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城市群在中部崛起的作用及对策研究

来源:东饰资讯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Ⅲ围 作用及对策研究 国家提_fj中部崛起的战略构想之后.中部地区率先将城市群作为崛起之路L的・个 1—L承要选择、而目.中部备省还争牛H把番自的城市群作为峨起的“领头羊 .希望在崛 - 起之路 领先一步,琊幺.建设城市群是 世宜l婀中部崛起的重婴途径?c=n何 渊符城市 群之闸的发腥关系米带动 域经济的隈速发餍 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I・部城lI『f: 发腥现状 巾郎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 湖南、 西.安徽6省.而积102 75平打公 +占 全国的l0.7%.20(14年总人12 13+65亿,l 全旧们28 1%,地I夏生产 帆3208g亿元, 全 同的23 4% 中部6钳f 于找 的愎地. 全旧If1有蘑蛩战略地他c{ 部地 的这种I 位 ■ 鄣 特征决定了中部地 小 能战为一个经济! , 不会有单一- I 心.而足多中心的;巾部地 lx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能承担祭个 域的经济 l1 功能.只能成'_^]一定K域R壁上的经济叶1 心;但是城市之间又有密 联系.柱・定的fl然.地理、史化、空埔和行政管理条件 , 形成符千个城市群 经验表明.地 的竞争是jI:1c市的竞争.而城市的竞争 :再足简单的个 露 体竞争.是产业群之 的竞争.是城市群之lTiI的危争,是区域与 域之 的竞争我围寐 部滑海地区经济成功的经验给予中部地lX一个 示, }1}f1;I际毽麻泼屉 域『f】发瞳人lF,加 强城市群的发展战略中部城市群的觇模大小 .发展水平也 尽1:I_l同 日前.-卜部地 掇出发展城市群战略主要有 下6,卜方而I程必定.2∞5 1: I “大武汉”城市群:位于湖北省末南. 武沮 中心.包括氧了 、鄂州、孝感等8 个中小城市及所辖 城 域总I面秘6万甲 公 .占泼省面 的339 ̄'・.人【1 I;i嵌省的 2[IfN年.湖北肯成 丹土寸 新孝  泼嚣II酊积 50% 上 该省6f)蛆的GDP 53%的地力时歧恤凡、6n%的投资、61%∞社会商品零售 总额集中在这一 城 ,是湖北省产业取l经济宴 最集 }】的段心 了推进武汉城市国建i要领导小组.加强城市群的趣{cI』和建设 2、中原城市群:位于}iJI南省【}1部偏北.以宙会郑州为叶 心,包括济…等9个哲辖市及下辖15个县级市 34个县城 点.人均GDP高于 省平均啦平近37个西舒点域总面积5.0万平 公 的351%;2004年人Vi 39t}3万.占仝省人口的4O4%城镇化水平比全肯高If_8 3个百舒 这里城镇膏噬高.触镇之^白】的经济文化 联系也很峦切 出河南眷发政委研究提出的私 原城市群发展掖略构想》 宅成 F0RⅥ、RD POSITION IN ECONOMICS Sep 2 1 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 省东北,包括湖南省中部的长沙、株 域总面积2.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 13.3%,2004年人口1256万,占全 市群集中。对经济区域而言,城市群 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城市群 围内集聚和扩散商品与各类生产要素 的能力。由于城市群打破了区域行政 分割,拥有较优越的交通和信息服务, 因此降低了交易成本,加之科技力量 较强、资本和技术有一定优势,具备 发展较高层次产业的条件;同时城市 群所具有的为区域内的各种经济活动、 商品和各类要素自由流动提供全面、 高效、便捷服务的能力,可以吸引资 和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地区的发展。 同时,由于城市群是多个城市的 整合,在发展中如何协调各城市之间 的发展关系,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 发展,是必须面临的问题。所以就要 洲、湘潭3个地级市及所辖区域。区 所构成的经济圈,可以具有在一定范 省人口的20.8%。区域内聚集了该省 90%的科技人员和80%的科技成果, 创造了34%的该省GDP,是湖南经济、 社会、文化中心。 转换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用新 方法、新措施来解决出现的新问题, 这样城市群成为新观念、新思想的诞 生地,成为新体制、新机制的发祥地。 3、城市群可以加强中部地区的竞 4、昌九城市带:位于江西省北部, 以省会南昌和沿江城市九江为中心, 包括两市所辖的县(市),地区生产总 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均占全省的30%以上,是江 西省的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对全省的 争力。通过城市群经济社会一体化协 调发展,使各城市之间形成合力,增 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城 市群聚集,有效地实现商品和要素的 集聚与扩散。生产要素的积聚,有利 于在城市群内部形成协调有序、分工 合理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减少产 业雷同,避免盲目竞争和资源浪费。 这对于目前中部城市群的发展非常有 利。 强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整体实力。 