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基本特征探讨

来源:东饰资讯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农史 2002年第21卷第4期 2O世纪2O~3O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基本特征探讨 盛邦跃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关于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特征问题是经济史学界长期讨论的问题之一。作 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应用“均衡与非均衡分析”的方法,提出了20世纪20 30年代中国 农村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初期的非均衡发展”的观点,并从“农产品 商品化与农村经济构成的不平衡发展”和“农民收入与农民生活水平的不平衡增长”二个方面 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中国 近代农村经济特征 、问题的提出 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至今为止学者有如下几种不同观点:近代农村经济衰退论; 近代农村经济增长论;“过密型增长”和“非平衡化”等。以上各种观点均从各个视角较为客观地反映了 近代中国农村经济运行的某种状态及其特点,但是又都未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就是说,关于中国 近代农村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笔者通过对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史料特别是卜凯等人当年调查资料的深入研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 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均衡与非均衡分析”的方法,以最能反映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状态的20世纪20 30 年代作为研究重点,提出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 型初期的非均衡发展”的观点,求教于各位学人。 青年学者张丽在《关于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探讨》①一文中,对“衰退论”、“增长论”、“过密型增长” 等作了较为系统而又客观的考察和批评,同时提出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主要特征是“非平衡化”与“不平 衡”的观点。该文认为,如果“把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农村经济当作一个旧平衡,这种平衡已被宏观社会经 济条件的巨变所打破。……然而中国农村经济在经历了‘非平衡化’的过程后并没有达到一个‘新的平 衡’,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农村经济始终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中。”本人基本认 同该文对以往有关学术观点的批评(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已有许多类似的批评,这里就暂不展开讨 论),但是不能完全同意“非平衡化”这一论述。“非平衡化”观点的提出显然是受到了传统的均衡理论的 影响,它强调平衡与非平衡的对立,把平衡看作经济的正常状态,对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非平衡状态则持 否定态度。简单地理解和运用均衡理论无法正确解释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史。 所谓“均衡”或“平衡”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均衡分析是经济理论分析中运用得最普遍的一 种分析方法。经典经济理论基础就是构建在均衡假设之上的。在经济学中均衡有二种涵义:狭义均衡 和广义均衡。狭义均衡是指市场均衡,即市场上的供求相等。、广义均衡意指构成某一经济系统的相互 作用的变量,它们的值经过调整,使该系统不再存在继续变动的倾向,经济处于稳定状态。均衡理论把 ①张丽:《关于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探讨》,《中国农史)1999年第2期。 5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济的均衡作为经济的正常状态,而把经济的任何波动与非平衡看成是不正常的、暂时的,认为市场的 力量终究会把经济拉回平衡。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系统中,均衡只是经济的一个特殊状态或理想状态, 实际经济运行是难以达到这一状态的。在经济分析中,如果忽略一些因素或进行一定的假设,只能说明 经济可能存在这一状态,但不能保证经济运行会收敛于或停留于这一状态。均衡只是经济运行轨道中 的一个点,经济运行不会停留在该点,而经常通过该点,在该点上下区域中振荡,即非平衡才是经济的一 般的、普遍的状态。非均衡理论认为,经济总是在非均衡的道路上前进的。因此,非均衡经济理论的发 展和运用会使经济理论能更准确地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 非平衡是中国农村经济运行的常态,不管是在古代、近代还是在现代,都具有不平衡的特性。关键 要看它是否在度的范围内运行,是发展、停滞或倒退?因此,把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主要特征规定为“非 平衡化”与“不平衡”的观点是不准确的。 20世纪20~30年代是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第一个高潮,当时的农村经济无论是在生 产力、生产关系、经营方式上,还是在农村经济构成、农民生活状况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 谓基本特征应该而且必须反映这种变化的本质,由此本文提出了20世纪2O~3O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 基本特征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初期的非均衡发展”的观点。