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一:解词:
1《山药蛋派》
答:20世纪50年代以后,特别是在50年代末,一些在太行根据地成长起来的山西作家,陆续回到山西,有意识地学习赵树理小说的风格和特点,相继发表看一系列具有共同风格的农村题材小说,如马烽的《饲养员赵大叔》、《韩梅梅》、《三年早知道》,西戎的《送老大进程》、《赖大嫂》,束为的《老长工》、《好人田木瓜》,孙谦的《伤疤的故事》,胡正的《两个巧媳妇》、《三月古山庙会》等,形成了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学流派。由于他们的作品都充满了乡音土调,史称“山药蛋派”;又由于他们都是山西作家,又称“山西派”;还因为他们当时多以山西省文联的机关刊物《火花》为基地,也称“火花派”。
2《荷花淀派》
答:50年代初,孙犁在担任《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的主编时,就有意识地指导和培养了京、津、冀地区的一批文学青年,发表了一批以诗化、散文化的美学风范为特色的农村题材小说,如刘绍棠的《青枝绿叶》、《运河的桨声》、《瓜棚记》,从维熙的《鸡鸭委员》、《七月雨》,韩映山的《鸭子》、《作画》,房树民的《花花轿子房》、《引力》等,形成了“荷花淀派”,又称“白洋淀派”。
3《茶子花派》
答:1954年周立波回到故乡湖南后,进入了他创作的高峰期,并连续担任过两届省文联主席。在周立波的影响下,先后出现了周建明的《柳林前传》、谢璞的《二月兰》、孙建忠的《留在记忆里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和《爬满青藤的木屋》、叶蔚林《蓝蓝的木
兰溪》和《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谭谈的《山道弯弯》、彭建明的《那山·那人·那狗》等有着浓郁湖南地方特色的作品,形成了一个以湖南作家为主的“茶子花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