利用城市群内城市相邻的条件,统一 规划用地,克服各个城市分散规划、 分块建设的现象,合理布局新建企业, 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产出率,起到节 约耕地的作用。 城市群在真正成为中部崛起的“增 长极”和“创新极”后,就可以极大 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很大。 5、合肥芜湖城市群:位于安徽 省中南部,以省会合肥为中心,包 括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等沿 江城市及巢湖、池州两个省辖市。面 积5.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6.7%, 随着城市群规模扩大、产业升级、 效益提高、技术进步加快、创新能力 增强,它必然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大的 增强中部地区的竞争力。城市群战略 的实施,使某一产业在一个区域内可 2004年人口2200万,占全省总人口 的34.1%。200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44.5%、 47.2%、53.9%,是安徽的“金三角” 地区。 以有效合理的配置各种要素和资源, 最大化的发挥优势,提升竞争力。每 一辐射和带动作用。中心城市极化作用 将带动综合经济中心的形成,成为本 区经济振兴的基地,成为新技术、新 产品的开发推广中心以及带动区域经 济腾飞的龙头。目前中部缺少这样的 城市群,也就是缺少增长极,所以应 该积极推进城市群战略,最大限度地 发挥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 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2、城市群是中部地区崛起的创新 极。创新功能是区域发展的动力。城 产业的发展,对于整个中部地区来 说,就是一个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 这许多动力的合力,就推动了区域经 济的快速发展。 6、晋中都市圈:位于山西省中部, 以省会太原为中心,包括榆次、阳泉、 忻州等省辖市及20多个县(市)。面 积占全省的25%,人口占全省的35%。 三、中部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城市群中心城市的作用不明显。 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5%,规模 以上工业约占全省的50%。是全省城 城市群是城市化中期阶段经济竞 争和发展的基本单位,在经济飞速发 展的今天,地区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 度上表现为城市群的竞争,而中心城 市是城市群中的第一层极,在城市群 内起着核心和支撑的作用,是区域经 市化水平最高,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 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市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创新能力很强。由于城市群打破了行 政分割,可以建立一个不被行政规则 和垄断力量所扭曲的共同市场,能保 1、城市群是中部地区崛起的增长 证区域内部实现劳动力市场、生产要 素市场、资本要素市场和商品要素市 场的有效整合,达到区域资源的最优 济增长的核心极点。中心城市的发展 水平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决定了城市群 的竞争水平。城市群的竞争归根结底 极。中部城市群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 规模小,经济实力弱,难以有效带动 城市群真正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必须 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了能让中部 配置。必然使许多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就是中心城市的竞争(王铁,李春洋, 聚集于此,不断推出新的企业组织形 2005)。 如珠j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广州、 增强其要素集聚功能,促进要素向城 式和经营体制,以创新产生示范效应 1 8 1 F。RwARD PosITIoN IN EcoN。MIcs s印・2。。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力 市话题 深圳2004年的GDP分别是4l15.86 城市群建设的核心是推进l又域经 虽然区域问行政fj(划界限有所淡化, 亿元、3422.8O亿元,比较而言,中 部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就明显 偏弱,全国有3O多个城市GDP超过 济一体化,关键是城市之间分T协 作,其中,最难的就是产业分工,特 别是制造业的分丁:在中部城市群 但区域内政府行政关系复杂,给地区 之间的协调带来很多掣肘 素一地方 保护行为依然存存,lX域与城市之间 的协作机制亟待建立行政 经济和 地方保护阻碍r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 和跨地 的经济合作,一些地方生产 千亿元,中部只有武汉和郑州2个城 市超干亿元。