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期间每日情况汇编
一、朝鲜战争全过程简单回顾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13日苏军开始在朝鲜东部清津地区登陆,14日日本投降。在朝鲜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为界,以北为苏军受降区,以南为美军受降区。12月27日,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达成协议,由驻朝鲜的苏军司令部和美军司令部组成联合委员会,协助南、北朝鲜迅速建立一个统一的临时政府,由于苏、美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意见分歧而未能实现。
1948年8月15日,在朝鲜南部大韩民国成立,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朝鲜半岛上出现了两个不同政权,形成南北分裂、对立的局面。南北双方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化,三八线上武装冲突日增,局势日趋紧张。双方都试图通过武力实现民族的统一。
二战结束以后,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阵营。美国和苏联当时都无意在亚洲出现双方直接冲突的局面,因此,对其代理人均采取了限制和压抑的措施
。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由于中苏条约谈判中来自中方的压力,莫斯科为了保证苏联在亚洲的战略利益,(希望)以朝鲜半岛南部的港口取代旅顺港。在4月10日-25日的秘密会谈中,斯大林与金日成详细讨论并最终批准了发动战争的计划。
1950年5月中旬金日成秘访北京,向毛泽东通报了对韩战争的意图,毛泽东持反对意见。斯大林要求毛泽东调兵力到东北,布防于丹东-沈阳一线。毛泽东要求苏方提供武器,斯大林回复称装备问题可以帮助解决一些,但要求中方尽早布置兵力。
5月15日,毛泽东表示同意金日成统一半岛的计划。
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南进作战,朝鲜战争爆发。在进攻开始前,斯大林召回了在朝鲜人民军前线部队中的所有苏联顾问。中国并未事先得到消息。
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日本的美国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
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巡逻,阻止解放军渡海进攻台湾;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向安理会提交了议案,安理会以13对1的表决通过了美国提案,要求各会员国在军事上给韩国以“必要的援助”。联合国安理会敦促朝鲜和平的退回38线以北。
6月28日,毛泽东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强烈遣责美国侵略朝鲜、台湾及干涉亚洲事务。
6月28日,朝鲜人民军攻占韩国政治中心汉城。
7月5日,美军参加了第一场对朝鲜的战斗。
7月6日,周恩来再次发表声明,指出联合国安理会6月27日关于朝鲜问题的决议为非法,中国人民坚决反对。
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组建“联合国军”支援被朝鲜攻占的韩国的决议。
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7月14日,发出《关于举行“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周”的通知》。
7月13日,中国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第13兵团等共25.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第9、第19兵团作为二线部队集结于靠近津浦、陇海两铁路线地区。
朝鲜对联合国干涉朝鲜内战的行为表示不解和强烈抗议,决定不予理睬。朝鲜人民军节节胜利,占领了韩国90%的地区和92%的人口,把韩、美军压缩到洛东江以东约一万平方公里的大丘、釜山间的狭小地区。
8月31日,朝鲜人民军发动了釜山战役,打到了北纬35度线上。
9月15日,美第10军于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惨重,转入战略后退。
10月1日,美军不顾中国的多次警告越过北纬38°线,10月19日占领平壤。
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10月19日,第38、第39、第40、第42军和炮兵第1、第2、第8师以及一个高射炮团、两个工兵团,先后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北部地区。
10月20日,以第13兵团为基础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
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驻军朝鲜后的第一仗。
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战争第一阶段。中朝军连续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
第二次战役,“联合国军”放弃平壤、元山,从陆路、海路退至“三八线”以南。
第三次战役,中朝军队推进至三八线以南50英里处,汉城被中朝军队占领。
第四次战役,中朝军队撤出汉城,双方对峙在“三八线”附近地区。
第五次战役,战线从三八线附近推进到汉江南岸地区,又推回到三八线南北地区。“联合国军”采用“磁性战术”,在志愿军撤退时采用机械化部队大胆穿插,志愿军损失很大。