这一基本特征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有:发展、转型农业和非均衡性。其中发展是核心,转型农业和非均衡性使得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发展 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我把“转型初期的非均衡发展”界定为:农村经济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非均衡发 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指标在不同时段(时间)上的非均衡发展和在不同区域(空间)上的非均衡发展。由 于篇幅的限制,笔者现就20世纪20~3O年代农产品商品化与农村经济构成、农民收入与农民生活等问 题展开讨论,并以此来佐证作者的观点。 二、农产品商品化与农村经济构成 农产品商品化与农村经济构成的不平衡发展是体现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基本特征的重要内容之一。 自秦汉到鸦片战争以前,我国一直以封建性的小农经济为社会经济的基础。即便是在一些较为发达的 城镇手工业中,封建性的、依附于农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也占据绝对统治地位。这种社会通常 被学者们称之为传统农业社会。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村经济的构成主要是农业及少量的家庭手工业。鸦片战争后发生的一系列 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动开启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航程,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农村经济的 元结构”,到20世纪20—3O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构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过去我们常常把农产品的商品化看成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的结果,是农村中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破坏和农村衰败的原因。其实客观地讲,农产品的商品化发展的积极意义远远 大于它的消极影响,它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有关资料证明,近代以来我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但粮食作物的 种植面积在粮棉油合计中所占比重是下降的,而棉花、油料、烟叶等经济作物的产值在粮食作物、经济作 物合计产值中的比重一直是上升的,其比重从1840年的7.2%上升到1936年的20.2%(见表1)。 5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表1. 1840—1936年经济作物所占比重变化表 单位:干元 资料来源:莫日达:((184o~1949年中国的农业增加值》.《财经问题研究》(大连)2000年第1期。 卜凯在1929~1933年通过对作物出售情形的调查分析,揭示了当时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发展的状 况。卜凯指出尽管中国农产品与其它国家相比偏于自给,但大部分农产品仍须出售,以易农民日常必须 之品。各种农产品的出售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各种作物出售量占总产量之百分比(10个地区以上所种之作物) 作物 作物 主要作物:紫云英 16 28 黄豆 125 30 大麦 106 18 小麦 140 29 绿豆 81 25 其它作物:红花菜 ll 6 蚕豆 63 21 竹 l4 3l 玉蜀黍 77 19 黄芽菜 35 48 棉花 80 37 青菜 16 59 高粱 82 25 豇豆 38 l7 小米 85 l0 茄 l9 52 鸦片 29 74 蒜 14 63 花生 印 61 麻 3l 38 豌豆 67 24 桑 l6 24 甜薯 85 24 马铃薯 37 22 油菜籽 6l 6l 芝麻 66 65 稻 94 l5 红萝卜 65 04 资料来源:根据 凯《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1941年6月)第298~299页第二十二表改编。此表根据 1929 1933年中国22省、146县、156地区、15646田场的统计制成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在各种主要作物中,鸦片、花生及油菜籽的出售量在50%~70%之间;棉花的 出售量为37%;其它作物出售量在20%~35%之间。可见主要作物的商品率是比较高的。同时,卜凯 对各地农产品出售情形亦作了调查研究,农民收获后即行出售其产品者占55%。水稻两获区及扬子水 稻小麦区商业化程度较高,其农产品于收获后,立即出售之百分比亦较大;反之,春麦区及西南水稻区商 业化程度较低,其出售百分比亦较小。 过去很多学者都认为,中国农民之所以出售如此之多的农产品是迫于生存的压力,是贫困和受剥削 的写证。应该说这是事实的一个方面,卜凯也看到了这点,他指出:“水稻之出售量,仅占总产量15%, 不若小麦达29%,因在水稻地带水稻为主要粮食,而在小麦地带,则小米与高粱为主要粮食,且小麦多 5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为出售作物,故多数农民仅于农忙时食之”①。如此之高的商品率并不完全是由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不排除部分农民为交换日常必须品而克制自我消费的因素。但是,我认为这正是转型农业初期所必然 出现的特征,是农村经济商品化、现代化发展中必须经历的过程。农产品市场给了农民一个生存和发展 的机会,广大农民在学会利用这个机会的过程中又推动了农产品市场的发展。