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4 16:45| 发布者: 晓年| 查看: 255| 评论: 0|来自: 家国网 |字号: 小|大
1、耻的内涵
耻在词源学意义上是指“羞愧”、“屈辱”。《说文》中解释“耻”为“辱也。”“耻”古代“恥”,一耳一心组成“恥”。从该字的结构来看,人的羞愧之情感来自于他人不好的评价或批评,一个人的耳朵听到这些评价或批评之后,内心方会产生“羞耻感”这种负面的情绪体验。“真正的耻感文化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行„„羞耻是对别人批评的反应。一个人感到羞耻,是因为他或者被公开讥笑、排斥,或者他自己感觉被讥笑。不管是哪一种,羞耻感都是一种有效的强制力。但是,羞耻感要求有外人在场,至少要感觉到有外人在场。”羞耻感来自于外界的批评和内心的觉悟,借助于外部的力量;但是一个人由于种种原因若没有听到来自良心的声音,一般是不会产生羞耻心的,内外两因素缺一不可。所以,羞耻心的产生离不开个体良心的知觉和外界的压力,外在约束只有通过内化才会起作用。由此可见,羞耻感是道德主体基于一定的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在外界的压力下,出于珍惜、维护自身尊严而产生的求荣免辱的情感意识。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很多思想家对“耻”进行了不同的论述。孔子是借助于具体的生活环境来解释“耻”的。《论语·宪问》载:“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孔子认为在民不聊生的纷乱时代,国家公职人员领取薪酬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因为他们没有治理好国家,安抚好百姓,没有尽到职责。《论语·泰伯》又载:“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在孔子看来,如果天下太平、社会稳定,国家激励百姓发财致富,你却因为自己懒惰而贫贱,那就是耻辱;反之,国家处于危难之时,你偏偏又投机取巧,大捞一把,那也是你的耻辱。由此,孔子为国家公职人员划定了耻的内容,也是对他们的最低要求———要与国家利益始终保持一致。孟子认为耻感对人而言关系重大,如果一个人连不如别人都不感到羞耻,那么他还有什么可以跟别人比拟呢?又谈何进步呢?“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看来,羞耻是人类告别自身的动物性而与其他动物相区分的第一标准,那些恶贯满盈,大逆不道的人往往都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亡命之徒,他们连什么叫畏惧都不知道,哪里还顾得上羞耻意识,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始终就没有羞耻这一根弦。同时他还认为羞耻是人的道德底线,是人际生活最起码的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是作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德性;作为一个人,不知道羞耻,才是真正的可耻。“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宋儒朱熹也认为耻是人的内在规定性,是人与动物的区别。“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去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羞耻心是人应具有的
起码道德情感,若失去了它就跟动物毫无区别。陆九渊更是鲜明地指出羞耻对于人的意义,“夫人之患莫大于无耻,果何以为人哉?”(陆九渊:《陆九渊集·人不可以无耻》)人不能无耻,无耻即无人的本质,无成人之希望与可能。孟子、朱熹和陆九渊三人都从人的本质层面上来界定耻的。耻是人的内在规定性,是人的伦理底线,是成人的可能和基本要求。耻以否定性规定了人的本质,是道德的善的最低层次,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自觉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羞耻感作为底线伦理是对人的道德的最低要求,从行为规范出发,要求人们在具体的道德情景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要求人的行为与社会规范的一致,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在现阶段,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八荣八耻”导向鲜明,概括精辟,内涵深邃,振聋发聩,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为人们的行为选择指明了正确方向;胡总书记把如何对待祖国、人民、科学、劳动,团结、诚信以及法纪和困难等一系列品格的养成都寄托和落实在荣誉感和羞耻感两种心理品质上,而羞耻感又是一切道德品质和人格形成的情感基础和底线。
只要我们仔细搜寻,不难发现外国思想家以不同的方式对羞耻感也有不少论述。马克思指出“耻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耻辱本身已经是一种革命”“如果整个国家真正感到了耻辱,那它就会像一只蜷伏下来的狮子,准备向前扑去。”指出了耻是一种前进的内在动力。舍勒对羞耻感有专门的论述,“人在世界生物的宏伟的梯形结构中的独特地位和位置,即他在上帝和动物之间的位置,如此鲜明和直接地表现在羞感之中,对此其他任何感觉无法与之相比。”在舍勒看来,上帝和动物都没有羞耻感,羞感是人所特有的。
2、羞耻感的道德价值
当人类进入21 世纪,汹涌澎湃的经济浪潮冲击着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有些人当中就出现了耻辱观错位现象。有些人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开始通过不正当手段聚敛大量财富,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些人为了金钱、美色,不要人格,不知羞耻。目前在大学生中间也出现了道德滑坡和倒退的现象。例如,极端个人主义在少数大学生中仍有市场;个人名利思想严重,自私自利,不关心他人和集体;缺乏正义感,是非观念模糊。因此,树立正确的耻辱观念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及价值。
