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不确定性的影响。

(1) 国库资金余额高、波动大。

随着我国启动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之前各部门设立的一些过渡性账户纷纷被取消,财政性资金统一纳入国库单一账户管理,在形成实际支付前,国库资金始终停留在国库单一账户内。经过近十五年的发展,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国库资金余额量1呈逐年快速增长态势。

1

本文所指国库资金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政府存款”,也即中央和地方政府国库资金之和。

1

4000035000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2000年12月2001年3月2001年6月2001年9月2001年12月2002年3月2002年6月2002年9月2002年12月2003年3月2003年6月2003年9月2003年12月2004年3月2004年6月2004年9月2004年12月2005年3月2005年6月2005年9月2005年12月2006年3月2006年6月2006年9月2006年12月2007年3月2007年6月2007年9月2007年12月2008年3月2008年6月2008年9月2008年12月2009年3月2009年6月2009年9月2009年12月2010年3月2010年6月2010年9月2010年12月2011年3月2011年6月2011年9月2011年12月2012年3月2012年6月2012年9月2012年12月2013年3月2013年6月2013年9月2013年12月2014年3月2014年6月2014年9月2014年12月2015年3月政府性存款 图1.1:我国国库资金余额走势图(2000.12-2015.3)单位:亿元 从图1.1我们可以看出,2000年12月,我国国库资金余额为3,100.38亿元,2001年我国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国库资金余额快速增长,2011年9月国库资金余额达到历史最高的36,787.46亿元,增长近11倍。从走势图上看,我国国库资金余额的波动幅度较大,巨额的国库资金余额和剧烈的震荡对给我国货币政策、宏观经济发展带来难以忽视的影响。

(2) 巨额国库资金余额产生了大量的货币时间价值损失。

近三年来,我国国库资金余额一直维持在3万亿元左右,虽然按照《国库存款计付利息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国库存款利息从 2003年1月1日起“暂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单位活期存款利息支付”,但从整体来看,由人行向财政部门支付活期存款利息,政府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投资收益,巨额国库资金余额的货币时间价值被严重浪费了。另外,我国为弥补财政资金缺口,每年发行大量国债,承担着较高的市场筹资成本。国库现金管理与国债发行政策的不协调,提高了我国财政资金的使用成本。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财政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且随着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国库资金余额日渐丰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国库现金的管理仍比较薄弱,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实践经验,急需从理论、操作等多方面进行完善。

2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我国国库管理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更是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已得到IMF、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充分认可,成为很多国家竞相学习的典范。国库现金管理作为现代国库制度的核心内容,它一方面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协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维护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稳定的重要手段。

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的《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暂行办法》中提出,国库现金管理是指在确保财政国库支付需要前提下,以实现国库现金余额最小化和投资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系列财政管理活动。我国于2006年首次进行国库现金管理,目前主要采用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和买回国债两种操作方式。从2006年12月-2014年12月,我国共实施77期国库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操作,8年累计操作规模达31,296.4亿元,累计已实现利息收入492.49亿元,其中仅2014年操作规模就有6,200亿元,已实现利息收入117.8亿元,国库现金管理的操作规模和频率都在提升。

虽然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国库资金的巨量余额与每年的国库现金管理规模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国库现金管理的核心——最优库款目标余额制度尚未建立。三是国库资金余额大幅波动,对我国货币供给、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提出严峻挑战。四是我国国库现金管理所需的数据支撑仍然不足,所用的数量模型仍不够完善。五是我国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工作还处于试点起步阶段,中央与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协调机制有待建立。

建立科学的现金管理制度,是构建我国现代财政制度的题中之义,对于提高财政资金的投资效益,降低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完善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制度,丰富国库现金操作方式,提升投资收益?如何准确预测国库现金流量,确定国库资金最优目标余额,缩小国库现金波动幅度,降低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

本文拟以我国国库资金高库存、高波动为切入口,综合运用公共财政理论、投资学理论、财务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对国内外国库现金管理制度的演变进行系统的梳理;深入分析我国国库现金管理的现行做法,找出仍需完善的问题;选用恰当的计量模型,对我国国库现金管理的经济效益、国库现金流和国库现金最优目标余额进行预测,最后根据预测结果对完善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制度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二、 文献综述。

(一) 国库现金管理的必要性。

人们对国库现金管理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西方私人企业家对企业现金管理的思想,事实上,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市场经济的企业家们也没有对其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产生足够的重视,更没有进行有效的现金管理。直到80年代中期,市场上出现了货币供给紧张、银行利率攀升和经济波动性增大等情况,才迫使企业家们减少银行借款和保持较低的现金余额,现金管理才正式走到前台,也奠定了企业及其服务提供者(尤其是银行)进行有效现金管理的基础[1]。而因政府对国库现金头寸进行管理的压力较企业来说更小,因此国库现金管理工作出现的更晚一些。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新绩效预算”或“企业型预算”对其国库现金管理系统产生重大影响,也被学术界看作是国库现金管理的起源[2]。

关于国库现金管理的必要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Clemente del Valle(2001)[3]认为,国库现金管理是使用国库闲置现金获得最大投资收益的有益行为,可以熨平短期内国库现金收入流和支出流在时间和数量上的不匹配。D Maphir(2001)[4]认为,财政国库部门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进行有效地现金管理,他充分强调了国库现金管理的重要性。英国财政部债务管理办公室前任总裁Mike Williams 和美国财政部财务管理局前任局长 Paul Malvey[5]认为,国库现金管理是有效地管理政府内部及政府与其他部门间的短期现金流及现金头寸的战略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成本效益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政府国库现金收支和头寸管理效率,是财政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Frederickson(2013)[6]认为,受托责任是一种普遍的、动态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政府作为受托人,不仅在预算执行方面要履行受托责任,在资金运作管理方面也要履行受托责任,因此,财政部门有责任管理好政府的资金。我国国内学者贾康;马晨;王桂娟(2002)、

