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的动作描写
写作要点
行动描写是对人物举止、动作、行为的描写,既要写“做什么”,也要写“怎么做”。
如实地写好一个人的动作,才能够把人物写活,使人物像放电影一样,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读者因此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中体会出人物做事时的思想感情,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对人物形成深刻鲜明的印象。
写作技巧
(1) 连贯特写法
运用细致笔调使一连串行为动作如影视中的特写镜头凸现于读者面前。
老头儿放下了钓丝,把它踩在脚底下,然后把鱼叉高高地举起来,举到不能再高的高度,同时使出全身的力气,比他刚才所聚集的更多的力气,把鱼叉扎进正好在那大胸鳃后面的鱼腰里,那个胸鳃高高地挺在空中,高的齐着一个人的胸膛。他觉得鱼叉已经扎进鱼身上了,于是他靠在叉把上面,把鱼叉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推到里面去。(海明威《老人与海》)
(2) 修饰修辞法
在动词前后加上一些修饰语(如使用一些表现人物神态的词语或修辞手法),从而动作
更加充实形象。
加西莫多跨过花楼的栏杆,用双脚、两膝和两手抓住绳子,接着人家看着他滑到了教堂正面,好像沿着玻璃窗滑去的一滴雨水,用一只从屋顶跳下来的猫儿的迅速姿势,跑向那两个行刑助手,用他巨大的拳头把他们打倒,一手抱起吉卜赛女郎,就像一个孩子抱起他的洋娃娃似的,一闪便跳进了教堂……(雨果《巴黎圣母院》)
(3) 对比描写法
对处于对立位置的人物分别进行动作描写,形成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容易突出文章的主题。
书记官站起来。开始宣读起诉书。……结果他的声调就混合成不间断的嗡嗡声,听得人昏昏欲睡。法官们一忽儿把胳膊肘倚在圈椅的这边扶手上,一忽儿倚在那边扶手上,一忽儿闭上眼睛,一忽儿又睁开,彼此交头接耳。有一个宪兵好几次把刚要开口打哈欠的那种痉挛动作压下去。……玛丝洛娃听着书记官朗读,眼睛盯住他,时而呆呆不动地坐着,时而全身一震,仿佛打算反驳似的,涨红了脸,后来却沉重地叹了口气,把手换一个放处,往四下里看一眼,随后又凝神着宣读的人。(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4) 综合表达法
把语言、心理描写等与行动描写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红梅枝上正开着花,清香一阵一阵地送到他觉慧的鼻端。他伸手折了短短的一小枝,拿在手里用力折成了几段,把小枝上的花摘下来放在手掌心,然后用力一捏,把花瓣捏成
了浸湿的一小团。他想有一天如果这只手变大起来,能够把旧的制度像这样地毁掉……(巴金《家》)
写作要求
(1) 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行动描写首先要做到用词准确,特别是理解各个动词的准确含义,在平时多积累一些动词。
他双脚一并往前跨了一大步。
他双脚一并往前蹦了一大步。
在用词准确的基础上还要做到生动形象,动词要能表现人物的神态,有形象感,像播放电影电视一般,可以通过动感强的动词、各种修辞手法和各种修饰语让人物活起来。
(2) 描写要具体
行动描写不仅要告诉读者人物在做什么,更关键的是告诉读者人物是“怎么做”的。“怎么做”就要求把人物具体动作一一描绘出来。
他正在仔细得审阅文件。
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3) 抓住关键动作:个人动作、反常动作、幽默动作、夸张动作、
个性动作指的是一个人常规的、符合他性格特点的行为动作。一言一行,透出性情,描写出人物个性鲜明的动作,可以展示出人物的性格。
反常动作是指人物按其常规来说不应该做出的但在特殊情境下却出现的令读者竟想不到的动作。
幽默动作指的是把人物的动作和情节配合起来,故事情节的发展产生幽默诙谐的行为动作。
夸张动作指的是一些特别的夸大的平时较少出现的动作,抓住这类动作能生动的刻画出非同寻常的景象,突出主题。
(4) 动作要能反映人物心理
动作是人物内心的外在表现,因此行动描写要能够反映人物的心理面貌和思想感情。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博采众长
动作描写片段
陶绍文背着冲锋枪,抱着爆破筒跳出战壕,向暗堡匍匐前进。暗堡里射出来的子弹在
他身边啾啾地响着。他一会儿跳进炮弹坑,一会儿躲在树背后,终于靠近暗堡,爬到了射击口下面。停了一会儿,他猛地站起来,拉着了导火线,把爆破筒塞进射击口。敌人把爆破筒推出来,他又推进去,用肩窝使劲地顶住。
析评:
“跳出”、“匍匐前进”、“跳进”、“躲在”、“爬到”、“猛地站起来”、“塞进”、“使劲地顶住”,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就使一个活生生的爆破英雄跃然纸上了。读者仿佛不但看到了爆破的惊险过程,而且看到了一个机智勇敢,坚决战胜敌人的英雄人物。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得努力的样子,这是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留下来了。
“蹒跚”,说明父亲身体肥胖,走路摇摆。两手的动作用“攀着”,两脚的动作是“向上缩”,上身的动作是“微倾”,爬上月台,多不容易!通过典型性的动作描写,表现出的父亲形象,确实是栩栩如生。
一天, 妈妈下班回来,看她很吃力,心里就涌出一阵酸味。我马上捧一辈热茶给妈妈喝,并叫了一声“好妈妈”。看了看妈妈的脸,露出了一丝微笑,我赶紧扑到妈妈的怀里。妈妈把我抱得紧紧的。望着妈妈那熟悉的脸,我也会心地笑了。——顾意琴《好妈妈》
“涌出”、“捧上”、“赶紧扑到”、“抱得紧紧”、“会心地笑”,朴实无华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传达出无限的爱。
强化训练
一、 下面是某一学生《学游泳》的动作描写。
今年夏天,爸爸带我到南湖去学游泳。爸爸带着我骑着自行车去南湖。路上瞧见建筑工人在造房子,听到树上的蝉儿在不停地鸣叫。到了南湖,从自行车上面跳下来,放好自行车,脱下衣服,走到水里,就开始游泳。吃力了,休息一会儿,再游。过来一个小时。我们就回家了。游泳真开心。
析评:
“带着”、“骑着”、“瞧见”、“听到”、“放好”、“脱下”、“走到”等动词,可以装满一箩筐。但读来枯燥无味,好像工厂流水线在做机械运动。毛病的病根在哪里?
原来动作描写,并不是动作堆砌,而是要选择那些关键性的动作去写。就是要选择最生动、最精彩的动作,选择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动作。
下面是经过老师指导后修改的动作描写。
终于下水了,可不像岸上,两腿发软,身体好像飘来飘去。我急忙紧紧地抱住爸爸的脖子,两腿夹住爸爸的腰部。口里直喊着“我要回家”。爸爸说:“别害怕,一步一步地学,总是能学会的。”过来一会儿,我才壮着胆,两脚稍微向后伸了一下,觉得没事,接着两脚再用力一前一后地伸了几下,好像后半身浮了起来。反反复复,终于学会了用脚游水。这时,我脸上露出来了笑容。
析评:
删除和学游泳无关的动作描写,着力描写学游泳的动作,来体现学游泳的感受。“两脚发软”、“紧紧地抱住”、“两脚夹住”、“口里直喊”,真实的表现出小朋友刚学游泳时害怕心理。“壮着胆”、“稍微向后伸了一下”,体现了小朋友的小心谨慎。
二、写一段50—100字的动作描写句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