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复习 物理经典考题训练——专题六:光和眼睛
考点一:光的直线传播
1.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它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光同学将两个长度均为50cm,直径为5cm的直筒套在一起,做成如图的仪器(M筒的直径稍大,可以套在N筒上并能前后移动)
(1)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________像。可以用光的________-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________。
(2)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筒,像距________,像的大小________(以上两空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十五的夜晚,将小孔对准明月,测得月亮最大像的直径是9.1mm,已知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380000km。月球的直径约为________km。
考点二:光的反射 平面镜成像
1.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 平静的水面能映出岸上景物的倒影,是因为光在水面发生了漫反射
C. 我们能从不同的地区看见天上的月亮,是因为月球对太阳光发生了镜面反射 D. 人们能从不同方向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这些物体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2.如图所示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 )
A. 在岸上看到水中的腿变“短”了 B. 在平静湖面上群山的倒影 C. 透过玻璃砖看到钢笔“错位”了 D. 手影
3.下列图片中的物理现象与所对应的物理知识相符的是( )
1
A. 手影游戏﹣﹣光的色散 B. 小孔成像﹣﹣光的折射 C. 照镜子﹣﹣光的反射 D. 鱼在哪里﹣﹣光沿直线传播
4.某人的身高为1.70m,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1.5m处,他在镜中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________m,他以0.5m/s的速度靠**面镜时,他在镜中的像会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为使实验的效果更好,实验室内光线应________一些(选填“强”或“弱”);实验中某同学将玻璃板及点燃的蜡烛放置好后,在玻璃板另一侧移动未点燃的蜡烛,观察到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蜡烛的像重合时,记录下了物、像、镜的位置,接下来的操作应是________(选填“整理实验器材”或“改变蜡烛位置多次实验”),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
6.身高1.75m的小明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m处,他在镜中的像距他 ________ m.如果平面镜向他移动0.5m,他的像高 ________1.75m(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现在的像相对于原来的像移动了 ________ m. 7.学习了光学知识后,小明对有关实验进行了思考和创新:
(1)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其中有一个可沿虚线折转的光屏.
2
①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 ;.________ ②实验时,光屏应如何放置?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
①小明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完成探究活动,虽然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 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这是为了能确定像的________ .
②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20cm的A处时,玻璃板后B处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移去B处的蜡烛,取一光屏放在B处,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 像.
③小明将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一凸透镜,B处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烛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________ cm.
8.小明同学自备器材,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其情形如图所示,他先把一块平板玻璃垂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蜡烛B的位置,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________ (填“能”或“不能”) 进行,因为________ (2)实验时,取两根相同的蜡烛,是为了验证物与像________ 关系;某同学发现看到蜡烛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他这样做________ (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3)如果把蜡烛A向镜面移动一段距离,又移动蜡烛B去与蜡烛A的像比较,会发现蜡烛A像的大小________ (选项“变大”、“变小”或“不变”).
(4)如果在蜡烛A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________ 承接到像(选项“会”或“不会”),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 像.(选填“虚”或“实”) 考点三:光的折射
1.若岸边的人能看到水中的鱼,它看到的鱼其实是( ) A. 鱼下方的虚像 B. 鱼上方的的虚像 C. 鱼下方的的实像 D. 鱼上方的的实像
3
2.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3.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之间发生折射的光路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空气在界面的________侧(选填“左”或“右”),此过程中还有部分光发生了反射,反射角的大小是________ .
4.如图所示,MN是两种均匀介质的分界面,已知两种介质其中一种是空气.一束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则入射角大小等于 ________ 度,折射角大小等于 ________ 度,其中界面MN的 ________(填“左”或“右”)侧是空气.
5.如图,OA、OB和OC是射到空气和玻璃界面上的入射线、反射线和折射线三条光线,则________是法线,反射角为________度,折射角为________度.
6.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注意标出
4
法线)
7.如图所示,发光点S发出一条射向水面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经过P点.请在图中作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及大致方向的折射光线.
考点四:凸透镜成像规律
1.如图所示,一束光线射向O处的光学元件后,会聚在其主光轴上的S′点;当去掉光学元件后,光线会聚于S点。则可判断,该元件一定是( )
A. 凸透镜 B. 凹透镜 C. 凸面镜 D. 凹面镜
2.某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蜡烛放在凸透镜前一位置处,在另一侧离凸透镜20cm处时,光屏上恰好成现出倒立等大的像;若该同学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15cm处,则在透镜另一端移动光屏将会发现( ) A. 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倒立缩小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虚像 D. 得不到像
3.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发现像高与像距、物距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探究,他将5cm长的发光体放在一个竖直支架上作为光源进行实验。
5
(1)实验开始前,首先在光具座上依次安装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并进行调节,使它们的中心在________。
(2)下表是小明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物距u/am 35 30 20 15 12 像距v/cm 14 15 20 30 60 物高I/cm 5 5 5 5 5 像高h/cm 2 2.5 5 10 25 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①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 cm.