逐步发展的农产品市场 自发地改变着农村经济的构成,推动着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l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时期,世界市场的介入应该 是推动我国农产品市场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关资料表明,1893~1930年我国出口商品中以农产 品原料及手工制品、半成品为主,其中农产原料比重上升幅度较大,手工产品比重下降②。这一方面说 明我国工业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能自发地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农副业的 商品化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当然农副业商品化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如表3所示,中国传统的出口商 品,生丝、茶叶等生产发展迟缓,技术水平低下,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的地位;同时,由于世 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对中国的豆类、棉花、芝麻、植物油、牛皮、羊毛等农产品及原料的需求大大增 加,导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表3 十种主要外贸商品出口量变化表 单位:千担 贤料来源:据萧梁林、杨端六等书上引有关数据改编。 在世界市场的影响下,国内市场的日益扩大应该是农产品商品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中国近 代小农经济中的经济农作物和农产副业的改进与国内大工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无锡的近代丝织 业与农村的蚕桑业的共同发展就是一例。上海丝厂的发展及无锡本地丝厂的大量涌现,使工业原料的 需求迅猛增加,造成了本地产茧供不应求的状况。据20年代末调查,无锡“各厂每年需干茧l3万担以 上,无锡所产者占三分之一,余均来自宜兴、溧阳各地”③。为确保优质原料的供应,无锡等地的丝厂主 很早就介入了江南农村蚕桑业的改进工作,并采用种种办法,把农民的蚕茧生产纳入为工厂服务的轨 道。比如资助、扶持建立蚕种场以推进蚕事改良;培训各类蚕桑改良人员以推进农民家庭育蚕;丝厂组 织养蚕合作社以推动农民改良蚕事等。1929年,无锡全县产茧量达l9.48万担,茧款收入1200万余元。 无锡一带改良蚕种比例,由20年代中期的30%提高到30年代初期的90%以上④,蚕茧的质量及单产、 总产都有较明显的提高。蚕桑业的发展对无锡及江南地区农村经济构成的变化和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 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① b凯:《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1941年6月.第296页。 ②参见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72—73页 ③《无锡丝厂现况》,《工商半月刊》2卷l号;《调查》,193o年1月。 ④《国家蚕桑组调查报告(1962年)》,《无锡地方资料汇编》(四),第3l页。 5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华北地区的农村商品市场也反映出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华北的粮食商品首推小麦,下述24县情 况可以说明河北小麦进入长距离(运出县境)贸易的大部分情况。从表4看,获鹿县外销量最大,超过产 量的50%。另外平山、文安、满城等县外销量都超过了产量的35%。外销占产量比例为21.6%。 表4 河北24县小麦产量及运销县外数量统计表 单位:石 资料来源:河北省实业厅视察处编《河北省工商统计》(1929年度):“河北省大宗出产商品分县一览表” 山东小麦产量为华北之冠,外销量也最大。据《中国实业志》统计,山东小麦常年产量为48 928 224 市担,1933年产量为51 934 715市担,外销量为11 923 373市担,计占产量的24.4%。山东108县,小麦有 外销者达6o余县。输出占产量比率最高者为章邱县,达80%,年销88万余担。 20世纪初以后,华北棉花生产商品化的速度也很快,棉花市场迅速扩大。“晋、冀、鲁三省的棉花种 植面积和产量均呈大幅增长的态势。据河北1929年度工商统计资料,宝坻、滦县、东光等58个县棉花 运销县外达183 425 698斤,合183万余担。如同小麦一样,这些棉花销于县外,即意味着进入长距离贸 易”①。到3O年代,晋、冀、鲁三省的棉花进入长距离贸易量已过总产量的60%至90%。进入长距离贸 易的商品是农村产品中的剩余部分或完全为市场生产的产品,它体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农村 为工业与城市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三、农民收入与农民生活 农民收入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体现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基本特征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近代中国 农民生活问题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焦点,“衰退论”认为近代中国农业始终处于破败之中,因而农民收入与 农民生活水平是不断下降的。黄宗智则从“内卷化”理论出发,认为中国农业直到20世纪中叶仍只是一 个“糊口”农业。这些观点既不符合历史实际,也无法对历史的发展作出解释。 史学界一般承认,1926 1936年间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率为旧中国的最高时期,增长率为8.4%②。 同样,农村经济在这段时期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根据统计资料分析,1840—1949年中国农业增加值从 92亿元增长为99亿元,增长7.4%,总体增速是缓慢的。但这期间可分为几个段落(见表5),1911一 ①②慈鸿飞:《二十世纪前期华北地区的农村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074页。 