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全国第十七届教学信息化大奖赛”心得体会
建设小学 武霞
2013年11月14日,第十七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决赛在北京国谊宾馆召开,经过层层选拔,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教师参加了本次大赛。通过聆听专家、教授的指导,观摩全国各地优秀选手的精彩课例,我感到耳目一新,此次北京之行,令我受益匪浅!
在市、区电教馆、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有幸入围参加决赛,与来自全国基础教育组的30多位选手角逐切磋,我所执教的“圆的面积”一课获得了基础教育组一等奖。我觉得自己一路走来,脚步并不轻松。由于是第一次参加国家级的大赛,心理压力很大,但是既然能够入围,我就要倾注全部的心血与汗水。在这个过程中,我要感谢市、区电教馆给了我这次机会,刘处长、隋老师以及张老师为我层层把关,反复修改;感谢刘清华老师利用休息时间为我精心制作了课件;同时还要感谢王校长和杨校长,他们不断给我鼓励,给了我无穷的精神力量;特别要感谢陪同我参赛的徐老师,他给了我许多的启示和指导。下面结合这次比赛谈谈我在这次活动中粗浅的认识和感受。
一、教学模式上的创新——“翻转课堂”
本次大赛中,“翻转课堂”一词是专家和参赛选手们的热门话题。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目前,在我国深圳,南京等地开始实施。而我则是第一次听说,并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我对“翻转课堂”有了新的认识。在翻转课堂模型中,教师将学习内容录制成教学视频,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视频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上,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帮助和同伴的协作下完成知识的内化,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顺序形成翻转课堂。在整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共同组成了这种模式的关键部分,同时也保证了个性化协作式学习环境的构建与生成。
来自珠海的王婷老师执教了“excel函数之if函数嵌套”一课,正是运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
模式,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这种教学模式在珠海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已开展了近一年的实验,据调查,85%的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模式,100%的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在实验之后的测试中,学生的成绩明显优于前几章测试的成绩。
翻转课堂仅仅改变了教学顺序,却产生了不一样的学习效果。对学生而言,不用全班都按照一个节奏来上课,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负责人和执行者。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技巧。教学视频作为数字化资源是可以永久保存,需要时可供查阅和修正,特别是在进行查漏补缺的课堂中使用,效果是最好的。翻转课堂的魅力所在就是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了个别化的学习环境。每个学习者都是不同的,翻转课堂使课堂更加人性化。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给课堂带来的变化
1、教师传授知识的变革及师生角色的变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知识传授途径的多样化,带来了高效的学习效果。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本次大赛中,来自上海进才中学北校的忻莹老师就很好的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她所执教的“France is calling”一课中,老师通过播放自己蜜月时的视频录像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扩展,她让学生自己做一名小导游,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数学组的观摩课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亲自操作电子白板来解决问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各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2、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学习方式多样化
我曾经以为应用信息技术就是应用多媒体课件,而通过观摩学习,我清醒的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载体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来自深圳的温雯老师利用ipad将美术与音乐教学相结合,他执教的“点的奥秘”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下进行美术创作,从视觉和听觉上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令在场的老师大饱眼福。来自上海市丽英小学的杨华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利用电子书包优化课堂教学。“电子书包”与传统书包截然不同,它实际上是一种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由“学习内容”、“移动终端”和“服务平台”三部分构成。鼠标一点,学生不论在校在家,用‘电子书包’可通过网络随时向老师递交作业。碰到不懂的问题,也可以在线交流”孩子们有望不用继续背着沉重的书包,带着一本“电子书包”就可以“轻装上学”。虽然电子书包的应用尚有争议,但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的确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次革新。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应该”宁缺毋滥”
在本次比赛中,老师们都运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但在运用的同时,有的老师就忽视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本意,而一味强调信息技术的花样与先进性,造成了部分运用的无效性。正如蒋鸣和教授所说:“信息技术是为我们的教学而服务的,如果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宁缺毋滥。” 我认为并非所有的课程都适合信息技术的整合,同时不能单纯的为了“信息”而“信息”,忽略了教学本质所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在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等诸多层面赋予教学以全新内涵。
参与比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财富。回顾本次比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让我看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
首先,我们与南方地区的老师在教学设计理念上存在差距。他们在教育教学理念上要比我们超前一步,他们的教学设计思路先进、新颖,不仅注重老师如何教,更注重学生如何学,课件的交互性、学生的自主性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重视。
其次,课件设计要注重人性化,教学功能要完善,要符合儿童的年龄认识特点。比如来自山东省的封媛媛老师执教了“细节描写”一课,课件画面制作精美,由于这是一节作文课,教师巧妙地将画面中的人物头像遮盖,让学生猜想这个人的外貌特征,将细节描写渗透于教学之中。这样的设计得到了方正平教授的好评。我的感受是:我们离一流的课件设计、制作还有不小的距离;我们在教育理念和创新意识上还有更大的距离。我想,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到达新的境界。
这次大赛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教师自身如何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如何把我们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融入教学之中,是我们必须共同面对的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全新课题。这次大赛是我专业发展的一次重要经历,成绩只代表过去,自己尚有很多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让学习成为提高自己的渠道,让学习成为我一生的精神财富,做一名学习型教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