②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像距小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________ 1(选填“<”或“>”),此时的像是________的________像。 4.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中:
(1)如图1所示,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 cm;
(2)如图2所示,应将光屏向________(选填“上”或“下”)调整,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________
(3)当烛焰距离凸透镜25cm时,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倒立、________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4)接下来将蜡烛向凸透镜方向移动,若在光屏上还能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________凸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6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__ cm.
(2)如图乙,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 ________ 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 ________ 刻度线处,克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3)如图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 ________ 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4)如图丁,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 ________ 眼镜(近视/远视). 考点五:眼睛与眼镜
1.如图所示的四种镜片,可用以矫正近视眼的是( )
2.小明的爷爷和爸爸都是老花眼,爷爷的老花眼更重一些,小明的妈妈则是近视眼.他们用的三副眼镜都放在报纸上,如图所示,现在爷爷要看书,让小明把眼镜递给他,小明应该拿图________ 中的那一副。
考点六:透镜的应用
7
1.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 用凸透镜可以看清物体的细小之处
C. 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两个焦点 D. 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主轴上的点一定是焦点
2.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 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C. 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D. 近视眼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需要在空中的飞机上向地面照相,称为航空摄影.若使用航空摄影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50 mm,则底片到镜头的距离为( ) A. 10 mm之外 B. 50 mm左右 C. 略大于50 mm D. 等于50 mm
4.如图所示,用焦距为l0cm的凸透镜,观察一张印有2014年南京青奥会会徽的图片,此时图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A. 小于10cm B. 大于10cm小于20cm C. 等于20cm D. 大于20cm
5.显微镜的物镜是一个凸透镜,目的是得到一个放大的 ________ 像,它的目镜也是一个凸透镜,目的是得到一个放大的________ 像.(选填“虚”、“实”)
8
2020中考复习 物理经典考题训练——专题六:光和眼睛参考答案
考点一:光的直线传播
1.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它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光同学将两个长度均为50cm,直径为5cm的直筒套在一起,做成如图的仪器(M筒的直径稍大,可以套在N筒上并能前后移动)
(1)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________像。可以用光的________-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________。
(2)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筒,像距________,像的大小________(以上两空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十五的夜晚,将小孔对准明月,测得月亮最大像的直径是9.1mm,已知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380000km。月球的直径约为________km。
【答案】(1)实像;直线传播;无 (2)不变;变小 (3)3.458×103
考点二:光的反射 平面镜成像
1.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 平静的水面能映出岸上景物的倒影,是因为光在水面发生了漫反射
C. 我们能从不同的地区看见天上的月亮,是因为月球对太阳光发生了镜面反射 D. 人们能从不同方向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这些物体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答案】D
2.如图所示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 )
A. 在岸上看到水中的腿变“短”了
9
B. 在平静湖面上群山的倒影 C. 透过玻璃砖看到钢笔“错位”了 D. 手影 【答案】B
3.下列图片中的物理现象与所对应的物理知识相符的是( )
A. 手影游戏﹣﹣光的色散 B. 小孔成像﹣﹣光的折射 C. 照镜子﹣﹣光的反射 D. 鱼在哪里﹣﹣光沿直线传播 【答案】C
4.某人的身高为1.70m,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1.5m处,他在镜中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________m,他以0.5m/s的速度靠**面镜时,他在镜中的像会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5;不变
5.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为使实验的效果更好,实验室内光线应________一些(选填“强”或“弱”);实验中某同学将玻璃板及点燃的蜡烛放置好后,在玻璃板另一侧移动未点燃的蜡烛,观察到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蜡烛的像重合时,记录下了物、像、镜的位置,接下来的操作应是________(选填“整理实验器材”或“改变蜡烛位置多次实验”),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
【答案】弱;改变蜡烛位置多次实验;垂直
6.身高1.75m的小明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m处,他在镜中的像距他 ________
10
m.如果平面镜向他移动0.5m,他的像高 ________1.75m(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现在的像相对于原来的像移动了 ________ m. 【答案】3;等于;1
7.学习了光学知识后,小明对有关实验进行了思考和创新:
(1)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其中有一个可沿虚线折转的光屏. ①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 ;.________ ②实验时,光屏应如何放置?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
①小明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完成探究活动,虽然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 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这是为了能确定像的________ .
②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20cm的A处时,玻璃板后B处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移去B处的蜡烛,取一光屏放在B处,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 像.
③小明将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一凸透镜,B处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烛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________ cm.
【答案】(1)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光屏与镜面垂直 (2)位置;虚;10
8.小明同学自备器材,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其情形如图所示,他先把一块平板玻璃垂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蜡烛B的位置,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1
(1)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________ (填“能”或“不能”) 进行,因为________ (2)实验时,取两根相同的蜡烛,是为了验证物与像________ 关系;某同学发现看到蜡烛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他这样做________ (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3)如果把蜡烛A向镜面移动一段距离,又移动蜡烛B去与蜡烛A的像比较,会发现蜡烛A像的大小________ (选项“变大”、“变小”或“不变”).
