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兄弟的文与酒 ●康斌 周氏兄弟爱酒。除了借酒抒怀的文人固癖之外,半因故土熏陶。俗话说,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周氏兄弟生于绍兴。绍兴,古名会稽,是“报仇雪恨之 地”,同时也是著名的酒乡。绍兴黄酒,历史悠久,芳香馥郁,两兄弟终生笔 耕,美酒之劳功不可没。半因家庭感染。中国传统家庭强调“不打不成器”的 严格教育, “严父”近乎孩童的噩梦。其父周伯宜好酒,然而,酒后的周伯宜 不但少了些许严肃,兴之所至,还能跟周氏兄弟讲些陈年往事和历史掌故。 不过,性格二致的两兄弟,在酒情酒趣上亦大相径庭。 如果说鲁迅是金刚怒目,周作人则是菩萨低眉。鲁迅是个冲动易怒的战 士,欲“树”他“人”,视一切国民劣根性为仇敌,遭逢阿Q、孑L乙己一类,每 每愤然狂饮,必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相形之下,周作人更像个闲适平 和的名士,好好“作人”,在自家精神后花园中惬意浅酌.快意人生。若一见粗 俗之徒,至多骂几句无趣泼皮而已。 所以饮酒之道,鲁迅尚气。周作人重趣。 鲁迅心怡魏晋久矣,尤其崇尚阮籍、嵇康藐视陋俗陈规的清俊通脱之气。 因此,酒成了鲁迅针砭国民劣根性的利器。孔乙己蘸着酒水写“回”字的四种 写法时,动作越优雅,他所代表的文化就越散发出没落腐朽的气息。酒后的阿 Q,敢于冒犯赵老太爷、调戏小尼姑,甚至自称革命党,但仍然是对自身悲剧命 运毫无自觉的庸众。 酒还成了表达个人困惑苦闷的道具。曾经的五四新青年魏连殳(《孤独 者》)官至师长顾问,在常人看来事业有成,但是理想失落,心无依托,只能醉 死收场。吕纬甫(《在酒楼上》)重新干起了年轻时候反对的工作——教授 四书五经。他的人生像极了一只蜂子或蝇子, “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 在原地点”。 林语堂虽与鲁迅割席断袍,但他是懂鲁迅的。在《悼鲁迅》一文中,林语 大师已远去,为什么再无大师?书中所写的那些学者,在朝不保夕的困境 里,仍然坚持不懈地进行学术探索;在既无“评奖”也无“职称申报”,甚至没 有一点稿酬回报的前提下,还能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地一部接一部地推出学术精 品,培养出大批日后成就斐然的优秀人才,让人感慨万分。陈富.洛先生在《论再 生缘》中说:“无自由之思想,则无优美之文学,举此一例,可概其余。此易见 之真理,世人竞不知之,可谓愚不可及也。”陈寅恪的这句话,基本可以回答现 在的教育为何培养不出大师。当下的中国教育,只有改变现状,让学术按照其本 身的规律成长发展,才会有新的希望。 读史使人明哲。现代人太浮躁,很多学术大师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借鉴的 高尚品格。他们的思想拯救了我们的灵魂,他们点燃的火焰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而这种温暖我们无法从自己身上得到,这或许就是我喜欢《南渡北归》的原因。 (摘自《山东教育报》1O11.1.17) 42 堂说:“(鲁迅)路见疯犬、癞犬及守家犬,挥剑一砍,提狗头归,而饮绍兴, 醉、沉沦,而是需要美酒壮胆、撑腰、明目、安神,把掷向敌人的投枪扔得更 远、更准。 三 名为下酒。”这种种“恶犬”,便是人间恶人、恶习、恶事。鲁迅无需美酒麻 … 在周作人看来,饮酒是趣味的展现。名士尚趣,自古而然。但是周作人并 非魏晋时期花椒涂墙、美人侍酒的石崇之徒。他的趣味,是一种人间哲学,是对 普通人生细节的关注。正如其在《北京的茶食》一文中所言,喝酒不在解渴,而 和听雨、观花、看夕阳一样,是日用“必须”之外的“必需”享乐。唯此,生活 才有意思。这些琐碎的细节,不再需要大批判的深刻决绝,而只需要一点点智慧 和敏感,便可品味出生活和人性的喜剧意味。 杯盏之间,既然可以酒趣横生,则不但不应以酒解渴,还要选日、择地、 挑人来饮。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白居易的喝酒之趣。周 作人显然比自居易更胜一筹,所以他往往告知读者,或选江村小屋,靠玻璃窗, 烘着自炭火钵,与好友小酌;或躺卧乌篷船中,看沿岸无数山水,听雨点打落船 篷,青灯黄卷,独自品茗。 尚气,则喜豪饮。重趣。则爱小酌。 鲁迅一生不曾离酒。众所周知,鲁迅写日记一向行文极为吝啬简省,对饮 酒之事却从不爱惜笔墨。清末民初,留日归国的青年鲁迅指点江山的雄心挥发需 要酒,壮志难酬的苦楚抒怀也需要酒。1912年至1913年间,《鲁迅日记》有案可 稽的饮酒便有70多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事业渐入佳境,卓然文坛领袖的 中年鲁迅仍然举杯不辍,杯中窥人性、阅人生、体人情,把随感随想写成了新兴 文体“杂文”。胡适、钱玄同、林语堂、郁达夫等文化名流悉皆成为鲁迅日记 中的“酒肉之友”。