同期广州的GDP分别 是武汉(1956亿元)的2.1倍,是郑 中,除了合肥一芜湖、南昌一九汀具 有天然的功能互补之外,合肥一芜湖 城市群和昌几城市带的其它城市以及 州(1377.88亿元)的2.9倍,更是合 另外4个城市群中的城市都缺乏明 要素的l 由流动依然俘在很大限制, 肥(589.7亿元)的6.1倍;武汉是中 部地l 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2004年 总人口(786万)比广州(738万)还 多,就人均GDP而言,广州是武汉的 2.3倍,更是郑州的2.7倍。2004年, 武汉、长沙、太原、合肥、郑州和南 昌的高新技术产业创造的总产值分别 为:493 7亿元、461.8亿元、324.6亿 元、284.9亿元、218.4亿元和142.2 亿元,而同期,广州、深圳的高新技 术产业创造的总产值分别为:613.6亿 元、1088.4亿元,远远的高于中部城 市群的中心城市。从《中国城市发展 报告》(2002--2003年)中,武汉、 长沙、郑州、合肥、南昌和太原城市 的竞争能力分别排名全国5O个大城市 的15、2l、38、27、32和31,难以 同上海(1)、广州(4)等大城市相提 并论 可见,由于中心城市本身的经 济实力有限,其领导力和带动力明显 不够,起不到区域经济发展核心辐射 源的作用,难以带动整个城市群的发 展,从而限制了城市群的壮大。 2、城市产业结构趋同。互相竞争 激烈。 从中部城市群的发展可以看出, 城市群内的城市之间联系不紧,区域 内的城市各自为政,整体协调范围较 窄,协调力度不足。城市发展的目标 大体相似,产业结构雷同,因此导致 整个区域内资源浪费。各城市之间的 竞争明显大于联合,摩擦高于融合, 无形之间削弱了城市群的繁荣和发 展。此外,城市定位相近,造成重复 建设、资源无法整合(李巧.朱忠旗, 2005) 的功能分工,产业结构趋同严重,经 特别是一些短缺要素的流动,奠n人才、 济联系松散一比如,湖北、湖南、河 技术、资金流动更是受到种种不合理 南、安徽、…西都将冶金_l 业放往发 限制,成为市场一体化、城市群键康 展重要位置,郑州、武汉、长沙、合 发展的障碍。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阻 肥都把}气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相互 碍了经济资源的n南流动和跨地区的 竞争,进而影响到中国产业结构的调 经济合作:中部地区省与省之间,中 整。城市群不是几个大城市的简单相 部省份相邻城市之间的合作,反而不 加,也不是城区面积的简单扩大 而 如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城市之间的 是城市之间的深度联合,是城市功能 合作,这种舍近求远的做法,普遍影 的重新定位,是城市资源的重新整合, 响了中部省份的发展战略,惟独缺少 是城市要素的相互补充,是城市之间 中部地 自我的“分I:协作”中部6 的优势互补=要想共谋发展,就必须 省城市群建设 现的“唯我独尊”问 真正心平气和地实现真正融合,这样 题,已经在制约着A身的持续发展: 才有可能实现多赢的局面(陈章喜. 4、经济贡献偏小,创新能力有待 2006)。 提高。 3、中部城市群之间缺乏合作。 如表所示,中部各城市群对所在 近年来,中部6省城市群建设一 省份的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如 直在各自为政,自谋发展:目前6省 武汉城市群的C,DP存湖北省的比重 都宣称自己的优势是承东启西,连接 接近60%,中原城市群的GDP占河 南北:打造“l+8”城市圈的湖北提 南省的比重也接近50%一可是,与东 “6+l”战略,力图以大武汉为核心整 部地区相比其所占比例仍然很低,例 合中部6省;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的 如,沪宁杭城市群的C,DP占江苏、浙 河南则谋求成为中部领头羊;拥煤A 江和上海两省一市的比重高达74.1%, 重的山西将日光瞄向了京津唐和环渤 分别比武汉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高 海经济圈;湖南则带着“长株潭一体 15.1%和16%,而其余几个城市群对 化”的战略走向泛珠三角,希望做中 本省的经济贡献就更小,还未达到 国的“第五檄”;以“昌九工业走廊” 40%,难以带动1)t域经i ̄ffJ,快速发展: 为核心的江西则提出以“ 个基地. 中部城市群产业结构落后,传统 一个后花同”,同时对接长珠闽,倡导 工业比重高。【1J部地 有一些老工业 中部崛起看}1..西;以合肥一芜湖城市 基地,如洛阳、株洲、襄樊、蚌埠等 带为核心的安徽,立志在长三角中谋 地,历史包袱沉重:中部地lX是我国 得一席之地,力求在中部率先突破: 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矿产资源 显然,上述城市群具有行政区划的色 丰富,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彩,也反映 中部各省之间经济联系 相对落后。电子、通信、新材料等工 较少的现状:目前,城市群发展存在 业,以及金融、国际贸易、中介服务、 的最大问题还是部门垄断和地方保护, 现代物流等产业还处存初期发展阶段: FoRwARD PoslTloN lN EcoNoMlcs sep-2006 l 1 9  I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其创新能力与发达地区比较,差距很 施、政府和企业的竞争力,合理拓展 其经济规模,进而吸纳更多的人口进 之间必须加强合作。不仅是在中部, 还要加强与珠i角、长三角、环渤海 大。如2002年,沪宁杭城市群技术合 同成交额为199.8亿元,而中部城市 群中最高的武汉城市群技术合同成交 额仅为46.8亿元,只是前者的23.4%, 入大城市,以此促进大城市的合理扩 张。 都市圈等的合作,要在发挥各自比较 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协调合作,最终 达到一个同发展共进步的“多赢”局 而。所以,要搞好跨区管理。