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和青年不同道路所想到的
江长仁
大江东去,汹涌澎湃,奔腾呼啸,滚滚洪流中的浪花,拍打着江中挡道的山石,几经翻腾,依然顽强的向前冲杀。而那些被洪流夹带而下的泥沙,或者在激流中趁势泛起的渣滓,随波逐流,虽然有时也会翻向高处,但是,一遇狂风暴雨,逆流旋涡,它们便沉沦江底,这是自然界的大浪淘沙。
在历史的革命洪流里,也有大浪淘沙。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把数十万青年学生暂时汇聚在一起,英勇地出现于运动的先头。但是,由于参加者有着不同的政治要求和人生理想,随着政治形势的急骤变化,潮流的涨落,这些人很快就发生了分化,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就北大而言,当时在北大任教的李大钊同志,学生邓中夏、黄日葵、高尚德、刘云汉、范鸿劼、何孟雄等一批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们坚决信奉马克思主义,看到弥漫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这股“滔滔滚滚的潮流,实非现在资本家的政府所能防遏得住的。”他们深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于是他们走历史的必由之路,积极投身于工农群众之中,进行革命活动,并与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敌人进行了斗争。他们甘作革命洪流中的一朵浪花,随着革命洪流,奔腾向前。后来他们成为我国北方共产主义运动中最早的一批成员和奠基者,是我们党的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
也有当时在北大任教的陈独秀,学生张国焘、刘仁静等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也曾“信仰”过马克思主义,也都较积极地参
加过“五四”运动。陈独秀曾任北大文科学长,又主编《新青年》,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中是一员猛将。“五四”运动前后,他在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党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了反对军阀统治,他曾亲自到北京“新世界”散发传单,因而坐了三个月左右的班房。毛泽东同志曾称誉他是“思想界的明星”、“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还有在“五四”中暂露头角的张国焘,“六三”大逮捕中与反动军警搏斗的刘仁静。可谓当时的风流人物。但是,他们死守着资产阶级立场,不肯随着历史潮流前进,轻视工农群众,不去也不愿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不过是历史上匆匆来去的过客,后来,终于相继落荒,脱离革命而去。
当时在北大任教的胡适,学生傅斯年、罗家伦、段锡朋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也曾被“五四”的激流所裹夹,在高潮时,也都涂着满脸油彩,翻腾一时。傅斯年当过“五四”游行示威的临时总指挥,罗家伦曾是《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的执笔者,段锡朋曾当过北大学生总代表,北京学联的负责人,“六三”后又担任过全国学联会长。但是“五四”后,他们却污蔑工农群众是“阿斗”、“奴才”、“愚昧无知”,仇视工农群众,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后来,有的到欧美镀金,沦为洋奴,有的成为反共反人民的AB团头目。这些被历史洪流所淘汰的泥沙,不过是一堆历史渣滓,终于被人民所唾弃。
“五四”已经过去了,但“五四”知识青年不同的道路,启示我们要有坚定的科学信仰,要坚信社会主义必胜,要坚决与工农相结合,走历史必由之路。
今天,我国正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伟大时代,人心、党心向往着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个宏伟目标。然而,搞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又是亘古未有的伟大事业,新的长征,比过“雪山”、“草地”的道路更坎坷;“四化”建设,比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更艰难。我们应该继承“五四”的光荣传统,在历史转折关头,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勇往直前。在向“四化”进军的滚滚洪流中,我们应该甘作一朵浪花,积极投入洪流中去,和亿万工农一起同心同德,千万不能迷失方向。不要在“四化”建设的洪流中,摇摇摆摆地随波飘荡,虚度年华。更不要干一些不利于安定团结,不利于“四化”建设的蠢事,如果谁与亿万工农对立,违背人心,逆历史潮流而动,谁就将如大浪淘沙般被革命洪流所淘汰。
历史是无情的,大浪是要淘沙的。“五四”的历史镜子,应该借鉴。
《北京大学》校刊248期,1980年5月8日,第三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