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地质标本鉴定

来源:东饰资讯网


火成岩鉴定报告(类型1)

编号:I-001 手标本鉴定 颜色(2分):新鲜面为灰色-深灰色,未见风化面; 结构(8分)和构造(8分):细粒半自形结构(辉长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15分)和含量(10分):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40-45%)和辉石(55-60%)。未见橄榄石和黑云母,鉴定出不加分。 矿物特征描述(记入附加分,最多附加5分) 斜长石为自形-半自形板状,白色,粒径1.0-2mm左右,个别颗粒可见聚片双晶,硬度大于小刀; 辉石为半自形短柱状,黑色,粒径1.0-1.5mm左右,可见两组近直交完全解理,硬度大于小刀。 手标本初步命名(7分):深灰色细粒辉长岩 薄片鉴定 结构(4分)构造(4分): 辉长-辉绿结构,斜长石自形程度略高于暗色矿物(定辉长结构也算正确),局部发育有嵌晶含长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10分)和含量(5分):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45%)、橄榄石(15%)、紫苏辉石(10%)、普通辉石(25%)、黑云母(<5%)和少量不透明矿物。副矿物有磷灰石。 矿物特征描述(总计10分,其中形态4分,粒度4分,光性特征2分): 斜长石多以自形-半自形板状产出,粒度为1.0mm-1.5mm×0.25mm,无色,正低突起,干涉色为一级灰-灰白,聚片双晶发育。 橄榄石以半自形粒状为主,粒径0.5mm-1.5mm,正高突起,无色,裂纹发育,平行消光,最高干涉色可达三级红。 紫苏辉石多为半自形短柱状,粒径约为1.5mm,无色-淡粉色弱多色性,正高突起,干涉色较低,部分纵切面**行消光。 单斜辉石多为自形-半自形短柱状,粒径1.0mm-2.0mm,正高突起,无色,最高干涉色为二级绿,斜消光,消光角大于30°。 黑云母为半自形片状,常分布在辉石及橄榄石间隙,粒度0.5-1.0mm,具有浅褐色-深棕色多色性,平行消光。 磷灰石为自形长柱状或针状,粒度0.02-0.05mm,正中突起,干涉色为一级灰,平行消光,负延性。 素描图(5分):反映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图略,缺图名及比例尺等共扣1分) 综合分析(5分): ①根据结构构造及矿物组成可判断其为基性深成侵入岩(3分)。 ②根据矿物自形程度及局部结构特征可判断斜长石结晶略早于单斜辉石(2分)。 岩石命名(7分):细粒橄苏辉长岩 注:能准确鉴定并描述出副矿物特征加3分。

火成岩鉴定报告(类型2)

编号:I-041 手标本鉴定 颜色(2分):新鲜面为灰白色,未见风化面; 结构(8分)和构造(8分):中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15分)和含量(10分):斜长石(40-45%)、碱性长石(5-10%)、石英(25-30%)、角闪石(10-15%)和黑云母(约10%)。 矿物特征描述(记入附加分,最多附加5分) 斜长石:白色自形-半自形板状,粒径1.0-2.5mm,玻璃光泽,个别颗粒可见聚片双晶,硬度大于小刀; 碱性长石:灰白色-浅肉红色半自形板状,粒径0.5-1.0mm,个别颗粒可见卡氏双晶,玻璃光泽,两组近直交完全解理,硬度大于小刀; 石英:它形粒状,粒径1.0-2.0mm;油脂光泽,大颗粒者可见贝壳状断口,硬度大于小刀; 角闪石:黑色半自形长柱状,粒径0.5-1.5mm,两组斜交完全解理; 黑云母:黑色/深褐色半自形片状,粒径0.5-1.5mm,一组极完全解理,解理面为珍珠光泽。 手标本命名:灰白色中细粒黑云角闪花岗闪长岩 注:灰白色碱性长石较难鉴定,且卡氏双晶不易鉴定,标本若定为英云闪长岩可视为正确。 薄片鉴定 结构(4分)和构造(4分): 整体结构为中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中细粒花岗结构),个别石英颗粒中包含有早期结晶的斜长石和角闪石,斜长石发育环带结构,个别斜长石颗粒出现蠕虫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10分)和含量(5分):斜长石(40-45%)、石英(30%)、碱性长石(5-10%)、角闪石(10%)、黑云母(<10%),副矿物有榍石和磷灰石。 矿物特征描述(总计10分,其中形态4分,粒度4分,光性特征2分): 斜长石自形-半自形板状,粒径1.0~2.5mm,最大可达3.5mm,无色,正低突起,干涉色为一级灰白,发育聚片双晶、卡纳联合双晶和环带结构,个别颗粒绢云母化蚀变严重。 碱性长石主要为正长石和条纹长石,半自形-它形板晶;颗粒较小,粒径为0.5~1.5mm,条纹长石发育条纹结构,正长石可见卡氏双晶; 石英为它形粒状,粒径1~3mm,无色,正低突起,干涉色为一级灰白,波状消光。 角闪石为自形-半自形长柱状,粒径0.25-1.0mm,浅黄绿色-绿色多色性,斜消光,消光角小于30°; 黑云母为半自形-它形片状,粒径0.25-1.0mm,浅褐色-深棕色多色性,平行消光,有绿泥石化。 榍石为自形粒状,粒径0.5mm,正高突起,高级白干涉色。 磷灰石:长柱状或针状自形颗粒,粒度0.02-0.05mm,正中突起,干涉色为一级灰白,平行消光,负延性。 素描图(5分):反映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图略,缺图名及比例尺等共扣1分)。 综合分析(5分): ①根据结构构造及矿物组成可判断其为酸性深成侵入岩(2分)。 ②根据矿物中出现角闪石和榍石可判断为I型花岗岩(1分)。 ③根据矿物自形程度及相关结构判断矿物结晶顺序为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碱性长石/石英(2分)。 岩石命名(7分):中细粒黑云角闪花岗闪长岩 注:能准确鉴定并描述出副矿物特征加3分。

火成岩鉴定报告(类型3)

编号:I-071 手标本鉴定 颜色(2分):新鲜面为深灰色,未见风化面; 结构(8分)和构造(8分):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15分)和含量(10分):斑晶为斜长石(15%)和角闪石(5%)。 矿物特征描述(记入附加分,最多附加5分) 斑晶中斜长石为白色,自形-半自形板状,粒径0.5-1mm左右,个别颗粒可见聚片双晶,硬度大于小刀; 角闪石为黑色,长柱状,粒径0.1-0.2mm×0.3-0.5mm,仅个别颗粒可见玻璃光泽,多数颗粒因暗化作用光泽不明显,两组斜交完全解理,硬度大于小刀。 手标本初步命名(7分):深灰色角闪安山岩 薄片鉴定 结构(4分)和构造(4分): 整体结构为斑状结构。斑晶为角闪石和斜长石,角闪石有暗化边结构,斜长石发育环带结构,基质为安山结构(定作交织结构可对),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10分)和含量(5分):斑晶占总矿物含量25%,其中斜长石占17-20%,角闪石占5-8%,黑云母占1-2%。副矿物有磷灰石。 矿物特征描述(总计10分,其中形态4分,粒度4分,光性特征2分): 斜长石:斑晶中斜长石为自形-半自形板状,粒径0.25-0.5mm×1-1.5mm,最大可达2mm左右,发育聚片双晶、卡纳联合双晶和环带结构,An=38-43;基质中斜长石粒度较细,为针状和长柱状,半定向排列,颗粒间隙充填有玻璃质和不透明矿物。 角闪石为自形-半自形长柱状,横截面为菱形和六边形,粒径0.25-1.0mm,浅黄绿色-绿色多色性,斜消光,多数颗粒发生暗化现象,个别颗粒见有绿泥石化蚀变。 黑云母为半自形片状,粒径0.25-0.5mm,因暗化作用颗粒颜色较深,为深棕色,多色性不明显,平行消光,个别颗粒有绿泥石化蚀变。 磷灰石:长柱状或针状自形颗粒,粒度0.02-0.05mm,正中突起,干涉色为一级灰白,平行消光,负延性。 素描图(5分):反映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图略,缺图名及比例尺等共扣1分)。 综合分析(5分): ①根据结构构造及矿物组成可判断其为中性喷出岩(3分); ②斑晶和基质为两个世代矿物,斑晶中暗色矿物由于岩浆喷出地表,压力释放,形成暗化边结构(2分)。 岩石命名(7分):角闪安山岩 注:能准确鉴定并描述出副矿物特征或测出斜长石号码,加3分。