这种区 大城市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 要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大城市才可能 最低的昌九城市带只有83亿元,仅相 当沪宁杭城市群4.1%。 具备参与经济分工所需要的完善的基 域管理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参与合 城市群 武汉 城市群 长一株一潭 城市群 1235 62 20.8 13 3 32.36 中原 城市群 1494 27 40.4 35.1 48.1 昌一九 城市带 699.91 24.7 18.87 37 8 合肥一芜湖 城市群 950.98 34.1 36 7 32.36 晋中 都市圈 635.47 35 0 25.O 45 0 GDP总量(亿元) 人口比重(%) 面积比重(%) GDP比重(%) 2382.95 50 9 33 O 59.0 财政收入(亿元) 工业总产值占区域比重(%) 102.99 60.56 78.49 43.57 109.14 30.4 35.91 50.46 70-22 53.44 41.52 50 0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彭荣胜.中部城市群在区域崛起战略中的目标定位与对策研宄【J] 础设施和雄厚的经济基础,也只有大 作的各方能否就有关合作的区域管理 方式经由谈判达成一致,以及能否最 终形成一个超行政区域的调节机构或 机制。 3、淡化行政区域概念。 四、巾部城市群发展的对策 1、培育功能强大的中心城市。 根据增长极理论,增长极形成后, 城市才可能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参与 区域性的城市竞争,因而只有大城市 才能担当起城市群内核的重要角色。 所以,中部城市群要实现快速发展, 就应考虑把大城市发展提高到战略高 度。 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 发展产生影响。中心城市就是周围地 中部地区各级地方政府也应打破 行政管理体制的束缚,加强各层次的 横向交流与合作,这些都是有利于促 进中部地域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的。 为此,中部地区城市群只有联动发展, 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通过向周围地 2、加强协调,统筹规划。 区的创新扩散、信息传播和辐射效应 等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贾学锋, 2005)。针对中部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实 要确立区域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战 略,实现中部城市协调合作。城市群 规划并非区内各单一城市规划的简单 促进“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 济”转变,实现经济一体化,才能实 现跨区域的资源与要素组合、产业和 企业的重组,实现“区域外部规模经 力薄弱的问题,应该重点培育每个城 市群的核心城市,使之成为国家和区 域经济发展的枢纽,区域经济的“增 长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调整 汇总,而是以城市群体系统的区域层 面为基础,对城市群总体发展的战略 规划。目前中部各省基于这种认识, 结合本省的区位与产业优势,都在合 纵连横,构造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 市“龙头”的争论自中部崛起战略提 出后就一直没有停止,中部地区要实 济”。首先统一制定中部城市群的整体 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破除各省之间 行政区划。对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某些县、区,按照实际情况并人大城 市区域,利于统筹规划,方便管理。 (2)依托大城市便利的交通和区位条 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的大城市周围的 城市群。但是,关于谁是中部地区城 的行政壁垒,突破行政的藩篱,实现 统一规划,协调要素整合、产业布局 和跨行政区域的重大项目建设,研究 解决深层次的重大问题,促进资源共 享,发展互动;其次,帮助中部各省 现崛起必须要有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 件,突出其政治、文化、信息和经济 努力扩张经济规模和城市人口。创造 良好的制度环境,真正转变政府职能, 拓宽投融资渠道,提升城市的基础设 但不一定也不可能只有一个“龙头老 射,相互带动同步发展。这一点不必 硬搬“长三角”与“珠三角”存在中 一tl,城市的做法。为此,中部各城市群 中心的功能,不断扩展其规模。(3) 大”,而应是多个中心联动、多中一tl,辐 建立对话和合作机制,定期举行中部 各省省委书记、省长联席会议,建立 专项议事制度,沟通信息,强化合作, 科学分工,打破自我发展、自求平衡 20 II FORWARD POSITION IN ECONOMICS Sep,2006 I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城市话题 ME|奢I o oLlTAN ToPlCS 的封闭格局,避免重复建设。加强环 存量,把新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 现状与对策分析”[J] 《经济前沿》2006 (1):ll—l4。 