4

韦士歌(2003)、潘国俊(2004)、钟伟(2015)等[7-11]也从我国传统国库管理模式弊端、国库现金管理的作用和重要意义等方面,阐释了我国进行国库现金管理的必要性。

(二) 国库现金管理对经济运行、货币政策等的影响。

现代经济学认为,国库现金作为社会现金流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对社会经济运行、市场利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等多方面造成影响。

国外学者就国库现金管理对经济增长和财政收支调节进行了研究,Aronson(1968)[12]指出,因为商业银行接受国库现金存款时必须提供相应抵押品,这影响了银行的流动性,其必须从国库现金存款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补充,使得国库现金存款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极为有限。David Stasavage和DambisaMoyo(2000)分析了国库现金管理对弥补财政赤字的支持和约束作用,指出国库现金管理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财政赤字的规模,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赤字问题,并通过分析乌干达、赞比亚两国的现金预算,提出国库现金管理需与预算赤字、货币政策相协调。Dobson(1968)[13]指出,地方政府将闲置的国库资金投放商业银行,会增加信贷规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进而可增加当地的税收收入。

国库现金管理对货币政策影响方面,Salerno(1987)、Shostak(2001)、Nicolas Bouzou(2002)等一些奥地利学派学者认为,政府存款和私人部门存款一样,都能参加到货币供给中,都应纳入货币供给量统计范围。Haywood,Acheson( 1967,1977)[14]等人研究表明,国库现金以定期存款的模式投放到商业银行,可能会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造成影响,最终会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有效性。Hald(1956)[15]、Friedman and Schwartz(1963)、Bloch(1964)等学者研究发现,美国国库资金当时的不规则变动已经影响到基础货币、利率、货币供应量等金融变量,成为影响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Lynch et al(2002)研究表明,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许多州和地方政府的不慎投资显著对影响了银行体系和货币市场的稳定性。HecklmanandWood(2005)[16]指出,英国政府大部分国库资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已经影响到公开市场操作效率。

随着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不断深入,国库现金余额逐年攀升,对宏观经

5

济运行、货币政策的影响日益显著,已引起我国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贾康等(2002)[10, 11]指出,财政和央行必须加强合作和联系,财政管理的政府资金是社会资金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央行准确制定货币政策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很大。贾康、阎坤和周雪飞(2003)研究认为,财政部门拥有国库资金的使用和调配权,肩负着在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基础上对国库资金进行效率投资的公共责任,中央银行则负责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实施货币政策调控,保证物价稳定。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在责任上的不一致,容易产生国库现金管理与货币政策的冲突。潘国俊(2004)认为,在央行经理金库制度背景下,国库资金变动必然对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等货币变量造成影响,使央行货币供给政策受到冲击,进而造成社会

[17]资金的动荡,货币政策必须高度重视国库资金的变动。王文素等(2013)指出,

国库现金管理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模式分为主动协调与被动协调两类,并指出:主动协调模式不但阻碍国库现金使用效益提高,还会引起整体经济层面上的额外负担;而被动协调模式既可以避免这两种不利影响,也能够抵消国库现金管理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因此,二者的被动协调是最优的协调模式。马海涛(2015)[18]指出,将国库现金存放于商业银行可以熨平预算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冲击,提高国库资金的使用效率,适当降低发债成本。

数量分析方面,陈建奇、李金珊(2008)[19]通过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对我国国库资金与货币供给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国库现金与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都存在稳定的反向关系,国库现金的增减将导致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收缩和扩张。李高亮(2013)[20]通过对国库现金和基础货币进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国库库存变化能对基础货币产生重要影响,两者呈负相关关系。中国人民银行泉州市中支课题组(2014)[21]以2006年6月开始实施中央国库现金管理为分界点,分别建立VAR 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广义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等方法,比较分析国库现金变动和基础货币及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短期冲击影响、相对重要性的变化。

(三) 国库现金管理的运作方式。

国库现金管理的运作方式有很多种,主要有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国债回购与逆回购、货币市场投资、银行间的同业拆借等等。Kenneth D. Garbade, John C.

[22]Partian, Paul J.Santoro(2004)研究了美国国库现金管理的三项技术创新,

6

指出美国的国库现金管理运作方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以余额管理为核心内容,用财政税收和借款计划,协调国库现金管理和货币政策,以当期投资作为稳定器,使国库资金余额维持在目标水平附近。Michael J. Fleming(2005)[23]研究了国库现金管理的短期国债运作方式,指出国库现金可通过一年以内的可上市流通国债进行操作。英国债务管理办公室(DMO,2014)[24]在英国国库现金管理手册中指出,英国国库现金管理的运作方式有定期存款、金边国债和本息分离国债、特定短期主权债务、特定商业票据、特定银行债券、特定存款证等等。

国内学者关于国库现金管理运作方式的研究也有很多,程丹峰、杨照南(2004)

[25]

认为,我国需从稳健的国库现金管理逐步过渡到积极的国库现金管理,在初期

应以定期存款作为主要投资方式,当国内货币市场发展较为成熟后,可以采取国债回购、中长期国债赎回等投资方式,政府要有效利用国库现金管理和国债管理两种方式,实现国库资金低成本、高收益的目标。潘国俊(2004)[26]研究指出,国库现金管理可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中央银行完全经(代)理国库,国库资金的入库和拨付都通过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对沉淀的财政资金不支付利息,财政部门也不支付手续费给中央银行;第二种是国库资金投放商业银行,财政部门将超过一定余额的国库资金以招标方式投放到商业银行;第三种是国库资金直接进入货币市场进行投资。财政部门可综合运用两种或三种模式进行国库现金管理。邓晓兰(2006)[27]指出,国库现金管理的方式有银行同业拆借、协议存款、短期借

[28]贷、国债、金融债券等等。韦士歌(2006)认为国库现金管理运作方式有两类,

分别是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和货币市场短期投资,并认为除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提前赎回国债和定期发行短期国债是国库现金管理的最理想模式。

