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学设计

来源:东饰资讯网
《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点拨文章的线索,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有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

教学难点

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构建文章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准备

1.相关图片资源和视频资源。 2.随堂课件。 3.学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母爱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便

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父爱是火,点燃希望的灯;父爱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父爱是路,引领我们一生。生活中“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深情的典范作品。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原籍浙江绍兴,原名自华,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有《朱自清全集》行世。

三、写作背景

《背影》是作者于1925年10月在清华任教时写的一篇纪实散文。作者谈写作动机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四、掌握字词 1.字词认读

交卸(xiè ) 奔丧(sāng) 栅栏(zhà ) 差使(chāi) 赋闲(fù) 蹒跚(pán shān) 颓唐 (tuí) 琐屑(suǒ xiè) 2.字形辨析

卸: 簌: 惦: 嘱: 御 : 漱: 掂: 瞩: 3.词语释义

祸不单行: 狼藉: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4.多音多义

奔: 丧: 五、品味语言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品析:文章中四次写到背影,可以说父亲的“背影”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它们将整篇文章贯穿起来。突出描写父亲的“背影”,从“背影”这一不同视角展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爱,使得父亲那肥胖身躯变得异常的高大。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品析:在这里交待了当时特定的背景,祖母去世,父亲沉浸在悲痛中;差使交卸了,一家人失去了依靠,父亲要为家人的生存担忧。文章的一开头就渲染了一个艰难、悲伤的氛围来衬托父亲为我所做的,表现父爱的伟大。

3.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品析: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反讽的手法,“聪明过分”“太聪明了”是作者回想八年前在父亲面前对父爱不理解的那种心态太不应该了,表达了作者在当时对父爱的不理解以及现在的悔过。真正体会到了父亲深沉的爱。

4.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品析:这段文字通过父亲穿铁道、爬月台的行动来刻画父亲的背影。作者连续用了五个典型的动词——“探”“穿”“攀”“缩”“倾”这一段动作的连续描写,栩栩如生。父亲对儿子关心、体贴、爱护之情通过这一连串的动作含蓄地表现出来了。

六、疑难探究

1.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个特定角度来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

点拨:一般写人物,较多地从正面着笔,或写面部肖像,或写姿态服饰。正面写当然有正面的好处,但是从一个角度写多了,也会感到呆板乏味。《背影》则另辟蹊径。作者选择“背影”这个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全

文共写了四次“背影”而各不相同。写人物从背影这个角度着墨,为数很少。朱自清先生知难而上,选择背影这个新颖独特的角度,这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独特发现,也是表现事物的一种艺术创造,显露了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

2.关于文章主次的剪裁。

点拨:文中写回家奔丧,写在南京游逛,都是一笔带过没有用太多的笔墨,因为这些和主题的关系不大。详细描写了送行的过程,其中也有主次,买橘子的过程写得较详细,包括父亲的形象特征以及父亲穿过月台时的动作。写背影的笔墨,又特别的详细,因为父亲的“背影”是整篇文章的灵魂。可见详细的原则是为了重点的突出。

3.文章中作者重点描写了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点拨:作者对父亲穿过铁道的过程的描写,先是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是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4.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点拨: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七、写作特色 1.立意新颖

文章选择抓住人物的形象特征——父亲的“背影”这一独特视角来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文章中四次出现了父亲的背影,贯穿文章的始终,以此来表达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以及作者对以前不理解父亲的愧疚之情。

2.语言平实简洁

《背影》全是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的修饰、渲染。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感激”等一类的抽象词,文章中却没有出现,也没有出现什么华丽的词汇,朴实而自然,表现出作者的独具匠心。

3.寓情于叙事和描写

整篇文章的抒情气氛是很浓的,但作者并没有用浓墨重彩去着意渲染。本文所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连串细小的事情,奔丧、送行、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等,但作者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了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动作,用朴实的语言

去直抒胸臆,表达父子间的深情。

八、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流露出了“淡淡的哀愁”,这种情绪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具体的分析。文中思想感情的基调是父子情深,是惜别之情。作者在文中表现的父亲的感情,哀愁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应在逆境中镇定、宁静的深沉心情。课文中的另一种思想感情,是儿子对父亲的怀念、怜惜和感伤之情。正是儿子的这种复杂的感情,才衬托了父亲的那种复杂心情。这两种感情在文中是互相依存、互相映衬的。

九、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见面背景 祖母死了

父亲失业

悲哀之泪(见父亲 睹家境 想祖母) 三次流泪 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父子离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 泪光莹莹)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四个背影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