那首著名的七律《自嘲》,便写于名流荟萃的酒桌之上。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永不妥协,勤勉不休,直面惨淡人生 的“孺子牛”,现已成了鲁迅最好的代名词。 周作人更愿小酌怡情,而不愿爽快贪杯。喝酒本不求解渴,自然无需贪 杯。所谓“醉后陶然”的说法,周作人向来不屑一顾。他以为,酒醉带来的只 是生理麻醉,而不是精神陶醉。古人云“一醉解千愁”。除了李白之类可以斗 酒诗百篇,大多数人往往“举杯消愁愁更愁”,醉后头昏脑胀不说,腹中佳句早 就忘得一千二净了。所以,周作人在《谈酒》一文中自陈饮酒之妙——是杯在口的一刻”。 一“当 既然不做酒桌饕餮,自然不喜劝酒一事。劝酒,把一次文雅的宴客变成了 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善饮者,风姿依旧;不善饮者,只能“醉卧沙场”。 劝酒诸法中,周作人最恨“豁拳”,虎吼狮喊已经大失雅趣,而像个夹心馒头一 样被夹在两人中间,还每每有被掌掴之险。所以他在《谈劝酒》中借清代文人钱 振锃之口,大声疾呼: “切记此等闹鬼万不可容他入席。” 1923年3月17日,《晨报副镌》发表了周作人的短诗《饮酒》:“你有酒 么?/你有恋爱的鲜红的酒,/有憎恶的墨黑的酒么?/JJl ̄是上好的酒。/只怕是我的 心老了钝了,,喝着上好的酒,/也只如喝那无味的白水。”这首诗再次显示了周 氏兄弟在喝酒上的差异。那“憎恶的酒”,适合苦楚愤怒的鲁迅;看似“无味的 白水”,则是周作人的自况。究根结底,乃是人生态度不同。 43 —一域外视窗 熬 彩 西班牙人这群给孩予艺术启蒙 ●高伐林 西班牙是出美术家的国度,大师辈出,从迪亚戈・委拉斯盖兹(1599~ 1660) ̄1J弗朗西斯科・戈雅f1746~1828),再到现代艺术三巨头:毕加索、达 利、米罗。这些艺术大师的影响覆盖整个西班牙,到处是这些大师的画作、雕 像、书籍、电视片,以及难以胜数的从大师们的原作脱胎而来的工艺品。 我们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参观了两个最著名的普拉多艺术博物馆和索菲亚 美术馆。索菲亚美术馆主要是现代艺术,基本上囊括了19世纪末到2O世纪的西 班牙现代艺术一系列风格上的转变,包括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再到二战后 的前卫艺术等。馆藏主要突出西班牙本身的艺术风格在欧洲艺术风潮下变化发 展的脉络,尤其介绍了儿位世界知名现代艺术家如毕加索、米罗、达利等人的 作品,占有重要的分量。毕加索等人的作品让我看得如醉如痴。更让我感动的 是,西班牙的小学老师们带着孩子来观赏大师的作品,为幼小的心灵进行艺术 启蒙。 毕加索的代表作品之一《格尔尼卡》,自然最受关注。格尔尼卡是西班牙 的一个小镇,1936年西班牙内战中,纳粹德国受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之邀,对 格尔尼卡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地毯式轰炸。毕加索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委 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画一幅装饰画,他便画了这幅作品,描绘了 经受炸弹蹂躏之后的格尔尼卡镇。 老师对孩子讲了些什么呢?我不懂西班牙语,但我猜测,不外乎讲这幅画 的有关时代背景、画家是什么样的人,作品表现的是什么…… 悬挂《格尔尼卡》的这一展厅不允许拍照,拍孩子们也不行。我站在门外 较远的地方拍摄了这张照片。看到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带着另一帮孩子穿过这一 展厅,进入另一间允许拍照的展厅,我连忙跟过去。 这位女老师带着孩子来到一座毕加索的雕塑前,指挥孩子们坐定。 还没等我回过神来,旁边一位年轻人一挥沙锤,女老师突然一屁股坐到地 上,用早已准备好的一把喷壶,摆出一个造型。随着沙锤声声,女老师在孩子 面前一边讲解,一边做出各种舞蹈的分解动作。我从她的舞姿中,领悟到毕加 索这座雕塑表现的是一位园丁。刚才给孩子讲解《格尔尼卡》的老师,将孩子 带到了另一件展品前,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摘自《青年参考》l 欲问何优何劣?鲁迅盛年而亡(终年55岁),而周作人却能够辞世耄耋 (终年82岁),似乎平和占优。然想到,鲁迅死时被誉为民族魂,死后仍是广 大知识分子的精神偶像;而周作人却或主动或被动地担当了伪职,于晚节有 亏,孰又为劣呢? 两兄弟,一壶酒,让人唏嘘不已!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1.1.3)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