(四) 国库最优目标余额和国库现金流的预测。

国库现金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界定国库现金最优目标余额以及对未来国库现金流量进行准确预测。关于国库最优目标余额,学者们常用企业最优现金流估计模型来进行估计,其中Baumol 模型(1952)[29]、Miller-Orr 模型(1966)[30]

[31]以及Kraus and Litzenberger(1973)提出的静态权衡模型(Static Trade-off

Model,STM)等都较为经典。Aronson(1968)运用Baumol模型对美国地方政府国库现金进行测算,提出20世纪60年代美国地方政府的国库资金存在闲置问题。Maldonado等(1971)[32]运用Baumol模型以及Miller—Orr模型对美国地方政府

7

国库现金的测算结果表明,尽管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地方政府的国库资金余额已经逐渐下降,但仍超过最优水平。Decorieto等(2004)[33]研究指出,美联储银行国库库存余额应为50亿美元左右。参照Decorieto等(2004)的建议,美国财政部将每日国库资金余额定为50亿美元,当央行账户日现金余额可能低于50亿美元时,美国财政部从设置在商业银行的“税收与贷款账户(TTL)”调入现金补足;当央行账户日现金余额可能高于50亿美元时,财政部又将多余现金转入“税收与贷款账户(TTL)”。

关于国库现金流的预测,Andrew Kalota(2005)[34]认为,现金流的科学分析和准确预测,是国库现金管理的基础,也是债券发行、政府融资以及国库现金管理运作等的重要决策参考。Razek(1993)[35]、Stasavage等(2000)[36]提倡编制现金流量表和现金预算等会计手段来预测未来短期资金流,进而判定短期现金缺口并决定现金投资需求。Quirinet al.(1999)研究表明,权责发生制下的现金流预测更为准确。英国皇家银行学会(2002)[37]认为,运用统计推断方法得出的未来资金流估计值更为准确。与上述方法相比,更多的学者喜欢用计量的方法进行现金流的预测,部分学者用一阶或二阶自回归对未来一两年的资金展开预测,发现资金流满足随机游走特性(Watts,1972;Albrecht et al.,1977;Lew,1983;Finger,1994)[38, 39];Ramesh and Thiagarajan(1989)[40]、Lipe and Kormendi(1993)[41]研究发现,资金流不是随机游走的,而可能是更高阶次的自回归;Lorek and Willinger(1996)在研究中使用了多元回归模型对资金流进行预测。

国内学者也就国库最优目标余额和国库现金流预测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贾康等(2002)借鉴市场经济国家国库管理和运作“库底”资金中的有效方式与方法,最早提出组建国库库底资金操作室,实行国库资金动态分析,合理搭配收入与支出的时间、金额等要素,确定国库现金最低额度和常规库存最优控制目标,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实施国库资金的目标管理等一系列操作性建议。陈建奇、李金

[42]珊(2007)用Box-Jenkins 方法构建国库资金预测模型,以 1994 年-2005 年

中国国库资金月度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 ARIMAX(1,1,1)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国库资金运动。柳建光、李子奈(2007)[43]定量分析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国库现金管理方式对货币政策目标产生的影响,认为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如

8

果要使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国库现金管理方式所引起的狭义货币供应量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幅均不超过1%,则国库存放的金额必须控制在 586 亿元以内。陈建奇等(2007)[44]建立Baumol扩展模型,选择2002—2005年的月度数据,测算得出中国最优库底现金余额在831.59—910.51亿元之间。

袁庆海等(2012)[45, 46]通过建立扩展的Miller-Orr模型,估算2010年和2011年中国国库现金的最佳持有水平,然后建立灰色系统模型,在假定其他外部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对2012年和2013年国库资金佘额做出预测,两年的最佳持有区间为:1139.37 亿元1376.96 亿元、1189.67 亿元~1405.21 亿元。白彦锋等(2014)

[47]

利用VAR模型对国库现金余额变化与我国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动态响应机制进

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传统基于时间序列算法的国库现金流预测模型,建立了涵盖宏观经济因素与时间序列变化两个维度的国库现金流预测模型,对国库现金最优目标余额进行测定。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局(2010)[48]分别采用多种预测方法对中央国库现金流进行预测尝试,指出对于收入短期预测,ARIMA模型、简单移动平均模型的预测效果较为理想;中央级国库支出序列具有明显的时间趋势特征,因而指数平滑模型较乘法模型和ARIMA模型的预测效果好,但因其受干扰因素多,预测难度大;对于中央月均库存的预测,BP神经网络预测精度较高,优势明显。邓凤姣(2010)[49]验证了中央国库库存增长率的鞅假设,综合运用时间序列方法给出了中央国库库存日增长率分位数表,进而对库存数据进行分布估计。

(五) 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相关研究。

这里仅介绍我国学者对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研究,在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制度方面,周宇宏(2011)[50]在比较分析了国库管理完全一体化、完全自治模式是介于两者的中间模式后,认为我国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开展更适合采取中间模式。汤丹(2011)[51]认为地方国库现金管理不应与货币政策挂钩,应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密切配合,应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严格分离;为稳妥、规范、有效开展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应允许和鼓励地方财政部门开展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尝试;明确和规范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工作;采取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投资方式。刘梅和邓伟(2012)[52]认为,一方面大量闲置资金急于寻找获利的途径,另一方面,由于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决策主体分散,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等将受到冲击,要开展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必须始终把握好地方政府目标与宏观经济目标的一致性。