火成岩鉴定报告(类型4)

编号:I-111 手标本鉴定 颜色(2分):新鲜面为灰白色,未见风化面; 结构(8分)和构造(8分):中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局部见有晶洞构造。 矿物成分(15分)和含量(10分):碱性长石(55-60%)、石英(30-35%)、角闪石(10%)。 矿物特征描述(记入附加分,最多附加5分): 碱性长石为灰白色半自形板状,粒径1.5-4.0mm,个别颗粒可见卡氏双晶,两组近直交完全解理,硬度大于小刀; 石英为它形粒状,粒径1.0-2.5mm,油脂光泽,无解理,颗粒大者可见贝壳状断口,硬度大于小刀; 角闪石为黑色半自形柱状,粒径1.0mm×2.5-3.5mm,两组斜交完全解理,硬度大于小刀。 手标本初步命名(7分):灰白色中细粒角闪碱长花岗岩 薄片鉴定 结构(4分)和构造(4分):整体为中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10分)和含量(5分):碱性长石(60-65%)、石英(25-30%)、钠铁闪石(10%),少量不透明矿物,副矿物有萤石和自形程度较高的绿帘石。 矿物特征描述(总计10分,其中形态4分,粒度4分,光性特征2分): 碱性长石主要为正长石和条纹长石,半自形-它形板状,粒径为1.0~3.5mm,可见卡氏双晶和条纹结构,颗粒有不同程度的高岭土化蚀变。 石英为它形粒状,0.5~2.5mm,波状消光。 钠铁闪石为自形-半自形长柱状,单偏光下具有黄绿(黄褐)色到蓝绿色多色性,斜消光,消光角<10°,粒径0.5~2.0mm,个别颗粒边部见有绿帘石化蚀变。 绿帘石为自形粒状,粒径0.02-0.05mm,浅黄色至黄绿色,有弱多色性,正中突起,干涉色鲜艳,多数切面为斜消光。 萤石为它形粒状,粒径0.1-0.2mm,无色,负中-高突起,均质体。 素描图(5分):反映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图略,缺图名及比例尺等共扣1分)。 综合分析(5分): ①根据结构构造及矿物组成可判断其为酸性碱性系列深成侵入岩(3分); ②根据晶洞构造判断其岩浆房深度小于3km(2分); 岩石命名(7分):中细粒钠铁闪石碱性花岗岩/中细粒钠铁闪石花岗岩 注:在鉴定过程中,碱性暗色矿物鉴定出碱性角闪石即可;薄片鉴定中不要求看出晶洞构造,若定为晶洞构造也视为正确;能准确鉴定并描述出副矿物特征加3分。

沉积岩鉴定报告(类型1)

编号:Ⅱ-01 手标本鉴定 所见标本风化面为灰白色、新鲜面为紫灰色(2分); 结构(8分):粒屑结构,颗粒以内碎屑为主,粒径大小不一,以>2mm为主,粒屑类型为砾屑;砾屑 呈长条状,有一定的磨圆,分选差;填隙物为泥晶基质(粒屑类型、形状、分选和磨圆各2分,指出填隙物 附加2分)。 主要矿物成分及含量(25分):滴稀盐酸可见岩石剧烈气泡,故该岩石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砾屑含 量占整个岩石的70%,泥晶基质占整个岩石的30%(成分15分,含量10分,填隙物附加2分)。 构造(8分):块状构造; 岩石初步定名(7分):紫灰色(泥晶)砾屑灰岩(填隙物附加1分)。 薄片鉴定 主要矿物成分(25分):所见矿物在单偏光镜下见闪突起现象,正交偏光镜下呈高级白干涉色,结合手 标本下滴稀盐酸见岩石剧烈气泡,确定岩石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镜下特征20分,结合手标本5分); 结构(7分):粒屑结构,颗粒占岩石的70%,颗粒类型主要为内碎屑,粒径均大于2mm,为砾屑,呈 扁豆状,与填隙物之间的边界明显,具一定磨圆,颗粒大小不一,分选差,为砾屑结构(含量1分,粒屑 类型2分,特征1分); 填隙物占岩石的30%左右,以泥晶方解石为主,占岩石的28%,边界曲折,可见部分泥晶方解石填隙 物发生重结晶;另见晶形完好的呈菱形的白云石交代泥晶方解石填隙物,白云石含量约为2%(含量和特 征各1分,共2分,白云石附加2分,海绿石附加3分); 支撑类型;颗粒支撑,孔隙式胶结(1分); 构造(1分):块状构造; 镜下素描(5分) 定名(7分):泥晶砾屑灰岩。 综合分析(5分): 沉积环境:沉积环境为滨浅海相。内碎屑以砾屑为主,具一定磨圆,说明其形成时水动力条件较强, 在其形成后经过了一定距离的搬运;填隙物以泥晶方解石为主,指示其沉积时水动力条件有所减弱; 成岩作用:手标本内砾屑颗粒呈“定向”分布,暗示经历了机械压实作用;薄片中可见“缝合线” 现象,指示经历压溶作用,同时还发生了轻微的交代作用。

沉积岩鉴定报告(类型2)

编号:Ⅱ-41 手标本鉴定 标本颜色为深灰黑色(2分); 结构(8分):粒屑结构,颗粒为圆-椭圆状,颗粒类型为鲕粒,粒径均匀,约1mm,为鲕粒结构;分选 和磨圆都好,以亮晶方解石胶结物为主,鲕粒与填隙物之间的边界连接紧密(粒屑类型、形状、分选和磨圆 各2分,填隙物附加2分) 主要矿物成分及含量(25分):滴稀盐酸可见岩石剧烈起泡,故该岩石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鲕粒含 量为65%,填隙物约占岩石35%(成分15分,含量10分,填隙物附加2分)。 构造(8分):块状构造; 岩石初步定名(7分):深灰黑色(亮晶)鲕粒灰岩(填隙物附加1分)。 薄片鉴定 主要矿物成分(25分):所见矿物在单偏光镜下见闪突起现象,正交偏光镜下呈高级白干涉色,结合手 标本下滴稀盐酸见岩石剧烈气泡,确定岩石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镜下特征20分,结合手标本5分); 结构(7分):粒屑结构,颗粒占岩石的65%,颗粒类型主要为鲕粒,呈圆-椭圆状,粒径均匀,约1mm, 鲕粒发育重结晶作用,为变晶鲕粒,内部仍可见同心圆状纹理,颗粒与填隙物之间的边界较为明显,为变晶 鲕粒结构(含量1分,粒屑类型2分,特征1分); 填隙物占岩石的35%左右,以亮晶方解石为主,晶体干净,透明度好,可见呈栉状边生长于鲕粒周围, 形成栉状结构,也可见以晶粒结构充填于孔隙中,晶粒接触界限平直;少量泥晶方解石填隙物,多发生重结 晶,晶体大小不均匀,边界曲折(含量和特征各1分,共2分); 支撑类型;颗粒支撑,孔隙式胶结(1分); 构造(1分):块状构造; 镜下素描(5分); 定名(7分):亮晶变晶鲕粒灰岩。 综合分析(5分): 沉积环境:岩石形成于滨浅海相沉积环境,鲕粒形成于高能环境,阳光充足,具有稳定的相对动荡的 水体环境; 成岩作用:主要表现为成岩早期的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以及结合薄片中可见“缝合线”现象,指示经历 压溶作用。

沉积岩鉴定报告(类型3)

