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0-14 信息来源: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 叶向东
摘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海陆统筹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海陆一体化建设的内在关系及其科学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海陆统筹的必要性,海陆统筹的理论基础、现代海洋经济理论体系的构建为出发点,积极寻找我国从海陆统筹的产业整合与优化升级的效应角度充分论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我国海陆一体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通过对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深刻反省海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其存在的内在根源。最后,结合欧美日等海洋强国海陆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设计我国海陆产业整合与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海陆统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海陆统筹是指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综合考虑海、陆资源环境特点,系统考察海陆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在海、陆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社会经济系统的活力和潜力基础上,以海陆两方面协调为基础进行区域发展规划、计划的编制及执行工作,以便充分发挥海陆互动作用,从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和谐、健康、快速发展。
海陆统筹之说,是随着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地球上陆地资源的衰竭、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对海洋资源价值的发现、海洋科学技术的进步、海洋经济地位的提高而诞生的。虽然国外学者一般不使用海陆统筹和海洋经济一词,但是从经济角度研究海洋的工作客观上在进行着。美国罗德岛大学资源经济系从1969 年起开始培养海洋资源经济博士研究生。前苏联20 世纪70 年代后期即有若干海洋经济类著作出版。如II? B? 布尼奇1975 年的《 海洋开发的经济问题》 和1977 年的《 大洋经济》 ,JI? B ? 勃列斯拉夫1986 年主编的《 世界海洋开发手段的技术经济论证》等。
全国政协委员张登义、王曙光在2005年全国政协会议的提案指出:“海陆统筹”应列入“十一五规划”之中;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高之国在2006年2月14日《中国海洋报》发表文章:“统筹发展应该包括‘海陆统筹’,除了大力做好现有的‘五个统筹’之外,还应该再加上‘海陆统筹’。‘海陆统筹’应该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 实施“海陆统筹”,就是要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海洋开发既要以陆地为后方,又要积极地为内地服务,相互促进,努力做到海陆并举。
实施“海陆统筹”,就是要破除长久以来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树立海洋国土的意识,确立海陆整体发展的战略思维。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互动、联动,协调发展。“海陆统筹”理论的提出和形成,一定意义上显示了我国海洋意识正在迅速觉醒。但是作为一个新概念,海陆统筹尚需进一步的论证和研究,尤其是对海陆统筹基础上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系统研究更是必需。
国内外这些研究都具有可资借鉴的地方。但总体上看,仍然缺乏对海陆统筹产业结构方面的系统研究,而且多数研究要么照搬国外经验来分析中国,要么局限现有体制框架和陆域经济区划范围内求解,从而导致研究难以深化。特别是对海洋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仍然存在现象研究多,本质研究少;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静态研究多,动态研究少;局部研究多,总体研究少等
不足之处。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海洋产业结构基础理论研究还不够重视、不够深入。本文从海陆统筹所内含的经济学意义出发,根据海陆一体化建设理论和海陆统筹原理及其美日等国海陆产业发展经验,结合我国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产业发展状况,对海陆统筹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产业升级支持体系建设等进行探讨,并将其应用于指导海洋经济发展,以利于找出科学开发海洋的一般规律。使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对实际工作更具指导意义。 一、海陆统筹研究的理论基础 1、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的构造单元是板块,由于地幔的对流,板块之间作非常缓慢的漂移运动。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有助于了解海陆的整体性、系统性,及海陆的相互作用。 2、海岸带复杂系统与人海关系调控领域
海岸带是海陆相互作用最直接、人类作用最剧烈的地域,海陆统筹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海岸带区域人类及人类持续发展与自然、环境、资源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 3、区域经济理论
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或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组合及区内经济的运行规律。