9

在国库现金流预测与最有库存预测等方面,牛润盛(2010)[53-55]分别运用灰色系统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对地方级国库库存进行了预测,提出改进建议与未来预测研究方向,并用Baumol存货的经济批量模型及其扩展模式对地方现金最佳持有量进行测算。朱罗坤等(2011)[56, 57]运用TSCI季节乘法模型、指数平滑法等计量经济预测分析模型,对湖南省省级国库现金流入量、流出量及存量进行了预测。牛润盛(2013、2015)[58, 59]又分别用GARCH模型和混频数据对地方国库现金预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地方级国库日库存波动具有集群性和非对称性,并且混频数据模型综合利用高频数据(日度数据)和低频数据(月度数据)对国库现金流的预测精度有所改善。

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局在地方国库现金流量预测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指出当前地方国库现金流预测方法实现了多样化,ARIMA模型是省级国库现金流量预测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次是Holt-Winters乘积季节模型、TCSI季节乘积模型、乳差法和预算进度完成法。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国库处(2013)[60]提出,要改进国库现金流量预测方法,首先应深入研究国库现金流的构成及流入、流出渠道,其次是分析各部分现金流的来龙去脉,根据各类现金流的特性采取不同的预测手段,最后利用资金出入渠道,实时监测国库现金流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预测结果。[ 61-63]

(六) 研究综评。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看,国内外学者对国库现金管理问题的理论和实践都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一是都认为对国库现金进行管理十分必要。科学管理国库现金对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财政成本,防止国库资金震荡对宏观经济运行、货币政策实施等方面造成冲击都有重要作用。二是都认为国库现金管理必须首先保障资金的安全性。国库现金管理的对象是财政资金,因此进行资金运作管理时必须首先保证安全性,其次是流动性,在这两者基础上才能追求适当的收益性。三是都十分重视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国库现金对货币供应量、利率和经济增长等宏微观经济变量影响,以及国库资金最优目标余额和国库资金流预测等问题时,都十分重视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通过计量定量分析,找出国库现金管理的科学依据。

西方学者对国库现金管理的运作方式、国库现金流预测、国库现金管理与货

10

币政策协调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创新,并着重从实证和定量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有较强说服力。但囿于西方学者研究国库现金管理的资料和数据来源于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其研究结果中虽有一些共性的成功经验,但也夹杂着很多特殊性,不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同时,由于研究角度和方向的不同,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有时还会出现相互抵触的现象,我们在借鉴时需进行仔细甄别。另外,西方学者研究国库现金管理问题时,多选择发达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对发展中国家的国库现金管理问题研究较少,而且主要开展的是宏观层面的研究,对微观层面问题的研究也相对较少。

国内学者对国库现金管理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能够结合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分析我国国库现金管理的机制、体制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财政体制等客观因素,对我国国库现金管理的运作和影响开展实证研究,采用不同角度和方法给出了我国国库现金管理问题的有关解释和建议。国内学者对我国国库现金管理问题研究仍需完善的地方有:一是研究仍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性。针对具体操作层面的研究较多,而针对整体的研究较少。这点在对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研究上表现最为明显,多数学者仅针对某一地区开展国库现金管理进行研究,而对地方政府国库现金管理整体协调问题的研究较少,并且研究针对中央或省级国库现金管理的较多,涉及市级和县级国库现金管理的较少。二是理论创新仍然不足,理论和实证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国内学者对国库现金管理问题的理论创新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理论和实证的有机结合,容易出现变量设置错误而导致的多重共线性、内生性等问题,使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产生偏差。三是实证研究的系统性有待加强。国内学者大多就国库资金与货币供应、宏观经济关系等单一环节开展研究,对国库资金信贷渠道系统循环、内在结构、关键影响路径的等综合因素研究较少,实证研究的系统性还需加强。

综上所述,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财政体制、国库管理模式等因素不尽相同,在开展国库现金管理研究时就必须有所选择和侧重,很难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成功模式。本文将充分利用国内外学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认真进行总结分析,尝试补充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制度创新为出发点,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库现金管理模式和实证分析研究方法,为我国国库管理制度的完善提出有益建议。

三、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技术路线。

11

(一)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安排。

第一章 导论

分析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开展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并评论当前研究中仍需完善的问题;介绍本文的研究路线和研究方法,勾画本文的写作框架。

第二章 国库现金管理的理论分析

以公共财政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博弈论、制度变迁理论等理论为研究基石,对国库现金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并对基本概念进行界定,通过理论研究实现国库现金管理新道路的开辟。

第三章 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制度的基本情况

对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分析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制度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重点对我国现行国库现金管理操作模式、国库现金流预测的方法进行剖析,指出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制度仍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发达国家国库现金管理制度研究

对国库现金管理水平较高的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国库现金管理制度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进行深入对比分析,指出国外现金管理存在的共识及发展趋势,为完善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制度提供借鉴。

第五章 我国国库现金最优目标余额的测定

根据我国2001年-2014年财政收支情况、历年国库资金余额数据等情况,对我国国库现金最优目标余额进行测定,拟采用经典的Miller-Orr 模型、Baumol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对模型进行一定的拓展,尝试用实证结果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国库现金的最优余额区间机制。

第六章 我国国库现金管理与货币政策

分析我国国库现金管理与货币政策的相互关系和传导机制,通过对我国国库资金、货币供应量、GDP等经济变量进行波动性分析、GARCH效应分析和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反映我国国库资金、货币供应量和GDP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七章 国库现金管理的协调机制

分析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可行性、存在的难点,总结试点地方政府国库现金管理的情况;以北京市为例,分析北京市国库现金管理的影响;分析中央与地方、地方政府间的国库现金管理关系,尝试建立我国国库现金管理的协调机制。

12

第八章 完善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

对前七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主要的研究结论,并就完善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制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如前文所述,我国正面临着高国债发行额和高国库资金余额“双高”的困境,较高的筹资成本和较低的国库现金操作规模,提高了我国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可以说完善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制度是继续深化我国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因此,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完善我国现行国库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分析、国际借鉴和实证推演等方式,找出我国国库现金管理操作规模小、频率较低的原因,并结合计量分析,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库现金流预测工作,尝试建立我国国库最优目标余额制度,充分结合国务院提出的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要求,提出进一步丰富我国国库现金操作方式的建议。