编号:Ⅱ-81 手标本鉴定:标本颜色为浅肉红色(2分); 结构(8分):碎屑结构,碎屑颗粒粒度以0.25-0.6mm为主,偶见2-5mm的泥砾,分选中等—偏好;填 隙物为钙质胶结物(点稀盐酸剧烈起泡)(颗粒大小和分选各4分,填隙物附加2分); 主要矿物成分及含量(25分):碎屑颗粒约占岩石90%左右,以石英、长石和岩屑为主,石英,粒状, 无色透明,油脂光泽,含量约占碎屑颗粒65%;长石包括碱性长石和斜长石,粒状,玻璃光泽,长石含量 约占碎屑颗粒30%;岩屑为棕黑色,粒状,约占碎屑颗粒5%。填隙物约占岩石10%左右,以方解石胶结 物为主,滴稀盐酸岩石剧烈起泡(成分类型10分,含量9分,描述6分,描述填隙物附加2分)。 构造(8分):块状构造; 岩石初步定名(7分):浅肉红色中粗粒(钙质)长石砂岩(定名中有填隙物附加1分) 薄片鉴定 结构(7分):碎屑结构。碎屑颗粒粒度介于0.2-2mm之间,主要集中于0.25-0.6mm,分选中等,颗粒 多为棱角状和次棱角状,磨圆不好(颗粒大小、形状、分选和磨圆各1分,共4分);填隙物结构:填隙物 主要为钙质胶结物,发育连生结构(2分);支撑关系:颗粒支撑,孔隙式胶结(1分); 主要矿物成分(25分):主要由碎屑颗粒和填隙物两部分组成,其中碎屑颗粒占岩石的90%,填隙物占 岩石10%。碎屑颗粒由石英和长石组成,少量岩屑,其中:石英端元:有单晶石英和硅质岩岩屑组成,石英 颗粒在单偏光镜下呈无色,正低突起,粒状,无解理,正交偏光镜下干涉色为一级灰白;燧石岩屑呈小米粒 消光;石英端元占碎屑总量65%;长石端元:主要由具格子双晶微斜长石、负低突起的正长石和具典型的聚 片双晶斜长石组成。这三种长石均为板柱状,一级灰白干涉色,长石端元含量约30%;岩屑端元:以玄武岩 岩屑和泥晶灰岩岩屑为主,另见少量安山岩岩屑、黑云母和泥岩岩屑。岩屑端元占碎屑总5%;(碎屑颗粒类 型9分,描述6分,含量6分)填隙物成分:主要为钙质胶结物,成分为方解石,单偏光镜下具闪突起,正 交偏光镜下具高级白干涉色,发育连生结构,含量占岩石的10%(填隙物类型2分,描述1分,含量1分) 构造(1分):块状构造;重矿物(附加得分5);镜下素描图(5分) 定名(7分):中粗粒钙质长石砂岩 综合分析(5分): 该岩石为陆源碎屑岩,形成于陆相环境中,碎屑颗粒分选中等,磨圆差,反映搬运距离不太远;成岩 作用:主要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交代作用,其中钙质胶结作用强烈。

沉积岩鉴定报告(类型4)

编号:Ⅱ-121 手标本鉴定 标本颜色为灰绿色(2分); 结构(8分):碎屑结构,碎屑颗粒粒度以0.15-0.45mm为主,分选中等—偏好(颗粒大小和分选各4); 主要矿物成分及含量(25分):碎屑颗粒约占岩石85%左右,以石英、岩屑和长石为主,石英,粒状无 色透明,油脂光泽,含量约占碎屑颗粒50%;岩屑色黑或色灰,粒状,约占碎屑颗粒40%;长石包括肉红 色碱性长石和白色斜长石,粒状,玻璃光泽,含量约占碎屑颗粒10%;填隙物主要为杂基,占岩石15%(成 分类型10分,含量9分,描述6分,填隙物附加5分)。 构造(8分):块状构造 岩石初步定名(7分):灰绿色中细粒岩屑砂岩 薄片鉴定 结构(7分):碎屑结构。碎屑颗粒粒度介于0.15-0.45mm之间,主要集中于0.2-0.35mm,分选中等, 颗粒的形态以次棱角状为主,少见次圆状,磨圆比较差(颗粒大小、形状、分选和磨圆各1分,共4分), 填隙物结构:填隙物见钙质胶结物,具闪突起,高级白干涉色,发育连生结构;还有杂基(2分)。 支撑关系:颗粒支撑,孔隙式胶结(1分); 主要矿物成分(25分):主要由碎屑颗粒和填隙物两部分组成,其中碎屑颗粒占岩石的85%,填隙物 占岩石15%。碎屑颗粒由石英、岩屑和长石组成,其中:石英端元:由单晶石英和燧石岩屑组成,石英颗粒 在单偏光镜下呈无色,粒状,正低突起,正交偏光镜下干涉色为一级灰白,燧石岩屑呈小米粒消光;石英端 元占碎屑总量50%;岩屑端元:以凝灰岩岩屑为主,另见安山岩岩屑、玄武岩岩屑和黑云母,个别岩屑表面 发生绿泥石化,岩屑端元占碎屑总量的40%,长石端元:主要由微斜长石(格子双晶)、正长石(负低突起) 和斜长石(聚片双晶)组成,长石端元占碎屑总量的10%;(碎屑颗粒类型9分,描述6分,含量6分); 填隙物成分:包括杂基和胶结物,杂基多发生绿泥石化,含量约8%;胶结物为钙质胶结物,具闪突起 和高级白干涉色,部分发育连生结构,含量约占岩石的7%(填隙物类型2分,描述1分,含量1分); 构造(1分):块状构造;重矿物(附加得分5);镜下素描图(5分) 定名(7分):中细粒岩屑砂岩 综合分析(5分): 该岩石为陆源碎屑岩,该岩石内碎屑颗粒分选中等,磨圆偏差,反映搬运距离不太远;成岩作用:主要 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

变质岩鉴定报告(类型1)

编号:III-1 手标本鉴定 颜色(2分):风化面褐色调,新鲜面灰色。 结构(8分)和构造(8分):斑状变晶结构,基质为细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 矿物成分(15分)和含量(10分):石榴石约5-10%,黑云母约20%,长石和石英总量约70-75%。 矿物特征描述(记入附加分,最多附加5分): 石榴石多呈它形粒状或不规则拉长柱状的变斑晶产出,粒径或长度大于3mm,少量呈细粒基质产出。浅褐色,无解理,断口不平坦,断口油脂光泽,硬度大于小刀。 黑云母为鳞片状,定向分布,黑色或褐黑色,一组极完全解理,解理面上显珍珠光泽,硬度小于小刀。 长石和石英均呈它形粒状,粒径多小于1mm,无色或白色调,硬度均大于小刀。因粒径细小且晶面不发育,根据解理、光泽、双晶等难以区分两者相对含量。同时长石种类也难以确认。 岩石初步命名(7分):灰色石榴石黑云母片麻岩。 岩石薄片鉴定 结构(4分)和构造(4分):斑状变晶结构(变斑晶为石榴石),基质为细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局部发育交代结构(不要求鉴定),片麻状构造(片麻理局部具微褶曲现象)。 矿物成分(10分)和含量(5分):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35%)、石英(30%)和黑云母(15-20%),特征变质矿物为石榴石(7-8%)和蓝晶石(10%),除磁铁矿外其它副矿物极为少见。 矿物特征描述(总计10分,其中形态4分,粒度4分,光性特征2分): 石榴石呈不规则拉长柱状变斑晶或它形粒状基质产出,最大变斑晶约5mm×1.5mm,基质粒径一般小于1.25mm,沿裂隙出现细脉状雏晶黑云母集合体,构成交代结构。无色,极高突起,均质体。 蓝晶石多呈板状或柱状,定向分布,长度多小于1mm,最大长条形切面长度可达2mm,分布不均,常与黑云母呈带状集合体产出。无色,正高突起,干涉色多为一级灰白-黄,正延性,横切面上两组解理夹角约70°,其中发育较好的一组解理为平行消光。纵切面可见一组解理或不见解理,在具有断续解理切面(垂直Bxa切面)上最大消光角30°,其它切面消光角介于0°- 30°之间。 黑云母呈鳞片状,定向排列构成片麻状构造,棕褐色-浅黄色多色性明显,异向吸收性强,当其解理缝平行下偏光镜振动方向时其吸收性最强,干涉色高而鲜艳,平行消光,正延性。 斜长石和石英多呈它形粒状,少量晶体具拉长定向特征,粒径或长度多为0.3-1mm,个别粒径可达1.5mm。无色,正低突起,均发育波形消光现象。其主要区别是石英无解理,干涉色多为一级灰白-黄白,一轴晶;而斜长石干涉色多为一级灰-灰白,常见聚片双晶,二轴晶,多具极轻微绢云母化。 素描图(5分):反映矿物组合、结构和构造或与综合分析有关的素描图(缺图名等扣除1分)。 综合分析(5分):变质矿物组合为蓝晶石+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指示其变质条件为中压角闪岩相(中级变质或蓝晶石带)(3分),原岩为富铝系列泥质岩石(2分)。 岩石命名(7分):石榴蓝晶黑云斜长片麻岩。 注:在矿物特征描述中,能客观、准确描述蓝晶石光性特征的给予附加分2分;在综合分析中如未完成本报告中分析内容,但对其它现象作出合理解释者——如岩组分析、交代结构的识别和解释等,最多给予3分。