5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936年农业增加值的增长则比较快,增长率达24.6%,年均增长0.9%。粮食作物,除1920年减产外, 从鸦片战争到抗战前夕,产量逐年都有所增长,1936年达到最高峰,粮食总产为277 400万市担。近代 中国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大致与人口增长率相称,粮食的人均占有量一般都在550斤左右(见表6)。 表5 1840年~1949年农业增加值的增长率(%) 贤料来源:莫日达:(184o~1949年中国的农业增加值》,《财经问题研究 ̄2ooo年第1期。 在粮食总产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我国从1922年又开始大量地进口粮食,1923 1927年粮食进口净 值年均约为12 239万关两,其占商品进口净值的比重达到12%左右,1929年后中国粮食入超常在1亿 关两以上①。进口粮食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当时中国粮食问题的严重”。如上所述,在增加粮食进口的 同时,农副产品的出口则大幅度地提高,说明了中国农业已开始融入到世界大市场之中并参与国际分 工,居民粮食的人均消费量和经济收入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 卜凯在1921—1925年对我国7省17处2866个农家(Farm)的调查中得出农家收入(Family Earnings) 年均为291元的结果。其中,中国北部为220.97元,中东部为369.73元②。同时卜凯在对6省13处 2370个家户的调查中得出每一农户每年的各项费用情况(见表7),每户平均为228.32元。 表7 每一农户每年现金的与非现金的各项费用之总值 单位:元 资料来源:根据b凯《中国农冢经济》第512—513页第二表改编。中国北部各项为:安徽、河北、河南、山西等省,中国中东部各项 为:安徽、福建、江苏等省。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中国农家年均收入为291元,每一农户每年的各项费用平均为228.32元,二 项相减,还有62.68元的剩余可以用于其它的支出或投资。那种认为中国农家普遍地入不敷出的观点 是难以成立的。当然,与美、日等国同期相比,中国农家消费水平确实是很低的,“从各方面观察,中国农 家生活程度较美、日、丹各国为低,乃确系毫无疑意之事实,生活程度之低,犹在最低标准之下”③。 卜凯在1929~1933年的另一次调查中对中国农家生活程度又进行了调查研究,他指出“二百一十 六个地区中,报告近年生活程度毫无变迁,或业已增高者,占十分之九。报告增高者,在五分之四之上。 ①陈争平:《试析1895~1930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 ② h凯:《中国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18页。 ③ h凯:《中国农家经济》,第520页。 5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报告降低者,仅百分之一十一。冬麦小米区各地区如此报告者超过五分之二”①(见表8)。报告生活程 度降低之各地区,多在山西等小麦地带,其原因可能与自然灾害和战乱有关。从b凯的调查资料中可以 明显看出,除少数地区外,中国农家生活程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南方水稻地区应该说有了较 大的提高,这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表8 近年来田场生活程度之变迁(1929~1933) 资料来源:根据卜凯《中国土地利用》第657页第十七表改编。 另外,李景汉在30年代初的定县调查也反映了基本相同的情况,他调查了定县的34户农家,其中 年均每户收入在350元及350元以上的有9户(户均7.7人),户均收人在250~349.9元的有14户(户均 6.1人),收入在250元以下的有11户(户均4.6人)。如以中等水平来看,人均收人为50元,按货币购 买力折算,至少相当于今天人民币1000元,应当说收入是不算低的。这些数据与b凯的调查数据基本 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家经济收入的一般情况。 以上从农产品商品化与农村经济构成、农民收入与农民生活等二个方面论证了20世纪20—3O年 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特征,这一基本特征就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初期的非均衡发展”。由 于当时处于转型的初级阶段,加上国际国内的政治因素的影响,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很 多矛盾和问题,比如科技的落后、资金的缺乏、制度的约束等等,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 性,但总的发展态势是好的。那么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慈 鸿飞在总结20世纪初华北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时指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形成和参与市场的农 民享有完全独立自主的经营权是二个根本的原因②。这一观点是合理的,它不仅适用于华北,对于解释 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适用的。应该说20世纪20 3O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不是 哪个政府的作用,而应归功于市场经济和农民的自主创造性。反观我们今天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历史的 经验是值得认真地研究和借鉴的。 作者简介:盛邦跃(195 ),男,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① 凯:《中国土地利用》,第652页。 ②慈鸿飞:《二十世纪前期华北地区的农村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中国社会科学 ̄1998年第1期。 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