(三) 主要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国库现金管理方面的大量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掌握国库现金管理制度的历史及发展趋势,并通过对比分析和经验总结,为完善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

2. 理论分析:对国库现金管理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论证国库现金管理的科学性,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从理论出发寻找我国国库现金管理的症结点,以及需要着重完善的地方,并指明未来发展方向。

3. 定性分析:通过SPSS等统计软件,对我国国库现金余额、国库现金流、货币供应量、商业银行存款等数据进行定性分析,描述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图形和表格等直观形式,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定性分析影响我国国库现金余额的主要因素、国库现金余额预测模型的优劣势等等。

4. 实证分析:建立经济模型,对国库现金管理的相关因素进行定量分析,采用Miller-Orr 模型、Baumol模型对我国国库现金余额进行预测,通过对我国国库资金、货币供应量、GDP等经济变量进行波动性分析、GARCH效应分析和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反映我国国库资金、货币供应量和GDP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5. 经验总结:根据多年来从事国库管理工作的经验,对我国国库现金管理

13

制度进行梳理,总结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找出目前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面临的困难,明确论文研究重点。

(四) 技术路线。

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如下: 国库现金管理的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公共财政理论、公共选择理论 国库现金管理相关理论 企业现金管理理论、制度变迁理论 博弈论、委托代理理论 国库现金管理概念界定 国库现金管理、国库现金最优余额等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综述,文献 综评 主要内容、论文框架、论文创新点 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制度 发达国家国库现金管理制度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国库现金管理制度、对比分析、借鉴。 我国国库现金管理的发展历程、存在 14

的主要问题。 我国国库现金最优目标余额测定 国库现金管理的协调机制 Baumol模型 Miller-orr模型 我国国库现金管理与货币政策 国库现金管理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传导路径、实证分析。 我国地方政府国库现金管理可行性分析、以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建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的国库现金管理协调机制。 论文研究主要结论、政策建议。

(五) 数据来源

本论文的数据除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等年鉴外,还源于财政部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国家统计局网站和中国债券网(www.chinabond.com.cn)等网站披露的相关数据,并且有部分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本论文中,部分数据来还源于作者对原始数据的加工、整理,具体处理方法在文中会有相应说明。

四、 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 进度安排。

论文开题:2015年6月16日。对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和框架等内容进行阐述,听取开题报告专家委员会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初稿撰写:2015年6月—2015年12月。根据专家委员会的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论文写作框架,完成论文各章节的初稿撰写;

提交初稿:2016年1月。向导师提交论文写作初稿,听取导师对论文的修改意见;

论文修改:2016年2月—2016年3月。根据导师意见,对论文做修改和完善;

预答辩:2016年3月底。按照《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培养制度》规定,正式答辩前三个月将论文提交导师和专家组进行预答辩,听取导师和专家组对论文的修改意见;

修改完善:2016年4月—2016年5月初。根据预答辩中导师和专家组的修改意见,对论文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使论文符合答辩评审要求;

正式答辩:2016年5月中旬。就提论文(答辩稿)进行正式答辩,阐述研究成果,听取答辩委员会专家组评审意见。

提交论文终稿:2016年5月底,根据答辩委员会专家组评审意见对论文做相应修改,提交论文终稿,顺利完成博士论文写作。

(二) 预计达到的目标。

通过本文的写作,力争为我国的国库现金管理制度,特别是国库现金流预测

15

和最优国库资金余额制度的建立,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提升我国国库现金管理的规模和效益,协调好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和货币政策实施等的关系。

五、 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

(一) 已具备的条件。

实践方面,笔者从事财政国库管理工作,对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国库现金管理、国债发行与管理等制度较为熟悉,在国库现金管理方面有较好的实践基础,便于认真梳理有关制度,找出现行操作方式中存在的不足。理论准备方面,笔者经过在校期间的长期系统学习,已积累了较丰富的财政学、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对经济学、财政学相关问题进行过一定研究,且目前已对我国国库现金管理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学习,研阅了大量国库现金管理方面的国内外文献,对其中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二) 所需条件。

国库现金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紧紧结合我国国情,有针对性的借鉴国内国际研究成果。本文还需寻找具有我国特色的国库现金管理理论和制度创新,在对我国国库现金最优目标余额、国库现金流预测方面的数据做深度挖掘的基础上,作出更加科学的实证预测,为提出相关建议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六、 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一) 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经笔者前期整理,发现目前国内对我国国库现金管理问题进行研究的博士论文仅有4篇,且有3篇都写于2007年之前,鉴于当时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工作正处于刚起步阶段,这3篇博士论文所论述的内容还不能涵盖我国国库管理的实践工作,可借鉴性受到限制。其他国内参考文献多为一些期刊文章或专著,研究的系统性不强。另外,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实证研究可获得的数据仍较粗,只能找到月度数据,还不能实现逐日的数据,这对国库现金流的预测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二) 解决措施。

针对系统研究文献较少的问题,笔者将进一步加强对国外文献的搜集,并且

16

加大对国内期刊、杂志文章的总结和归纳力度,力争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更好的文献基础和创新灵感。对于可使用数据仍然较粗的问题,笔者将尝试对使用的计量模型进行拓展、引入新的解释变量等方法,来提高预测的贴合度。

七、 论文框架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第二节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四节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难点 第五节主要研究内容 第六节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第七节技术路线及论文框架 第八节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国库现金管理的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第一节理论研究

(一)公共财政理论 (二)公共选择理论 (三)企业现金管理理论 (四)制度变迁理论 (五)博弈论 (六)委托代理理论

第二节基本概念界定

(一)国库现金管理的基本内涵 (二)国库现金管理的职能和目标

第三节本章小结

第三章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制度的演进及存在问题

17

第一节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制度的演进

(一)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前的国库现金管理 (二)2001年-2006年的国库现金管理制度 (三)2006年以后的国库现金管理制度 (四)当前我国国库现金管理的操作方式