4、产业发展理论
产业发展理论主要研究产业形成与分类、产业发展趋势问题。应用产业发展理论,可对三次产业发展趋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等问题进行指导,有助于理解海洋对产业发展的激励作用。 5、区域政策理论
区域政策的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最大化。 二、海陆统筹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海陆统筹理论要义。海陆统筹是指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综合考虑海、陆资源环境特点,系统考察海陆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在海、陆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社会经济系统的活力和潜力基础上,以海陆两方面协调为基础进行区域发展规划、计划的编制及执行工作,以便充分发挥海陆互动作用,从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和谐、健康、快速发展。 2、海陆统筹的产业协调整合、优化升级与海陆一体化建设关系分析。①海洋产业是海陆经济的连接点,海陆产业协调整合与优化升级可以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加快经济结构和布局的优化调整。②海陆产业具有强互补性,通过整合可以弥补陆地经济的不足。③利用海洋产业的特点可增强对内陆的辐射,密切沿海与内地经济技术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带动内陆腹地经济的发展,从而加快海陆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建设,构建“以海济陆,海陆并举”的经济发展格局。 3、海陆统筹的产业协调整合、优化升级的综合效益分析。利用现代经济学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充分论证海陆统筹的产业协调整合与优化升级在海陆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三、海陆产业的关联性分析
海洋产业群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与陆域相关产业互为依托、相互促进,而且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又是陆地工业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综合体现。
1、海陆产业的联系①海陆产业在空间上的相互依赖性。②海陆产业具有较强的技术经济依赖性。③海陆产业发展的强相关性。④海洋的纽带作用影响国家、地区的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
通过港口的集聚与扩散作用,带动内地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是实现海陆经济最有效的接轨方式。
2、海陆产业结构性差异。
海洋产业具有与陆域产业不同的结构演变规律,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差异,其主要标志是海洋产业结构的演变滞后于陆域产业。 四、当前我国海陆产业的实证研究
现阶段我国海洋经济区中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大海洋经济区最为发达。有些海洋经济区也逐渐形成一定规模,如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辽河三角洲海洋经济区、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区、闽东南海洋经济区、南海北部海洋经济区、北部湾海洋经济区、海南岛海洋经济区。 1、我国海陆产业的现状分析。
2、我国海陆产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我国沿海是产业和经济要素最集中的区域,在沿海区域产业经济高度聚居的过程中,已暴露出海陆产业间的重重矛盾:①海洋产业滞后于国内经济整体结构;②海陆功能区不协调,布局矛盾较多。③海陆产业结构衔接错位较大,不利于海陆经济资源互补。④陆域经济活动造成近海水域环境恶化。⑤海洋经济区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产业结构“同构化”、产业结构“低度化”。
3、原因分析:①海洋高科技水平的限制;区域发展阶段的约束;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性。②决策者的海洋观念淡薄及主观意愿取向和决策失误的影响。③缺乏权威性的海陆综合管理机构;海陆产业分工不明确。④缺乏制度化的海陆产业综合合作长效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和补偿机制。
五、海洋发达国家海陆产业协调整合与优化升级的经验借鉴
考察海洋发达国家海陆产业一体化发展经验,可以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海陆产业协调整合存在着不同产业协调模式。
1、欧美发达海洋国家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的海陆产业协调整合模式。 2、以日、韩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 ”的海陆产业协调整合模式。 3、西欧各国海陆产业协调整合模式。
通过对这些海陆产业协调整合模式的比较分析、归纳整理和理论抽象,形成对我国海陆产业协调整合与优化升级的经验借鉴。
六、海陆统筹的产业协调整合与优化升级的对策思路
1、主要对策:①实施海陆联动发展,构建海陆统一规划保障体系(产业结构及功能统一规划)。②设立权威性海陆产业综合管理机构,协调管理海陆各产业的发展。③注重海陆产业分工与协作,坚持错位发展,形成区域海陆产业特色体系。④优化海陆产业结构,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海陆产业集群。⑤以临海产业为纽带,进一步促进海陆产业系统间联系的增强。⑥建立海岸带综合开发区,增强海陆产业的紧密链接,构建海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撑体系。
2、需要着重解决的若干问题:①理论上,通过海陆统筹理论和海洋功能区划理论的完善,逐步协调海域产业布局与沿岸陆域产业间的矛盾②实践上,以临海产业为纽带,密切海陆关系,设计港口城市互动型和复合经济带海陆统筹的一体化建设模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