变质岩鉴定报告(类型2)

编号:III-31 手标本鉴定 颜色(2分):风化面土黄色,新鲜面灰白色。 结构(8分)和构造(8分):斑状变晶结构,基质为细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向片麻状构造过渡)。 矿物成分(15分)和含量(10分):石榴石约7-8%,十字石约7-8%,白云母约20-25%,石英约40%,长石约20-25%。 矿物特征描述(记入附加分,最多附加5分): 石榴石多呈自形-半自形粒状变斑晶产出,粒径多为1.5-3mm,褐色(色调较深),无解理,玻璃光泽,断口油脂光泽,硬度大于小刀。十字石多呈不规则柱状或它形粒状的变斑晶或基质产出,粒径或长度多为0.5-2mm,褐色,偶见不完整菱形横切面,有时柱面可见一组解理,玻璃光泽,硬度大于小刀。白云母为鳞片状,定向分布,无色,一组极完全解理,珍珠光泽,硬度小于小刀。石英呈它形粒状基质产出,粒径多小于0.5mm,无色,油脂光泽,硬度大于小刀。长石多呈眼球状或不规则柱状,长度多为1-2mm,状似变斑晶,部分晶体粒径小于0.5mm。灰白色,玻璃光泽(表面常具土化),个别可见解理,不见双晶,具体变种难以确定。 岩石初步命名(7分):灰白色石榴十字(或十字石榴)白云母片岩。 注:白云母含量略低于正常片岩,若构造鉴定为片麻状构造,且相应岩石命名为片麻岩,对此总计扣除5分。 岩石薄片鉴定 结构(4分)和构造(4分):斑状变晶结构,基质为细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局部发育包含变晶结构(不要求鉴定),片状构造。 矿物成分(10分)和含量(5分):石英(35-40%)、斜长石(20%)、白云母(20-25%)、石榴石(10%)和十字石(10%)。副矿物可见磁铁矿和少量磷灰石。此外可见柱状黝帘石,未记入矿物总量。 矿物特征描述(总计10分,其中形态4分,粒度4分,光性特征2分): 石榴石多以自形-半自形粒状变斑晶产出,最大粒径约2.5mm,无色,极高突起,均质体。 十字石多以它形粒状或不规则柱状变斑晶产出,个别可见不规则菱形横切面,粒径或长度多为0.75-1.5mm,无色-金黄色弱多色性,正高突起,干涉色多为一级黄,柱状者柱面平行消光,正延性。 斜长石多呈透镜状变斑晶产出,大者长度可达2mm,定向分布,可见聚片双晶,内部常含黝帘石和石英包体。 石英多为它形粒状,粒径或长度多为0.075-0.25mm,无色,正低突起,干涉色多为一级灰-白,波形消光发育,其集合体常呈带状分布。 白云母为鳞片状(切面多呈长条形),长宽比大,定向排列,无色,一组极完全解理,具闪突起,干涉色高而鲜艳,平行消光,正延性。 素描图(5分):反映矿物组合、结构和构造或与综合分析有关的素描图(缺图名等扣除1分)。 综合分析(5分):变质矿物组合为十字石+石榴石+白云母+石英+斜长石,指示其变质条件为中压角闪岩相(中级变质或十字石带)(3分),原岩为富铝系列泥质岩石(2分)。 岩石命名(7分):石榴十字(或十字石榴)白云母片岩。 注:在矿物成分中,鉴定出磷灰石和黝帘石并描述其特征的各记入附加分1分,总计2分;在综合分析中,如未完成本报告中分析内容,但对其它现象作出合理解释者——如变斑晶中包体的形成时序,透镜状斜长石及其内部黝帘石成因等,最多给予3分

变质岩鉴定报告(类型3)

编号:III-71 手标本鉴定 颜色(2分):风化面褐黄色,新鲜面灰黑色或黑色。 结构(8分)和构造(8分):细粒柱状粒状变晶结构,片状-片麻状构造。 矿物成分(15分)和含量(10分):角闪石约60%,斜长石含量约40%,此外可见少量辉石(不要求鉴定) 矿物特征描述(记入附加分,最多附加5分): 角闪石多呈不规则柱状或它形粒状,前者长度多为0.5-1mm,定向分布,后者粒径多为0.5mm左右,极个别可见菱形或六边形横切面,解理不易观察,黑色,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硬度大于小刀。 斜长石为它形粒状,部分具有拉长定向特征,粒径或长度多为0.5mm左右,个别可达1mm,,灰白色,玻璃光泽,解理不易观察,硬度大于小刀。 辉石多呈它形粒状,与角闪石相比颜色浅,呈灰绿色,可能为透辉石。 岩石初步命名(7分):灰黑色(或黑色)细粒(辉石)斜长角闪岩。 岩石薄片鉴定 结构(4分)和构造(4分):细粒柱状粒状变晶结构,片状-片麻状构造。 矿物成分(10分)和含量(5分):主要矿物成分为角闪石(55%)、斜长石(35-40%)和单斜辉石(7-8%),副矿物为极少量磁铁矿和细小短柱状或粒状磷灰石。蚀变矿物为黝帘石和绢云母。 矿物特征描述(总计10分,其中形态4分,粒度4分,光性特征2分): 角闪石多呈柱状,定向分布,长度多为0.5-1mm(个别可达1.5mm),部分呈它形粒状,粒径多为0.3-0.5mm,可见菱形或六边形横切面,有的横切面可见两组斜交解理,柱面一组解理,黄色-浅黄色多色性明显,正中突起,最高干涉色为二级黄绿,柱面斜消光,最大消光角约18°,正延性。 单斜辉石为它形粒状或短柱状,粒径或长度多为0.2-0.5mm,无色,正高突起,横切面可见两组近正交解理,柱面一组解理,最高干涉色为二级黄绿,柱面斜消光,最大消光角约40°。 斜长石呈它形粒状,多具拉长定向特点,粒径或长度多为0.3-0.6mm,少量可达0.6-1mm(变形弱,常呈带状集合体分布),无色,正低突起,干涉色多为一级灰-灰白,可见聚片双晶,二轴晶正光性(不要求鉴定),多具明显钠黝帘石化和绢云母化。 素描图(5分):反映矿物组合、结构构造或与综合分析有关的素描图(缺图名等扣除1分)。 综合分析(5分):变质矿物组合为单斜辉石+角闪石+斜长石,指示其变质条件为角闪岩相(中级变质或斜长石-普通角闪石带)(3分),原岩为基性系列(2分)。 岩石命名(7分):细粒辉石(透辉石)斜长角闪岩。 注:在矿物成分中,鉴定出磷灰石和黝帘石并描述其特征的各记入附加分1分,总计2分;在综合分析中,如果未完成本报告中的分析内容,但对其它现象(如斜长石钠黝帘石化等)作出鉴定和合理解释者,最多给予3分。

变质岩鉴定报告(类型4)