第二节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国库现金流预测还不够精确 (二)国库资金目标余额制度尚未建立 (三)国债二级市场仍不够发达 (四)财政与央行的职能定位有待理顺 (五)中央与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发展不协调

第三节本章小结

第四章发达国家国库现金管理制度研究

第一节发达国家国库现金管理制度情况

(一)美国 (二)英国 (三)澳大利亚 (四)日本

(五)其他国家(法国、意大利等)

第二节发达国家国库现金管理制度比较研究

(一)国库现金管理的机构设置及职能 (二)国库现金管理的账户体系 (三)国库现金管理的运作方式 (四)国库现金管理的效果

第三节发达国家国库现金管理制度的成功经验

(一)普遍由财政部门下设专属机构负责 (二)注重对国库现金流进行预测 (三)均建立了国库资金目标余额制度 (四)国库单一账户体完善 (五)注重部门间配合与协调

18

(六)采用市场化投资方式

第四节对完善我国国库管理制度的启示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五章我国国库现金最优目标余额测定

第一节国库现金流与国库资金最优目标余额

(一)国库现金流与国库资金最优目标余额的关系 (二)开展国库现金最优目标余额测定的意义 (三)对我国国库现金余额情况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模型的选择

(一)模型的选择理由 (二)模型的基本假设 (三)模型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国库现金最优目标余额测定的相关数据

(一)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第四节我国国库现金最优目标余额测定

(一)测定的过程 (二)结果检验及分析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六章我国国库现金管理与货币政策

第一节国库现金管理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二)对利率的影响

第二节传导路径

(一)商业银行定期存款 (二)国债回购与逆回购 (三)其他金融证券投资

第三节国库现金管理与货币政策实证分析

(一)国库资金波动对GDP、CPI和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论述 (二)模型选择和数据处理

19

(三)实证分析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七章国库现金管理的协调机制

第一节我国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制度

(一)我国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基本情况 (二)地方开展国库现金管理的可行路径 (三)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可能存在的难点

第二节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实证分析——以北京为例

(一)模型选择

验证北京市国库现金波动对北京市GDP、CPI和货币供应量影响。

(二)数据的选择及处理 (三)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第三节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制度的协调机制

(一)中央国库现金管理与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关系 (二)地方政府间国库现金管理关系 (三)我国国库现金管理的协调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八章 完善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

根据前文的研究,归纳出主要研究结论,并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对完善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制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八、 研究的创新和特色。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和研究特色如下:

一是重视对现行国库管理制度的梳理。笔者将结合实际工作,对我国现行的国库现金管理制度和国库现金流预测等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使本文的建议更贴合实际工作需要,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二是本文将尝试建立中央与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协调机制。我国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试点工作于2014年正式启动,还属于摸索阶段,本文将对我国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情况进行总结,并尝试构建中央与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协调机制。

20

三是进一步优化国库现金最优目标余额的计量经济模型。本文将在对多种国库现金余额计量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更适合我国的实证模型,并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计量模型的进行科学的拓展,使本文的计量分析更具实践操作意义。

参考文献:

(一) 报告中引用参考文献。

[1] Kuhlmann A M F M J. First Steps in Treasury Management:PRIME CASH. 2nd ed. Treasury

Management Association of Canada[J]. 1991.

[2] 赵早早. 美国政府现金管理改革借鉴与启示[J]. 管理科学, 2004,17(5):92.

[3] Valle C D. A review of national treasury cash management strategy - Introduction and suggestion:

China National Treasury Cash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Seminar (first session), 2001[C]. [4] Maphiri D. Treasury's role in promoting efficient cash management: evidence from South

Africa[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1,69(3):385-404.

[5] Williams M, Malvey P. Chinese government cash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national

treasury cash management (second meeting), 2003[C].

[6] Frederickson H. G. 公共行政的精神[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7] 钟伟. 国库现金管理:国际经验、我国实践及未来取向[J]. 中国财政, 2015(01):71-73. [8] 潘国俊. 国库现金管理模式研究——兼论我国国库现金管理体制改革[J]. 财政研究,

2004(08):21-23.

[9] 韦士歌. 国库现金管理及与债务管理的协调配合[J]. 财政研究, 2003(02):22-24.

[10] 贾康, 马晨, 王桂娟, 等. 国库库底资金的运作管理(上)——市场经济国家国库管理和运作

“库底”资金的方式及其启示[J]. 上海财税, 2002(07):13-17.

[11] 贾康, 马晨, 王桂娟, 等. 国库库底资金的运作管理(下)——市场经济国家国库管理和运作

“库底”资金的方式及其启示[J]. 上海财税, 2002(08):18-22.

[12] Aronson J R. The idle cash balances of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s: an economic problem of

national concern[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68,23(3):499-508.

[13] Dobson L W. A Note on the Alternative Uses and Yields of Idle Public Funds[J]. National Tax

Journal, 1968:304-313.

[14] Haywood C F. The Pledging of Bank Assets: A Study of the Problem of Security for Public

Deposits[M]. Association of Reserve City Bankers, 1967.

[15] Hald E C. Monetary Aspects of Changes in Treasury Cash Balances[J].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1956:448-456.

[16] Heckelman J C, Wood J H. Political monetary cycles under alternative institutions: the

independent treasury and the federal reserve[J]. Economics & Politics, 2005,17(3):331-350. [17] 王文素, 周剑南, 宁方景. 国库现金管理与货币政策协调方式的选择[J]. 地方财政研究,

2013(09):41-45.

[18] 马海涛. 新预算法与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J]. 中国财政, 2015(01):64-70.

[19] 陈建奇, 李金珊. 国库现金对货币供给政策的影响机制及证据:基于中国中央银行经理国库

制度背景的研究[J]. 世界经济, 2008(07):44-56.