2.1 羞耻感是立人做事之根本
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看来,羞耻感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标志,是成人的最低要求。朱熹更是直接明了:“耻者,无所固有羞恶之心也。有之则进入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甚大。”(《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尽心上》)一个人有了羞耻感,就会知荣辱,就会分辨是非,明白善恶美丑,自觉地追求真善美,不做假丑恶之事。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子语类》卷第十三)顾炎武说:“盖不廉则无所不取,无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日知录·廉耻》)康有为也说:“人有所不为,皆赖有耻之心。如无耻之心,则无事不可为也。”(《孟子微》卷六)无耻就会无所不为,无恶不作,什么坏事、不道德之事都干得出来。为官者,若无耻则会祸国殃民;为民者,若无耻则会损人害己。羞耻感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最根本的道德规范。
2.2 羞耻感是培养道德的起点
知耻是传统道德的基础性规范,宋人范浚说:“夫耻,入道之端也。”(《香溪文集·耻说》)有了知耻心就能明辨是非,就会自觉为善去恶,就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知耻是自我激励,自觉求荣免辱的内在驱动力,康有为说:“人有耻而后能向上。”(康有为《论语注》卷三)因此,有了羞耻心,就会因作恶而感到可耻,进而产生愧悔之心、及时改正,修正自己的行为;反之,人若无耻,就会无恶不作,恶贯满盈,不求上进,自甘堕落。孟子说:“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尽心上》)一个人若不以落后于他人为耻,那么他就不会努力奋斗赶超他人,也不会改正错误,克服缺点。任何道德规范的遵守都要靠人的自觉,而羞耻感作为个人自觉把守的基本价值尺度,有了它就会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对于学生而言,有了羞耻心,就会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就会自律,就会自觉进行道德修养,道德水平的提高就会有坚实的基础。
2.3 羞耻感是抵制不良诱惑的情感力量
古人认为,恶皆生于无耻,人只有知耻,方能自觉地为善去恶;当然,人非圣人,孰能无过,绝对无过实非常人所为。儒教、基督教都不责人有过,只是劝人改过,知过能改,须有悔悟,羞恶未然的过恶是耻,羞恶已然的过恶是悔。因此,耻可以免过,而悔则可令人改过。羞耻感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之一,也是一种自我监管,自我检查的力量。”有了羞耻感,就会自觉行善,做一些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情,自觉抵制一些不良行为,还会时时地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作为学生,一旦有了羞耻感,就会自
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修改自己的不良言行,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2.4 从人性角度考虑知耻的道德价值
一个正常人应该能够按照人的本性来行事,一旦有了违背人性的言论和行为,就会感到羞耻。一个人有了羞耻感,就不会故意做有悖于人性的事情,若偶尔一次做了违背人性的事情,也会感到羞耻并加以改正;如果一个人没有羞耻心,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与禽兽无异,也就不配称为人。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受到来自外界的批评和压力,就会产生一种羞耻感,感觉到是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就会停止做坏事。“耻感作为对善的否定性把握,是对恶的抑制力和对善的激发力,是为善去恶的内驱力。”羞耻心是人的一种内在约束力量,这种约束就使得人们出于自尊而不做坏事,做好事。
3、羞耻感的培养
“在人的本性中包含着天生的羞感能力”“羞感中包含后天的纳入因素”羞耻感具有先天的形式,其内容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注入的,要发挥羞耻感应有的作用,后天的因素是极为重要的。
3.1 要统一对羞耻感的认识
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人们对羞耻感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同时羞耻感也会随着时空的变迁而变化。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代,不同的人对羞耻感内涵的理解也不是完全相同。这就容易导致一种混乱的现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耻”的涵义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将会严重地阻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所以,要对耻有个统一的标准、正确的认识,明白何以为耻,何以为不耻,何者为耻,何者为荣,然后才能耻所当耻。2006 年3 月4 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精辟概括,明确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倡导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辨别荣辱的标准。