编号:III-111 手标本鉴定 颜色(2分):风化面褐黄色,新鲜面灰黑色或黑色。 结构(8分)和构造(8分):中细粒(柱状)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15分)和含量(10分):辉石约40-45%,角闪石约10%,石榴石约5%,斜长石约40-45%,此外可见少量黑云母(不要求鉴定)。 矿物特征描述(记入附加分,最多附加5分): 辉石多为它形粒状,个别为不规则短柱状,粒度多为0.5-2mm,柱面可见一组解理,玻璃光泽,硬度大于小刀。其中褐黑色者可能为紫苏辉石,绿黑色者可能为透辉石(普通辉石),两者含量较难区分。 角闪石多呈它形粒状,个别呈不规则柱状,粒度多小于1mm,与辉石主要区别是其颜色为黑色,(玻璃)光泽较强,其它特征较难识别。 石榴石呈它形粒状,粒径多小于2mm,褐色,无解理,玻璃光泽,断口不平坦且显油脂光泽,硬度大于小刀。 斜长石为它形粒状,部分具有拉长定向特征,粒径或长度多为0.5-1.5mm,灰白色,玻璃光泽,解理不易观察,硬度大于小刀。 岩石初步命名(7分):灰黑色(或黑色)中细粒石榴角闪二辉麻粒岩 注:紫苏辉石和透辉石较难区分,若未能鉴定出紫苏辉石,且岩石基本名称命名为斜长辉岩者不扣分;若两种辉石相对含量未能确定,在麻粒岩前未能缀以“二辉”者不扣分。 岩石薄片鉴定 结构(4分)和构造(4分):中细粒(柱状)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10分)和含量(5分):矿物成分为斜长石(50%)、单斜辉石(25%)、紫苏辉石(15-20%)、角闪石(5%),含少量石榴石(1%)、黑云母(1%)和石英(1%),副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和短柱状或粒状磷灰石。此外可见蚀变矿物绢云母、雏晶状黑云母、绿泥石和碳酸盐矿物(不要求鉴定)。 矿物特征描述(总计10分,其中形态4分,粒度4分,光性特征2分)(黑云母和石英不要求): 石榴石镜下仅见一个颗粒,不规则状,长径约1.7mm,粉色,极高突起,均质体。 单斜辉石(透辉石)多为它形粒状,个别为不规则短柱状,粒径或长度多为0.5-2mm,个别长度可达3.25mm,多色性弱,正高突起,柱面一组完全解理,最高干涉色为二级红,消光角可达40°以上。 紫苏辉石多呈它形粒状,个别为不规则柱状,粒径或长度多为0.3-1mm,无色-粉红色多色性清楚,正高突起,柱面一组完全解理,干涉色多为一级白-黄,柱面多平行消光,沿裂隙多具雏晶状黑云母化和绿泥石化。 角闪石多呈它形粒状,个别呈不规则柱状,粒径或长度多为0.3-1mm,绿色-浅黄绿色多色性明显,正中突起,最高干涉色为二级黄绿,可见一组解理切面,该切面斜消光,消光角小。 斜长石多呈它形粒状,粒径多为0.5-1.5mm,个别可达2mm左右,无色,正低突起,干涉色多为一级灰-白,聚片双晶发育,多具轻微绢云母化或轻微碳酸盐化。 素描图(5分):反映矿物组合、结构构造或与综合分析有关的素描图(缺图名等扣除1分)。 综合分析(5分):主要变质矿物组合为石榴石+紫苏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角闪石,指示其变质条件为麻粒岩相(高级变质或二辉石带)(3分),原岩为基性系列(2分)。 岩石命名(7分):中细粒含石榴角闪二辉麻粒岩。 注:在矿物成分中,鉴定出磷灰石或碳酸盐矿物并描述其特征的各记入附加分1分,总计2分;在综合分析中,若未完成本报告中分析内容,但对其它现象(如矿物蚀变等)作出鉴定和合理解释者,最多给予3分。

矿石光片及手标本鉴定报告(类型1)

光片编号:A1 显微镜下观察: 由于时间限制,光片中矿物的粒度不作要求 金属矿物有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和白铁矿。其中磁黄铁矿最多, 镍黄铁矿次之,黄铜矿和黄铁矿少量,磁铁矿和白铁矿微量。 磁黄铁矿(10分):反射色乳黄色微带淡玫瑰棕色(1分),反射率Ⅲ级(3分),中硬度, 强非均质性(偏光色:黄灰-绿灰-蓝灰)(2分)。磁黄铁矿呈他形粒状,分布于脉石矿物晶间 空隙中,部分蚀变分解为黄铁矿和白铁矿(3分),含量约占15%(1分)。 镍黄铁矿(10分):反射色淡黄色或乳黄色(1分),反射率Ⅱ级(3分),中硬度,均质 性(2分)。镍黄铁矿呈他形粒状,分布在磁黄铁矿边部或内部(3分),含量约占10%(1分)。 黄铜矿(10分):反射色铜黄色(1分),反射率Ⅱ级(3分),中硬度,非均质性(带橙 土黄色—土黄微绿)(2分)。黄铜矿呈不规则状,分布于脉石矿物晶间或磁黄铁矿内部(3分), 含量约占8%(1分)。 黄铁矿(加1分):反射色浅黄色,反射率Ⅰ级,高硬度,均质性。黄铁矿呈他形粒状, 含量约占5%(由于表面麻点较多,不作要求)。 磁铁矿(加1分):反射色灰色微带浅褐色,反射率Ⅳ级,高硬度,均质性。磁铁矿呈半 自形—他形粒状,含量约占2%。(含量较少,粒度较细,不做要求) 白铁矿(加1分):反射色淡黄白色,反射率Ⅰ级,高硬度,强非均质性(偏光色:蓝绿- 棕黄-棕紫)。白铁矿呈丝缕状、细条纹状分布在黄铁矿边部,含量小于1%。(不作要求) 矿石结构以固溶体分离的结状结构和他形晶粒状结构(他形填隙结构)为主。 他形晶粒状结构(5分):磁黄铁矿呈他形粒状分布于脉石矿物晶间空隙中,或黄铜矿呈不规 则状分布在磁黄铁矿颗粒间,构成他形晶粒状结构,说明磁黄铁矿的形成早于黄铜矿。 结状结构(5分):镍黄铁矿呈弯曲的细脉状分布于磁黄铁矿颗粒边缘,构成固溶体分离 的结状结构,说明二者同时形成。 两种结构少一种扣5分 镜下素描图(5分):图件要能反映矿物组合、结构特征等,若无图名、图例、放大倍数、正 交偏光、单偏光,适当扣1-2分。 光片综合分析(5分):根据矿物组合及组构特征分析,该矿石属于岩浆矿化期同一矿化阶段 的产物(2分),矿物的生成顺序从早到晚依次为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白铁 矿—磁铁矿(2分)(磁铁矿的顺序不要求)。该矿石为岩浆成因铜镍硫化物矿石(1分)。

注:在主要矿物的描述中,每一种矿石矿物与其他矿物的关系不作要求,如果有描述此内容 的,适当加1-2分。与黄铁矿、磁铁矿、白铁矿的描述一起不能超过5分。 矿石手标本编号:Ⅳ-A1 该矿石风化面为灰褐色,新鲜面为黑色(2分) 矿石矿物主要由磁黄铁矿、黄铜矿组成,其含量占矿物总体含量的55%,脉石矿物主要由 辉石、斜长石及少量的黑云母组成,含量占矿物总体含量的45%。各矿物的主要特征及含量 如下: 磁黄铁矿(8分):暗古铜黄色(或淡粉褐色),金属光泽,不透明,硬度小于小刀,具有 弱磁性,多以粒状集合体形式存在,粒度1-2mm左右,约占矿物总体含量的35%(含量2分); 黄铜矿(7分):铜黄色,表面见暗黄锖色,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解理,硬度小于小刀,以它形粒状集合体形式存在,粒度2-3mm,约占矿物总体含量的20%(含量1分); 辉石(3分):灰褐-灰黑色,短柱状,玻璃光泽,硬度大于小刀,粒度1-3mm 左右,约 占矿物总体含量的35%(含量1分); 斜长石(2分):灰白色,半自形板状,玻璃光泽,硬度大于小刀,粒度0.5-2mm以上, 约占矿物总体含量的5%(含量1分); 黑云母:深棕色,鳞片状,玻璃光泽,粒度1mm左右,约占矿物总体含量的5%(不作 要求)。 块状构造(10分):由磁黄铁矿、黄铜矿组成的金属矿物含量达55%,组成无空洞的致密 状集合体。 海绵陨铁结构(6分):矿石中磁黄铁矿、黄铜矿等呈它形粒状结构,充填在辉石、斜长 石、黑云母等矿物颗粒之间或裂隙中构成填隙结构。 定名:岩浆成因的铜镍硫化物矿石(7分)