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
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战线相对稳定,局部性攻防作战频繁。
1951年7月26日,停战谈判讨论军事分界线问题。
1951年夏秋防御战。从8月开始,“联合国军”实施了长达10个月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即“绞杀战”,志愿军发起了“反绞杀”斗争。
8月中旬~10月下旬“联合国军”采取“逐段进攻,逐步推进”战法,连续发动了夏、秋季局部攻势。
8月18日~10月22日中朝军队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展开,依托野战工事及战术反击作战,抗击“联合国军”局部进攻。
1951年11月27日“联合国军”方面同朝中方面达成以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协议。
1952年春,“联合国军”方面提出所谓战俘“自愿遣返”的原则,停战谈判陷入僵局。
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1年12月~1952年8月“联合国军”进行了小规模进攻行动和空军破坏活动。中朝军队建成了以坑道工事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坚固防御体系。
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1952年9月18日~10月31日中朝军队在“三八线”附近地区的整个战线上,有选择地对“联合国军”营以下兵力防守阵地,实施进攻作战。10月6日,第38军开始进攻白马山,战况惨烈,10月15日韩军保住白马山,391高地战到23日结束。
1953年4月26日停战谈判恢复,1953年6月8日,战俘遣返问题终于达成协议。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在板门店,朝,中,美三方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及《关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的停火协议。
图1:1952年9月18日-10月31日朝鲜半岛双方军事态势图
二、第15军接防五圣山和西方山地区
1952年4月20日,第15军从第26军手里接过五圣山和西方山地区的防务,其防
御正面宽约三十公里,纵深约21公里。五圣山是朝鲜中部的制高点,主峰海拔1061.7米,西瞰铁原、金化、平康的三角地区,东扼金城通往通川至东海岸的公路,并可俯瞰敌之纵深。西方山和忠贤山为五圣山的左右两翼,尤其五圣山以西10公里的西方山、斗流峰,卡着平康平原的口子,从这里过去,“联合国军”的机械化部队就可以在乎康平原长驱直入,危及整个中部战线。
第15军在五圣山、西方山一线的部署是:第44师并第29师的87团,共4个步兵团、7个炮兵营(炮兵第9团1营、2营、炮兵第11团3营、炮兵第20团1营、60军野炮营、高炮第16营、高炮第36营)和2个坦克连(独立坦克第1团第3、4连,后增至1个坦克团)为右翼,各团采取后三角配置,全师成L形部署于平康谷地东侧,与第38军防区相接;第45师3个步兵团和4个炮兵营(炮兵第9团3营、炮兵第20团2营、3营和高炮第35营)凭五圣山之险,防守左翼;第29师的85、86团为军预备队。
第44师指挥所在西方山后面的百屯里;第45师指挥所在五圣山后面的真莱洞,45师135团的指挥所在五圣山主峰,135团1营指挥所位于448高地的反斜面;第29师指挥所在第44师与第45师接合部的马背岩;第15军指挥所设在三个师指挥所后面的道德洞。
图2:1952年秋第15军各部防区地形示意图
38军的114师摆在平康地区的东侧,与15军的44师为邻。15军防区向西和38军防区分界处是394.8高地(白马山)与391高地之间的交汇处。394.8高地归38军防守,391高地归15军防守。15军防区向东延长到沈牙里,灰谷介,与12军毗邻,由第45师防守。
图3:1952年秋15军各部布防情况图
第15军45师在上甘岭地区的部署
135团附师警工营、山炮营,防御灵台、448高地、高突岘、獐谷、光洲洞、城岘里一线,主要兵力配置在597.9高地、448高地和菊亭岘,以五圣山为核心阵地,防御正面约8千米。
1营配属82毫米迫击炮2个排,守备537.7高地北山、448高地、菊亭岘以东无名高地一线,1连为一梯队坚守537.7高地北山,2连、3连为二梯队。2营配属82毫米迫击炮1个排,守备灵台、454.4高地、781高地一线。3营(欠7连)守备597.9高地、菊亭岘一线,3营又分为两个梯队,9连和8连1排为一梯队坚守597.9高地,8连(欠1排)为二梯队。3营7连和师警工营为团预备队,位于五圣山东侧和679.1高地。师属山炮营位于927高地、高突岘,弹药所位于獐谷,救护所位于高突岘,135团团部位于五圣山。
133团配属134团迫击炮连,防御上所里、黑山里、马转岘一线,主要兵力配置在忠贤山、牙沈里。3营和2营为一梯队坚守481高地、748.9高地和忠贤山,1营为二梯队。
134团为45师二梯队,展开于城岩里、宗铁洞、梅桧里一线。其中1营主力位于741高地,以1个连守备五圣山主峰;2营位于梅桧里;3营位于岩回峰、霹雳岩山和马转岘。主要作为一梯队的后援,在必要时以反突击歼灭突入防线之敌,同时担负防敌空降任务。预定反突击路线有两条,一是依托679高地向上甘岭反击,二是依托上所里、五云山向忠贤山反击。
第45师配属兵力兵器:炮兵20团3营、军属炮兵9团3营,配置在水泰里、长古地
区,由45师首长直接指挥;师属高炮35营配置在德山岘、726高地,掩护师部机关和炮兵阵地,由师炮兵室指挥;师部在真荣洞,师后勤在585高地,师救护所在宗铁洞。
阵地构筑:第一、二线阵地各支撑点均构筑坑道,第一线阵地还构筑轻重机枪的明暗和预备发射阵地,指挥所、观察所、通信枢纽部、救护所和仓库均在坑道内。阵地前总共部署了防坦克三角坑155个,反坦克壕3000米,埋设反坦克地雷689个。