3.2 加强学校羞耻感教育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正常人在正规学校所受教育至少有九年,而且自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读大学,深造硕士、
博士。这些人在学校呆的时间可谓更长。因此,学校对学生进行羞耻感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3.2.1 营造羞耻感文化氛围
首先,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突显出羞耻感教育的内容,例如“不随地吐痰”、“践踏草坪为耻”、“不准乱扔果皮”等一些行为规则要用不同的形式呈现在师生的面前,由他律变成自律。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教师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学生的言行和品德。教师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羞耻感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变成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羞耻感。比如,以小品、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自演自导,进而加深对羞耻感的理解。
3.2.2 学校行政部门要重视羞耻感教育
行政部门对学生进行耻感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口头上,要结合当今社会实践、市场经济等一些现实的、具体的资料,制定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和方案,要细化、生活化,把枯燥的道德律令糅合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定期开展一些以羞耻感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以便内化。当然还有很多方法,在此不一一列举。总之,学校要根据具体实际,采取相应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羞耻感意识,增强道德修养,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能让学生迷失方向,不能是非不分、善恶不辨、荣辱不知,而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知耻明辱,趋善避恶。
3.2.3 教师在羞耻感教育中要发挥表率作用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师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至关重要。教师在具体情境下针对不同的学生产生的不同程度的羞耻感要做具体的分析,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适度的羞耻感。羞耻感淡漠乃至丧失非常有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严重阻碍学生的进取;羞耻感过强则会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索精神的培养。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对学生的过错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刺挖苦、恶语伤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自信心,反而能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觉得可耻。笔者认为对犯了错的学生要耐心疏导,让他知道为什么错,导致的后果,当然也要进行适当地批评,让其清楚自己要为错误而承担相应的责任或付出代价,这样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建立起羞耻感。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方法也要有所差异。对性格外向的,“脸皮”厚的,就要批评的成
分多一点,力度重一点;对性格内向的,自尊心强的学生则要耐心说教的成分多一些,措辞要温和一些。
3.3 羞耻感的培养,家庭教育是关键
俗话说:学校一晌的说教抵不上家长的一句话。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而且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在家里就是“小皇帝”。即使孩子有点错,父母也不觉得是错。父母看孩子,哪儿都是宝。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真正的爱孩子,就得对孩子严格要求。哪怕是一点小错,也不能听之任之,一定要及时纠正,决不纵容。从小就要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应该做的,哪些行为是可耻的,哪些行为是光荣的;让孩子从生活中点点滴滴做起,逐步树立羞耻感,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水平,真正成为祖国所需要的“四有”新人。
3.4 建立良好的正义社会环境,有利于人们羞耻感的养成一个民族羞耻感意识的弱化很大程度上在于该社会的大环境的不理想。官僚腐败,吃喝成风,上行下效,民众也就渐渐地把羞耻感抛在脑后了,不以耻为耻了。为了扭转这一不良风气,国家就必须制定严厉的法律法规和行政制度,利用外力约束各级领导干部的不良行为,进而内化为道德自觉。除此之外,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应该建立起社会正义秩序,让罪恶行为得到惩罚,“雷锋”行为得到激励,为培养人们的羞耻感造就一个好环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