矿石光片及手标本鉴定报告(类型2)

光片编号:B1 显微镜下观察: 由于时间限制,光片中矿物粒度不做要求 金属矿物有黄铁矿、闪锌矿、毒砂、方铅矿和黄铜矿。其中黄铁矿最多,闪锌矿次之,毒 砂和方铅矿少量,黄铜矿微量。 黄铁矿(10分):反射色浅黄色(1分),反射率Ⅰ级(3分),高硬度,均质性(2分)。 黄铁矿呈自形-半自形粒状分布于脉石矿物中,可见被其他金属矿物交代的现象(3分),含量 约占30%(1分)。 闪锌矿(10分):反射色灰色微带褐色调(1分),反射率较低(3分),中硬度,均质性 ,内反射色为棕黄色(2分)。闪锌矿呈他形粒状集合体(3分),含量约占20%(1分)。 方铅矿(5分):反射色纯白色,反射率Ⅱ级(1分),低硬度,均质性(1分)。方 铅矿呈不规则状分布于闪锌矿及脉石矿物中(2分),含量约占2%(1分)。 毒砂(3分):反射色亮白色微带奶油色,反射率Ⅰ级(1分),高硬度,强非均质性( 淡蓝绿-淡玫瑰色)(1分)。毒砂呈棱柱状自形-半自形晶(1分),含量约占3%。 黄铜矿(2分):反射色铜黄色,反射率Ⅱ级,中硬度,非均质性(土黄微绿—土黄橙色) ,黄铜矿呈两种形态(2分),一种不规则状分布,另一种呈乳滴状和叶片状分布于闪 锌矿中,含量约占2%。 矿石结构以交代结构(6分)和固溶体分离结构(4分)为主,可见交代骸晶结构、交代 浸蚀结构和乳滴状(叶片状)结构。注意:交代结构答出一种即得6分 乳滴状(叶片状)结构(4分):黄铜矿呈乳滴状和叶片状分布于闪锌矿中形成乳滴状结 构和叶片状结构,说明黄铜矿和闪锌矿同时形成。 交代骸晶结构:黄铁矿自形晶颗粒被闪锌矿交代呈交代骸晶结构,说明黄铁矿的形成早于 闪锌矿;毒砂自形晶颗粒被黄铁矿和闪锌矿交代呈交代骸晶结构,说明毒砂的形成早于黄铁矿 和闪锌矿。 交代浸蚀结构:方铅矿呈尖楔状交代闪锌矿和黄铁矿颗粒,构成交代浸蚀结构,说明闪锌 矿和黄铁矿的形成早于方铅矿。 镜下素描图(5分):图件要能反映矿物组合、结构特征等,若无图名、图例、放大倍数、正 交偏光、单偏光,适当扣1-2分。 光片综合分析(5分):根据矿物组合及组构特征分析,该矿石属于热液矿化期硫化物阶段的

产物(2分), 矿石矿物的生成顺序由早到晚依次为:毒砂-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 (2分),该矿石属于热液成因铅锌矿(1分)。 注意:不规则状黄铜矿与闪锌矿的生成顺序,不作要求。 矿石手标本编号:Ⅳ-B1 该矿石新鲜面为灰白色,风化面为灰黑色(2分)。 矿石矿物主要由黄铁矿、闪锌矿、磁黄铁矿组成,含量占矿物总体含量的40%;脉石矿物 主要由方解石、石英组成,含量占矿物总体含量的60%。各矿物的主要特征及含量如下: 黄铁矿(5分):浅铜黄色,金属光泽,硬度大于小刀,自形-半自形粒状集合体,粒度1mm 左右,约占矿物总体含量的20%(含量2分); 闪锌矿(5分):棕褐色,半金属光泽,硬度小于小刀,半自形粒状集合体,粒度1-2mm, 约占矿物总体含量的10%(含量1分); 磁黄铁矿(5分):暗古铜黄色(或淡粉褐色),金属光泽,不透明,硬度小于小刀,具有 弱磁性,多以粒状集合体形式存在,粒度0.5-1mm左右,约占矿物总体含量的10%(含量1 分); 方解石(5分):白色,半透明,玻璃光泽,硬度小于小刀,粒度1-2mm,约占矿物总体 含量的55%(含量1分); 石 英:灰白色,断口油脂光泽,无解理,硬度大于小刀,粒度1mm,约占矿物总体含 量的5%; 浸染状构造(10分):黄铁矿、闪锌矿、磁黄铁矿浸染分布于方解石、石英颗粒之间及其 裂隙中,形成浸染状构造。 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6分):黄铁矿 闪锌矿、磁黄铁矿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 定名:热液成因铅锌矿石(7分)

矿石光片及手标本鉴定报告(类型3)

光片编号:C2 显微镜下观察: 金属矿物有磁铁矿和赤铁矿。其中,赤铁矿较多,磁铁矿较少。 赤铁矿(15分):反射色灰白色微带淡蓝色(2分),反射率Ⅳ级略高于磁铁矿(4分), 高硬度,强非均质性(偏光色:蓝灰-灰黄)(1分),具有较强的内反射现象,内反射色为深 红色(2分)。赤铁矿呈他形粒状和自形板状两种形态,可分为两个世代(4分),含量约为 15%(2分)。 磁铁矿(15分):反射色灰色微带浅褐色(2分),反射率Ⅳ级(4分),高硬度,均质 性(3分)。磁铁矿呈半自形粒状或不规则状分布于透明矿物中,定向分布特点明显(4分), 含量约为8%(2分)。 矿石结构主要有交代结构(10),可见交代残余结构和交代假象结构。 交代残余结构(5分):赤铁矿从磁铁矿边部交代,呈尖楔状插入磁铁矿颗粒内,残余少部分 磁铁矿颗粒形成交代残余结构,说明赤铁矿形成晚于磁铁矿; 交代假象结构(5分):赤铁矿完全交代磁铁矿,形成粒状假象赤铁矿,说明赤铁矿形成晚于 磁铁矿。 镜下素描图(5分):图件要能反映矿物组合、结构特征等,若无图名、图例、放大倍数、 正交偏光、单偏光,适当扣1-2分。 光片综合分析(5分):根据矿物组合及组构特征分析,该矿石属于沉积—变质矿化期同一矿 化阶段的产物(2分),主要形成磁铁矿和赤铁矿,磁铁矿的形成早于赤铁矿(2分),该矿 石属于沉积变质型铁矿石(1分)。 注意:矿物描述部分,矿物之间的关系不要求,如描述此内容,适当加1-2分。 矿石手标本编号:Ⅳ-C2

该矿石新鲜面为灰绿色,风化面为灰黑色,新鲜面绢云母化明显(2分)。 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占矿物总体含量的30%;脉石矿物主要由石英组成,占矿物 总体含量的15%。其他矿物粒度很细,无法识别。各矿物的主要特征及含量如下: 磁铁矿(15分):黑色,自形-半自形粒状集合体,金属光泽,硬度大于小刀,具有强磁 性,粒度小于0.5mm,约占矿物总体含量的30%(含量3分,结合光片酌情处理)。 石 英(5分):灰白色,断口油脂光泽,无解理,硬度大于小刀,粒度小于0.5mm,约 占矿物总体含量的15%(含量2分,由于粒度较细,结合光片酌情处理)。 条带(纹)状构造(10分):磁铁矿粒状集合体与石英的集合体呈定向的相间排列,构成 细密条带(纹)状构造,条带(纹)的宽度不一,延长不大。 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6分):大多数磁铁矿呈半自形较规则的粒状,它们彼此镶嵌或 者单独产出构成自形—半自形晶粒状结构。 定名:沉积-变质铁矿石(7分)