火力配置:第一层以师团炮兵为主,压制敌炮火、消灭在阵地远距离集结运动之敌、消灭向阵地冲击之敌;第二层以团营迫击炮、连属60炮为主,负责消灭597.9高地西南及东南谷地、下甘岭以北无名高地、537.7高地、阳地村西南谷地一线集结运动之敌;第三层以步兵连轻重机枪为主。为发挥配属火炮的威力,将各师配属炮兵集中编组成三个炮群,分别根据各自防御任务,对前沿突出要点进行目标编号,并预先计算出射击诸元。
反坦克部署:“三道防线四位一体”。第一道防线山、野、榴炮;第二道防线无后座力炮;第三道防线反坦克小组(火箭筒)。四位一体是炮兵火力、反坦克火力、防坦克障碍、反坦克小组紧密结合。金谷里至灵台地区,部署无后座力炮和90火箭筒8门(具)、反坦克小组3个;在下甘岭至上甘岭地区,部署无后座力炮和90火箭筒21门(具)、反坦克小组5个;芹洞至牙沈里地区,部署无后座力炮和90火箭筒29门(具)、步兵5个班工兵2个班。
防空防空降:在阵地内各运动道路两侧,每隔150米构筑3-5个隐蔽部,每隔300米构筑1-2个汽车隐蔽部,所有坑道口均进行严密伪装。战斗开始后,从纵深调高炮610团2个连、610团3个连至垂阳亭、宗铁骨岘、宗铁洞以北地区,由45师统一指挥。45师指定134团1营专门担负反空降任务,对各级机关和勤务分队进行了统一组织,也作为反空降力量。
为确保战时通信畅通,在甘屯里、真莱洞、道德洞建立了三个通信枢纽部,完善组织起了严密的通信联络网络,还规定前沿守备分队可在紧急情况下直接向师、团指挥所和炮兵指挥所报告情况和请求炮火支援。为准确掌握对面敌方情况,制定了侦察计划,充实了侦察力量,组织了3个渗透捕俘分队和4个审俘小组。在五圣山和上所北里北山设立了2个主要观察所,在927高地、忠贤山、菊亭岘、647高地、454.4高地、558高地设立了辅助观察所,在五圣山、927高地和忠贤山设立了3个侦听站。
后勤保障方面:储备3个月的主副食,下发了全部冬装,可供1万名伤病员所需的药品。前沿坑道储备7天主食、7天干粮、15天副食和7天饮水。45师配属了炮兵9团3营、炮兵20团2营、3营,展开于 597.9 高地、537.7 高地北山、芹洞、723 高地、安长洞地域。
三、五圣山前沿两高地的布防情况
597.9高地由主峰和分别向东北、西北延伸的两道山梁组成,美军称之为三角高地,构筑了12个编号阵地,以及1个连坑道(主坑道)、2条排坑道、8条班坑道、30多个五米左右深度屯兵洞。第135团3营9连加强8连1排负责守,另配置有机炮连3排,配有一门八二迫击炮和两挺苏式SG-43型郭留诺夫重机枪。
图4: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地形图
图5:上甘岭597.9高地编号阵地及地形图(从五圣山方向俯瞰)
597.9高地(三角形高地)的突出部是9号阵地,距离美军鸡雄山制高点约400米。9号阵地背后就是主峰3号阵地,主峰西边是10号阵地,3、9、10号阵地组成了597.9
高地主阵地。主峰东南边是前哨7号阵地(桑德山)。主峰向西北山梁一路延伸是0号、4号、5号和6号阵地(派克峰)。由主峰向东北延伸的山梁上依次是1号和8号阵地(耶尼卢赛尔高地)。8号阵地再向东北延伸是距主峰800米的2号阵地,是两个并耸的浑圆小岭(罗素峰),从2号阵地往东南面250米是11号前哨班阵地,是一道仅30米宽的山脊。
1号主坑道位于1号阵地山坡反斜面上,是个工字形的大坑道,有四个口:两个口朝向我方,另外两个暗口(暗火力点)朝向敌方;全长70多米,高一米五,宽一米二,顶部是35米的石灰岩坚石层;两条排坑道分别位于2号阵地和5号阵地;还有一些班坑道和藏兵洞分布在各个阵地上,总共约30多个大小坑道。
9连副指导员秦庚武指挥9连3排防守9号、10号、0号阵地(主阵地);9连2排防守7号阵地及7号和3号之间的区域;9连1排防守4号、5号、6号阵地;8连1排(排长杨振江)防守2号、8号、11号阵地,11号前哨阵地有8连1排1班防守。
图6: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各阵地守卫部队及火力配置
537.7高地是两个南北相对形同驼峰的山岭,537.7高地主峰在南山,被韩军占领,北山则在志愿军手中。45师利用537.7北山的山头和地形突出部位,构筑了9个编号阵地,组成一个不规则的十字形,从西到东依次是9号、3号、4号、5号和6号阵地;由南到北依次是1号、2号、7号和8号阵地;主坑道位于2号阵地反斜面,其它阵地也有一些大小坑道。
135团1营负责537.7高地北山的防守,一营指挥所位于448高地。1连配属82高机排、机枪排、火箭筒排共280多人,由连长王福新和指导员王兴带领在537.7高地北山防守,2连和3连在高地后面800-1000米的448高地守卫,作为防守的第二梯队。
1排(欠2班)加强轻机枪2挺守备4、9号阵地;2排(欠6班)加强无后坐力炮1门、火箭筒2具、轻重机枪各1挺守备5、6号阵地(重点);3排加强重机枪1挺、轻机枪2挺守备3、7、8号阵地(前沿);2班和6班为预备队,守备2号主峰阵地。加强重火器82毫米迫击炮1门、重机枪1挺部署在主峰侧后;六零炮3门部署在主峰左侧。
图7:上甘岭战役(10月14——11月25日)作战示意图
四、上甘岭战役过程
上甘岭战役第一阶段:10月14日至20日,抗击进攻与反复争夺。
10月6日,第38军114师攻击韩9师30团守备的白马山。
10月6日,同时进攻法国步兵营的箭头高地(281高地)。
10月7日,第38军攻占白马山山顶,韩国第28团以反击夺回阵地。
10月8日,第38军于下午再度攻占白马山顶,韩国第28团当夜反击再次夺回阵地。
10月8日,第38军第二次进攻箭头高地(281高地)。
10月8日,“联合国军”总部批准美9军实施“摊牌”行动。
10月9日,志愿军和韩国部队在白马山顶展开拉锯战,阵地多次易手。
10月10日,韩国第29团报告已确保白马山顶。志愿军继续从北面进攻。
10月11日,志愿军继续从白马山北面进攻。
10月12日,韩国第30团在白马山实施反击。
10月12日,志愿军第29师87团400余人攻占韩9师51团8连防守的391高地,毙伤俘敌170余名(守军连长伊相汶中尉牺牲),当晚即撤出阵地。(邱少云牺牲)
10月13日,志愿军第三次进攻箭头高地(281高地)。
10月13日,“联合国军”开始对上甘岭方向实施“摊牌”行动的预先炮火准备。
10月13日,韩国第28团在白马山反击。
10月13日,韩九师反击391高地(志愿军已经撤退)。
10月14日,韩军在白马山继续反击。
