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4章知识点

来源:东饰资讯网
科学之旅

1、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声、光、热、电、力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

2、怎样学习物理:勤于观察,勤于动手;勤于思考,重在理解;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3、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一章 声现象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

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一切的气体、

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都是声的介质。(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金属中传播最快。)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在空气中(15℃时)的声速是340m/s。

4、声音是怎样传入人耳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5、什么是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

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6、什么是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7、声音有什么特性?声音的特性包括三方面:音调、响度和音色。

8、什么是音调?它的与什么有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发声

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9、什么是响度?它与什么有关?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它与发声体振动时的振幅及离声源的距

离有关。(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振幅越小,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10、人有听觉范围是多少?什么是超声波?次声波?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从20Hz~20000Hz。人

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因为它们已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因为它们已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11、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色的不同?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

同。它是我们区别不同人,不同乐器发音的基础。

12、什么是噪声?从物理学来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的

角度来说,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叫噪声。

13、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为表示声音的强弱。70dB会干扰谈话,影

响工作,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会影响听力,突然暴露在150dB的环境中,会失去听力。 14、声音的三个等级: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

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15、如何控制噪声?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即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

止噪声进入耳朵。(或从三个地方着手:即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噪声) 16、什么是回声?它有什么作用?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碰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回声有强声和测距(定位)的作用。在利用回声测距时,因为声音经过往返两次传播, 应用公式 来计算路程。

17、声音有什么作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回声定位,“B超”等),可以传递能量(如

清洗钟表、超声粉石等。)

18、人的耳朵要能将两个声音区分出来,至少要相隔0.1s以上,也就是说,人耳要将原声与

回声区分出来,至少要离障碍物17m以上。

第二章 物态变化

1、什么叫温度?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使用温度计前要先做什么?使用温度计前要先看清它的量程,(估测被测温度,选取量程

合适的温度计)然后看清它的分度值。(方便测量后的读数)

4、摄氏温度是怎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摄氏度,在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份代表1摄氏度,用1℃表示。 5、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口腔温度)。

6、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正确使用步骤:①估测被测温度,选取量程合适的温度计,观察它的

分度值;②玻璃泡要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③玻璃泡在被测液体中要稍候一会儿,待视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7、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是多少?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分度值是0.1℃。

8、体温计在使用前为什么要先向下甩几下?体温计的玻璃泡上端有一段很细的细管,当它测

量完体温后,水银就在细管处断开,使用前如果不先甩几下,上面的水银回不到玻璃泡,就可能会测出错误的结果。所以在使用前要先甩几下。

9、体温计为什么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体温计的玻璃泡上端有一段很细的细管,当用它测量完

体温,离开人体后,水银遇冷收缩,就在细管处断开,上面的水银回不到玻璃泡,仍指着原来的示数,所以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10、物质存在有哪几种状态?物质存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11、什么叫熔化、凝固?它们与热的关系怎样?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

态叫凝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12、什么叫晶体、非晶体,它们有什么区别?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没有确定的

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它们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13、什么叫熔点、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一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14、如何根据温度选取合适温度计?对于温度计的选取,测量较高的温度时要考虑所装液体

的沸点,对于较低温度时要考虑所装液体的凝固点。(即被测温度不能高于液体的沸点或低于液体的凝固点)

15、什么是汽化和液化?它们与热的关系怎样?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

液态叫做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16、汽化有哪几种形式?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蒸发是指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的

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而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7、什么叫沸点,沸点包含什么物理意义?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它表示当液体的温度

到达沸点时,继续吸热就会沸腾,而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18、蒸发有什么作用?液体在蒸发过程中要吸热,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也就

是说蒸发有致冷作用。

第三章 光现象

1、什么是光源?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要靠自己发光,如果它是反射其它物体

的光线,就不是光源,如月亮,电影幕、幻灯幕等都不是光源。) 2、光是怎样传播的?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是3×108m/s,在物理学中用字母c

表示。在水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光速的3/4,在玻璃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2/3。(打雷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 4、什么是光年?光年是一个长度的单位,它是指光在一年中通过的距离。

5、光的色散。白光并不是单一的光,它是由各种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混合

而成的。

6、什么是色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颜料的

三原色指的是品红、黄、青。

7、光的反射定律内容如何?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和反射角都为0,即光线会垂直返回)