保、资源开发、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协 作和联动,实现资源跨行政区划,降 低成本优化配置。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依赖这些 具有创新能力行业(产业增长极)取得 区域的快速增长和大规模效益。由于 6、程必定:“以城市为主导的中部崛 促进人口跨区划、低成本聚集。此外, 中央政府还应建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的宏观调控机制,为中部地区城市经 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前瞻性和高风险 性,特别需要政府的支持。所以,我 们建议中央政府对中部地区的这部分 产业,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 起战略[z]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中部地 区崛起”(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 集)2005:5一l3。 7、王铁、李春洋等:“中部崛起与中 部城市群[z]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中部 地区崛起”(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年会论 济网络的建立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政 策环境: 4、做好城市群发展规划。培育 城市群竞争优势。 城市群规划并非区内各单一城市 规划的简单汇总,而是以城市群体系 的区域层面为基础,对城市群总体发 展的战略规划。进一步深化完善总体 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优化城市群空间 结构和产业布局,明确各城市的功能 定位,形成一体化的城市功能体系。 规划时应坚持综合性与整体性原则、 优势互补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以 人为本的原则、动态性与弹性原则等 5项原则。城市群内部结构功能分工 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和制约城市群的整 体功能发挥,其整体发展的战略定位 又直接影响和制约城市群区域与各行 政区域之间、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 的协调发展。所以,各个城市的功能 定位既要考虑城市本身的现有基础和 发展潜力,更要考虑在整个城市群的 地位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 的竞争中取得共赢(汪丽,2005)。 5、大力扶持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中部城市群集中了较多的高校和 科研机构,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但是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 业规模较小,创新能力有限,所以要 根据中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研发优势, 立足于自主创新,筹划高起点的发展 项目,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中部地区 新的经济增长点。中部地区已经形成 了若干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 区,可以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 校密集、高科技人才众多的优势,与 产业技术改造相结合,诱发现有资源 方面予以支持,以增强中部发展的活 文集)2005:347 355。 力 8、林斐:“推行多极城市群的中部崛 起战略[z]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中部地 区崛起”(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 集)2005:37l一375。 参考文献: 9、曾翔:“武汉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及 l、 李巧、朱忠旗:“我国城市群存 定位”[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 《经济问题探 2003(4):34—36。 索》2005(2):19—2l。 l0、蒋桂芳:“中原城市群发展中的 2、汪丽:“我国城市群发展现状、问 问题与对策”[J]《经济经纬》2005(3): 题和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05 6l—一63 (6):4 一42。 3、贾学锋:“中原城市群发展分析” [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49—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 5l。 4、彭荣胜:“中部城市群在区域崛起 环境学院) 战略中的目标定位与对策研究”[J] 《经 济问题探索》2006(2):l7—2l。 责任编辑:阳光 5、陈章喜:“我国大型城市群发展 FORWARD POSITION IN ECONOMICS Sep.2006 1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