10月14日,美7师攻击上甘岭三角高地(即597.9高地)。
10月14日,韩2师攻击上甘岭狙击兵岭(即537.7高地)。
10月15日,韩2师攻占537.7高地。
10月15日,韩9师报告确保白马山。
10月15日,志愿军第44师攻占391高地。
10月16日,美7师攻占597.9高地。
10月16日,韩9师28团攻占391高地。
10月18日,“联军”完全控制上甘岭两高地,志愿军退守坑道。
10月19日,夜里第45师组织反击,投入5个连,夺回阵地。
10月20日,美国第32团第1营攻占“三角山”(即597.9高地)。
10月20日,志愿军夺回391高地。形成志愿军占北峰,美军占南峰的局面
10月23日,韩国第51团夺回391高地失败。
10月24日,第44师夺取391高南峰,后被韩9师夺回。
10月27日,韩9师调往后方休整,美3师接防,第44师攻占391高南峰。
11月30日,第44师才确实占领并巩固了391高地,将战线前推十公里。
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10月21日至30日,为坑道战斗阶段。
21日开始,“联合国军”对坚守坑道的志愿军进行围攻封锁。退守坑道的志愿军部队与坑道外纵深部队协同,杀伤和疲惫“联合国军”的进攻部队。
期间,第29师接替第45师除前沿高地外的全部防务,又将炮兵1个营、4个连、高
射炮兵1个团加强第15军。15军将45师补齐了13个连,并从29师的86团和87团各抽调过来5个连。第12军调入五圣山地区作战,第12军31师91团率先赶到。
上甘岭战役第三阶段:10月30日至11月25日,实施反击与巩固阵地
10月30日晚,大反击开始,先期进攻目标为597.9高地。
11月1日中午,15军部队伤亡过大,12军31师91团正式投入战斗。
11月5日,恢复597.9高地的大部分阵地。15军45师在上甘岭的战斗任务全部移交给12军。12军31师93团1营参战。
11月8日,12军31师93团3营参战597.9高地。597.9高地阵地全部恢复,此后进入反复争夺和巩固阵地阶段。原本担任91团预备队的92团,开始准备反击537.7高地北山。
11月15日,597.9高地阵地最后巩固。93团3营转而增援537.7高地北山战斗。
537.7高地北山方面:
11月11日,12军31师92团仓促开始反击537.7高地北山。
11月14日,12军31师92团撤出阵地(仅下来400多伤员),93团2营投入战斗。
11月15日,12军31师93团3营参战(包含在597.9高地已打残的9连)。
11月16日,12军31师93团2营和3营伤亡过大,撤出战斗。
11月17日,12军34师106团接替537.7高地北山的战斗。首先投入的是3营。
11月18日,12军34师106团3营8连打光。
11月19日,12军34师106团7连打光。
11月20日,12军34师106团9连打光。3营已基本丧失战斗力。
20日夜至21日,12军第34师106团2营5连投入战斗,夺回部分表面阵地,伤亡惨重。
随后12军第34师106团改变战法,逐渐恢复大部分阵地。
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正式结束。
10月14日
1952年10月14日美7师、韩2师3个团步兵(约7个营),在大炮300余门、飞机50架、战车47辆的掩护下,在几乎同一时间向志愿军80华里防守阵地正面进攻。(15军防御正面宽约三十公里)。空降兵15军司令部保留的历史文件《上甘岭战役资料汇编》记载:
1、当日临晨3时,以2个连兵力佯攻29师86团防守的419高地上的斗浦洞阵地。
2、当日临晨4时20分,以1个营兵力佯攻15军44师130团防守的上佳山西北山。
3、当日临晨4时30分,以1个营兵力佯攻15军44师131团防守的芝村南无名高地。
4、当日临晨4时30分,以韩2师1个营,攻击537.7北山高地(美军称谓‘狙击兵岭)。
5、当日临晨4时30分,以美军1个营,攻击597.9高地(美军称谓‘三角形山’)。
6、同时以1个营兵力攻击上甘岭两高地群山,东侧后方的448高地等45师的阵地。
7、同时以1个营兵力,分别攻击紧靠上甘岭(597.9、537.7北山)这两个高地阵地西北附近的454.4高地、以及454.4东南的无名高地。
图8:上甘岭战役第一阶段作战示意图
10月14日白天597.9高地的战斗
美方:美31团一营(A连、B连、C连)和三营(I连、K连、L连)
我方:45师135团9连、7连1排,8连、团侦查排
美7师31团团长摩西上校他把占领“三角山”右翼的任务交给了迈伦·麦克卢尔中校指挥的第1营,把占领左翼的任务交给了罗伯特·纽博尼少校指挥的31团3营。
美军进攻时,以连为单位,先头为突击队一个排,中间为火力队一个排(重机枪、60炮、无后坐力炮等),其后为第二梯队一个排,依次作纵深梯次配备。先头排一般呈三角队形,试探出我军火力点,火力队加以摧毁或压制,先头排失去攻击能力,二梯队迅速插上。
图9: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阵地示意图
美7师记载:10月14日5时44分开始预先炮火准备,6时整炮火向五圣山延伸进行全纵深压制,美31团开始分左右两路进攻597.9高地。右路一营A连分两部分(各一个排)同时攻打桑德山和罗素峰;左路三营L连进攻高地主峰,计划攻取主峰后沿西北山梁直取派克峰。
右路美31团一营A连先头排于6时10分左右开始进攻桑德山,其余进攻罗素峰。进攻桑德山的A连先头排遭遇猛烈火力,几分钟就有25人伤亡,被压得抬不起头,先头排请求B连增援。7时18分B连先头排超越A连先头排,继续攻击桑德山,9时05分攻下山头,但由于志愿军小股部队顽强抵抗,直到12时才牢固占领桑德山(7号阵地失守)。在罗素峰最先与美军A连接火的是11号前哨阵地上的135团8连一班,班长一下把全班投入了战斗,在美军猛烈炮火下很快蒙受了巨大伤亡,7时30分左右美军攻占11号阵地,守卫部队退入坑道。
守卫2号阵地的8连一排见11号阵地失守,排长杨振江立即组织二班前去反击,半路上遭到了美军炮火覆盖,整个班只剩五个伤员退回。
美7师31团A连继续进攻2号阵地,8时B连加入进攻,攻至山顶75至100码的地方不能前进。C连于10时加入进攻,11时许C连逐渐攻上山头,14时10分罗素峰被攻占。
135团副团长王凤书通过望远镜看到2号阵地失守,命令昨晚执行任务返回正在休息的团侦察排立即增援2号阵地,侦察排在运动途中遭到美军炮火覆盖,仅有3人到达2号坑道。
