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六课 。本课重点是学习叙述和描写, 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知识方面:1、学习分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2、领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突现人物性格的作用。能力方面:1、分析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2、体会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情意方面: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自主地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我一同制作了本网张资源。具体介绍如下:
本资源共有学海导航、指点迷津、课文助读、精彩展示、精段赏析、思维体操、拓展教材、使用帮助。具有实用性、知识性、智能性、反馈性、自学性、问题性、交互性。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开拓学生思维。
如在本课网络资源的开发中,我们结合课文制作了课文朗读动画精彩展示等一系列动画,从而勾画了一幅幅令人心驰神往的优美景色,虚拟了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卷,使学生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把抽象的文字叙述变为优美的画境,带给学生听觉、视觉上的极大享受。这些感官上的愉悦,有利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深刻地体会诗文语言的意境美。
二、教材分析(可参考网络资源中的文档资料)
本文围绕看社戏,全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段),叙述了到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第二部分(4-30段):叙述了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它又可以分为四个小层次:①(4-9段)叙述了看社戏前的波折,②(10-13段)描写了夏夜行船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和感受,③(14-21段)在赵庄船上看社戏,④(22-30段)描写了看社戏后月夜归船的情景。
第三部分(31-40段)叙述了看社戏的余波。
出色的景物描写使人们对这篇作品赞不绝口,具有永久的魅力。作者采用写意的笔法,从视觉、嗅觉、听觉等多方面着笔,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色彩艳丽,气味芳香,声响悦耳,感受真切,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三、教学方法(可参考网络资源 学习内容丰富多样) 关注每一位学生,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进行了相应的扩展,使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的同时,可以学习相关的课外知识。这样就避免了“一刀切”、“一锅煮”的教条作法。(可参考网络资源)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可参考网络资源) 知识目标:
1、学习分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学习叙述和描写, 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领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突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2、体会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情感目标:
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积累
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归省( ) 怠慢( )凫水( )蕴藻( )家眷( )......潺潺( ) 絮叨( ) 撺掇( ) 橹( ) 旺相( ).......棹( )楫( ) ..
2.鲁迅,原名( ),字( ),伟大的无产阶级( )、( )、( )曾发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小说集有《 》、《 》、《 》等,散文集《 》。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可参考网络资源)
(1)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描写了________的一段经历,生动刻画出一群________的农家孩子形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
(2)这篇小说中最有诗意的地方,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这些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画面。作者以细腻生动的语言,详写了 ________、看戏和 ________。 (3)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我们年纪都相仿,( )论起行辈来,( )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 )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我们是朋友,( )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 )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4)围绕课题,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5)从事情角度来看:
( )—( )—( )—( )—( )—( )—( ) (6)你怎么知道是“夏夜”?
(7)详略是怎样安排的?
(8)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
。
(9)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如:题目为“社戏”,但作者却大量地写了社戏以外的内容,这样安排合适吗?为什么?
(四)课堂探究(可参考网络资源) 1、读课文,合作探究: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
(2)作者写夏夜行船是怎样烘托迫切心情的?
(3)“我”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4)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5)文中的景物描写具有特色。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方面描写。各找出一句写在下面。 视觉:
嗅觉: 触觉: 听觉:
(6)文中有哪几句写航船速度之快?
(7)“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在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8)这几段文字重点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面,请给这幅画起个名称《_ __ ___ __》。
(9)本段主写月夜行船,突出了“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从文中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2、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小说最重要的要素是人物,这篇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你喜欢哪个?请同学们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为他_______(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来 3分析人物性格。 双喜:
阿发:
六一公公:
学生默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11、12、23段),完成下列三个练习。
1、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勾画出来。再朗读交流。
2、这些语句写得很美,美词美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请自选一个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然后用“我觉得_______一句写得好,好在它(赏析角度,如词语运用、修辞方法、写法等)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_”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句进行品析,然后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4、抓文眼,明主旨
1.本文主要是写看社戏,那么我们来看戏好看么?(阅读船头看戏部分)
2.去看戏,不尽兴,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长在田里的普通豆,但文章结尾“我”却说“直到现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这看似矛盾的结尾,你是如何理解的?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小组讨论一下。(通过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五)当堂检测题(可参考网络资源,共有六个练习资源,都具有交互性、智能性、趣味性)(如下图)
(六)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1、 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