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渔业发展经验和先进模式,研究制定大水面渔业增殖容量标准和技术规范,组织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推进技术成果转化,探索管理运行和利益分享机制,推动出台发展政策,促进大水面增养殖、捕捞、加工、冷链物流、休闲及旅游等业态实现有效融合。
大水面渔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河流和湖泊自古以来就是淡水渔业的主体。2
017年,湖泊和水库的养殖面积约占全国淡水养殖面积的52%,产量占到了全国淡水渔业产量的2
0%左右。据初步统计,全国有面积5000亩(15亩=1hm2,下同)
以上的大型天然宜渔水体约1500个,其中水库1047个,湖泊421个。按照最保守的估算方法,以每个水体面积5
000亩进行测算,总面积也达到了750万亩,占目前全国淡水养殖面积的9
.32%。(来源:中国农业网)
32省市全面筛查水产品兽药残留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2019年国家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2019年海水贝类产品卫生监测和生产区域划型计划》《2019年水产养殖用兽药及其他投入品安全隐患排查计划》等3个计划,全面部署2019年水产养殖用兽药及其他投入品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
其中,《2019年国家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显示,将重点抽检北京、天津等32个省(区、市)的水产养殖场中水产品的兽药残留,以及北京、天津等30个省(区、市)的苗种生产单位中水产苗种的兽药残留。抽检水产养殖场中水产品样品4600个、苗种生产单位中水产苗种样品400个。
据悉,每个水产养殖场和苗种生产单位最多抽取2个样品,
每个品种只抽取1个样品,
同一池(塘)或网箱只能抽取1个样品。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6个水产品质检机构承担检测任务,对不同养殖品种(水产苗种)的相应检测指标,依照规定检测方法和判定限量值进行检测和判定。
在本次发布的3项计划中,《
2019年水产养殖用兽药及其他投入品安全隐患排查计划》将暂未纳入兽药监管的水产养殖用药纳入了排查范围,可见计划的严格。另外排查范围还包括水产养殖用兽药、水产养殖用饲料,排查分上、下半年2次进行,排查的主要风险物质是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能造成隐患的各种禁限用药物成分。抽样地点以水产养殖场为主,兼顾兽药、饲料和非规范药品经营企业,同时尽可能扩大排查的企业和产品范围,原则上同一企业同一品种只抽取1个样品。
业内人士建议,如今国家对水产品药残问题的监管越来越严格,水产养殖从业者必须要树立防病代替治病的管理理念,养殖工作的重心应放
在营造一个优良的池塘生态环境上,一是充分运用阳光、空气等天然气候条件和温室、保温大棚、增氧机等人工设施设备,实施综合动态调控,为水生动物创造一个优良的光热气条件。二是要有养水意识,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定期泼洒益生菌和绿藻类适当去调水,保持水体水质的稳定。
(来源:南方农村报,
推荐:徐承旭)
南海渔业科技创新联盟致力南海渔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南海渔业科技创新联盟在海南三亚成立,该联盟旨在以南海渔业科技协同创新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打造水产种业南繁硅谷,发展深蓝渔业主战场,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先行示范区等。
据介绍,南海渔业科技创新联盟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研究所、
173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学、海南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企业共5
6个成员单位组成,将聚焦南海渔业科技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转化推广等突出瓶颈,构建协同攻关与产业应用的创新机制与模式。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小虎说,该联盟的主要任务包括建设国家南海生物种质资源库和水产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打造国家南海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技术研发中心;拓展深远海水域,研发养殖工船或大型浮式养殖平台等核心装备及配套设施,构建形成养殖、捕捞、加工一体化,海、岛、陆相连接的全产业链生产新模式;推进南海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和生态修复,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科技支撑体系;构建常态化的南海渔业资源调查、评估和外海大宗品种的渔情渔场预报体系等。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推荐:徐承旭)
长江流域进入禁渔期,长江刀鲚、大闸蟹等首次禁捕
近日,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在南京共同举办了主题为“保护水生生物,建设美丽长江”的禁渔期同步执法行动启动活动,宣布长江流域进入4个月的禁渔期。今年还是取消长江刀鲚、凤鲚和中华绒螯蟹专项捕捞许可的第一年。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张建军在启动仪式上介绍,近年来,江苏省渔业渔政部门强化落实禁渔管控各项措施,建立完善公安、海事、水利等多部门联合联动机制。近3年来,江苏省渔业渔政部门共清理取缔违规网具6万余米,查处违规捕捞人员405人,移送涉渔违法案件426起,移送涉案人员767人,为维护好长江禁渔秩序打下了扎实基础。
此次同步执法行动,江苏将出动渔政执法船艇2
9艘,水上巡航执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