2号阵地西侧重机枪阵地上机炮连3排排长秦永祥由于受伤来不及撤入坑道,被C连先头排俘获,成为上甘岭战役中第一个被俘人员,也是上甘岭战役中级别最高的被俘人员。
左路美7师31团三营L连于6时02分在597.9高地9号阵地与守军发生交火,连长勃纳特·布鲁克斯中尉和3个排长相继阵亡,残部被压制在一块小凹地里。K连在坦克火力支援下突破志愿军防线赶来汇合L连一起进攻。志愿军的手榴弹如雨点般飞落下来,美军伤亡剧增,为保持进攻势头,3营营长罗伯特·纽博尼少校派二梯队I连于9时10分左右加入进攻。摩西团长亲自督战,战至17时左右,美军占领597.9高地除主阵地外的大部分表面阵地。
135团9连副指导员秦庚武指挥三排防守9、10号阵地,秦庚武在表面阵地上“量敌用兵”,并采用“添油战术”力保主阵地无虞。八班打退敌人7次冲击后仅剩1人,调七班上来打退敌人三次进攻后所剩无几,弹药也消耗几尽。秦庚武把文书、通信员和电话员组织起来收集弹药上阵地。135团团长张信元派7连火速增援,8时30分七连副连长汪云田带一排赶至597.9高地,立即以1班加入到9号、10号阵地的防御,2班和3班则进入1号坑道,作为预备队。
志愿军部署在主峰阵地岩石下暗火力点的重机枪,发弹达万余发,有效压制了美军的冲锋,对9号、10号和主峰3号阵地的坚守发挥了重大作用。
14日美军伤亡情况(统计时间为前一日中午至当日中午)统计:美7师31团共阵亡
29人,负伤402人,韩籍士兵阵亡2人,负伤9人,总共伤亡442人。
确认一名美国大兵“阵亡”的条件:必须在执行作战任务时当场毙命;必须有确凿证据证明此人是被敌方命中因而丧命;死者的尸体必须被其战友发现,起码面部可供辨认,并有效收集了死者的身份标牌;死者必须死在战地。
10月14日白天537.7高地北山的战斗
韩军:韩2师32团3营(9连、10连、11连)和1营1连
我军:第45师135团1营1连,并配属82高机排、机枪排、火箭筒排
韩2师32团柳根昌团长任务交给了第3营,同时又加强了第1营第1连共4个连兵力来完成对“狙击棱线”的攻击。韩军将2号3号阵地的北山主峰列为A目标,1号阵地小山头列为Y目标,4号、5号、6号阵地的山梁叫“岩石棱线”,7号、8号阵地所在山峰叫“鹰峰”。8号阵地与韩军南山前沿阵地之间有一道山梁连接,双方壕堑相隔不足100米。
6时50分韩2师32团3营运动到攻击区域。9连向岩石棱线进攻,10连向A高地主峰进攻,11连为预备队跟进,向西北方向运动。配属的美坦克A连和对空射击队向“狙击棱线”的志愿军目际集中火力进行压制,右邻第l营和左邻第2营以各自的重火器进行侧面支援。
右路第9连通过大雾和硝烟弥漫的阳地村溪谷开阔地,于6时50分接近”狙击兵岭”的前沿阵地“岩石棱线”150米处,遭到志愿军的82追击炮以及各种小口径火器的猛烈
射击,双方展开了近战,激战一个多小时没有多大进展,伤亡不断增加,突击排排长负重伤,突击队被孤立,退却100米左右收拢人员并请求炮火支援。
左路向A高地发起主攻的第10连,遭到了该高地据守的志愿军的抵抗而受阻,第10连请求来美F51强击机一个编队临空进行机枪扫射,和重迫击炮的火力支援,随后再次进行了30分钟的攻击。第3营营长申大钧少校为打开胶着状态,命令第11连从两个连中间发起进攻,战斗到下午13时仍未突破志愿军阵地。
团长柳根昌上校在金化东北6公里处的回隅后山的32团观察所分析战况,认为第3营兵力已不足,令第1营营长李根实少校抽—个连支援第3营,命令该连(1营1连)受第3营营长申大钧少校统一指挥,同时令担任左右翼防守的该团(32团)第1和第2营用—切可能的火力最大限度的提供支援。
13时40分,战斗进入决战高潮,至17时韩军完全占领目标。团长柳根昌一面向坐镇团指挥所的丁一权师长报告,一面下达第3号作战指示,命令立即以5个连负责构筑大纵深防御工事,并于19时30分转入夜间警戒态势。
14日12时许韩军攻上了主峰阵地,我军已经损失了六成以上兵力,到14时除9号阵地外的其余表面阵地都告失守。1连剩20余人在连长王福新率领下退守2号阵地反斜面坑道。
135团2营机连无后座力炮排班长张炳恒,发现从阳地村方向开过来4辆坦克,进入537.7高地北山东北凹部,直接威胁着我1营指挥所448高地的安全。他立即和副班长郭忠秋,带领全班,从左右两翼猛插过去。敌4辆坦克一字捧开,正在射击,张炳恒和郭忠秋几乎是同时向这些坦克开炮了。两边的两辆坦克轰轰两声冒起烟火,中间的两辆坦克原
地转了一圈掉头逃走。
坚守6号阵地的135团1连5班打到最后剩5个伤员,5班战士孙子明,因负伤昏迷过去,当他醒来时,见敌人有1挺机枪架在他身旁,正向退守坑道的战友射击,他猛扑过去,正要调转枪口射击,敌人围了上来,他用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成为上甘岭与敌同归于尽第一人。
坚守8号阵地的1连9班仅剩2人在坚持战斗,1连9班班长黄海平和战士李海戎,两人战至11时,弹药打光,就近退到一个藏兵洞,第二天被打散的机枪班长沈绪德也摸进这个洞,19日下午被韩军从洞内搜出被俘。
135团9连和1连在一天的激烈战斗中,共发射了近40万发子弹,投掷手榴弹、手雷近万枚,几乎将战前储备的弹药消耗殆尽,同时由于长时间高强度持续射击,武器损耗也非常惊人,总共打坏10挺苏式转盘机枪、62支冲锋枪、90支步枪,占全部武器的80%以上。在14日白天的战斗中,志愿军除了原先守备部队135团9连、8连1排和1连外,还先后投入了7连1排、团侦察排,共3个连,共计伤亡约300人。
黄昏时崔建功得知战况,即命135团团长张信元连夜组织反击,夺回阵地。并让134团团长刘占华即刻赶到师部,熟悉情况,准备参战。同时调134团1营为597.9高地预备队,133团1营并附9连为537.7北山预备队。
10月14日晚上597.9高地的战斗
美军:美7师31团一营和三营 我军:45师135团7连和134团5连两个排
135团7连反击597.9高地2号、7号、11号阵地,134团5连两个排为二梯队。太阳落山后,135团7连主力,在连长李石锁和指导员林文贵带领下,经700高地、菊亭岘进入597.9高地的1号坑道,与白天就已到达的1排及9连余部会合。
图9:上甘岭战役第一阶段作战示意图
17时40分,135团7连1排首先向7号阵地反击,到达7号阵地(桑德山)时发现美军已经后撤,便迅速与9连坑道人员一起抢修工事转入防御。