矿石光片及手标本鉴定报告(类型4)

光片编号:D1 显微镜下观察: 金属矿物有磁铁矿、钛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赤铁矿。其中磁铁矿最多,钛铁矿次之, 黄铁矿少量,黄铜矿和赤铁矿微量。 磁铁矿(10分):反射色灰色微带浅褐色(1分),反射率Ⅳ级(3分),高硬度,均质性 (2分)。磁铁矿呈半自形-他形粒状分布于脉石矿物晶间空隙中(3分),含量约占15%(1分)。 钛铁矿(10分):反射色灰色微带棕色(1分),反射率Ⅳ级(3分),高硬度,强非均质 性(偏光色:淡黄-绿蓝-紫)(2分)。钛铁矿呈自形-半自形板状和粒状两种形态,表面反射 色不均匀,部分颗粒蚀变为金红石(鉴定出有加分)(3分),含量约占10%(1分)。 黄铁矿(5分):反射色浅黄色(1分),反射率Ⅰ级(1分),高硬度,均质性(1分)。黄 铁矿呈不规则状分布(1分),含量约占5%(1分)。 黄铜矿(5分):反射色铜黄色(1分),反射率Ⅱ级(1分),中硬度,弱非均质性(1分)。 黄铜矿呈不规则状分布(1分),含量约占3%(1分)。 赤铁矿(加1分):反射色灰白色微带淡蓝色,反射率Ⅳ级,略高于磁铁矿,高硬度,强 非均质性(偏光色:蓝灰-灰黄)。赤铁矿呈不规则状状分布于钛铁矿和磁铁矿颗粒边部及内部, 含量小于1%。 金红石(加1分):白色微蓝,反射率Ⅳ级,强非均质性(灰-深灰),内反射黄褐色,短 柱状。 矿石结构(10分)主要有他形填隙结构和他形晶粒状结构。(二者对一即给10分) 他形填隙结构(10分):磁铁矿、钛铁矿呈他形充填在透明矿物的晶隙中构成他形填隙结构, 说明磁铁矿、钛铁矿形成晚于透明矿物。 他形晶粒状结构(10分):磁铁矿呈不规则粒状分布于透明矿物中,矿物颗粒多不具完好的晶 面,形成他形晶粒状结构。 镜下素描图(5分):图件要能反映矿物组合、结构特征等,若无图名、图例、放大倍数、 正交偏光、单偏光,适当扣1-2分。 光片综合分析(5分):根据矿物组合及组构特征分析,该矿石经历了岩浆矿化期和热液矿化 期(2分),其中,岩浆矿化期主要形成磁铁矿、钛铁矿和赤铁矿(1分),热液矿化期主要 形成黄铁矿和黄铜矿(1分),该矿石属于岩浆成因的铁矿(1分)。

矿石标本编号:Ⅳ-D1 该矿石新鲜面为灰绿色,风化面为灰黑色(2分)。 矿石矿物主要由磁铁矿和黄铁矿组成,其含量占矿物总体含量的35%;脉石矿物主要由斜 长石和绿泥石组成,含量占矿物总体含量的65%。各矿物的主要特征及含量如下: 磁铁矿(8分):黑色,自形-半自形粒状集合体,金属光泽,硬度大于小刀,具有磁性, 粒度0.5-1mm左右,约占矿物总体含量的30%(含量2分); 黄铁矿(7分):浅铜黄色,金属光泽,硬度大于小刀,自形-半自形粒状集合体,粒度0.5-1mm, 约占矿物总体含量的5%(含量1分); 斜长石(3分):灰白色,半自形板状,玻璃光泽,硬度大于小刀,粒度大小不均匀,0.5-3cm 以上,约占矿物总体含量的45%(含量1分); 绿泥石(2分):应为长石发生绿泥石化演变而来,墨绿色,半自形-它形板状集合体,粒 度0.5mm左右,含量约占矿物总体含量的20%(含量1分). 浸染状构造(10分):金属矿物磁铁矿和黄铁矿集合体的粒径小于2mm,呈星散状分布于 矿石中,分布无方向性,含量在35%,构成浸染状构造。 矿石结构以海绵陨铁结构为主,可见半自形粒状结构。(如果只描述海绵陨铁结构,可以 得6分,若只描述半自形晶粒状结构,只能得3分) 海绵陨铁结构(6分):磁铁矿、黄铁矿的集合体充填于斜长石、绿泥石颗粒边缘及其空隙 中,构成海绵陨铁结构。 半自形晶粒状结构(3分):磁铁矿或黄铁矿呈半自形的粒状分布于脉石矿物中,构成半自 形粒状结构。 定名:岩浆成因的铁矿石(7分)

矿石光片及手标本鉴定报告(类型5)

光片编号:E1 显微镜下观察: 金属矿物有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和黄铜矿。其中闪锌矿最多,方铅矿次之,黄铁矿少 量,黄铜矿微量。 闪锌矿(10分):反射色灰色微带褐色调(1分),反射率较低(3分),中硬度,均质性 (1分),内反射色为棕黄色(1分)。闪锌矿呈他形粒状集合体(3分),含量约占16%(1分)。 方铅矿(10分):反射色纯白色(1分),反射率Ⅱ级(3分),低硬度,均质性(2分)。 方铅矿呈他形粒状(3分),含量约占8%(1分)。 黄铁矿(8分):反射色浅黄色(1分),反射率Ⅰ级(2分),高硬度,均质性(1分)。黄 铁矿呈半自形-他形粒状分布(3分),含量约占3%(1分)。 黄铜矿(2分):反射色铜黄色,反射率Ⅱ级,中硬度,非均质性。黄铜矿呈乳滴状和叶 片状分布于闪锌矿中,另有黄铜矿呈他形粒状分布于透明矿物中,两种形态黄铜矿分属于不 同世代(2分)。含量约占1%。 矿石结构以交代结构和固溶体分离结构为主,可见交代骸晶结构、交代浸蚀结构和乳滴状 (叶片状)结构。(交代结构答出一种即得6分) 交代骸晶结构:闪锌矿交代黄铁矿自形晶颗粒,构成交代骸晶结构,说明黄铁矿的形成早 于闪锌矿。 交代浸蚀结构:方铅矿呈尖楔状交代闪锌矿和黄铁矿颗粒,构成交代浸蚀结构,说明闪锌 矿和黄铁矿的形成早于方铅矿。 乳滴状(叶片状)结构(4分):黄铜矿呈乳滴状和叶片状固溶体分布于闪锌矿中形成乳 滴状结构和叶片状结构,说明乳滴状和叶片状黄铜矿与闪锌矿同时形成。 镜下素描图(5分):图件要能反映矿物组合、结构特征等,若无图名、图例、放大倍数、正 交偏光、单偏光,适当扣1-2分。 光片综合分析(5分):根据矿物组合及组构特征分析,该矿石属于热液矿化期硫化物阶段的 产物(2分), 矿石矿物的生成顺序由早到晚依次为:黄铁矿-闪锌矿(乳滴状/叶片状黄铜矿) -方铅矿(2分),该矿石属于热液成因铅锌矿(1分)。