[20] 李高亮. 我国国库库存资金变动对基础货币影响的实证研究[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1

2013(06):115-118.

[21] 中国人民银行泉州市中支课题组, 俞敏, 刘树德. 国库现金管理对基础货币及货币供应量的

影响研究[J]. 上海金融, 2014(10):59-63.

[22] Garbade K, Partlan J, Santoro J. Recent innovations in treasury cash management[J]. Current

Issue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4,10(11).

[23] Fleming M J, Garbade K D, Keane F. ANOMALOUS BIDDING IN SHORT‐TERM

TREASURY BILL AUCTIONS*[J].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05,28(2):165-176. [24] Office U K D M. Exchequer cash manage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R]. London: 2014. [25] 程丹峰, 杨照南. 中国国库现金管理与货币市场投资选择[J]. 财政研究, 2004(09):31-35. [26] 潘国俊. 国库现金管理研究[D].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05.

[27] 邓晓兰. 基于公共财政视角的国库现金管理创新研究[D]. 西安交通大学, 2006.

[28] 霍冉冉. 韦士歌: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基本原理、国际做法与中国探讨[N].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

报.

[29] Baumol W J. The transactions demand for cash: An inventory theoretic approach[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2:545-556.

[30] Miller M H, Orr D. A Model of the Demand for Money by Firms[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6:413-435.

[31] Kraus A, Litzenberger R H. A state-preference model of optimal financial leverage[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73,28(4):911-922.

[32] Maldonado R M, Ritter L S. Optimal municipal cash management: a case study[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71:384-388.

[33] Maldonado R M, Ritter L S. Optimal municipal cash management: a case study[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71:384-388.

[34] Kalotay A. A Framework for Corporate Treasury Performance Measurement[J].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2005,17(1):88-93.

[35] Razek J R. Gain Control of Your Organization's Finances: Cash Budgets[J]. Nonprofit World,

1989.

[36] Stasavage D, Moyo D. Are cash budgets a cure for excess fiscal deficits (and at what cost)?[J].

World Development, 2000,28(12):2105-2122.

[37] 英国皇家银行学会. 现金流量管理(中文译本)[M]. 刘霄仑, 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2. [38] Watts R L, Leftwich R W. The time series of annual accounting earn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77:253-271.

[39] Finger C A. The ability of earnings to predict future earnings and cash flow[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4:210-223.

[40] Ramesh K, Thiagarajan S. Random Walk and Unit Root Tests of Accounting

Earnings[R].Working paper,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1989.

[41] Lipe R, Kormendi R. Mean reversion in annual earning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ecurity

valuation[J]. 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 1994,4(1):27-46.

[42] 陈建奇, 李金珊. 国库资金模型构建与预测——基于Box-Jenkins方法的研究[J]. 山西财经大

学学报, 2007(05):97-102.

[43] 柳建光. 我国国库现金管理研究[D]. 清华大学, 2007.

[44] 陈建奇, 张原, 李金珊. 中国国库最优现金余额的测算与评价——基于Baumol模型扩展的理

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 公共管理学报, 2007(04):76-82. [45] 袁庆海. 中国国库资金的经济效应研究[D]. 吉林大学, 2012.

22

[46] 袁庆海, 杜婕. 中国国库现金最佳持有水平估计及预测——基于改进的Miller-Orr模型[J].

财贸研究, 2012(05):74-82.

[47] 白彦锋, 李龙屿, 金恺. 基于宏观经济因素新视角的国库现金流预测[J].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学报, 2014(03):5-16.

[48] 丁成林吴岷钢. 国库现金流预测初期研究报告[D].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49] 邓凤姣. 中央国库库存增长率分布估计及其应用[D].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50] 周宇宏. 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模式选择和实施路径[J]. 中国财政, 2011(15):46-48. [51] 汤丹. 开展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思考[J]. 中国财政, 2011(08):51-52.

[52] 刘梅, 邓伟. 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地方国库现金管理[J]. 上海金融, 2012(08):40-43. [53] 牛润盛, 刘琼. 基于灰色系统模型的国库现金流预测[J].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3):31-34.

[54] 牛润盛, 刘琼. 地方国库最优库存现金的测算与评价——基于Baumol模型的理论分析与实

证研究[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0(06):58-61.

[55] 牛润盛, 刘琼. 地方级国库最优库存现金的测算[J]. 地方财政研究, 2010(11):58-60. [56] 国家金库湖南省分库课题组, 朱罗坤, 高羽. 对国库业务代理机构监管问题的探讨[J]. 金融

经济, 2011(04):2-4.

[57] 国家金库湖南省分库课题组, 朱罗坤, 邵曙阳, 等. 湖南省2009年度国库现金流预测报告[J].

金融经济, 2011(04):75-80.

[58] 牛润盛. 基于GARCH模型的地方国库库存波动性研究[J]. 区域金融研究, 2013(4). [59] 牛润盛. 混频数据模型在国库现金流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 区域金融研究, 2015(02):43-45. [60] 侯胜洪, 康海洁. 探索改进国库现金流量预测的方式——以天津市为例[J]. 华北金融,

2013(01):62-65.

[61]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服务一部课题组. 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研究——基于上海市国库

库存余额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上海金融, 2014(11):90-93.

[62]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服务一部课题组. 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研究——基于上海市国库

库存余额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上海金融, 2014(11):90-93.

[63] 中国人民银行南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地方国库现金流监测分析与控制[J]. 金融理论与实

践, 2009(02):63-67.

(二) 其他参考文献。

[1] 马海涛, 温来成.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研究[J]. 地方财政研究, 2005(06):29-32. [2] 马海涛. 试析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J]. 财会月刊, 2004(10):68-69.

[3] 马海涛. 现代国库管理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 西部财会, 2004(09):56-57.

[4] 马海涛, 安秀梅. 现代国库管理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上[J]. 财政监察,

2002(09):13-15.