18时50分,135团7连2排、3排在纵深炮兵5分钟炮火急袭的掩护下,向2号、11号阵地反击。2排隐蔽运动,首先炸毁2号阵地西侧美军1处火力点,但2号阵地的美军也随即惊觉,发射了大量照明弹,发现了志愿军后立即以猛烈火力射击,2排在转瞬间就伤亡10多人。7连2排正副排长也全部负伤,2排5班副班长李忠先利用照明弹熄灭的间隙冲向1个火力点,将其炸毁,但自己也负了重伤,美军1个排在猛烈火力掩护下冲出工事反击,李忠先在反击的美军逼近时拉响了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
7连2排只能就地占领阵地,依托残破工事将美军击退,并就势继续攻击,在美军第二个火力点前因地形不熟组织不严,连续六次攻击未果,连长李石锁在战斗中牺牲。美军再次投入1个排反击,激战20分钟被志愿军击退,但全连已伤亡过半。2排长孙占元双腿负伤仍坚持操作机枪掩护战士易才学爆破火力点,易才学冲到两个火力点中间的死角,用爆破筒和手雷炸毁了2个火力点。混战中孙占元与冲上来的美军拉响手榴弹同归于尽。就在2排危急之时,7连指导员林文贵率1排赶来,将反击美军击退,并于21时10分收复2号阵地。
原计划134团5连与135团7连一起夹击2号阵地,5连18时50分出发向2号阵
地运动途中被美军发现,遭到美军炮火拦阻,伤亡很大,余部到达2号阵地时,阵地已经被7连收复。于是5连、7连以及9连坑道人员合兵一处,向11号阵地反击,很快就收复了11号阵地。
14日夜间反击战斗结束后,597.9高地志愿军有4个建制连:135团7连、8连、9连和134团5连,总兵力约130人。以135团9连守备9号、10号阵地,135团7连、8连守备2号、3号、7号阵地,134团5连守备其余阵地。各连干部除各自掌握本连外,还在1号坑道内建立了统一的指挥所,负责整个高地的指挥。
美军记载:美7师31团1营进攻三角山右翼,31团3营进攻三角山左翼。
右路美31团1营以A连为一梯队,B连和C连为二梯队。A连遭到了志愿军顽强抵抗,连长爱德华·肖沃特中尉阵亡,A连因此不得不后撤。1营营长麦伦·麦克卢尔少校只好将二梯队B连和C连投入战斗,午后B连和C连终于攻上了右翼山头。麦克卢尔马上命令部队修整防御工事,以应付志愿军即将发动的反击。
天黑后志愿军发动了反击,一营B连发现了进攻的志愿军,探照灯、照明弹、信号弹将高地照得如同白昼,各种机枪、冲锋枪随即开火。当志愿军冲进战壕后,双方随即爆发了白刃战。由于1营的弹药已经消耗殆尽,已无力继续坚守,因此31团团长摩西上校同意1营撤回,午夜过后1营的余部撤回了美军防线。
左路美31团3营攻击的左翼有两个山头,3营同时投入L连和K连,以I连为预备队。L连遭到了志愿军用手榴弹、爆破筒、轻武器甚至石块的阻击,不到半小时,连长勃纳特·布鲁克斯中尉和3个排长就已经全部阵亡,残部被压制在一块小凹地里。K连则得益于坦克的直接支援,突破了志愿军的防线,并与L连的残部会合。2个连继续向山头冲击,志愿
军的手榴弹如雨点般飞落下来。鉴于伤亡剧增,为保持进攻势头,罗伯特·纽博尼少校投入了预备队I连。因为志愿军隐蔽得很好,I连不得不且战且进,推进非常缓慢。天黑后位于主峰西北侧山坡上的I连发现志愿军约2个连从0号阵地反斜面冲过来,连长斯托夫呼叫炮火拦截。志愿军战士冒着密集的炮火向I连发动了猛烈反击。I连虽然守住了阵地,但伤亡很大,而且弹药也所剩无几。19时35分,摩西团长接到I连报告,担心野战不利,决定将3营也撤回防线。
10月14日晚上537.7高地北山的战斗
韩军:韩2师32团3营、1营1连、17团5连 我军:135团3连、2连2排
135团3连18时出发,在5分钟炮火支援后,19时向537.7北山实施反击。3排仅20分钟就占领1号、2号、3号阵地,2排随即也很快攻占4号、5号、6号阵地,随后协同1排向7号、8号阵地反击,至22时537.7高地全部恢复。
135团2连2排从448高地出发,行动迟缓,赶到537.7高地时,3连已收复了应由2连2排攻击的4号、5号、6号阵地,2连2排随即转入防御,使3连2排得以脱身,转入反击7号、8号阵地的战斗,与1排一起收复了阵地。
3连1排排长栗振林指挥1排冲进7号阵地,20分钟全歼守敌。8号阵地的敌人依托南山的火力支援顽抗,栗振林指挥全排分两路从侧后进攻,占领了8号阵地。当3连占领8号阵地后,韩军即发起反扑,1排人员已伤亡大半,所携弹药也所剩无几,危急时已负重伤的1排排长粟振林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韩军同归于尽。粟振林的壮举赢得了时间,驰援的2排终于赶到,将韩军击退。至子时丢失阵地全部夺回。栗振林立特等功,获二级英雄称号。
反击结束时,537.7北山有2个连又1个排,总兵力约100人,以2连2排守备4号、5号、6号阵地,3连守备前沿3号、7号、8号阵地,1连守备1号、2号、9号阵地。
14日夜,志愿军部队共伤亡约250人,加上白天的伤亡,全天共伤亡约550人。
韩军记载:19时50分,A高地的第l连警戒哨报告发现志愿军反击,经过一个多小时血战,20时45分阵地被志愿军夺回。柳根昌团长认为坚守阵地伤亡太大,于22时命令第3营撤至葛洞。第17团2营在金化东北6公里处的光三里作好15日9时30分的进攻准备。
10月14日45师支援炮火情况
由于15军的炮兵主力都被用于准备反击注字洞南山和上佳山西北无名高地方向,上甘岭战斗打响后,支援两高地防御作战的只有45师山炮营营长王恩绪指挥的十五门老旧的75毫米山炮、野炮以及迫击炮,对敌炮火无法构成压制。
当天,135团八二迫击炮连十七岁的小战士唐章洪大显身手,当美军向597.9高地展开成波次的步兵冲锋时,唐章洪在三分钟内竟连续发射了五十三发炮弹,支援597.9高地,将敌人的进攻队形打得七零八落。当537.7高地北山战况吃紧时,他又转向支援537.7阵地,他的迫击炮一会儿功夫就连续发射了创纪录的一百二十发炮弹。
10月14日晚10时,45师召开了紧急作战会议,讨论调整部署事宜:
1、报请军部批准,停止对注字洞南山的反击,将为反击而储备的所有弹药、补给、器材,于15日21时前全部转用于上甘岭方向。
2、135团团长张信元指挥597.9高地作战,133团团长孙家贵指挥537.7高地作战。
3、师炮兵群由副师长唐万成和15军炮兵副主任靳钟统一指挥。
3、第134团为二梯队,尽快完成一切战斗准备,随时准备加入战斗。
4、为便于指挥,团师各级指挥部重新展开,师指挥所由真菜洞移至德山砚;133团团部前移至上所里北山;134团和135团组成五圣山联合指挥所。
5、调134团1营为597.9高地预备队,133团1营并附9连为537.7北山预备队,准备应付后续战斗。