注意:粒状黄铜矿的生成顺序不作要求。 矿石手标本编号:Ⅳ-E1 该矿石风化面灰白色,新鲜面白色(2分)。 矿石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矿物特征描述如下: 方铅矿(5分):铅灰色,呈粒状集合体,立方体解理可见,金属光泽,不透明,硬度小 于小刀,粒度1-3mm,约占矿物总体含量的15%;(含量1分) 闪锌矿(5分):黄褐色,粒状集合体,解理可见,半金属光泽,硬度小于小刀,粒度0.5mm 左右,约占矿物总体含量的10%;(含量1分) 黄铁矿(5分):浅铜黄色,六面体自形-半自形粒状集合体,金属光泽,硬度大于小刀, 粒度1-2mm,约占矿物总体含量的10%;(含量1分) 黄铜矿(2分):铜黄色,他形粒状集合体,无解理,金属光泽,硬度小于小刀,粒度1-2mm, 含量约占矿物总含量的5%;(含量1分) 石 英(5分):灰白色,它形粒状,断口油脂光泽,硬度大于小刀,无解理,粒度0.5-2mm, 约占矿物总体含量的65%;(含量1分) 浸染状构造(10分):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和黄铜矿的集合体含量达40%,粒径小于 2mm,分布无方向性,呈星散状分布于矿石中。 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6分):黄铁矿呈六面体半自形晶,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铜矿呈他 形粒状分布于矿石中,称为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 定名:热液成因铅锌矿矿石(7分) (定出铅锌矿5分,热液成因2分)

矿石光片及手标本鉴定报告(类型6)

光片编号:F8 显微镜下观察: 金属矿物有辉钼矿、黄铜矿和黄铁矿。其中辉钼矿最多,黄铜矿和黄铁矿微量。 辉钼矿(20分):反射色灰白色(2分),反射率Ⅳ级(4分),具有显著的双反射和反射 多色性(灰白色-灰带淡蓝色)(4分),低硬度,强非均质性(偏光色:紫蓝-褐黄灰-白)(4分)。 辉钼矿呈鳞片状和自形-半自形晶集合体分布于脉石矿物中(4分),含量约占4%(2分)。 黄铜矿(5分):反射色铜黄色,反射率Ⅱ级(1分),中硬度,非均质性(土黄微 绿-带橙土黄色)(1分),黄铜矿呈细小不规则粒状零星分布(2分),含量约占2%(1分)。 黄铁矿(5分):反射色浅黄色,反射率Ⅰ级(1分),高硬度,均质性(1分)。黄 铁矿呈不规则粒状零星分布(2分),含量小于1%(1分)。 矿石结构以他形填隙结构和半自形-他形叶片状结构为主(各5分)。 他形填隙结构(5分):黄铜矿呈不规则状充填于脉石矿物空隙中,形成他形填隙结构。 半自形-他形叶片状结构(5分):辉钼矿呈半自形鳞片状、他形叶片状分布于透明矿物中 或粒间,构成半自形-他形叶片状结构。 镜下素描图(5分):图件要能反应矿物组合、结构特征等,若无图名、图例、放大倍数、 正交偏光、单偏光,适当扣1-2分。 光片综合分析(5分):根据矿物组成和矿石组构分析,该矿石属于热液矿化期硫化物阶段的 产物(2分),该阶段先生成辉钼矿,后形成黄铁矿、黄铜矿(2分),为热液成 因的钼矿石(1分)。

矿石手标本编号:Ⅳ-F8 该矿石风化面灰褐色,新鲜面灰色(2分)。 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钼矿、黄铜矿和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斜长石、石英、钾长石和绿泥 石(不要求)。矿物描述如下: 辉钼矿(5分):铅灰色,片状、鳞片状集合体,解理发育,金属光泽,硬度小于小刀,粒度0.5-1mm,约占矿物总体含量的10%;(含量1分) 黄铜矿(5分):铜黄色,可见蓝紫色锖色,他形粒状集合体,无解理,金属光泽,硬度 小于小刀,粒度0.5-2mm,含量5%;(含量1分) 黄铁矿(5分):浅铜黄色,六面体自形-半自形粒状集合体,金属光泽,硬度大于小刀, 粒度0.5-1mm,约占矿物总体含量的2%;(含量1分) 斜长石(2分):灰白色,板状自形-半自形晶及其集合体,硬度大于小刀,解理面可见, 玻璃光泽,粒度0.5-2mm,约占矿物总体含量的30%;(含量1分) 石英(1分): 灰白色,它形粒状,断口油脂光泽,硬度大于小刀,无解理,粒度0.5-1mm, 约占矿物总体含量的30%(含量1分)。 如果描述绿泥石(3%)、钾长石(20%)加1分 浸染状构造(10分):黄铁矿、黄铜矿的集合体粒径小于2mm,零星分布在脉石矿物颗粒 之间,构成浸染状构造。局部辉钼矿鳞片状集合体呈细脉状产出。 半自形片状(粒状)结构(6分):辉钼矿呈半自形鳞片状、叶片状分布于矿石中。 黄铁矿呈六面体半自形粒状分布于矿石中。 定名:矽卡岩型钼矿石(或热液成因钼矿石)(7分)

地质技能竞赛古生物参考答案

化石编号 中文属名 拉丁属名 地质年代 主要特征描述 V-107B (F155) 枝脉蕨 Cladophlebis 二叠纪~白垩纪(三叠纪-早白垩世) 标本保存为末次羽片。小羽片呈镰刀形,全缘,以整个基部着生于羽轴上,基部有时收缩,顶端尖锐;叶脉呈羽状,中脉延至顶端才消散,侧脉一次分叉。 生态特征 陆相生物,分布于世界各地 化石编号 中文属名 拉丁属名 地质年代 主要特征描述 V-84B (F052) 中国笔石 Sinograptus 早奥陶世 笔石体由两个下曲的笔石枝组成,正胞管单列生长,胞管强烈褶曲,始部形成背褶,末部形成腹褶,背褶和腹褶顶端均具发育口刺。 生态特征 浅海浮游生活,分布于中国、北美 V-37B(F095) 莱德利基虫 化石编号 中文属名 拉丁属名 地质年代 主要特征描述 Redlichia 早、中寒武世 背沟窄而浅。头鞍呈锥形,前端较圆,具三对显著的头鞍沟。跟叶窄长,呈新月形且两端靠近头鞍。眼前翼近似三角形或扁豆形。面线前支向外扩张;与头盖中轴的夹角在50~90°之间。胸部14~17节组成。尾部小,不分节,具一对突起的叶状物。 生态特征 海相、底栖爬行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

评分标准及说明

每个竞赛组对提供的古生物化石手标本一块进行观察鉴定,提交完整、准确和规范的鉴定报告。部分

标本上存在一种以上古生物化石,对红色笔所框定范围内的化石进行鉴定。

古生物化石标本鉴定重点必答项目为:化石的中文属名、时代、主要鉴别特征;正确写出所鉴定古生物的拉丁文属名和生态特征(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可给予奖励性加分(不超过10分)。各部分分值分配为:化石的中文属名(30分),时代(30分),主要鉴别特征(40分);古生物拉丁文属名(附加5分),生态特征(附加5分)。

古生物化石标本范围:珊瑚类;腕足类;双壳类;头足类;三叶虫类;笔石类;植物化石。

评 分 细 则

① 中文属名要求完整、无误,有错别字不得分。不完整作答的不能得分。参考标准:《古生物学名词-第二版》。

② 时代要求答出该化石属的地质年代期限(最早出现至最晚存在的时代范围),时代单位应当是地质年代单位纪或世(如侏罗纪、早寒武世、早寒武世至中奥陶世),仅使用代及以上单位的不得分(如中生代),若答类似“中生代侏罗纪”的亦是正确答案;所答时代范围在标准答案之内,但不完整的以及只答出最繁盛时期的得25分;所答时代范围与标准答案部分符合,但存在超出部分的得15分。

③ 主要鉴别特征要求与标本实际情况相符。部分标本保存的仅是该属的部分特征,比如某三叶虫属的尾部,作答时应当针对该化石尾部特征进行描述鉴定,而不要将记忆中的该属一般特征都写在报告内(比如写了该标本上并未保存的头部特征),出现这种情况的作答最高得分不超过30分。

④ 拉丁文属名完全正确方可得分,要求字迹清晰工整,存在拼写错误的不得分。⑤ 生态特征包括该属的常见或特征性生态环境,包括生活环境(海相、陆相)、古环境(沉积环境、古水深、盐度)、古气候(温度、湿度)、生活方式(群体、单体)、栖息位置(底栖、固着、悬浮、浮游、游泳)等。答出标准答案2/3以上的可得5分,1/2至2/3的可得3~4分,低于1/2且存在正确部分的得2分。

2014年9月20日

注:标准答案的粗体字部分为主要采分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