8、什么叫镜面反射、漫反射?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光滑的表面(平面镜)对光的反射,叫镜

面反射。凹凸不平的表面对光的反射,叫漫反射。光发生镜面反射时,平行入射会平行反射,发生漫反射时,平行入射的光线会被射向各个方向。(我们能够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对光发生漫发射。)

9、平面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平面镜能够成等大、正立的虚像,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10、凹面镜和凸面镜有什么作用?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常用于车灯、手电筒的灯碗等地

方,让从焦点发出的光线近似平行的射出,使光束集中,射程远。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常用于汽车的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等,它能成缩小的像,从而能够增大观察范围,利于行车安全。

11、什么叫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

光的折射。

12、光在空气与水或其它介质中的折射情况怎样?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

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海市蜃楼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13、从水面看水中的物体有什么特点?从水面看水中的物体,由于从水中物体发出的光线在

水面处发生偏折,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所以看到的是由于折射而形成的虚像,这个像在物体的偏上方,所以从水面看筷子会向上弯折,池水会变浅。而从水中看水上的物体,由于水上物体发生在光线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所以看到的是由于折射而形成的虚像,这个像比物体的实际位置高。(由于折射而形成的虚像,在物体实际位置的上方。)

14、什么叫光谱?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

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15、什么是红外线、紫外线?在红光之外的是红外线,在紫光以外的叫做紫外线,它们都是

人们的肉眼所不能看见的光。

16、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用途。物体温度高时辐射红外线强,因此利用对红外线敏感的胶片给

病人照像与健康人对比,有助于对疾病做出诊断,同时还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红外线夜视仪,可以用在步枪的瞄准器上,还可以用来遥控。而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如钞票或商标的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标记,在紫外线下识别这些标记,用于防伪。而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会使皮肤粗糙,还可能引起皮肤癌等。

17、大气对光的散射有什么特点?波长较短的光容易被散射,波长较长的光不容易被散射。

(依照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它们的波长一个比一个短)

18、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傍晚的太阳为什么会发红?天空是蓝色的,这是因为大气对阳光

中波长较短的蓝光散射得较多。傍晚的太阳颜色发红,这是因为傍晚的阳光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层,蓝光、紫光大部分被散射掉了,剩下红光、橙光透过大气射入我们的眼睛。 19、雾灯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要用这些颜色?雾灯的颜色是黄光。因为蓝光、紫光容易被

大气散射,在空气中传不远,而人眼对红光的敏感程度不如黄光、绿光,而绿光又是通行信号,所以,雾灯的颜色最后选用黄光。(铁路上的巡道工、夜间在街道上工作的清洁工,身上都穿黄色工作服,或系黄色腰带,这也是为了引起远处司机的注意,确保安全。)

第四章 透镜及其应用

1、什么叫凸透镜、凹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

镜。

2、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什么是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通过透镜两个球面中心的直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

有一点,通过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一点叫光心(O),(薄透镜在光心在透镜的中心。)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叫做焦点(F),(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每个透镜都只有一个焦距。)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

1倍和2倍焦距间,应用于照相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等于2倍焦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和2倍焦距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在2倍焦距外,应用于幻灯机;(使用幻灯机时,为了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像,应将幻灯片倒过来插。)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焦距时,不能成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内(焦点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在焦点以外)像的大小随物距的增大而缩小,减少而增大,像距随物距的增大而缩小;缩小而增大。 5、实像和虚像有什么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的汇聚点,可以用光屏承接也可能通过眼睛观察;

而虚像是反射或折射光线的反向沿长线的汇聚点,并没有真正的光线到达,只能通过眼睛观察,不能用光屏承接。

6、人眼是怎样看到物体的?眼球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

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7、眼睛如何调节以看清远近处的物体的?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

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8、近视眼是如何产生的,应怎样矫正?产生近视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

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就能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9、远视眼是如何产生的,应怎样矫正?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

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近处一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利用凸透镜能使光会聚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就能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10、什么叫焦度?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用φ表示,即

11、眼镜片的度数是怎样算的?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 12、显微镜的构造如何?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

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望远镜的构造也相同。)

13、物镜和目镜各有什么作用?显微镜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被观察的物体成一个放大的实像,

而望眼镜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