“联合国军”也连夜调整了部署:
美7师师长史密斯把32团1营交给31团团长摩西指挥。
韩军把537.7高地的主攻任务交给了配属韩32团作战的韩17团2营。
10月15日
10月15日白天597.9高地的战斗
美军:美31团3营I连、美7师31团2营、32团1营共7个连
我军:135团7连、8连、9连和134团5连
15日凌晨,美7师31团2营、32团1营攻击597.9高地阵地,美31团3营I连也参加了进攻,但是3营的L连、K连和1营(A、B、C连)不再参与战斗。
凌晨5时,敌轰炸机对我军阵地进行了地毯式轰炸,随后地面火炮接着轰击达一小时。志愿军刚抢修起来的工事又被摧毁,坚守分队把一部分兵力屯在坑道里,阵地上留下少数人监视。7时40分,在数架F51强击机近距离支援下,美军爬上山来,快要接近山顶时,志愿军坑道部队抢先冲上山顶,用手榴弹和冲锋枪等短促火器,打击敌人。在主峰的3号阵地上双方进行了反复争夺,战斗至11时30分,美军终于攻占597.9高地主峰阵地。
11时43分,美军又攻占597.9高地的7号、2号阵地。随后597.9高地大部分表面阵地都被美7师占领,只有西北山梁上的6号阵地(派克峰)还在志愿军手中。
15日,美7师阵亡67人、31团39人、32团25人。(14日中午至15日中午)
15日下午,为阻止45师反击,支援美32团1营巩固597.9高地主峰阵地,美海军陆战队第一航空队于15时20分开始连续出动4批15架AU海盗式舰载战斗轰炸机,向上甘岭周边高地、要道、炮兵阵地、物资转运站,投掷37枚凝固汽油弹,其中540高地尤烈。
美31团3营I连是唯一连续作战3天的连队,本来15日中午已经撤回鸡雄山集结地,下午1点半又接到命令要重返597.9高地,增援美32团1营,下午两点多钟I连开始向597.9高地运动,在距2号阵地不远的地方,连长斯托夫受伤撤回,一排长乔治代理连长继续指挥作战,天黑时I连撤至7号阵地转入防守,夜晚未受到攻击。
15日上午,“联合国军”进行了库底佯动作战行动,第8骑兵团在14时登上登陆舰
向海岸前进,在距离海安4000码掉转方向回到运输舰上。
10月15日白天537.7高地北山的战斗
韩军:韩2师17团2营
我军:135团1连、3连和2连2排、3排
15日12时左右,韩17团2营三面夹攻,再度攻占537.7高地北山主峰(A高地)。守军苦战后,于12时40分退守坑道,表面阵地全部落入韩2师之手。
10月15日晚上597.9高地的战斗
美军:美7师美31团2营、3营的I连、32团1营
我军:134团1营和133团9连2排。
134团1营反击597.9高地,在通过美军炮火封锁区时损失150人,二梯队2连几乎损失殆尽。经过3小时激战,以巨大代价收复了大部分阵地,但因伤亡太大而无力坚守阵地,在美军凌晨反扑时只得放弃阵地退入坑道。其中营长李正庸带领20多人退守6号阵地坑道。
133团9连从6号阵地沿西北山梁进攻,遭遇在6号阵地山脚下掘壕据守的美31团2营E连一个排,战至22时30分,E连连长纳普中尉阵亡,小米尔顿·彼特斯中士指挥剩下的17名士兵继续战斗,美军守住了阵地,彼特斯当即被提升为连长。
15日深夜,斯密斯命令摩西将战斗指挥权移交给美32团,美31团2营和3营的I连继续留在高地上协同作战。
10月15日晚上537.7高地北山的战斗
韩军:韩17团2营
我军:133团1连、9连(欠2排)、团侦察排和135团2连1排
133团1连、9连(欠2排)、团侦察排和135团2连1排,于18时15分在炮火掩护下向537.7高地北山发起反击,经过反复争夺,于次日凌晨4时恢复了全部阵地。
133团1连反击537.7高地北山,班长农廷秋负责掩护步兵冲击,后来全连只剩下10人,干部全部伤亡。他立即把所有人员组成1个班继续战斗。最后为了掩护其他战士转入坑道,他独战敌群,拉响一颗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立特等功,获二级英雄称号。
133团1连1排1班长王彦林带领全班反击537.7高地北山两个阵地,在坚守阵地中,两次主动发起冲击,顽强坚守阵地19个小时。立特等功,获二级英雄称号。
第45师当晚又将134团3营调至菊亭岘至448高地之间,以加强纵深防御,同时也可在必要时就近支援上甘岭两高地的战斗。
10月15日上午,美军调集一百多艘舰艇,进行了“库底佯动登陆作战”,美军第8骑兵团在14时登上登陆舰向海岸前进,在距离海滩约4000码处掉转方向,回到舰上。此次佯动作战,加剧了朝鲜半岛的紧张气氛,影响了志愿军对美军进攻重点的判断。
10月16日
10月16日597.9高地的战斗
美军:31团3营I连、31团2营、32团1营、17团2营E连和G连
我军:134团1营等;134团7连,135团6连1排
16日天一亮,美31团3营I连在乔治带领下,沿高地主峰山脚攻击,到下午2点攻下0号阵地,16时I连又攻占1号阵地。乔治获得银星勋章,I连获得“总统表彰将”。
美31团2营在左,进攻597.9高地主峰;美32团1营在右,进攻罗素峰。下午美17团2营E连、G连沿河谷向桑德山东面前进,从东南方向进攻罗素峰,到14时25分攻占罗素峰。
16日美军共阵亡50人、31团25人、32团21人,17团2人。
16日夜晚,135团6连1排从454.4高地东山无名高地,计划以渗透手段从597.9高地双方战线的结合部穿插到美军阵地侧后发动奇袭,但1排在运动过程中与美军遭遇,仅3人返回,其余全部牺牲。
10月16日537.7高地北山的战斗
韩军:32团2营,17团1营
我军:133团9连与45师警工营工兵排;(坑道)133团1连,135团1营
16日夜晚,反击537.7高地的133团9连与师工兵排则采取强攻,24时在炮火掩护下分散以小分队发起冲锋,收复了1号、2号、3号阵地,伤亡8人。此后,遭到美军优势炮火急袭,虽然收复了7号、8号阵地,但伤亡很大,在韩军反击后无力坚守,于拂晓时分退入坑道。
133团9连新兵王仕佑跟在战友们后面向敌人阵地方向摸去,被敌人炮弹掀起的尘土石块将他埋在土里,爬出来后赶紧向前去找部队,摸到了7、8号阵地的结合部,发现了一大群韩军,他稍稍犹豫了一下向人群里投去两颗手榴弹,只听轰隆轰隆两声爆炸,几个敌人被炸倒。副班长郑金钵的右手被打断两个指头,仍坚持带领战士冲杀。班长牺牲,部队又遭敌两个火力点阻拦,他连续炸掉两个火力点后光荣牺牲。立特等功,获二级英雄称号。