[5] 马海涛, 安秀梅. 现代国库管理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下][J]. 财政监察,

2002(10):11-12.

[6] 王哲. 国库现金管理应注意的问题[J].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5(10):87-89. [7] 翟进. 我国国库现金管理与货币政策关系的协调[D].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0. [8] 傅强, 田辉静. 基于Baumol库存模型的国库现金最优持有量模型及其应用——以重庆市国

库现金最优存量研究为例[J]. 软科学, 2009(01):138-140.

[9] 李鹏峰, 李延喜, 冯宝军. 最佳现金持有量研究方法综述[J]. 财会月刊,

2009(21):98-100.

[10] 李代超. 我国国库现金管理模式研究[D]. 山东大学, 2008.

23

[11] 李代超. 对我国国库库底资金安全留存额确定的分析——基于Miller—Orr模型[J]. 中国

集体经济(下半月), 2007(10):86-87.

[12] 甘璐. 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探讨—以SI区为例[D]. 厦门大学, 2014.

[13] 甘璐. 基于国库现金最佳持有量的国库现金管理探讨[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2015(01):51-56.

[14] 邱实. 地方国库开展国库现金管理的可行性分析与实现途径[J]. 金融经济,

2015(06):222-223.

[15] 徐滔, 张晓斌. 国库库存纳入货币统计口径探析——基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标准视

角[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5(03):85-90.

[16] 杨志宏. 提高地方国库现金流量预测效率的对策研究[J]. 黑龙江金融, 2015(01):41-43. [17] 杨志勇. 2015年财政改革展望[J]. 中国财政, 2015(02):19-21.

[18] 财政部国库司. 全面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J]. 中国财政, 2014(16):12-13. [19] 邓涵月. 国库现金管理优化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 云南财经大学, 2014.

[20] 董毅, 郭继军. 实现地方国库最佳库存现金管理的探讨[J]. 财会研究, 2014(01):17-18. [21] 杜娟. 对地方国库现金流量预测的研究探析[J]. 知识经济, 2014(14):90.

[22] 胡明东, 章萍, 王浩, 等. 关于激活财政存量资金若干问题的探讨——基于人民银行国库

视角[J]. 地方财政研究, 2014(02):9-13.

[23] 胡伞兵. 国库现金管理面临的问题、国际经验比较及建议[J]. 金融经济,

2014(10):201-203.

[24] 李炜光. 国库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J]. 中国金融, 2014(21):43-44.

[25] 刘凤彩. 关于我国国库现金管理问题的研究[J]. 大庆社会科学, 2014(05):138-140. [26] 阙传保, 任元芬. 国库资金流入对国库资金存量管理的影响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14(34):61-62.

[27] 谭莹. 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初期模式设计及相关问题研究[J]. 黑龙江金融,

2014(07):41-43.

[28] 徐诚. 我国财政存量资金规模居高不下的原因及盘活建议[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4(12):97-99.

[29] 徐扬. 提高国库现金流量预测效率的对策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4(24):246. [30] 杨辉. 关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创新改革分析[J]. 新经济, 2014(29):48-49.

[31] 袁平. 国库现金管理采用国债回购交易方式的可行性探讨[J]. 金融经济,

2014(06):203-205.

[32] 陈颖. 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存在的局限性、原因和改革路径[J]. 金融发展评论,

2013(08):44-49.

[33] 陈颖. 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存在的局限性及对策[J]. 财会月刊, 2013(20):40-41. [34] 程琰. 国库现金管理与国库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J]. 时代金融, 2013(30):103-104. [35] 景合义, 宋跟虎, 张卓. 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模式探讨与改革问题研究[J]. 金融经济,

2013(18):194-196.

[36] 任元芬, 王凌飞, 罗琎. 国库现金流预测的途径和方法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3(24):134.

[37] 王保安. 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J]. 中国财政, 2013(10):8-11. [38] 周雪峰. 关于地方国库现金最佳持有量的实证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级国库为例[J].

内蒙古金融研究, 2013(08):14-19.

[39] 陈亭宇. 我国国库现金管理与国债管理的协调配合研究[D].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

24

[40] 刘梅, 邓伟. 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地方国库现金管理[J]. 上海金融, 2012(08):40-43. [41] 陈伟. 中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11.

[42] 郭晓斐. 美国政府部门预算与国库现金管理问题研究以及启示[D]. 中国政法大学, 2011. [43] 李振字, 海云桃. 地方国库现舍管理与货币改策调控协调问题研究——以许昌市为例[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1.

[44] 刘延斌. 关于国债可持续性问题的研究[D].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1. [45] 谢小飞. 地方国库现金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 山东大学, 2011. [46] 韩珺. 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研究[D].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 2010. [47] 梅迎春. 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研究[D].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0. [48] 许丽. 湖南省国库现金管理运作研究[D]. 湖南大学, 2010.

[49] 李海. 法国国库现金管理框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金融电子化, 2009(05):81-84. [50] 周彬. 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初探[D]. 厦门大学, 2009.

[51] 陈育樑. 苏州市财政国库现金管理研究[D]. 同济大学, 2008.

[52] 马洪范. 我国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若干重大问题辨析(下)[J]. 西部财会, 2008(02):4-8. [53] 马洪范. 我国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若干重大问题辨析(上)[J]. 西部财会, 2008(01):12-15. [54] 郑琪玲. 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研究与运作构想[D].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55] 陈建奇. 国库资金对货币政策效应影响研究[D]. 浙江大学, 2007. [56] 李青. 一类非平稳经济序列预测模型的研究[D]. 新疆大学, 2007. [57] 娄洪. 国库现金管理的国际经验[J]. 中国财政, 2007(06):78-79. [58] 徐春武. 中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59] Simon D P. Further evidence on segmentation in the treasury bill market[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94,18(1):139-151.

[60] Santoro P J. The evolution of Treasury cash management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J]. Current Issue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2,18(3).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