(4)如果在蜡烛A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________ 承接到像(选项“会”或“不会”),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 像.(选填“虚”或“实”) 【答案】(1)不能;平面镜只能反射光不能透过光 (2)大小;不能 (3)不变 (4)不会;虚 考点三:光的折射
1.若岸边的人能看到水中的鱼,它看到的鱼其实是( ) A. 鱼下方的虚像 B. 鱼上方的的虚像 C. 鱼下方的的实像 D. 鱼上方的的实像 【答案】A
2.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答案】D
3.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之间发生折射的光路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空气在界面的________侧(选填“左”或“右”),此过程中还有部分光发生了反射,反射角的大小是
12
________ .
【答案】左;60°
4.如图所示,MN是两种均匀介质的分界面,已知两种介质其中一种是空气.一束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则入射角大小等于 ________ 度,折射角大小等于 ________ 度,其中界面MN的 ________(填“左”或“右”)侧是空气.
【答案】40;60;右
5.如图,OA、OB和OC是射到空气和玻璃界面上的入射线、反射线和折射线三条光线,则________是法线,反射角为________度,折射角为________度.
【答案】NN′;30;60
6.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注意标出法线)
13
【答案】解:如图所示:
7.如图所示,发光点S发出一条射向水面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经过P点.请在图中作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及大致方向的折射光线.
【答案】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作出点光源S在关于水面的对称点S′,即像点.
连接S′P,与水面的交点O即为入射点,连接SO即为入射光线;连接OP即为反射光线; 过入射点O做水面的垂线即为法线,根据确定的入射光线和法线可以确定入射角,利用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可以做出对应的折射光线OA.答案如下图所示:
14
考点四:凸透镜成像规律
1.如图所示,一束光线射向O处的光学元件后,会聚在其主光轴上的S′点;当去掉光学元件后,光线会聚于S点。则可判断,该元件一定是( )
A. 凸透镜 B. 凹透镜 C. 凸面镜 D. 凹面镜 【答案】A
2.某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蜡烛放在凸透镜前一位置处,在另一侧离凸透镜20cm处时,光屏上恰好成现出倒立等大的像;若该同学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15cm处,则在透镜另一端移动光屏将会发现( ) A. 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倒立缩小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虚像 D. 得不到像 【答案】A
3.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发现像高与像距、物距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探究,他将5cm长的发光体放在一个竖直支架上作为光源进行实验。 (1)实验开始前,首先在光具座上依次安装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并进行调节,使它们的中心在________。
(2)下表是小明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 实验次数 物距u/am 像距v/cm 物高I/cm 像高h/cm 15
1 2 3 4 5 35 30 20 15 12 14 15 20 30 60 5 5 5 5 5 2 2.5 5 10 25 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①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 cm.
②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像距小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________ 1(选填“<”或“>”),此时的像是________的________像。 【答案】(1)同一高度 (2)10;<;倒立;实像
4.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中:
(1)如图1所示,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 cm;
(2)如图2所示,应将光屏向________(选填“上”或“下”)调整,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________
(3)当烛焰距离凸透镜25cm时,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倒立、________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4)接下来将蜡烛向凸透镜方向移动,若在光屏上还能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________凸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答案】(1)10.00
(2)下;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3)缩小;照相机 (4)远离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6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__ cm.
(2)如图乙,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 ________ 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 ________ 刻度线处,克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3)如图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 ________ 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4)如图丁,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 ________ 眼镜(近视/远视). 【答案】(1)10.0 (2)倒立、放大;40cm (3)B (4)远视
考点五:眼睛与眼镜
1.如图所示的四种镜片,可用以矫正近视眼的是( )
【答案】A
2.小明的爷爷和爸爸都是老花眼,爷爷的老花眼更重一些,小明的妈妈则是近视眼.他们用
17
的三副眼镜都放在报纸上,如图所示,现在爷爷要看书,让小明把眼镜递给他,小明应该拿图________ 中的那一副。
【答案】甲 考点六:透镜的应用
1.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 用凸透镜可以看清物体的细小之处
C. 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两个焦点 D. 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主轴上的点一定是焦点 【答案】D
2.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 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C. 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D. 近视眼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答案】C
3.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需要在空中的飞机上向地面照相,称为航空摄影.若使用航空摄影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50 mm,则底片到镜头的距离为( ) A. 10 mm之外 B. 50 mm左右 C. 略大于50 mm D. 等于50 mm 【答案】C
4.如图所示,用焦距为l0cm的凸透镜,观察一张印有2014年南京青奥会会徽的图片,此时图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A. 小于10cm B. 大于10cm小于20cm C. 等于20cm D. 大于20cm 【答案】A
18
5.显微镜的物镜是一个凸透镜,目的是得到一个放大的 ________ 像,它的目镜也是一个凸透镜,目的是得到一个放大的________ 像.(选填“虚”、“实”) 【答案】实;虚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