到16日下午,第45师在两个高地上,已经先后投入15个连队进行固守和反击。前沿守备部队伤亡很大,运动道路遭敌炮火封锁,白天后续部队上不去。夜晚,反击部队从千米以外接敌,遭敌炮火拦阻,途中伤亡很大。告急的报告,不断从前沿传到师指挥所里。
16日夜,第15军决定:44师由军主攻师变为助攻,牵制当面之敌;军、师组织火炮向上甘岭机动,并组成炮兵指挥所统一指挥;建立后方供应机构,加强后勤保障,除原先储备的弹药外,另外为一线部队每个连增加8000枚手榴弹和3个月的补给品储备量,并积极组织向坑道补充弹药、食物和饮水。
10月17日
10月17日597.9高地的战斗
美军:第32团1营,第31团2营,美17团2营、3营
我军:134团7连,135团6连
美军第32团1营在598号高地上;第31团2营在面对派克峰的左翼;第17团的第2营控制了珍妮·罗素山。与此同时,中国军队派出第45师134团投入战斗。他们仍然控制了坚固的派克峰。17日统计:美方阵亡30人,31团16人,32团11人、17团2人。
史密斯又下命第17团3营于17日下午接防准备投入新的进攻,负责在18日占领最后的目标——派克峰,美7师31团2营撤出战斗。
17日午夜时分,134团7连在坑道部队(134团1连)的配合下向597.9高地发起反击,激战至3时,收复1号、3号阵地,但7连在战斗中伤亡惨重,此时只剩下10多人,无力坚守阵地,在美军反击时退入1号坑道。同时,135团6连从454.4高地东山无名高地出发,反击597.9高地,策应134团7连战斗,结果也失利退回。
10月17日537.7高地北山的战斗
韩军:韩17团2营 我军:133团3连
17日6时20分,133团3连1排和2排向537.7北山发起了攻击——此前志愿军从未在天亮后发起反击,基本上都是在夜间进行。此次反击出乎意料,用10分钟收复了1号、2号、3号阵地。但随后2号、3号阵地就在美军反攻下失守,但1号阵地却始终掌握在3连手中。
17日夜133团3连3排也投入了战斗,并在1排、2排的协助下夺回了2号、3号、
7号和8号阵地,但3连在反击作战中伤亡很大,显然已无力固守这些阵地,便只好放弃了2号、7号和8号阵地,集中兵力守备3号阵地。
深夜,韩2师31团巡逻队俘获45师一名担架班副班长,在审讯中随口说我们挖有坑道,后立即被韩2师中校情报参谋文重燮带人核实。
10月18日
597.9高地的战斗
敌军:美17团2营、3营,美32团1营
我军:坑道部队
18日在天亮后,美第7师17团的1个营,依托已占阵地,进行强力扩张。对在坑道里的15军剩余坚守部队进行打击。上午10时32分,17团L连占领派克峰(6号阵地),至此,第45师上甘岭(两高地)阵地全部失守。
该日,美7师共阵亡31人,其中32团12人,17团19人。
18日晚,第45师组织最后的6个建制连队,想打反击,结果仅有李宝成的134团3营8连,到达了坑道内。其余5个连队,在通过敌军的炮火封锁线时伤亡巨大,第45师被迫放弃了原计划18日晚的反击。由于兵力严重不足,45师将所有勤杂人员都动员起来,用于补充最后这6个建制连,准备第二天(19日)拉上阵地,孤注一掷在搞一次较大规模的反击。
134团第8连连长李保成在出发前准备得很充分,他和政治指导员王土根把出发地到597.9高地之间1500米距离上的地形、运动路线、敌人炮火、照明弹发射规律摸了个透。部队从菊亭岘出发,采用一路纵队,疏开队形,人与人相隔15~20米。进入敌人的暂时控制区,全连匍匐爬行,以亡2伤 3的代价,用了6个多小时全部进入1号坑道。在8连伤亡的5名战士中,有一名是连部司号员胡海,他前进到6号阵地时,被美17团L连地堡内的机枪打中腿部,天明后被美军俘虏,除承认自己是司号员,审讯记录几乎是空白。
537.7高地北山的战斗
韩军:韩2师17团2营
我军:坑道部队
18日凌晨,韩军第2师17团以一个营的兵力依托已占领的阵地向四周扩展,支援炮火拼命地进行弹幕射击,牢牢地封锁住了通往阵地的道路,致使第45师守备分队寡不敌众,全部退入坑道。537.7高地北山表面阵地全部失守。
10月19日
597.9高地的战斗
美军:美7师3l团2营,第32团1营,17团3营
我军:134团1营残部;134团4连、8连,135团6连、5连2排。
19日上午11时多,美军包尾了134团1营残部所在的6号坑道,往坑道内扔炸弹,
用火焰喷射器喷射,营长李正庸未经请示擅自突围,坑道丢失,大多数战士牺牲。坑道随后被美军利用,用钢板和麻袋改造成一个坚固火力点。带伤逃回的李正庸受到开除军籍的处分。
当日,美7师记载,死6伤32,KATUSA死1伤4。白天基本无大的战斗。
134团4连在连长石玉明、指导员赵毛臣带领下进入了597.9高地2号坑道下边的矿洞里。135团6连 (含5连2排)在连长万福来、指导员冯玉庆带领下,集结于454.4高地东南无名高地北侧。两个连计划和坑道内的134团8连一起从三个方向同时反击597.9高地。
19日17时,15军集中了配属的19个炮兵连的46门山、野、榴炮和火箭炮兵第209团两个营24门19管“喀秋莎”,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进行了火力突袭,一举摧毁美军75%的防御工事。半个小时后,炮火向敌纵深转移,17时30分,134团8连冲出坑道,首先攻占1号阵地,随即向主峰阵地进攻。134团4连沿着东北山梁由东向西2、8、1号阵地顺序进攻;135团6连沿着西北山梁从西向东6、5、4、0号阵地顺序进攻。根据15军战史记载,到20日1时597.9高地表面阵地恢复。但8连对主峰的三次进攻,旋得旋失,被赶来增援的美32团A连、C连反下主峰,被迫退守9号阵地。
134团8连1排担任突击任务,炮火刚一延伸,8连就拿下了1号坑道头上的1号阵地。进至3号阵地时,被敌火力点拦住了去路,8连两次爆破都未成功,8连2排负责掩护的机枪手赖发钧机枪打坏,三处挂彩,拿着手雷去炸地堡,途中再次负伤,爬到地堡附近稍微停顿一下,猛地跃起,拉响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与此同时,东北山梁上的8号阵地,135团4连指挥突击队的排长牺牲,副排长欧阳代炎立即代理指挥,继续向敌阵地进攻。途中被敌火力封锁,冲击受阻,他立即运动到暗堡侧后,把它炸毁。另一路敌人却趁机向
他反扑过来,他用枪和手榴弹打击敌人,但因腿部负伤无法行动,敌从侧面迂回将他包围。这时,他毅然拉响手榴弹,滚进敌群,与敌同归于尽。立一等功,获二级英雄称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